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建瓯有多少人在福州
扩展阅读
从三亚发顺丰到天津多久 2025-07-28 05:57:50
深圳社保怎么登陆网站 2025-07-28 05:44:10
深圳哪里可以鉴别灵芝 2025-07-28 05:25:04

建瓯有多少人在福州

发布时间: 2022-12-19 08:39:19

A. 建瓯一中一共有多少人

老乡~~蛤乡爹

学校共有48个高中教学班级,学生2620人,教职工203人

建瓯一中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建溪书院。1906年改制为闽北第一所中学校“建郡中学堂”。1949年与“建瓯县立中学”合并为“福建省建瓯人民中学”,1952年合并私立培汉中学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校名始称“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

自“建郡中学堂”创建至今百年来,学校经朝代变更,政局变动,十五易校名,八迁校址,三十一任校长,毕业学子近五万人。长期以来,学校遵循“公、勇、严、勤”的校训, 形成了“勤奋、守纪、求实、上进”的良好校风。培养人才遍天下,英烈志士、劳模标兵、专家学者名人辈出,成为闽北一所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

学校先后培养了一批以杨峻德、刘葆彝、陈英、杨立、徐洵、熊则男、江上峰、叶淑巧、赵字沂、朱立彦、宋晓东、朱崇实、黄烽、李儒新、王碧秀、朱清、江涛、林中、李榕恒等为代表的英烈志士、劳模标兵、专家学者、政界精英、商界新秀。

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高考成绩多年居南平地区榜首,先后涌现两名省理科状元,16名南平市文、理科状元。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学子们屡创佳绩,有全国电脑机器人竞赛一等奖、全国信息学奥赛一等奖、中国优秀特长生金奖……不胜枚举的成果体现了一中的育人特色,浓缩了一中人锲而不舍的耕耘。

学校先后获 “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学校”、“省优雅校园”、“省模范教工之家”、“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省绿色学校”、“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花园式单位”、“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校园面积119亩,建筑面积35000多平方米,共有48个高中教学班级,学生2620人,教职工203人。

现今,学校正秉承百年的学校文化积淀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坚持“追求卓越,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争创省示范性高中为目标,以一流的业绩促进学校品位提升,以更昂扬的姿态谱写百年老校继承与创新并进、光荣与梦想交织的辉煌乐章。

B. 福建省建瓯市人均消费水平如何

建瓯城市人口约10-15万,是以当地人群居多,外来人口较少,年轻人较多,吃喝玩的消费可以,特别是新的东东.

C. 福州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怎么样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为福建省省会,位于闽江下游,系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自宋代起文化教育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4100多人)、状元(31人)和两院院士(67人)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在近现代史上,是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

福州市的常住人口为711537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86514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066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964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1032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9904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408076人,占61.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707294人,占38.05%。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630096人,占51.02%;女性人口为3485274人,占48.98%。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31136人,占14.49%;15-59岁人口为5224094人,占73.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860140人,占12.0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84126人,占8.21%。

福州是历史名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

秦置闽中郡。福州历为汉闽越国都,三国建晋安郡,南朝晋平郡、闽州、丰州,隋泉州、建安郡,唐泉州、闽州、福州、长乐郡,五代闽国都长乐府,宋福州、福建路、福安府,元福建行中书省、福州路,明、

中洲岛

清福州府的治所。1913年为东路道(1914年改闽海道)驻地、福建省省会、闽侯县治。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及所属“闽海省”省会设此,为特别市,旋废。1946年正式设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解放,为福建省省会、省辖市。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年前,福州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渔猎活动,并开始饲养畜类和从事简单的农业劳动,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原始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过历次考古调查和发掘,福建省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以百计,出土了大批遗物,其中以平潭壳丘头、闽侯昙石山等遗存最为丰富,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考古发掘证明,距今5000~7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福州地区就有氏族部落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着居民。距今约4000年前,即公元前21世纪末至公元前16世纪初的夏朝时期,这里的闽族居民已和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有了联系。至周代,这里与中原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不仅向周朝进行朝贡,而且也进入了奴隶社会。战国中期(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为楚威王击败杀死,越国开始瓦解,王族南奔,部份越人入闽,与闽族融合成为闽越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闽越王无诸为君长,在福建地区设闽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无诸率闽越族人先是反秦,继而佐刘邦攻项羽。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汉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福州成为闽越国的都城。无诸依冶山建城,人称“冶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今建瓯市)侯官、东安二县设晋安郡,福州为晋安郡的郡城,第一任郡守严高改建郡城,时称“子城”。南朝、隋唐时,福州曾作为丰州、泉州、闽州的州城。唐武德六年(623),析建州闽县等地复设泉州(即今福州市)。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设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就定了名。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随其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定都福州。王审知安置中原移民,选用贤能,兴文重教,浚湖拓城,减税

福州市区鸟瞰

撤卡,发展海外贸易。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环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称“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罗城内除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地段修建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之为坊,这便是“三坊七巷”的雏型。开平元年(907年),在大城南北增筑月城,大城夹在其中,人称“夹城”。因南门外一带地势低洼,又建城墙以防洪。是时全城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山均被圈入城中,福州因而别称三山。后来,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避乱者渐次而来,典章人物,极一时之盛。南宋末,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福建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州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航海业复苏。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唐代的夹城与宋代的外城基础上砌石城以防倭,此为府城。此城沿用至辛亥革命后才陆续被拆除。明末,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又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福州为福州府府治。清代时,福州为闽浙总督(总督福建,浙江二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驻地。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台江成为商贾云集的街市,仓山成为外国领事馆区。在近代史上,福州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祥地,为我国培养出一代早期着名的海军将领英才。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东街口天桥及附近景观(10张)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介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邻三明市、南平市和泉州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

地形 福州市区所在地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叶腊石、花冈石、硅砂等非金属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地位。

森林资源 福州市林地面积779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5%,现有森林总面积947万亩,林木总蓄积量168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7.8%,绿化程度达88.6%。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地热 福州市市区地热总储量达9800立方米,是中国三大温泉区之一。

海洋 福州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一。沿海多天然良港,可兴建1~20万吨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100多个: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久负盛名,是全国少有的深水港湾。东部沿海的海坛岛面积251.4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岛上的三十六脚湖,湖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大天然淡水湖。其它较大的岛屿有江阴岛、琅歧岛、粗芦岛、川石岛、大练岛等。淡水养殖鱼类有120种,海洋鱼类500多种,陆生动物属保护和禁僭的有20多种。

气候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福州气候资源丰富,气温适宜,温暖湿润,四季常青,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长冬短,无霜期达326天。年平均日照数为1700~198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达6~1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为24~29℃。极端气温最高42.3℃,最低-2.5℃。年相对湿度约77%。近年来常出现热岛效应,又福州为盆地地形,夏季中午气温高达36℃以上。福州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以偏南风为主。7~9月天气炎热,是台风活动集中期,每年平均台风直接登陆市境有2次。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

春季:常阴雨绵绵,气温变化较大,是一年中阴雨天最多的季节。有春雨期(3~4月)和梅雨期(5月)之分,春雨期天气冷热多变,有的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天气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梅雨期温度显着升高,湿度大,雨水多。

夏季(6~9月):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是出现局地热雷雨天气和热带风暴、台风活动最集中的时期;

秋季(10~12月):天高云淡,日照充足,湿度减小,温度适宜;

冬季(1~2月):雨量一般较少,气候温和,极少有零下低温出现。

D. 建瓯市中学生有多少人

2022年建欧一中学生人数为2046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具体人数分布为:
1、2022年建欧一中高一680人。
2、2022年建欧一中高二752人。
3、2022年建欧一中高三614人。

E. 建瓯市2022年高考总人数

据了解,2022年建瓯考区高考报名总人数2448人。

F. 请问建瓯的历史有多少年了

简单点:

建瓯历史悠久,八闽首府,闽国古都,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详细:

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五个县之一。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1992 年 10 月撤县设市。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过 1154 名进士、 6 名状元、 10 名宰辅大臣,是中国历史上出千名进士的十八县之一。宋代理学家朱熹成长于建瓯,史称“三杨辅政”之一的政治家杨荣和历史学家袁枢、音韵学家吴域、外交家徐竞、文学家吴激、现代革命先驱杨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诞生于此。李刚、陆游、辛弃疾以及世界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曾驻足建瓯并留下赞誉。

G. 福建省建瓯市迪口镇可建曾段有多少人

【行政区划,人口】
辖玉山,小桥,南雅,东峰,东游,小松,吉阳,房道,徐墩,迪口10 个镇、川石,龙村,水源,顺阳 4 个乡、 芝山,建安,通济,瓯宁4 个街道, 217 个村、 1121 个自然村、 2054 个村民小组、 27 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2.19万,其中农业人口 41.8万;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畲、苗等 11个少数民族,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1人,全市汉族约占99.3%,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共占0.7%,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 2007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64.12亿元。

H. 闽北地区的南平市,武夷山市,邵武市,建阳市,建瓯市,光泽县,松溪县,浦城县,顺昌县等所在城区人口有多少

武夷山人口20万 南平市人口30万,邵武市人口12万,建阳市人口5万,建欧市人口8万,光泽县人口3。5万,松溪县人口3。3万,蒲城县人口2.7万,顺昌县人口3。2万

I. 福建第一大县:人口超55万,福建的“建”来自于此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国土面积及人口规模均较小,全省下辖9个地级市,其中南平市为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而南平市代管的县级建瓯市则为福建省第一大县,县域面积超过厦门、莆田两个地级市。

建瓯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东邻屏南县,南连古田县、延平区,西交顺昌县,北接建阳区、政和县。

建安县

建瓯市境,战国时期属闽越国,秦朝统一后于公元前220年征服闽越国,在今福州设立闽中郡及冶县,今境属冶县管辖范围,两汉时属会稽郡冶县管辖。东汉建安元年即 公元196年,冶县改名侯官县,划侯官县北境设建安县 ,以汉献帝年号“建安”为县名,建安县为会稽郡南部都尉治所,县治位于今建瓯市南部、松溪南岸。

三国时期,建安县属吴国统治区域,公元260年,吴国设建安郡,建安郡治建安县,南朝时建安县移治今建瓯市区。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后,废除建安郡,保留建安县。

唐朝初年,于 公元621年设建州,建州治建安县 。公元733年,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地区军事力量,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 设福建经略军使,“福建”之名即始于此时

建安县+瓯宁县

北宋统一后,于公元985年设置福建路,今境为福建路建州建安县。 公元1089年,划建安县西北境设瓯宁县,瓯宁县与建安县同城而治 。南宋前期,于公元1162年升建州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同为建宁府附郭县。

元朝时,改府为路,为建宁路建安县、瓯宁县;明朝时,改路为府,为建宁府建安县、瓯宁县,清朝时延续不变。

建瓯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州府, 公元1913年,建宁府被废,建安县与瓯宁县合并,取建安县、瓯宁县首字得名建瓯县 。新中国成立后,建瓯县先后隶属于福建省建阳专区、南平专区、南平地区;1992年,撤销建瓯县,设立县级建瓯市。

建瓯市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相当于2.5个厦门市大小,比地级莆田市略大,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全市总人口55.54万人。

纵观建瓯市的 历史 ,可追溯到公元196年所设建安县,建安县也是今福建省 历史 上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已有1800多年建县 历史 。建安县建县后,自汉末至民初1700多年间,一直为郡、州、路、府治所,长期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后期建安县一分为二,分为建安县、瓯宁县两个县,民国初年两县合并为建瓯县,即今“建瓯”之名的来源。

建瓯市 历史 悠久,人杰地灵,是我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历代共计出过1154名进士、6名状元、10名宰辅,最着名的本土 历史 人物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杨荣,其历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四朝,前后为相38年,为一代名相。

J. 建瓯市是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市吗

是的!前提是县级市!楼上的那个我无语了,拿县级市和福州大城市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