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泉州地名的来历!!!!!!!!!!!!!!!!!!!!!!!!!
在我国广大的土地和悠久的历史上,泉州不只一个,而有两个:一个在北,一个在南。而南方的这个福建泉州,也并不是一个开始就指现在的泉州市。这些史实,很多人搞不清楚,故须加以说明,以释疑滋。�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清刘锡信《潞城考古录》说:“按二汉及晋,雍奴、泉州各自为县,见《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见《魏书·地形志》。”这段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这里举一件有趣的巧合。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一生都和名为“泉”的地名结缘。他生于福建泉州;第一次做官到河南共城,其地又名“百泉”,他就自号“百泉居士”;最后葬在河北通州,又是古名泉州。�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而不在闽南。说一句笑话,如果把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泉州”的名比福州还古啦!�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那时的泉州市附近乃一片荒芜,坟冢垒垒。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晋江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要是有人想举行一次泉州定名一千年的庆祝大典,前年就应该举行了。�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⑵ 泉州是怎样得名的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 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
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⑶ 徐州市中心是哪个区
徐州市中心具体在鼓楼区。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交界的地方,古彭广场,现名为彭城广场,为中心的商业圈中心,顺着这个中心往四周扩散,一直到三环路范围内,都可以成为市中心。
鼓楼区(古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位于福州市市区西北部,中国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福州全市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也是福州市初等、中等教育资源最雄厚的区。
徐州简介: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截至2019年,徐州下辖5个市辖区、3个县、2个县级市,总面积1176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82.56万人。徐州地处华北平原东南部、江苏省西北部,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医疗和对外贸易中心,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三角北翼重要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际新能源基地,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
⑷ 泉州为什么叫泉州
泉州,鲤城、刺桐城、温陵,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是海外华侨、华裔、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藉之一。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⑸ 泉州为什么叫温陵
根据泉州地方文献所记,是因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来泉州城北,种竹建亭,在这里讲学的时候。正值冬天,在泉州天气却很暖和。朱熹很称赞这地方是“山陵独温”,后来泉州就被人称为“温陵”。
泉州别称温陵,另外一种说法是古已有之:吴幼雄考证,泉州别称温陵,唐初甚至更早已有之。其得名始于农业生产,与气候、地形有关:辨地之高下燥湿,以播六谷之宜……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根据《泉州及其别称渊源考》,泉州师专学报,1984年第1期)
(5)福州泉山房价是多少扩展阅读: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
泉州最早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始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泉州素称世界宗教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寻址泉州。
⑹ 泉州是怎么得名的
泉州为什么以泉为名? 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
州的名称即以山名而得。也许有人发问,既然隋朝称福州为泉州,难道福州也有个清源山?是的,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
明朝编《泉州府志》时,因为弄不清这种问题,出了笑话。他们把《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汉武帝命买臣南征,东越王保守泉山之事,错认这泉山是清源山,那马前泼水的朱买臣曾到闽南来。其实《汉书》的泉山指的是福州的那个泉山,和清源山无关。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至于泉州后来曾干脆改称“清源郡”,清源也成为泉州别名之一,都是从这山源源流出清清泉水而顾名思义的
⑺ 为什么泉山小区的房子价格不高
有的小区路段偏僻楼房的造价低,所以房价不高。
⑻ 福州以前为什么叫做泉州
因为当时丰州境内有座山叫泉山以此得名,隋朝用了17年(589年~606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泉州继承自丰州,而丰州又是从东扬州分出,东扬州又是从扬州分出属于州郡县三级制度的第一级对应的是福建省,福州对应的是丰州下辖的晋安郡,不过开皇3年(583年)隋文帝废州郡县三级制度改为州县二级制度,晋安郡被废除,所以当时福州实际对应的是原晋安郡治所所在的东部侯官(南朝梁天监间从侯官分出的原丰与侯官合并为东部侯官),583年改名原丰县,直到592年才改成现在为众人熟知的闽县,所以正确的说是这个时候是福建名叫泉州。
PS:说个有趣的,大业3年(607年)隋炀帝又改州制为郡制,闽州变成建安郡,而建安郡为今南平建瓯市的旧称,唐朝武德4年(621年),更是连治所都移到了现在的建瓯市,建安的名字在福建“省市县”三级行政建制中都用过。
唐朝用了86年(623年~625年,627年~711年),武德6年(623年)析建州(武德元年618年由建安郡改名)部分土地建立泉州,2年后又改名丰州,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于州制上设立道制,重新恢复三级行政制度,丰州被降级并正式成为福州的概念,并于同年继承了建州(今南平建瓯市)曾用过的名字泉州,福州使用泉州这个名字的历史实际84年,直到开元13年(725年)才因为境内的福山而改名福州。
PS:再说个有趣的,漳州在唐朝垂拱2年(686年)设府,最初的府城在漳浦(今云霄县),直到唐朝贞元2年(786年)才搬到龙溪县也就是现在的市区,而在开元29年(741年)龙溪县才由泉州转让给漳州,而且龙溪县建县于南朝梁大同6年(540年),比漳州行政建制出现还早146年。
不过五代以前,福建的历史和文明都是十分空虚,福州并没有给泉州这个名字带来出彩的历史,所以现在提到泉州很少人会想到福建和福州也曾经叫过泉州而只会想到现在的泉州,有如春秋时期的唐国和李渊建立的唐朝,英国的约克镇和美国的纽约的知名度一般,另外现在的泉州的名字来自现在泉州市区境内的清源山的旧称“泉山”,并不像福州的“泉州”一般继承自他方,是当时常见的一种命名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