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100年前的福州什么样子
扩展阅读
福州龙祥岛哪里钓鱼 2024-05-04 01:03:16
从淮安到广州高铁要多久 2024-05-04 00:38:18

100年前的福州什么样子

发布时间: 2022-01-14 07:21:45

1. 福州的历史

福州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开始。从晋朝的八姓入闽到晚唐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开闽,福州在中原汉人移民潮的长期推动下逐渐繁荣起来,福州民系也逐渐形成。“福州”之名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五代十国时期,福州成为了闽国的都城。到了宋代,福州进入了一个经济文化的黄金时期,位列宋朝六大城市之一,也是宋朝科举文教的重地、儒学重镇,而福州的别称“榕城”就来源于宋代福州城内遍植榕树的景象。1276年南宋灭亡前夕,福州一度成为南宋行都所在地。明代,福州的海外贸易复苏,福州作为重要海港,迎来了琉球和日本的商人和使者、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曾经历严重的倭患,1645年又成为了南明隆武政权的首都。清末,福州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随着1844年福州开端口,以及之后洋务运动时期福建船政学堂等机构在此设立,福州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东南沿海文化教育的一大中心,也是基督教传教的重要地点。1933年到1934年福建事变时期,福州又成为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首都。194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福州城,福州继续任福建省省会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福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福州也成为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海外移民最大的移出地之一。

2. 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一百年前就是1910年,当时中国正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晚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也就是说中国那时候还有皇上,人民还梳辫子。中国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中国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深深的困扰着中国人民。尽管政府想采取措施改善,但是都已经回天乏力了。
帝国主义入侵已经半个世纪了,大量的军事开销,赔款及奢靡让人民苦不堪言。
当时中国人民大约超过3亿,僧多粥少,已经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境地,终于在2年后,发生了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哎呀,那可多了,很多不知道,知道的也打不玩啊,你才给5分

3. 90年代的福州是什么样子

福州,别称榕城,因境内有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福州地处华东地区、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船政文化的发祥地。这是一组90年代福州的老照片,跟随这些老照片,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昔日的福州。图为90年代初期的福州江滨大道。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综合实力五十强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宜居城市”、“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百强城市”等称号。

福州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全市陆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8%。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全市常住人口为728万人(含平潭,截止2012年),当地居民以汉族的闽海系族群为主,通行闽东语福州方言。


90年代的福州东街口俯瞰。东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是福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90年代的福州五一路口街景。五一路位于市区中部,跨鼓楼、台江二区。


90年代的福州西湖公园。西湖公园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被称为“福建园林明珠”。


90年代的福州老温泉公园南门。福州享有“温泉之都”的美誉,福州泡温泉的历史悠久,从晋朝开始,福州人便有泡温泉的习惯。


90年代的福州江心公园。江心公园是一个岛屿公园,位于闽江之中,公园建于1982年,四面环江,园内绿树成荫,植被茂密。江心公园是很多老福州人记忆里不可或缺的一个地方。


90年代的闽江俯瞰。闽江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处,福州处于闽江的下游,闽江穿城而过,是福州的母亲河。

4. 现在的福州跟三十年前比有什么变化

从天空俯瞰大地,河流像一条蓝色的藤,在绿色和黄色混合
的大地上爬行。每到一个重要的转折口,河流便选择了一块幸运
的土地,打一个结,产下一个五颜六色的瓜--城市。然后,河流继
续爬向海洋,并在入海口的三角地带,结一个特别强劲的果实。
“巡天遥看一千河”,河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城市是人
类智慧与劳动的艺术结晶,人与大自然就这样亲和着,默契着。
作为东方的莱茵河,闽江贯穿了福建,淘洗了千年闽越文化,
注定要在它的入海口造就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注定要在
沿江的滩头诞生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街区——中亭街。
话题又得从五代闽国的王审知说起。追寻闽江的足迹,王审
知将城市自北向南扩展、将于山和乌山纳入城池之后,并没有停
下前进的脚步。开明的王审知站在城南的宁越门城楼上,审视城
外的江渚、沙洲和流水,不知听信了那方高明的荐言,向江河流
沙要土地。他组织军队,发动百姓,将带有枝叶的竹竿插在江边
沙洲的边缘地带,加快了水中泥沙的沉积,在扩大洲地的同时,
扩建家园,并以免征赋税的优惠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改良土壤。
这样坚持下来,至今留下历史痕迹的地名便有义洲、帮洲、苍霞
洲、鸭姆洲、鳌峰洲……
距今900多年,时值大宋元■年间,那时的闽江北岸大约在
今天的中亭街小桥附近,江岸的正南方从江水中“冒”出了一个
楞严洲(今大桥北端的陆地),将水流一分为二,后来又在楞严
洲与南台岛之间的水中“冒”出了一个中洲,将水流二分为三。
宋代,福州城的南门已扩展到九仙桥外“沙合门”(今小桥附近),
据说城门外是三面临江。从古闽越国的冶城,到晋代子城、唐代
罗城、后梁夹城,到宋代外城,福州南城门经过这么“三级跳远”,
追到了江边,再求发展就只能将眼光投向隔江的南台岛了。于是,
到了该建桥的时候了。
在闽江建桥的历史上,第一个登台表演的是宋代太守王祖道,
第一座大桥是浮桥。18根大石柱系上粗大的藤缆,拴住百余艘木
船,便成了浮动的桥墩,铺上木板便是桥面,可以走行人通车马,
两旁扎上竹竿便是栏杆扶手。为了便于通航,还在浮桥中间设两
个活吊板为“通航门”。石柱、藤条、木板船,这样古朴的桥,
深深地记载了文人太守诗一样的气质。据说,王太守在建浮桥的
同时,还给桥头的万寿寺置了田产,让他们以租养桥。可惜这座
浮桥存在于摄影技术发明之前,无法“立此存照”,画家们的写
生画一时又未找到,惟有意大利漂泊者马可·波罗追记过它美丽
的身影,可信但不太准确。忧郁的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曰:“九
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成了闽江浮桥的千古绝唱。
壮观、诗意但又脆弱、经不起风浪的浮桥,在洪水爆发时节,
常常被洪水冲垮。浮桥毕竟不是长久之桥。元代,福州城在北方
游牧民族的统治下,城区是色目人的天下,大量的汉人因种族歧
视而移居城外,无意中造成了城外南台岛的繁荣。建桥,建好桥,
建长久的桥成了当务之急。
86岁的僧人法助此时正是管理浮桥的寺庙头陀,他一生共建
19座石桥,即将建造的万寿桥是他的大手笔,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有人曾编造过一个故事,说他某日过浮桥,风浪乍起,险象环生,
他便萌发了建桥的欲望。其实这样解释倒是小看甚至抹杀了法助
大师建桥的伟大动机,要知道他此前已建过18座桥啊,建桥,建
规模大的桥,恐怕是他行善一生的一个生命情结。
元大德七年(1303年)得朝廷恩准之后,法助奉旨募捐建桥,
大桥历经师徒两代19年方才竣工。能工巧匠们用木筏载石沉入水
底,再砌上6至8米高的砌石层,然后建造水面船形尖头桥墩,
墩与墩之间架上20吨重、9米多长的石梁,桥栏上刻上精美的小
石狮。大桥开工不到3年,耄耋高龄的法助大师便圆寂了。人们
重修了万寿头陀寺,并将大桥定名为万寿桥,以缅怀这位建桥先
贤。
大桥建成670多年后,在旧城改造的拆迁工地,我在坞尾的
一条小巷里找到万寿头陀寺。曾经指挥过浩大建桥工程的“指挥
部”,曾经在建桥风雨中为大桥建设者祈求过平安的宗教圣殿,
曾经在大桥完工庆典上告慰大师亡灵的祀堂,曾经在动乱岁月做
过塑革厂车间的头陀寺,原来是这么的简朴、小巧,除了建筑语
言上具备了佛寺最基本的“词句”之外,其用地布局更像是一座
普通民居。常年掌管万寿桥的广大田产,自身却是如此清贫,完
成了浩大的建桥工程,自己却身居陋巷在风雨洪水中与平民百姓
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万寿头陀精神。今天,善男信女和百姓保
护它,重修它,其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仅希望修建工程能修故如
故,如果将头陀寺改造得金碧辉煌,那将不会是一生求奉献的法
助头陀的本意。
楞严洲和中洲在江中相继生成出现,是大自然对人们的一种
无声暗示和有力支助,我们的先辈选择在这里建桥,也就注定了
要在这里的江岸上培育一条街。从沙合桥通往楞严洲原先并没有
路,人走多了便成了路,沙土淤积的路(有时浅水可以没过人的
脚背),木板、石块铺就的路。有了路,就会有摊点,摊点扩建
又搭起了木的、竹的、茅草的棚,窝棚扩建再改成板房。路像一
条长堤,自北向南延伸。路上还建起了亭子,不止一个,供路人
歇脚纳凉,于是便有了中亭和中亭街的名称。
最早的中亭街就是那突出于江岸的一条通往大桥的堤,堤高
于江边沙洲的土地,堤边有简易的竹木窝棚,棚主人主要是来自
城市和周边乡村的小商贩。随着桥的一次次扩建、改建,中亭街
也越来越像条街了。街边按福州的习俗用木板建造了商住小屋,
为了让屋与街面平高低,板屋是用杉木架起的“吊脚楼”,屋后
必然有菜园、果园、花园,用竹篱笆围成一圈又一圈,混杂在江
渚沙洲的茅草杂树之中。随着街市的扩展,泥土的进一步淤积,
街道两侧的大片土地开始依照地势和河流的布局,筑成了成片的
板屋,其间又有不少小巷、小河。那些小巷的命名有两大特色,
一是以开发者的姓氏定名,如欧厝弄、姚厝弄、穆厝弄;二是以
行业来定名,如麻油弄、道士弄、铁线弄。由此形成以中亭街为
中轴线的一片社区群落,从中不难觅出当年的中亭街风情和文化。
在中亭街的历史上,从无到有,从土堤到石板小街,中亭街
经历了第一次飞跃。当时经过中亭街的主要是行人、轿子和马车。
1910年初,福州的第一条马路竣工,不是中亭街,而是始于水部
门终于台江,与中亭街擦肩而过,几年后才延伸到万寿桥头与中
亭街接了轨。到了1930年,改建万寿桥为水泥公路桥之后,中亭
街向南门明代古城墙“买”下了城墙石,才铺就了凹凸不平的车
行道。我们从一张1932年在万寿桥头拍摄的中亭街方向的老照片,
可以看到中亭街作为商业街区的繁华景象,此时的中亭街已经是
石板路与洋楼的结合体,古朴的地面上已经挤压着现代的情愫,
体面的小洋楼很牛B地立在中亭街两侧。这是中亭街历史上的第
二次飞跃。
中亭街的小洋楼已经无比破旧了。20世纪之末,走在中亭街
改造拆迁的工地上,看那些小洋楼,实在是不敢恭维。在那动荡
不安的年代,建筑者们放弃了东方的建筑语言,引进了欧美的建
筑形式,本是一个进步,却又没有能力将它做大,做精致,做潇
洒,做出气派,现在拆之一点也不可惜。然而,冷静一想,这苍
凉的建筑语言,正向人们叙说着当年的故事。它是半殖民地半封
建时代福州经济、文化以及人们思维观念的一个影子。
中亭街等待着第三次的飞跃。
从中亭街诞生之日起,每一阵潮涨潮落的声音,每一次渔汛
的欢庆锣鼓,每一艘远洋商船的泊岸,每一片木屐敲打石板路的
清脆声音,都在催促中亭街从无到有,从贫瘠走向繁华。中亭街
便是在闽江潮声中融合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长大的,它命定姓
钱,是一条商业街区,经济的繁荣增长了它商业的智慧,它所伴
生的必然是商业文化。
福州人遇上拥挤的街市便说“姑克中亭街”(比中亭街还要
挤),街很狭小而人很多,只要你穿上一双木屐鞋,挑上一担货
物,挤进中亭街,你便成了一个商人,不管你是失去耕地的农民,
城市贫穷的小市民,退伍的北方士兵,还是逃荒而来的乞丐。所
谓万商云集,他们的原始积累便是这样起步的。没有排外心理的
中亭街,以海纳百川的心态,以一种平民性、公平性,对待来这
里淘金的每一个人。百龄百货公司的第一个老板曾经就是一个卖
毛巾跑单帮的角色。
在中亭街区,商贸崇神的文化现象较福州别的城区更为浓厚。
在风云多变的商海,祈求自身平安、祈望商路顺通,不管以什么
形式,实际上是对商业的崇拜,是对金钱的崇拜。以共同的信念
汇聚起来的商人还借神的名义交流信息、协调矛盾、互相制约。
比如位于星安河旁的张真君殿,就颇有代表性地体现着商人们对
商业保护神的崇拜。各地商会曾在此附近选址建馆,这里实际上
成了民间的总商会。在商场如战场的残酷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依然需要一种亲和感。地盘有限,人和店的密度就很高,相
互竞争又相互“伴市”,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发展,促成了商人
间世代流传不歇的诚信精神。中亭街旁玉环路上的尚书庙,原是
抗元名将陈文龙的祠堂,因坐落在商业街区,便成了商人们的庇
护神庙。这里大年除夕演“避债戏”,是让生意亏了本的商人年
终避债的地方。
商场的本质在于竞争。喝闽江水长大的商业精英聚会在中亭
街,商业竞争最终成为智力竞争,构成了中亭街商业文化的一部
分。比如,四省药店在同行中起步较晚,老板策划了种种商业手
段为自己争得知名度--故意侵权招惹商场纠纷,以引起公众的注
意;仿制香港中药店的立式药柜和圆转盘药架,以引起人们的兴
趣;雇用印度红头阿三看门并迎送客人,供人猎奇传为新闻;增
加服务项目,添加珍贵稀有药材以增强竞争实力,等等,每一招
一式都体现了商业智慧,传为商场佳话。
1842年8月,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中的五
口通商之所以选择了福州,是因为福州有着久远的对外贸易历史,
有着以闽江流域为腹地的发达的商品集散地,有着良好的深水港
码头。从此之后约百年的历史中,福州便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
经济发展的畸型道路,中亭街便成了首当其冲的桥头堡。街边那
不伦不类的半殖民化建筑便是那个年代惨痛的印记。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仅过了三天,福州学生便走上
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惩办卖国贼”、“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国商人的支持。
就在中亭街上,商人们自行销毁日货的行动,显示了中亭街商业
文化中自发的爱国主义倾向,并由此引发了一条国货路的命名和
一块“请用国货”碑的树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亭街都
是抵制日货的前沿阵地。
1919年11月,日本领事馆组织了日本浪人敢死队,借口挑
起事端,开始在中亭街一带对中国市民尤其是中国学生进行武力
报复,击伤学生、教师十余人,并动用兵舰驰入闽江口以炫耀武
力。福州人民举行了空前的罢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的斗争,
并得到了全国各大城市人民的声援和支持。“力救福州同胞”、
“血可流,福州不可丢”的口号,增强了福州人民反抗斗争的信
心和力量。一年之后,迫使日方调换领事,并公文道歉,赔偿抚
恤金。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台江事件”。
1949年8月17日,解放大军踏上了中亭街和大桥,从此街与
桥更名为八一七南路和解放大桥。我们经历了50年翻身解放当家
作主的时光,经历了20年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日子,历史荣幸地
让我们这一代人来改造大桥,改造中亭街,彻底清除半封建半殖
民地时代留下的阴影。法助大师开始建桥的692年之后,福州人
以现代的建桥高科技,在大桥原址建造了我国首屈一指的五连跨
钢管拱桥。它不仅改变了福州城市陆路交通条件,而且改善了千
里闽江的水运条件。与大桥命运相关的中亭街也到了大拆迁的时
候了。这是福州旧城改造中的“大手笔”之一。未来的中亭街是
什么个样子?这是慎之又慎的事情,要不留遗憾,对得起子孙。
开发商们都知道自己身上的重任。研讨,调研,听证,一场接着
一场地请来全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筑师。
改造后的中亭街必定是一个商业街区,它的诞生是因为商业,
它的成长也是因为商业,所以未来中亭街的商业属性只能加强不
能减弱,使之成为具有福州文化特色的商业区。中亭街文化与大
桥文化、闽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大桥便没有中亭街,其千
百年来文化传统中的优良成分应该在新的中亭街得到保护和弘
扬。为此,我想到了万寿头陀寺,想到了中洲岛扩建时掘出的历
代修桥石碑,想起了古桥上的刻有石头小狮子的栏杆,想起了
“8·17”解放大军进城的那一幕,这些东西如果能保留在人们
的视野里,将有助于中亭街经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中亭街商业
文化的提高,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亲和。
谁都说,未来的中亭街是中西合璧的。但合璧不是胡拼乱凑。
我们生活在世纪之交,我们应有21世纪的审美眼光和创造力,把
中亭街建设得大气、恢宏,让下一代的福州人走出闽之大门是条
龙,留在闽之大门里也是条龙。
②基本上保留了元代建筑风貌的万
寿石桥,摄于本世纪20年代,由中洲向台江方向拍摄。 ④
1932年拍摄的中亭街口。
③从中洲向仓山方向拍摄的1930年改造后的江南桥,桥面可
通汽车,对岸较高建筑为仓山邮政大楼。
⑤正在拆迁的中亭街。

5. 100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1.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六十八年。

  2.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石之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 ,军事上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并大规模屠城,20年间逐步掌控全国。

  3.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同时清朝的政治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 、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4.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5. 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

6. 福州的历史有多少年

福州,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省水、陆、空交通枢纽。三山傲首挺立,闽江穿流城区,白塔、乌塔,两塔对峙,构成榕城独特的“三山两塔一条江”的城市格局,天造神设、山水灵秀、气势非凡,素有“东南都会””福地宝城”之美誉。 福州,现辖五区二市六县(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五个区,福清、长乐两市,闽候、罗源、连江、平潭、闽清、永泰六个县)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人口580万,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人口143万。 福州是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在此筑城建都,称为“冶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因“州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夹城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石山、屏山围在城中,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也就成了福州的别名。因王审知受封闽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中的“闽国”,定都于福州,从此,福州便有了“闽都”之称。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发动市民广植榕树后“绿荫满城,暑不张盖”,又得“榕城”之美称。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着历代英才。他们中有五代开闽的王审知,南宋爱国名相李纲,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启蒙思想家严复,文学家林纾,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海军元老萨镇冰,“二七”革命烈士林祥谦等等,

7. 100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100多年前,是上个世纪初,上上个世纪末,100多年前的中国是清末,是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屈辱时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耻辱历史。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领导下被欺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赶走了外国侵略者,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身为中国人,我们要不忘历史,牢记使命,须知“知耻而后勇”,我辈当自强,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先看法国画报《Le Petit Journal》上的100多年前的中国:

1909年,清王朝组建的新军照片。甲午战争之后,清王朝为了增强军事力量,由张之洞等人组建新式陆军,这直新式陆军完全按照西式军制、训练以及装备,聘请洋人训练,是清王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1900年上海,华伦将军检阅在上海的法国军队。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团民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打死德国克林德男爵。事后无能的清王朝屈从德国的无理要求,于1902年在中山公园南门内修建了一个石牌坊纪念克林德男爵。

轿子上坐的是大清王朝的重臣李鸿章,抬轿的是清朝士兵,两侧扛枪的是日本军队和沙俄军队。

1908年11月14日和11月15日,清王朝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众臣跪拜。史料记载光绪帝是暴毙,慈禧太后是病逝。

100多年前法国日报的旧报纸记录了上个世纪初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被列强侵略,可谓是不堪回首。

8. 两千年前的福州叫什么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国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9. 请问福州的历史简介是什么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秦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闽越王无诸都此,称东冶,武帝后为冶县,属会稽郡。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属建安郡。晋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立晋安郡,为郡治,属扬州,元康元年(291)属江州。

南朝宋初领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5县,泰始四年(465)改晋平郡,齐建元二年(480)复称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分设南安郡,普通六年(525)属东扬州,陈永定元年(557)属闽州,为州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为泉州,大业三年(607)州废,改为建安郡,领闽、建安、南安、龙溪4县,闽县为治所。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建州,六年(623)复称泉州,八年(625)又改名丰州,置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又称泉州,属岭南道,景云二年(711)改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始称福州,治福州,天宝元年(742)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 (758)复称福州,领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尤溪8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

五代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为闽王。闽长兴四年(933)闽王王延钧称帝,改福州为长乐府,领14县,闽天德二年(944)号为东都,析出顺昌,三年(945)闽亡,属南唐,五代汉乾佑元年(948),地为吴越所有,称福州威武军,分出尤溪、德化2县,五代周广顺元年(951)改彰武军。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福州威武军,属两浙西南路,六年(981)由闽县分立怀安县,雍熙二年(985)属福建路,为治所。景炎元年(1276)端宗即位于此,改福安府。

元称福州路,领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9县及福清、福宁2州,属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属福建 布政使司,领闽、侯官

10. 福州的过去是什么样子的福州的过去历史古代是什么样子的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代以来它有十二个别称:分别是“闽中”、“晋安”、“凤城”、“三山”、“长乐”、“榕城”、“天兴府”、“福安”、“闽海”、“闽州”、“泉州”、“左海”等。

“闽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个郡。七年后又增设四个郡,其中福建叫“闽中”,治所在福州,所以古人广义上称福建为“闽中”,而狭义上则称福州为“闽中”。唐朝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846-904年)池州石埭人(今安徽太平),他旅居福州时留有一首描写福州秋天的诗,题目就叫《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说明当时福州称“闽中”,秋色如画,但一千多年前交通不便,故诗的最后称“不堪行”。

“晋安”:魏晋南北朝时,晋人纷纷避战乱从中原入闽,始称“八姓入闽”,不少望族定居于福州今东门晋安河两岸,故此时福州别称“晋安”。

“凤城”:晋代地理学生郭璞为福州勘察新城,扩大范围。他在《迁城记》中说,福州“其城形状,如鸾如凤”。于是福州被人视为“凤城”,如今福州许多地名还都带“凤”,如西门的“凤凰池”,工业路一带的“大凤山”、“小凤山”,东街有“凤凰坊”,东门有“凤邱山”,宋代朱熹在福州书有“凤邱鹤林”,清代三牧坊有“凤池书院”等。如今在闽江二桥南端耸立着一座“凤鸣三山”的雕塑,象征福州的南大门。

“三山”:唐末五代,福州城范围进一步扩大,把屏山、乌山、于山圈入城内,故此后福州便有“三山”之别称。如今海外福州籍华侨聚集地行会组织仍称“三山会馆”。

“长乐”:公元933年,“开闽始祖”王审知死后,他的儿子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所以这一历史时期的“长乐”不是指今天的“长乐市”,而是指福州。

“榕城”:宋代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发动居民“编户植榕”,于是“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此福州开始有“榕城”的别称。

“福安”:南宋末年,元兵挥戈南下,民族英雄文天祥护送益王赵昰入闽,在福州建立临时“国都”,将福州改为“福安”。 “天兴府”:明代末年,即弘光元年(1645年),明朝国都南京被清兵攻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聿键从杭州入闽,在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称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左海”: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别称,因为我国古代地名以东西方位而定,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福州位于东海之滨,故称“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耸立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辈出。林则徐纪念馆的大门左边上书“左海伟人”,原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社长拓是福州人,他常用“左海”笔名发表文章。

“闽州”与“泉州”:唐代初年福州曾叫过“泉州”,但时间很短,到了唐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泉州”为“闽州”,把“泉州”这个名称移给了现在闽南的泉州,直到唐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改“闽州”为“福州”。

“闽海”:辛亥革命后,废除旧府建置,改福州为“闽海道”,于是出现了“闽海”之别称,它包括福州话流行的长乐、福清、闽清、永泰、连江、古田、屏南、罗源、闽侯、平漂等十个县市,故在海外有“闽海十邑”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