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诉福佬人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占台湾人口的76%
其实福佬人即从福建迁移到台湾的汉族人,人数多的原因主要是当年迁移到台湾的大陆人多是福建人和广东客家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同胞的先祖绝大多数是各个时代的大陆迁台人员,大陆绝大多数的姓氏在台湾可以找到。1954年,据台湾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表明,台湾共有768姓,
在台湾,凡遇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不少人家就在门口悬挂出标有姓氏堂号的灯笼,如“西河林”、“颍川陈”、“天水赵”、“太原王”、“汝南周”、“京兆杜”等等,以示不忘水源木本。由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台湾同胞的祖籍大多出自福建、广东两省,不少姓氏都是从闽粤带过去的。
古风传雅,民俗可亲,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本是同根,台湾同胞念念不忘列祖列宗,通过各种方式寻根思源,以寄托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情。台湾草屯的洪姓居民,每当亲属死亡落葬之前,必定要遵照祖传仪式,用白布包裹全身,然后入棺,这种独特的葬仪叫做“念祖”。原来,草屯洪姓的祖先来自福建漳州,而甘肃洪姓的始祖则发祥于甘肃敦煌,古代敦煌多回教徒,“念祖”已是敦煌回教徒代代祖传的丧仪规矩。尽管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但台湾草屯洪姓仍保存着这一传统习俗。这不正是海峡两岸中国人骨肉关系的生动写照吗
一万五千年至两万年前,舟山距离海岸线四百七十公里,长江古河道经过舟山海域从现在的硫球群岛一带入海。舟山海域数次发现古动物骨胳,反映舟山当时处于滨海平原,并与山东、江苏、福建、台湾等连为一体,陆路相通。 中国大陆渔民近来在浙江省舟山群岛海域捕捞到古动物骨胳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专家认为,这项发现可以确认古动物从大陆迁移台湾的路线,也印证中国大陆与舟山群岛以及舟山与台湾曾经陆路相通。
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 由于台湾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向的呈现。
依族群来台时间,可大致分为: 原住民文化、闽南族群文化、客家文化、外省族群文化、南洋移民文化。
依时代背景, 可大致分为: 史前文化、荷西殖民文化、明清闽南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大陆移民文化(1949年移民)等等。
以文化人类学来区分,台湾的民族主要分为台湾原住民族与汉族。其中,汉族有可分为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
福佬人
又称为闽南人、Holo人(鹤佬人、河洛人),主要是在清朝时期,由福建省南部迁移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漳州福佬人、泉州福佬人之分。目前为台湾四大族群人数最多的族群。语言以闽南语为主,可分为南部腔、北部腔、宜兰腔等,各腔间差异都不大。
客家人
在清朝领台时期,由广东省东部移民而来。又根据原居地,有海陆客家人与四县客家人之分。目前台湾客家人的分布,在台湾北部以桃竹苗为客家人最多的地方。除了桃竹苗三县以外,客家人集中的地方,应该数南部地方的六堆,主要是指屏东县的内埔、长治、麟洛上局树、万峦等好几个乡镇,及高雄县美浓、六龟等乡镇。这六堆地方,客家人总共大约有三十多万,可以说是第二个客家人集中的地方。
其它各县市中,花莲县可以说是客家大县,客家人口占百分之四十,有十几万人。再就是台东县,客家人占大约四分之一,就是百分之二十五六的样子。其次,客家人相当多的县市是台中、南投、高雄三个县,客家人占百分之十几。其它如台北和高雄两个直辖市,客家人人口也都不少。至于台南县台南市,是客家人最早来到的地方,但多已与闽南人同化,或迁居他处。
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又分为四县腔(桃园、苗栗,屏东及高雄的六堆地区)、海陆腔(新竹、花莲部份地区)、大埔腔(台中东势一带)、绍安腔(云林仑背一带)与饶平腔、永定腔等散居各地。
客家文化
客家族群强调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劳、坚韧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的“硬颈”精神而着称的。客家族群从中原迁徙往南发展并保持了强大凝聚力
外省人
有时被称为新住民。主要是指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的大陆各省人民,早期多聚居于眷村,近年来开始散居于台湾各地。其语言除原乡语言外,主要使用台湾的“国语”。
语言亲
闽南语
闽南话,汉语闽方言的一支,是最有影响力的闽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台湾、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基本上,按地域,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
漳州话
泉州话
厦门话
台湾话
东南亚福建话
浙南闽语
潮汕话
海南话
以语言之间的亲近性而言,又可以划分为:
闽台片
亦即本土闽南语。漳州和泉州是语言学范畴内所指的各种闽南方言的发源地,所有的闽南方言,其源头都是漳州话和泉州话。漳、泉方言内部有些许差异,主要是音韵系统方面微有区别,但相互之间有严格地对应关系;语法及用词则基本一致。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高度接近),都是直接由漳、泉各县(市)方言混合而成,均体现了亦漳亦泉、不漳不泉的特点。基于此,厦门话和台湾话亦被国内外人士视为典型的闽南话。闽台片的的闽南话内部较为统一。东南亚的福建话也就是指闽台片的闽南语。
浙南片
明末清初时期,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县、平阳县、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浙南与闽东地理相连,口音亦相近,我们将这个片区统称为“浙南片”。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瓯语,闽东是福州语系)的影响,与闽南本土的闽南话形成一定差别,苍
鹤佬人
鹤佬人,又称“河洛人”、“福佬人”、“闽南人”、或“台湾人”等,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也是现在通称的“台湾四大族群”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族群。
鹤佬人,是近四百年来由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移居来台之移民的后代,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两大支。在移民初期,漳、泉之间时有械斗,现在则都自称为“本省人”、“福佬人”、或“台湾人,不再区分漳泉。在习惯上,Hō-ló自称为“台湾人”,客家精英往往认为这个语汇太具扩张性。一般的客家人则是将Hō-ló称之为“Ho̍k-ló-ngìn”,汉字偶而根据客语音写“学佬”或“学老人”。在过去,台湾官方喜欢用“闽南人”或“河洛人”来称呼这个族群,带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音。本文追随施正锋(1997,99)的用法,将Ho-lo的汉字以较为中性的“鹤佬人”来表示,借其音而不计较其义。
以语言来说,各地的鹤佬人都说近似厦门话的鹤佬话,各地虽有些微的口音之别,但都可以沟通(王明珂 1994,254)。(这是因为厦门话同样是漳泉混合语。)鹤佬人是台湾人数最多的族群,根据黄宣范(1995,21)的看法,其占台湾总人口的比例达73.3%。
关于“Hō-ló”这个名词的说明
“鹤佬”这一个词汇,事实上是“Hō-ló”这个音的翻译字。关于这个音相对应的汉字是什么、是否有固有汉字,学界到现在还一直在争议当中。基本上,“Hō-ló”指的是一种语言的名称,也顺便指涉讲这种语言的人群。
连横将这个音翻译为“河洛”,并认为“Hō-ló”是“河洛”二字的讹音(见洪惟仁 1987,131)。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河洛”这个语汇也得到台湾官方的喜爱,因为这个字所影射的,是这个语言和这群人是从中原的“河洛地区”南迁而来的,比较符合国民党自认为是中国正统的心态。此外,国民党官方也喜欢将这个语言称之为“闽南语”、将这群人称之为“闽南人”,因为这样也有源自中国的弦外之意。然而,根据洪惟仁(1987,131)从语音学上的考证,他却不认为“Hō-ló”这个音等同于“河洛”(hô-lo̍k),因为“洛”字属于入声字 (lo̍k),而“ló”则是上声.
http://blog.cersp.com/64228/577733.aspx
㈡ 台湾多少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截至2021年12月,台湾省户籍人口总数是2354.86万人。
新北市户籍人口为402.98万人,是台湾省人口最多的县市,其次是台中市、高雄市,而台湾省会城市台北户籍人口为259.76万人,台湾省人口最少的县市是嘉义市,户籍人口为26.59万人。
台湾演变历史:
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
㈢ 台湾的人口分布
台湾的人口(包括鹤佬人约73%、客家人约12%)85%;外省人13%;原住民:2% 以文化人类学来区分,主要分为南岛语系的台湾原住民族与汉藏语系的汉族,鹤佬人、客家人、多数外省人,皆属于后者。 台湾原住民族在日治时期,依据居住地区分为高山的高砂族及平地的平埔族。国民政府来台后,统称为山地同胞(无分居住地,简称山胞)。近年来在法律上统一以台湾原住民族为称谓。由于山地的阻隔,语言与风俗习惯迥异,而有亚族的再区分。目前共有泰雅族、阿美族、布农族、卑南族、达悟族、排湾族、鲁凯族、邹族、邵族、赛夏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与撒奇莱雅族等十三个亚民族为政府所承认,另外属泰雅族一支的赛德克族正积极争取成为第十四个原住民族。 汉族汉族是台湾人口比例最大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西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如今,汉族人口99%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华地区,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的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汉族使用的语文是汉语和汉字,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并在悠久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及其丰富和璀璨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汉语方言众多,主要有:官话(国语)、台湾话、客家话等。 鹤佬人又称为闽南人、福佬人、Holo人(参见:鹤佬人),主要是从明末至清领时期,由福建省南部(闽南)移民而来(亦有战后来台者,属外省人)。又根据原居地,有漳州鹤佬人、泉州鹤佬人之分,经过数百年来的人口流动,两者平均分布在岛内各处。目前为台湾四大族群中人数最多的族群,占人口总数的73%左右。 鹤佬人语言以台湾话为主,为闽南语的一支,可依据漳、泉音融合程度的多寡,粗略分为南部腔、北部腔、宜兰腔、海口腔等,各腔间彼此差异性不大,在声调上尤其一致,仅有几个字词发音不同,沟通无碍。 客家人一般指涉范围是,在台湾清领时期或更早,由中国粤东、闽西一带移民而来的。 而二次世界大战后,方来台的客家人,台湾一般视之为外省人,也有人称之为外省客家人。(如导演侯孝贤、主持人陈建州等。) 又根据原居地,有四县客家人和海陆客家人之分。目前台湾客家人的分布,以北部桃竹苗地区最多。 除了桃竹苗三县以外,客家人集中的地方,还包括南部的六堆地区,主要是指屏东县的内埔、长治、麟洛上局树、万峦等乡镇,及高雄县美浓、六龟等乡镇。这一带,客家人总数大约三十多万,几乎以四县客家人为主,可以说是全台第二个客家人集中的地方。 其他各县市中,东部花莲县可以说是客家大县,客家人口占全县百分之四十,达十几万人。再来就是台东县,客家人口占全县大约四分之一,即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其次,客家人相当多的县市是台中、南投、高雄三个县,客家人占百分之十几。 其他如台北和高雄两个直辖市,客家人人口也都不少。至于台南县、台南市,是客家人最早来到的地方,但多使用闽南语,与闽南人同化,或迁居他处。 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又分为四县腔(桃园、苗栗,高屏六堆地区)、海陆腔(新竹、花莲部份地区)、大埔腔(台中东势一带)、诏安腔(云林仑背一带)和饶平腔、永定腔等散居各地。 外省人“外省人”一词与“本省人”意义相对。“外省人”有时被称为新住民。主要是指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迁居台湾的中国大陆各省人民,早期多聚居于眷村,近年来开始散居于台湾各地。其语言除原乡语言外(年轻一辈多不再使用),主要使用国语普通话。 马祖人或称闽东人、福州人。居住在马祖地区,其语言使用福州话。多数情况列为外省人。 大陆播迁来台的少数民族 1949年后,大陆除了汉人外,也有其他少数民族随政府迁来台湾,比方说蒙古族、藏族、满族等等,1961年中缅泰边界的部分军队迁往台湾时,士兵在当地的云南各族的配偶家属也一起来到台湾南投,至今仍有摆夷族、傈僳族等之后裔。目前尚无确切数目人数。
㈣ 福州有台湾人吗
非常多,因为大多台湾人祖先都是从福建移民过去,从血脉到语言都相同,
㈤ 台湾有多少福建人
最多的应该是粤语和闽南语系(包括台语)
这些地方是往外移民最多的
讲福州话的应该不多
毕竟福州话只在福州一带通用
㈥ 台湾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台湾人口2021年总人数为2341万。
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纵跨温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超过70%集中在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
台湾简介:
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
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三国、隋朝时期,中国政府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
㈦ 台湾人口有多少
主词条:台湾人、台湾客家文化、外省人、台湾原住民、高山族
台湾有98%的人口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约2%则是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台湾原住民族(高山族)。
台湾本省人指二战结束前就已在台湾生活的族群。本省汉族民众可分成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迁移、占人口70%的闽南人,以及从广东省东部地区迁移、占人口14%的客家人。
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语系,人种属马来人种。南岛语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语系之一,台湾是其分布的最北端。 中国政府将台湾南岛语系各族群统称为高山族。 现已有16个部族地位获官方认可, 可略区分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先广泛分布在山区,沿冲积平原聚集成部落,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和部落结构,不过正面临急速现代化的问题,平埔族则大多已失去原有语言和习俗。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邵族、赛德克族、噶玛兰族(实属平埔族)、拉阿鲁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台湾岛东部,达悟族居住在附属岛屿兰屿。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后陆续从中国大陆各省份随国民党政府迁台移民至台湾的外省人。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和国际化发展,台湾现有数万名大陆及港澳配偶、10万名外籍配偶以及30万名外籍劳工,被称作台湾新住民。
主词条:现代标准汉语、台湾国语、繁体字、闽南语、客家语、台湾南岛语群 现代标准汉语和繁体中文是台湾地区法律公文、学校教学、主要媒体通用的语言文字。
汉族方言主要有闽南民系使用的闽南语(台语、台湾话)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语。此外马祖地区通行福州话(闽东语), 金门县乌丘乡通行莆田话。台湾原住民族使用台湾南岛语群,但会使用母语的人口逐渐下降。
台湾最普及的外语是英语,为国民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日语为台湾第二大外语。
台湾汉字拼音采用汉语注音符号。 台湾的中文罗马拼音系统为国际通行的汉语拼音(2008年-),早期曾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 目前地名(县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汉语拼音翻译。
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以国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新国音为准, 和普通话发音稍有不同,二战后又深受台湾本地方言的影响,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标准,翘舌音、地域性方言、儿化音于生活中逐渐消失,加之词汇差异,以致和普通话有一定差异,被称作台湾国语。
台湾国语的词汇和语法继承许多古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初期用法,如定谳(定罪)等。一些词汇也吸收本地方言和外语的成分,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巴桑(女性长辈,日语おば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等,还有一些是用词习惯差异,如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等。 主词条:台湾佛教、台湾道教、儒家思想
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 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㈧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842万人。2月15日,福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其中不含平潭的常住人口803万人。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357平方公里。
㈨ 有多少台湾人是福建人后代
台湾族群中以闽南人为多数,迄今约占台湾人口的四分之三,大约是一千六百万人
但究其源头,因为清朝的海禁令,使得入台垦荒多为单身男子,在台成家者大多与原住民通婚,经过数百年,其中许多祖先不乏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或是广东其他地方来台的客家人,无法详实统计
㈩ 台湾本土人和外省人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台湾有4大族群 台湾的人口组成,主要是从四大族群所组成的,主要是:原住民、鹤佬人(河洛人)、客家人与外省人,而其四种人的比例,因为通婚的关系,所以越来越模糊了,若要很讲究的话,有一个1989年时所做的统计,当时的外省人占台湾人口13%,鹤佬人占73.3%,客家人占12%,原住民1.7%。
而这四大族群中,除了原住民外,都属于汉人,只是他们来台湾的时间不同以及从那个地方来的差异罢了。 因为原住民所占的比例极少(只有1.7%),甚至有几个族群只剩下几百个人(如邹族),所以,在百分比例上很难被详记出来,所以他们被统称在一个原住民的类别当中,但你要细找,还是可以找得到的。
坊间有很多在讨论族群差异的书藉,如果你需要,可以去图书馆里找找,相信可以找到很详细的回答的。
人口构成
台湾也是个多民族地区,主要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苗族、 高山族等民族。其中97%以上是汉族。汉族人口中,以闽南人和客家人为两大分支。闽南人原籍以福建泉州和漳州人最多,客家人原籍以广东的梅州和潮州人最多。
高山族是台湾的主要少数民族。对于台湾的高山族起源说法不一,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台湾高山族的祖先是从祖国大陆迁到台湾的。台湾高山族包括平地高山族与山地高山族两部分。高山族人口总量一直呈增加趋势,但所占人口比重却不断下降。依人口普查资料,1905年,高山族人口为11.3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3.6%;1945年,高山族人口为16.7万人,占总人口的2.5%;1998年,高山族人口为39.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降至1.4%。到2001年,台湾高山族人口突破40万人(41.5万人)。
台湾高山族主要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布农族、卑南族、鲁凯族、邹族、雅美族、赛夏族与邵族(原称曹族)。
阿美族,古称“阿眉族”,现有人口约15.4万人,是高山族中人口最多的族群,主要分布在台湾岛东部,即花莲县与台东县山区,多数已登记为平地山胞。
泰雅族,现有人口约8.4万人,为高山族第二大族群,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及中央山脉北部,集中在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宜兰与花莲等县山区,约有200多个村落。
排湾族,现有人口约7万人,是高山族中的第三大族群,布分在台湾南部的屏东县与台东县山区。
布农族,现有人口约3.5万人,主要分布在台湾中部的南投、高雄、花莲、屏东与台东县山区。
卑南族,现有人口约9000人,由八个社组成,主要分布在台东纵谷山区。
鲁凯族,现有人口约1.5人,分布在台湾南部的的高雄、屏东与台东山区。
曹族(1998年台湾当局改为邹族),现有人口约8000人,分布在台湾南部的南投、嘉义及高雄县山区,现主要居住在日月潭附近。
雅美族,现有人口约4000多人,属父系社会,有六个部落,分布在台湾岛东部的兰屿岛上,是台湾惟一居住在海洋岛屿上的原住民。
赛夏族,现有人口约3000人,分布在台湾北部的新竹及苗栗县山区。
邵族,现有人口仅数百人,是高山族人口最少的一支,分布在台湾中部的南投县东南湖畔的德化社。
参考资料: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