㈠ 福州乌石山风景区收费吗 好玩吗
福州乌石山风景区历史介绍 福州乌石山风景区是一处备受当地游客青睐的自然景区,周边地区的外地游客也是经常慕名前往,在这里寻求一种心灵上的终极回应,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在这里寻找到久违的宁静和舒心,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攻略。
1、福州乌石山风景区不收费,完全免费可以进入
2、福州乌石山风景区内部的商品自由交易,购物需要收费
3、停车不需要收费
地址:福州市鼓楼区通湖路与道山路交叉口东南100米
福州乌石山风景区历史介绍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又叫“三山”,取自福州市境内三座山的合称,这三座山分别为于山、乌石山、屏山,而这其中,乌石山位于三山高度之首。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道山,据说是汉代时,何氏九仙重阳登高,在山上张弓搭箭,射中了一只乌鸦,掉落在这山上,因此得名。其位于福州市中心南门兜西侧,和于山、屏山鼎足而立,是福州地标“三山二塔”之一,高度为三山之首,海拔86.3米,总面积27.3公顷,目前乌山开放游览的风景区面积为11公顷。
2015年7月20日,乌山历史风貌区和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共同构成的景区通过国家审核评定,成功晋升为5A级景区。乌山南为福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区,北面连着“三坊七巷”,而许多游客在逛完三坊七巷之后,却忽略了这个市中心的美丽风景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乌山从唐朝至今,一直是福州闻名的风景胜地,据有关史料记载,乌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乌山名胜包括乌石塔、古庙群、道山亭、石林园、石壁观音、凌霄台等六大景区及周边诸多景点。这个“第一山”石刻,据说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且是美女簪花体。
自宋代以来,福州的人们就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所以福州又称为“榕城”,榕树则成了福州的市树。乌山上的榕树,壮硕高大,上百年的榕树,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枝繁叶茂,郁郁苍苍,一棵树便亭亭如盖,遮天蔽日,真应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俗语。
在乌山景区的东麓,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塔,它与于山西麓的白塔遥遥相对,是福州着名的地标性建筑“二塔”之一,它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五代楼阁式石塔,已经成为了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塔身由青石砌成,由于年代久远呈乌黑色,所以又叫乌塔。
乌塔高35米,共八角七层,是五代时期闽王第七个儿子王延曦修建,塔身层檐用叠涩手法建造,来到乌塔前可以看到塔微微倾斜,每层塔壁上都有浮雕或石刻,这些雕像是五代时期福建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非常的珍贵,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山上有殿、寺、庙、亭、台、楼、阁等名胜古迹,还有不少历代建造的纪念祠堂,如纪念宋代理学家的朱子祠,纪念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福建省九位着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一座乌石山,半部书法史。漫步山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沿途上百处唐宋至今的摩崖石刻了。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小的乌山上,竟然有200多处摩崖题刻,石刻书体包含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题材,唐朝李阳冰、曾巩、宋朝赵汝愚、朱熹、李纲、蔡襄、元朝萨都刺及明朝叶向高等都留下字迹。
在众多石刻中,其中就有福州现存最古老、最珍贵的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篆书“般若台”,它是我国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书之一,有1200多年历史。据《福州市志》介绍,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篆书天下四绝。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82年,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依照原拓,重刻在清冷台下。
而把乌山名声推上高潮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一篇《道山亭记》了。《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曾巩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也因此而名传千古,至今犹存。
乌石山上怪石嶙峋,惟妙惟肖,山林清幽,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乌山有四亭:道山亭、先薯亭、黎公亭、幽幽亭。道山亭在乌石山天车台左,登亭远眺,整个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道山亭、黎公亭是欣赏山景全貌的好地方。
相比名山的人声鼎沸,这里却更显幽静,对于那些不喜热闹的人们来说,不失为一个悠然散步的好地方。天地悠悠,古今交融,站在山石树木之前,前人墨客是否也在此驻足沉思?而今物是人非,却也让人唏嘘不已。
㈡ 乌山在哪个地方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为道教胜地,山顶有吕洞宾的道场。 经改造,目前乌山景区已和三坊七巷景区连成一片,成为福州市鼓楼区最重要的接待景点。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福州自古别称“三山”。乌山是三山之一。乌山又称乌石 山、射乌山,位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道山亭记》。一时洛阳纸贵,驰名远播。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三山"成为福州的别称
㈢ 请问乌山、于山风景区好玩吗网上介绍的不详细,门票、游玩时间大概是多少
乌山、于山风景区是福州三山中的两山,是福州两座文化名山。 福州三山以乌山的景观最佳,乌山有三奇:一是古榕多而奇,古木参天,且榕树均长在石上,遮天蔽日,夏日乘凉好去处;二是石奇,乌山整座山均为石头,呈黑色,故又名乌石山,乌山腹部被掏空,为福州最大的防空洞,据传福州的金库亦设其中;三是石刻奇,乌山石刻之多仅次于鼓山,且多为名人所书,福州第一个石刻“般若台铭”就在乌山上,是李白叔父李阳冰所书,为中国四大台铭之一,黎公园内的“乌石在,黎公在”是极为少见的阳刻书法,福州历代文人太守、知州均在乌山留有石刻,乌山成了福州历代名人的“签名簿”。因乌山风景极佳,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赞它不亚于道家蓬莱三仙境,故乌山又名“道山”,曾巩所着《道山亭记》使它流传千古,如今曾碑已失,道山亭犹在。乌山是福州道教名山,山上道观寺庙很多,香火旺盛,每逢初一十五上香者很多,山脚卖香的店铺有时一日净利就有一千余元。山上除“道山亭”外,还有一座“先薯亭”也很有名,是为纪念中国第一个引进番薯的福州长乐人陈振龙而建。 于山则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缩影,早在战国时期越国被楚国所灭后,越王勾践的后代于越族定居于此,故名于山;汉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九月九日,无诸在于山登高望日,故于山又名“九日山”,今人建有九日台音乐厅,为福州最好的音乐厅;东汉时江西人何氏九兄弟在于山炼丹,后何氏九兄弟在仙游九鲤湖成仙,故乌山又名“九仙山”,今有“炼丹井”“九仙洞”遗迹,有福州地区最大的道观“九仙观”,于山亦成为福建乃至中国“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唐末闽王王审之建白塔,在此与民同乐,为于山留下一文化大手笔;五代时义收和尚在于山舍身求雨,后人建有法雨堂;宋代时中国第一部《道藏》即刻印于九仙观;明代时戚继光在此抗倭庆功,醉卧石上,有“醉石”遗迹,后人建有“戚公祠”、“平远台”、“蓬莱阁”纪念戚继光;清朝时洋务运动,沈葆贞创建“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就读于于山白塔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读书于此,于山迈向西学第一步;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斗在于山打响,今留有于山炮台;民国时蔡廷锴、蒋光鼐将军在于山补山精舍发动“福建事变”,未几,郁达夫游“戚公祠”,作《满江红》,以抒报国壮志;如今,于山山脚下那段明朝古城墙上日军炮火轰炸过的遗迹,时时提醒路人莫忘国耻。
㈣ 福州称号最多的5A级景区,闽都名人聚集地,门票不过80元呢
福建的老大——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知名的旅游胜地。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福州又叫“三山”,取自福州市境内三座山的合称,这三座山分别为于山、乌石山、屏山,而这其中,乌石山位于三山高度之首。
在山景区的东麓,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塔,它与于山西麓的白塔遥遥相对,是福州着名的地标性建筑“二塔”之一,它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五代楼阁式石塔,已经成为了福州的历史文化名片。塔身由青石砌成,由于年代久远呈乌黑色,所以又叫乌塔。
㈤ 谁介绍一下“福州乌山”
乌山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为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认为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乌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景分山东、山西、山阴、山阳、山脊5路,36景最为奇,素有"蓬莱仙境"的美称。
乌山
从山的东南麓乌山路拾级登山,行数十步,就到天香台。向西折,为冲天台,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镌刻楷书"古放鹤亭"4字。台旁还有宋程师孟的篆书石刻"冲天台"3字。"冲天台"畔有两方夹峙的大岩石,岩顶横着一块天然条岩,这就是"天台桥"。此桥奇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顺台阶再行数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师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题刻。当时他还约请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作《道山亭记》。由于曾巩文章的张扬,道山亭更驰名远近。
从道山亭沿石岗西下,至天章台。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篆书天章台3字石刻依然跃于石上。过天章台,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雳岩”。此石长达10米多,分裂成两半,中留缝隙。
霹雳岩左面石岗上高矗着一座长方形亭子,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离亭200多步,还有一块形如幞头巾的岩石,刻有“乌石在,黎公在”6个楷书大字,俗称黎公岩。黎鹏举,字冲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佥事,时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后人建此亭,永纪他的功绩。
霹雳岩右方,原有一座清冷台,通往山下便是清冷门,这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长官--平章政事燕赤不华所建。清冷是静肃的意思,意在勉励自己为国家干事。可是他说归说,做归做,时常宴乐其间,早把清冷抛之九霄云外。任职数月,他便身败名裂,亭台也随之倒塌。只有楷书镌刻“清冷台”留存至今,的确是极大的讽刺。
由清冷台踏上30多级石阶,就到先薯亭。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想方设法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着《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最着名的要数华严岩侧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宽2米,小篆,共24字,字径43厘米。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乌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着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天秀岩旁,还留有明朝宰相叶向高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有"饮岚"2字石刻,也系篆书,字径50厘米,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题。
从先薯亭北出,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袭击,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的现象。后人便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乌石山还有一尊石壁观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轰击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阁。现存建筑物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大士阁分正殿、客堂、别殿,外围宫墙,有着名的蒙泉,清冽泉水渗于附近岩石隙间,现在这儿开设茶厅。
鸦浴池在石壁观音西南,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池宽广约2米,池内有泉,大旱不涸。古时每到黄昏,"夕阳萧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儿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在鸦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组挺拔奇伟的大岩石构成。天秀岩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华将元顺帝皇太子所赐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处岩上,以得天独秀自诩。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为侯官令,有政绩)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庄。明万历年间,福州诗人多借庄中结社吟诗。宰相叶向高也曾应薛氏后人邀请,在此唱和,并留下草书诗刻一首。
沿石板路步至向阳峰,可眺望台江、仓山景色。从向阳峰转北,可达双峰梦,双峰梦山巅有两块巨石伏地,远望如两人沉睡于幻梦之间。两石之后有凌霄台,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台面宽广,可容数百人。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有"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同时也说明800年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旷野,故登乌山可观日出和望闽江激流风帆。凌霄台东,有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岩石上刻有"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周围有不少名人题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
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着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㈥ 本次乌山之旅,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去年深秋的一日,我和几个同学随着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了刚刚修复的福州乌山游览区。所到之处,景色变化多端:时而古木参天,山崖突兀;时而阳光明亮,和风爽爽;时而阴森冷清,凉风飕飕..
清冷台
我们沿着小径拾级而上,到了山顶,穿过横头石,便至石林。石林是乌山胜景之最,乌山三十六景数石林一景最为可观。这里怪石嶙峋,古木参天;刚修复的古色古香的围墙掩映在丛林之中,几角青瓦榜突兀而出。游人到此,有身临蓬莱仙境之感。
位于石林中心的清冷台,别有洞天。在参天古木的荫蔽下,那乌亮的石头怪立着。那乌亮的石头发出的光泽,似一缕缕寒意袭来,使人顿时汗消意爽。
我与同学们坐在石头上,观看摩崖石刻。望着那些已经剥蚀的石刻,不禁心生怀古之情。
古时的乌山清冷台又是怎样的呢?古人许友在《石林记》中说道:“苍壁峭立,横石为梁,松须垂拂,零乱须眉,使人晓冷。台畔多昔游遗墨卷。此有古魂拂台,拜读往往呼酒浇之。”并说:“伏日游暑此中,若在秋冬之间。”可见,此处之阴凉,乃是夏日避暑之胜地。“清冷台”,真是名不虚传啊!
大士阁
我们离开了清冷台,因无人导游,只好自己乱闯。走了一段路后,便望见茶室。我们走进茶室就了座,品尝了清香的花茶后,穿过茶室,走到一条小路上,信步向前走去。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面前有个路标,上写着“大士阁(观音岩)”几个字。我们便又向前走去。转过一道石门,里面无有他物,只见几块怪石耸立着。我不禁悄声说道:“‘大士阁’,何处是呢?”
“咦,可能在那儿吧!”一位同学手指着一块石壁说道。我顺着那位同学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条窄窄的小路,从石壁旁通过。我便带头先走过去,拐过一个弯儿,不禁脱口而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前面隐在花簇丛林之屮的一圆门,隐约地透出柔和的黄色光泽来。
我们走进了圆门,便见一座古式庙宇。走进庙宇,只见青烟袅袅,顿感香气沁人肺腑。登上石阶,面前有一尊神态安详、端庄的观音菩萨盘坐在莲花座上。
据传说,这儿有块菩陀岩,每当霹雷当空,便可望见一尊观音菩萨端坐其上,故取名“观音岩”。因观音岩旁有御石丘,状如大士,故取名“大士阁”。
我们离开了大士阁,又循着山间小径探胜去了。……乌山,不愧是福州名胜之一。十年动乱,她曾被破坏得不堪入目。而今,经过修复,供人游览。我们相信,今后乌山再经修葺装扮,将会以动人的美姿,引来更多的游人。
【评语】
这篇游记叙述有致,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开头要言不烦地概括了福州乌山景色变化多端的特点,接着按照游览线路,依次对清冷台和大士阁两处风光进行描述,将开头点明的“景色变化多端”的特点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结尾寥寥数语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
福州乌山有三十六景,作者仅写其中两景,这两景确能表现乌山景色变化多端的特点。可见,作者写前的确是认真观察、精心选材的。
用词造句比较讲究。有不少词语用得贴切,有些语句较能耐人寻味。
写景状物都不够细致、深刻。如对清冷台及其周围环境,都写得比较肤浅。因此,读完使人感到文章内容不甚厚实、隽永。
㈦ 莆田市大洋乌山海拔高度多少
莆田市大洋乡乌山的海拔高度是:328米
大洋乡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北部、处于涵江、福清、永泰三地交界,东与东张镇接壤,西与庄边镇交界,北与永泰县毗邻,南与新县镇相连。距涵江59公里,全乡总面积120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3245户,总人口9人。辖区内有林地面积12.9万亩,森林蓄积量11.2万立方米,主要种类有:天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山地照叶林、亚热带灌丛、草丛等。经济以农业、林业及旅游业为主。
㈧ 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
1、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
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2003年7月31日,永泰青云山风景名胜区获得4A级风景名胜区荣誉。
2、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鼓楼区北隅、屏山南麓,福建省人民政府东侧。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割据时,福州郡守为祈求国境安宁而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
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名“越山吉祥禅院”。宋高宗赵构赐御书“越山、环峰”,明正统九年(1444年)赐额“华林寺”。名臣李纲、张浚等均曾寓游于此。
3、林则徐墓
林则徐墓在福州市省军区内,交马鞍村金狮山麓,坐北向南偏东南,面对五凤山。平面呈如意形,其墓为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4.6米,纵深37米。
封土隆起,形如覆釜。封土后护坡正中饰一圆形的“寿”字,直径0.82米。封土前竖立一块高1.08米、宽2.55米、厚0.16为的墓碑,一是御赐祭文,一是御赐碑文。
4、昙石山文化遗址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建省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发现于1954年1月,先后进行8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发现墓葬89座、陶窑9座、壕沟2条,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
以昙石山遗址命名的昙石山文化,分布于闽江下游,直达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
5、乌塔
塔位于福州市内乌石山东麓,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 “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为花岗岩青石所砌呈乌黑色,故称乌塔。它的前身系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所建“净光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被毁。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准备在旧址上重建九层宝塔,方到七层,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