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云门山的虚云纪念堂
在云门山弯曲的山脊上,有一条向上延伸着的小道,终点是云门寺虚云和尚纪念堂月台下。小道的两旁林立着高大的香椿树群和众多浓翠欲滴的大毛竹。沿着小道往上走,可以看见一棵高大的香椿树,这棵大香椿树就是当年恩师虚云老和尚亲手栽种。
一九三四年,虚云禅师来到广东南华寺,在广东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初期,他还住在广东。解放后,老和尚又到云居山复兴真如寺。每个道场修复后,虚云老和尚都敞开来接待十方,供养年轻的出家人,绝不让其发展为子孙庙。庙修好了,虚云老和尚请来有德行的修行人为住持,自己走了。他一生修庙但却没有自己的庙,不喜为方丈。尊敬和供养他的人很多。
在数十年中虚公含辛菇苦培养出了佛源、传印、净慧、圣一、宣化、一诚等一大批法嗣徒众。今天,他们都成了名刹祖庭的方丈,荷担如来家业。在全力弘扬佛法的同时,秉承师训,发扬光大,把培育僧才列为弘法的首要,而且建树卓着,成绩裴然。就在云门寺,由佛源大和尚主持创办的佛学院,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加之完善的教学设备与师资,培养出了数批学僧。广东省僧伽培训班与全国寺院执事第三期培训班先后在此举办。今天,云门寺佛学院教学秩序正常,学僧学习认真。云门寺常住中一代新人在成长。知客师明舒、当家师明了都很年轻,仅二十几岁,文化素质较高,明舒师还是硕士生出身。佛源大和尚主持常住礼请他们为执事,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云门寺是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平日学住僧众多有百余人,且人来客往,寺务繁杂,但明了、明舒等诸位执事不仅自己威仪如佛,刻苦修持,而且办事干练,把寺院管理得井井有条,令人赞叹。
Ⅱ 云门寺的建筑
云门寺,其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其中观音阁最为壮观。殿阁进深35.4米,通面宽17.5米,高约15米。三面以砖墙承荷,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重檐之中,设一天窗,观赏者可站立前坪,通过天窗瞻仰佛面。阁内有佛龛,饰以朱漆的两只大木圆柱,上书金字楹联:“蔼蔼慈门,何惭佛称慈父,众称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广济。”
云门寺佛龛上悬曾国荃清同治六年(公元1857年)书就的“南海长春”横匾。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直径0.55米,高0.23米,炉腹外部铸怪兽头像一对,造型极为精美。阁内观音佛像, 为泥塑木雕混合结构,全身贴金,高11.4米,为江南最高大的观音佛像。佛像直立于莲花宝座上,面颊丰满,双目微俯,形态端庄慈祥;衣带似在飘拂,冠饰似在颤动;两鬓发丝,根根可数;额上佛痣,清晰可见;两耳垂肩,饰坠晃动;鼻尖微翘,双唇略张,似在喃喃念佛。佛顶有宝冠24面,各面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内各有秀目一只。其中4双大手,或高捧佛祖,或合掌天书,或挥臂执戟, 或屈指掐算,大小合适,位置得当;整个造型比例匀称,雕塑精湛,奇特美观。
Ⅲ 云门寺的简介
云门寺其实是个总称,包括云门主寺及多个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 )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
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道旁有着名的“辨才塔”、“丽句亭”。辨才塔为唐太宗赐建,丽句亭亭内留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章。然后是“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 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955),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余间。民国19年(1930),有僧200余人。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着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孙邈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 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历史上的云门寺与海外的佛教高僧也有着联系,如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原名段兰公)就曾去日本弘扬教义达三十年之久,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佛教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基础。
Ⅳ 云门山风景区的介绍
云门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门山石窟及石刻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区南部2公里处,海拔421米,虽然不高,但陡崖峭立,山势巍峨,漫山松柏,景观棋布,宛如一个巨大的盆景端放城南,以它美丽、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独具风貌。山顶有一个南北贯通的天然穴洞——云门洞,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6米余。远望如高悬于天空的明镜,拱壁镶嵌。每到夏秋季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将山顶的亭台楼阁托于滚滚云海之上,犹如仙境一般,故被称为“云门仙境”,又称“云门拱壁”,乃为古青州胜景之一,云门山也因此而得名。
Ⅳ 云门寺的历史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着《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
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
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着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1586-1676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1661),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
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Ⅵ 云门山的云门山大觉禅寺
云门寺环境幽雅,风景奇特,既是乳源的八景之一,亦为岭南胜地。寺的四面层峦叠嶂,山高林密,猿猴、白鹇等珍禽异兽,时有出没。环寺苍松挺劲,竹影婆娑。更有云门寺后山的风景名胜桂花潭,前来云门寺者必往观赏。从寺后向东北山径而行二十多分钟,即见潭形如盆,石壁环拱,潭内水清见底,潭深六尺有余,瀑布从几十尺高的崖顶飞流而下,置身潭畔,暑气全消,神清气爽,令人流连忘返。
据佛源和尚和云门寺新任方丈明向法师介绍,云门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完全继承了祖师的宗风,寺风严谨。直到现在还严格保持着过农禅生活,学修并举,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的丛林制度。
云门寺除建筑风格独特外,其内部装修与摆设也有其特点。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的前面,有两尊小型的汉白玉佛像,一立一卧,是缅甸佛教徒于1987年赠的,用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刻而成,通体细滑,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质感,如真人肌肤一般,为云门寺珍宝。殿内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烧成的大型彩瓷佛画,长24米、高4米,是我国当前佛寺中独一无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画。它生动地刻画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王四十二个人物,画面下是十八罗汉,上层是二十四诸天像。
Ⅶ 寺院寺庙
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Ⅷ 云门寺旅游
绍兴历史文化断想之八
假如云门寺还在……
若耶溪畔的会稽山腹地,是绍兴文明的发祥地,越文化源远流长。可惜的是,这一带文化遗产和历史遗存已不多了,能见证重大历史进程和变故的更少了,山地越国古都早无踪影,日铸古道和“唐诗之路”不复有径,江南最大的皇家墓群宋六陵徒剩枯松。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千年古刹云门寺的毁败,使会稽山腹地的热闹和繁华自明末以后走向下坡。
作为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业内人士,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云门情结”。现平水镇境内的云门寺圯墙残壁,我曾去探访数次,踯躅良久,感慨愈烈,风云际会,尽显脑海。
历史上的云门寺,何等风光,何等显赫,不要说近的如现今炉峰寺、新昌大佛寺,就是与远的如灵隐寺、国清寺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云门寺由距今1600年的东晋安帝下诏所建,原系皇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旧宅,因有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建寺。后曾改名“永欣寺”、“淳化寺”等,明初恢复旧名至今。
云门寺的盛况,可从陆游的《云门寺圣院记》中了解到:“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涌,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也。”
云门寺之显赫,在于它是一个佛教圣地。历代主持均为一代高僧,如支遁创立了“即色空”学说,昙一创立了“幻化宗”学说,湛然东渡日本传教十余年,这些都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善男信女也特别多,香火异常旺盛。
云门寺之显赫,还在于它是一个文化旅游胜地。在着名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文化旅游热线上,云门寺是必经之地。李白、杜甫、王勃、杜牧、孟浩然、贺知章、白居易,以及后来的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刘基、王思任等等名家大儒,均游历此寺,行修禊盛举,留千古绝唱,如杜甫诗曰:“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云门寺之显赫,更在于它是一个政治重地和一个阴谋发生的传奇之地。历代不下于10个帝王题名赐额树碑不说,云门寺同样是书法圣地,其主持之一智永禅师乃书圣王羲之七世孙,他保存着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智永弥留之际,传《兰亭集序》于弟子辨才。唐太宗李世民为得到此罕世之宝,明求不得,便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智盗此帖。后此绝代墨宝陪葬于唐太宗之墓,不复见世矣。
如此显赫的寺庙,其毁败实乃千古憾事。我的“云门情结”也在于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假如云门寺还在,那该多好啊!假如云门寺尚存,它将不但是个重要的现实的历史文化标本,更是一处重要的佛教圣地、书法圣地和旅游胜地。会稽山腹地的南部山区大规模旅游开发之难,也将迎刃而解,其拉动力、辐射力之大,将使周边众寺观、名胜相形见绌。
然而,历史是没有“假如”的。创造历史的是人类,摧毁历史的也是人类,聪明和愚蠢有时会在人类身上演绎“二律背反”定律。
前不久听说同处若耶溪的平阳寺开始扩建。这座只有338年历史的“无尘庙”,无论历史地位、声誉、规模虽不及云门寺,但整修扩建仍不失为好事。我更希望有识之士能将云门寺重新修复,重现辉煌,届时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佛教界和善男信女们的福音……
Ⅸ 云门山的简介
云门山,是1985年山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青州城南2.5公里处,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荫盖足,山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鲁中名山。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穿洞而过,如滚滚波涛,将山顶庙宇托于其上,若隐若现,虚无缥缈,宛若仙境,蔚为壮观,谓之“云门”,或称“云门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