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市红庙岭海拔多少

福州市红庙岭海拔多少

发布时间: 2022-09-15 09:09:33

① 马桥镇的镇情简介

泰山山前洪冲积层和黄泛冲积及湖相交互沉积,主要岩性有亚沙土、沙质粘土层等组成,沉积厚度在200米左右。地质构造由西向东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组成主要结构骨架。北越小清河与高青县接壤,南邻陈庄镇,南北纵距5.5公里,西隔胜利河同邹平县相接,东接荆家镇,东西横距12.5公里。总面积44.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8%。1991年撤乡建镇,辖马桥、前金、后金、五庄、姜家、北红庙、北岭、罗道、祁家、北岔、东岔、西岔、码头、张庄、康杨、小庄、东圈、西圈、南营、西孙、北一、北二、北三、西辛庄、胡马、冯马、齐马27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全镇人口29396人,8840户,有汉、彝、白、回、壮、佤、朝鲜等7个民族、人口密度656人/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略呈微波状,海拔高度在13.86—7.83米之间,地面坡降比1/1500,总面积67443.2亩,最高处位于北营二村东南,海拔13.86米,最低点位于杏花河入小清河入口的黑水湾,海拔7.38米。域内微地貌分高坡、平坡和洼地,南部为微斜平地,中部属高坡、拔高在13—11米,坡比1/1000,北部是低洼湖区,拔高6.8—7米。农业植被占可利用植被的99.32%。主要树种属乔木类的杨、柳、榆、桐、槐和松柏等10多种,属灌木类的桑、柘、紫穗槐等5种,属果木类的苹果、桃、李、杏、枣等10余种。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如芦苇、蒲及各种杂草等。在植被种类中属高等植物的有40多种。自然河、人工河相互交织成网,水源丰富。小清河、杏花河为东西流向,胜利河、人字河,由南向北流入小清河。引黄济淄河由北向南贯穿域内中部。境内水、陆交通方便,小清河横贯东西。省道张店至田镇路及红庙至辛庄路、荆家至红庙路形成三县一市的交通要道。
2010年,马桥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镇村统筹,着力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小城市”目标,真抓实干,创先争优,全镇以本地民营经济为主体,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6亿元,并对全镇15个边缘村实施了整体迁建工程,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2012年9月26日马桥镇入选淄博市14个示范镇之一,每年享受政府6600万元资金扶持。淄博市每年拿出6600万元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补助省级和市级示范镇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直接单列下达。

② 陕西省,平利县,红庙村,亚高山海拨多少米高

海拔在2500米左右。aqui te amo。

③ 恩施东北方向有哪些城市

恩施东北方向是巴东县和建始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别名世界硒都、施南府,地处湖北省西南部,北周时期设施州,清雍正年间为彰显皇帝对施州的恩宠,改名为恩施。
施州因境内有施王城、施水而得名。恩施州大部为山地区,海拔最高处(巴东靠神农架主峰大窝坑)高度为3032米,最低处(巴东长江边的红庙岭)高度为66.8米。

④ 米仓山的主要山脉

境内中山区的众多山脉,均系大巴山地米仓山的西部支脉。大巴山旧称梁州山,为陕、川、鄂界山,得名与古代的巴族有关。米仓山,为大巴山西段,古称仙台山、玉女山,远在唐、宋时代即已出名。《舆地纪胜》载:“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详。大致为东西走向:西起宁强境内的嘉陵江,东至紫阳任河,为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
南郑县境内诸山依分水岭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为梁山山脉、大汉山山脉、高皇山山脉、黎坪山地、营盘山山脉、老龙池山脉、牛脑壳梁山脉、龙头山山脉、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铁船山山脉、罄坪山脉、佛头崖山脉。今志其主要者如下: 梁山山脉,位于县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区、新集区,为南郑、勉县之界山。境内部分,东起梁山,西至华山沟,宽约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岭,南到平原区西北边缘,平均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于东部,分上梁山、中梁山、下梁山三段。山体由灰岩和变质岩组成,外貌浑圆,山势平缓,岩面裸露。植被以荒草、灌木为主。山丘间多深沟低槽,较大的有龙家沟、李家沟、铁炉沟、冷(忍)水沟(大致东西向)、张口子、武家沟、佘家沟(碗厂沟)、华山沟(皆南北向)。
山脉东头的下梁山(亦称梁山,整个山脉因之得名),为西北一东南向浑圆山梁,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顶部平缓,东北坡陡直,濒临汉江。山梁东南侧,环绕着众多由寒武系到志留系泥岩构成的缓坡丘陵,群众称之为“十八罗汉绕梁山”;山岭内侧的苇池坝,为一山间构造盆地,南部的“张口子”,为坝子唯一排水口,过去居民吃水均取于此。下梁山出露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系(缺泥盆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层更为完备,且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如腕足类、珊瑚类、〓类等,群众称为石燕,旧为汉中八景之一)和植物化石(根、茎),是国内外有名的地质剖面之一,吸引众多的专家、学者前来科学考察。梁山有丰富的石灰矿、煤(劣质)和粘土矿;中梁寺、龙岗寺旧时是汉中郊区的游览胜地;198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梁山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新石器及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群,证实这里在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息。
梁山山脉比较有名的山还有:中山寨,位于农丰乡,海拔970.2米,清朝宣统三年(1911)曾在山顶筑寨,现遗石碑一通。鹤腾岩,在合同乡北部,旧因山石奇特,古木参天,风景旖旎,为汉中风景名胜之一,民国年间即已破坏。所出砂积石(俗称太古石),可制盆景。尖尖山,在铁炉乡西南,海拔1019米。山峰陡峻,山腰有溶洞(群众称为盘龙洞),洞中石钟乳姿态各异。汪家山,在碗厂乡北部,海拔1035米。梁山多泉,着名的有双泉、玉泉、涌泉等。 大汉山山脉,位于县境中部,为濂、冷二水之分水岭,属花岗岩低山。北麓与河谷阶地平原相接,南至喜神坝、秦家坝一线,长约20公里;东、西以冷水河、濂水河为界;北宽南窄,状似三角形,平均宽约11公里,面积近240平方公里。山脊大致为南北走向,海拔800~1000米,坡缓梁平,起伏连绵。山顶、山坡积有很厚的风化层,适宜林木生长;山麓地带,梯田、坡地层层相嵌。山脉北端,一峰突起,此即主峰大汉山。顶部名为大顶寨、汉山,海拔1473.3米,居低山丘陵之首。登山远眺,汉中盆地尽收眼底。旧《汉中府志》、《南郑县志》称汉山“四峰八面”。“八面”之说不确。“四峰”即大顶寨(主峰)、玉皇顶(1409米)、小阴坡(1352.2米)、大阴坡(1334.9米),沿东南方向一字排列。山上有多种小地貌,群众有“汉山二十四坪”之说。据旧《汉中府志》、《南郑县志》记载和当地老年人说,汉山原来遍山树木,参天古树随处可见。良好的植被涵养水分,从山顶到山麓,山泉、小溪星罗棋布。山顶有云即雨,历有“汉山戴帽、闭门睡觉”和“汉山不旱”之说。清末至民国年间,山上树木被驻军和当地群众砍光,导致连年亢旱。及至解放后,才又使汉山重着绿装。汉山旧时产红稻,今绝。现以盛产洋芋着名。
大汉山传说中有许多美妙的景观,其中以“汉山樵歌”和“汉山夜明珠”脍炙人口。“汉山樵歌”是旧时樵夫在山上打柴时唱的一种民歌,高亢嘹亮,悠扬动听,被誉为汉中八景之一。“汉山夜明珠”,其实为磷火,即动物尸骨腐烂时产生的磷化氢气体燃烧时发出的白色带蓝绿色光焰。群众称为“鬼火”,只是在夜间(特别是下雨前)较为明亮而已。
大汉山名出何时无考。清代干隆、嘉庆年间的《汉中府志》,干隆五十九年的《南郑县志》及民国10年的《续修南郑县志》,均把汉山称作“旱山”。实讹,应为其正名。
大汉山山脉比较有名的山峰还有:小汉山,海拔808米,在周家坪镇西南,大汉山西北;青锉山,海拔1000米,在连山乡西部;马鞍山,海拔1118米,主峰东南;牛卵寨,海拔1187米,在主峰以东;青山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乡东南;萤光寨,原名银矿寨,海拔1051米,在冉家乡东南;鹰嘴岩,海拔1200米,在高家岭乡西部。从山上发源的河流,较大者有红庙河(西坡)、红花河(东坡)。红花河旧称老渚河,为冷水河一大支流。
大汉山山脉是低山丘陵区重要的粮油产区,发展多种经营前景广阔。 营盘山脉,亦名摩天岭,位于县境西南部。系米仓山主脊之一部分。南起熊头岩,西北至雷音寺折转正西。西南界西流河,东至漾家河(亦名云家河)。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营盘山、又名云盘山。海拔2181米。山体高耸入云,状如腾飞的巨龙。西南坡较东北坡略缓,多松柏,产药材。山体由三迭纪灰岩、页岩组成,西麓黄杨河源头的灰岩与页岩间夹有优质煤层。
主要山峰有:熊头岩,海拔2168米,遍生林木,山势险峻;雷音寺,海拔2058米,遍山杂木;小垭,海拔2009米,产天麻、党参;大垭,海拔1768米,竹、木繁盛;大山,海拔1956米,灌木丛生。 牛头岭山脉,位于县境南部红庙区内,包括濂水河上游(白岩河与贾家河之间)山地,大致为南北走向。主峰石人山,海拔1877米,树木葱茏,林涛飒飒,山顶巨石错立,远望如人,故名石人山,旧有庙宇,今圮。《续修南郑县志》引清代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语:庙坝“东北四十里,有牛头岭,适今入川所经地,登岭北望,全县在目,上有两峰对峙,古两角山也。”据此记载,牛头岭即古两角山所在地,经实地考察,尚难认定。牛头岭今称牛脑壳梁,为米仓古道所必经,现有通四川的公路盘山而过。其他较有名的山峰:祈儿寨(又名宝鼎山),海拔1044米,顶部巨石如鼎,旧时讲迷信者常到此祈祷求子,故名。红岭庵,海拔1616米,山顶松林茂盛,山腰茶园吐翠。帽盒山,海拔1823米,林木茂密。
牛头岭山脉中的五里浸有金矿,现由喜神坝乡办矿产公司采掘。 龙头山山脉,位于县境东南部,南海区境内。其范围大致在冷水河东、西源头间,北至烟堆山(即大佛洞、小南海所在地),南到川陕交界线。灰岩中山。主峰龙头山,海拔2291.1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绕雾锁时,峰颠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山顶有玉皇洞,西南侧有仙女洞,多瀑布。山下有汉王台,海拔1500米,传为东汉末年张鲁南奔巴州时曾居此。周围较平坦,旧有寺庙,已毁。与龙头山相对峙者是香炉山,山顶巨石横空,状如香炉,位于陕川界山上,海拔2329米,山冬岩绝壁,险峻异常。山腰有瀑布,气势磅礴,名“喷水岩”,为冷水河西源头。据《续修南郑县志》载:“香炉山,孤峰插云,高与龙头山并,古孤云山也”。据此可知,古孤云山与古两角山并非同一山脉。古谚语说:“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旧志也有“行人三日而达山顶”的记载,足见其高。今有汉朱公路曲折盘绕,过香炉山而达碑坝区。香炉山西有大坪梁,海拔2229米;假果山海拔2141米,上有岩洞,为大群燕子所居,山下群众常取燕粪肥田。
龙头山脉南半部森林覆被较好,由县属碑坝林场经营。 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均在南海区内,都呈西北——东南走向。大神山山脉在冷水河最大支流大沙河和十里干沟之间,西北至牟家坝,东南到天梁池一带。喀斯特地貌显着;北部植被不佳,南部森林茂密。古时将天池梁和龙头山北部山脉称为旱山,又称梁州山。大神山东北坡、关爷庙对面有象鼻崖,风景甚佳,旧时建有庙宇,骚人、墨客多题咏,现已毁。云嶂山山脉包括云嶂山、跑马梁等山,为南郑、城固界山,云嶂山海拔1100多米。山顶有泉,终年不涸。跑马梁主峰海拔2044米,顶部平坦。其西南至天池梁间,旧称花石梁,明朝嘉靖年间曾设有关卡。
主要山峰有:红山,亦名锯锯山,海拔2367米,岩石呈红色,悬崖峭壁。遍布野草、灌木丛。炉子池,海拔2144米,山峰陡峻,多叶竹。王家山,海拔2130米,遍布杂木、叶竹。鹰咀崖,海拔2065米,绝壁断崖,险峻异常。断头岩,海拔1968米,遍山杂木。这些山峰均位于米仓山主脊之上。 佛头崖山脉为南郑与西乡和四川通江县之界山,迂回曲折,峰连壑接。这三列山脉植物、动物、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本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公路的修筑,各种资源逐步得以开发、利用。

⑤ 有没有宁城县的历史资料

宁城县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素有“千年古都、山水宁城”之称。夏商以来,先后有鲜卑、契丹、女真等十几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
从战国时期起,属右北平郡管辖,西汉将右北平郡治所设于平刚(今县内黑城)。
辽代设中京大定府(今县内大明城),作为辽代中、后期国都,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153年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统北京路。
1230年为北京路总管府。
1270年改北京为大宁。
1393年明太祖十七子宁献王朱权就藩大宁,清时属喀喇沁中旗。
1933年始建宁城县。 [1]
2012年,恢复一肯中乡、存金沟乡。
调整后,全县辖11个镇、4个乡:天义镇、小城子镇、大城子镇、八里罕镇、黑里河镇、甸子镇、大双庙镇、汐子镇、大明镇、忙农镇、五化镇、三座店乡、必斯营子乡、一肯中乡、存金沟乡。
2013年,撤销必斯营子乡、三座店乡,设立必斯营子镇、三座店镇(内政字266号)。 [2]

⑥ 东瀼口镇的地质地貌

镇域地势东北稍高,西南略低,山脉参差起伏,不成明显走向,属巫山余脉延踞。东部地形陡峻,有龙会观山峰突起,海拔1700.7米,为全镇制高点,西部地势较为平缓,境内最低点红庙岭江边,海拔66.8米,亦为全县最低点。随着三峡工程进程加快,江岸海拔相应提高,东瀼河及沿江溪沟出口形成内河湖泊。全镇高山占2%,二高山占44%,低山占54%。
境内沟壑密布。中部东瀼河将全境自然切成东西两大板块。东部牛口河与宜昌市秭归县形成明显分界线。西部神农溪支流茅家沟与溪丘湾乡分界。 龙会观 又名龙会山。位于金甲山村3、4组,属巴东、秭归、兴山三县交界地,素有“一脚踏三县”之说。主峰海拔1700.7米,山势峻峭,云雾缭绕,峰顶建观、圮。观顶峰腰有冰、火、风三小洞。夏天,冰洞有冰凉,风洞有风爽;冬天,火洞温高热,风洞风更寒。
牛角尖 位于牛洞坪村2组,海拔1248.6米,山峰形似牛角而故名。
金甲山 位于金甲山村3组,与溪丘湾乡邻界,占地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72米,因土质呈金黄色,山形似古时的盔甲而命名。
羊乳山 位于羊乳山村9、10、11、12、13组,主峰海拔1158米,群峰似羊之乳头而得名,羊乳山茶,色微白,历为巴东名茶,曾是干隆贡茶。
白虎云 位于羊乳山、上构坪、陈家岭三村交界处,海拔988米,占地1平方公里,岩山突起,高耸入云,形似白虎。
卡子岭 位于孟家垭村6组,与秭归交界,海拔1288.1米,因山岭曾经设过卡子故称。
威灵观 位于焦家湾村1、2、3组,海拔776.1米,占地4平方公里。据传,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由马兴科等人在山项上募修一庙(1948年毁),取名“威龙观”,后因当地人常进庙求神显灵,习称威灵观。
纱帽山 位于东瀼口村1组,又称邵家包。据传北宋寇准在巴东任县令时,长江洪水涨至大堂门槛,浓雾弥天,寺院和尚力劝寇公将纱帽投入江中,顿时水退去散,寇公跪拜天神,忽见沙帽腾空,定神观之,对面江北一山如是纱帽,故名纱帽山。后,见江北旧县未当要冲,不能控驭“南蛮”,即上书皇上,请将向灵异(汉景帝二年以进宝状元被封为中路金甲大将军附马公)之墓从金子山天堂地移往纱帽山,旨允。后在其墓葬处修建了县衙署。今峡江一带土家向氏后裔常瞻仰崇拜。 东瀼河 又名东瀼溪,是东瀼口镇主要河流,源于溪丘湾乡甘坪东北部罐子口,汇6条小溪至两河口止(长约8公里),称板桥河。向南延伸至柚子树大桥长约7公里,称店子河。再向南延伸2公里注入长江,称东瀼溪。板桥河、店子河、东瀼溪将全长17公里的东瀼河自然分成上、中、下游,把东瀼口镇切成东、西两大板块。该河河床均宽20米,流速0.4米/秒,多年平均迳流量1.1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其支流王家河上段叫紫阳沟,为常流溪,南流于两河口注入,全长约5公里。
牛口河 源于孟家垭东北城包,全长约5公里,南注长江,均宽15米,与秭归形成分界线。
宝塔河 源于西陵刘家垭,常流水,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5公里。
纸厂沟 又名小沟,源于上构坪九条岭,西北向经陈家岭注入东瀼河,全长约3.5公里。
硝洞子沟 源于上构坪响水河,西北向经陈家岭注入东瀼河,全长约3.5公里。
严家大沟 源于牛洞千军坪,西北向经羊乳山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3公里。
付家河 源于牛洞东南城包,西北向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3公里。
邓家沟 源于金甲山村龙会观,北向注入东瀼河上游板桥河,全长约5公里。
王家河 位于大坪与溪丘湾下庄坡交界处,源于溪丘湾乡梁家垭紫阳沟,属紫阳沟下游,长2公里,东南向注入东瀼河,属东瀼河支流。
刘家沟 源于石板,全长约3公里,东南向注入东瀼河中游店子河。
史家沟 源于白泉寺,东南向注入东瀼河中游店子河,全长约2.5公里。
洞子沟 源于旧县坪邬家湾,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公里。
大溪沟 源于焦家湾威灵观,南向注入长江,全长约3.5公里。
茅家沟 源于麦丰张家坡,西北向汇合孙家溪,注入神农溪,流经镇域3公里,是本镇与坪阳镇分界线。
红沙沟 源于二埫垭,流经刘家河沟、孟家河沟,西北向汇入孙家溪注入神农溪,流经镇域3公里,是石梁子村与阳坡村分界线。
此外,境内还有奔东溪、马蹄沟、寨沟、龙洞子沟、许家大沟、宋家大沟等。 硝仙洞 又名硝洞子,位于陈家岭村西南部,海拔280米处,距东瀼河350米,因洞中有古人熬硝的痕迹而命名。洞长约3000米,洞口有“会客楼”,分3洞深入,主洞靠东。主洞中有“蜡烛部”、“菠萝台”、“水田坝”、“天生桥”、“牛肝马肺”、“唐僧取经”、“百马追银龟”、“将军戏美人”、“皇宫招驸马”等景观,有待开发。
大洞子 又名万人洞,位于旧县坪村东部。因洞大可容万人而故名。该洞宽敞明亮,洞高2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深处,洞中有洞。有探险者得知,延小溶洞北入,可走大半天。洞口有一石狮,传说,因去徐家湾偷吃庄稼被狩猎者打掉一只耳朵,逃至洞口饿死成石。洞顶清泉点滴。相传过去几百穷苦百姓在此避难,洞口设有铁门,一伙“棒老二”谎称救命骗入用顺刀将百姓全部杀死,血流洞子沟。
猴子洞 位于陈家岭村西南东瀼河畔,主洞高5米,深约11米,宽8米,洞侧有洞,洞内有石“楼”。从前常住猴子,60年代住有向、孔姓两户人家,80年代为县公路段炸药仓库。后,被三峡水域淹没。
此外,天然小溶洞近百,不一一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