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路一带租界是哪个国家的
扩展阅读
厦门西站在哪里 2025-07-05 15:58:00
北京到佳木斯卧铺多少钱 2025-07-05 14:58:01

福州路一带租界是哪个国家的

发布时间: 2023-04-03 13:38:39

㈠ 比较上海福州路和法国协和广场发展的历程,提取两项相关的历史

19世纪40年代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在上海强辟租界,福州路东段已有外商建屋设洋行。咸丰三年,小刀会起义,大批华人拥向租界,原在县城的富豪商贾纷纷北移,福州路、广东路、河南路棋盘街一带,报刊书肆、笔墨笺扇、仪器文具行业相继创设,戏园,茶楼竞相峥嵘,中西菜馆、服务行业随之兴起。至19世纪末,福州路及其附近,报馆、书局、笔墨文具店集中;戏园、电影、茶园书场、游乐场、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密布,专业戏班演出频繁,文化街已初露端倪;酒肆、旅馆等服务业聚集;洋行、药铺、百货、照相、钟表行、拍卖行、手凯租烟号、茶食等商业粗具规模,商市繁荣,形成申城最早的现代热闹大街之一。20世纪初,因南京路兴盛后,福州路才屈居于后。望平街(今山东中路、福州路北侧)附近,报馆云集20余家,《上海洋场竹枝词》述“集中消息望平街,报馆东西栉比排。近有几家营别业,迁从他处另悬牌”。成为上海的新闻发布中心,人称“报馆街”。《申报》、《新闻报》、《时报》三大报馆,在申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争夺上海报业盟主。中华、大东、世界、传薪、开明等大型书局(店)先后开设;全国最大的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迁入福州路河南路口,1912年落成新馆,以出版教科书闻名于市。中国首创唯一的科学仪器馆开业,传统的文房四宝行业老周虎臣、周兆昌、曹素功、胡开文等笔墨庄迁入福州孙御路附近营业。大小古旧书店林立,文具用品业毗邻相连,经营日趋兴旺。丹桂第一台,是上海四大戏园之一,颇有名气,周信芳、梅兰芳等京戏名角在此登台挂牌。
1912年,报纸大量创办。1916年,望平街大型报纸发行机构51家。辛亥革命前后,于右任、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太炎)、梁启超、邵力子等一批民主革命派,创办进步报刊或担任主编,极力抨击、揭露封建专制统治,唤起国民,同情革命,提倡维新,并与改良主义针锋相对,报纸成为宣传民主革命阵地。20~30年代,受五四运动新文化影响,报纸又成为支持爱国运动,倡导新文化,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列主义学识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急先锋,望平报界热闹非凡。出版业兴旺发展,茅盾、胡愈之、沈雁冰、田汉、金仲华等一批左翼作家,进入各大书局任职编辑或领导工作,邹韬奋在1932年于福州路创办生活书店,出版进步刊物,沙千里任主编,利用书刊编辑投入反帝爱国抗日救亡运动。
20世纪20年代后,福州路东段,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租界行政机构、巡捕房、洋行、银行、大饭店、大药房等集中于此。两端有大鸿运、大西洋、老聚兴、老正兴、会宾楼、王宝和等一批中西菜馆闻名于市。一批老式戏院相继拆除,新型剧场、舞台陆续兴建。1926年2月,天蟾舞台(初名大新舞台)在福州路701号建成开幕,其规模是沪上四大京剧舞台之最。与此同时,1925年租界对妓院开禁,福州路西段妓院云集,成为藏污纳垢之地。
福州路,从开端口至解放前,经历百余年的沧桑与发展,集行政机构、报馆书局、文具仪器、茶楼戏院、中西菜馆、旅馆百货及妓院烟馆于一路,还冠以“药房街”美称。在其两侧还有古玩、化工颜料、衣庄、绣花鞋等特色市场,是一条与其他商业街不同的奇特大街。文明与野蛮交织、进步与堕落并存、新旧思想之搏斗、光明与黑暗之选择、蕴含和散发的文化之光,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为推翻封建王朝,抗击外来侵略,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文化,有着令人难忘的辉煌。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山东中路的申报馆,首先由解放日报社所接收而停刊,福州路经整顿改造,取缔妓院烟馆,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河南中路以东,为行政机关、专业局、企业公司等办公机构所在地。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图书业、仪器文具业经撤、并、迁、转重新组合,新建一批专业特色书店和文化用品名特专业商店,仍显文化街色彩。福建中路至西藏中路,仍保持原有特色,饮食、酒家、菜场、剧场、旅行社、服装、土杂等商店一应俱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智力支柱作用。1959~1961年,国家毕兆经济困难时期,原料短缺,文化用品、图书等供应紧张,受到严重影响。十年“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批“封、资、修”,文化街遭受冲击摧残,损失惨重,但对笔墨、纸张、浆糊等某些商品恰需求剧增,供不应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文化街又现转机,改变滞后状况,刻不容缓,发展福州路势在必行。90年代,随改革深入,改造福州路列入黄浦区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挖掘历史底蕴,结合现代新型城市特征,以“大文化”范畴为着眼点,建设具有上海文化艺术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街,于1994年2月正式启动。面对15幅地块124户商业网点,作出全面规划和改造方案,保留原有名特商店,探索老店新特色,结合街坊改造,拾遗补缺,增设网点,至1999年12月,福州路商业网点149户,其中文化类占51.7%。其布局:河南中路以东,仍保持市级机关、主管局和企业公司办公机构为主,如市公安局、中、高级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等,靠外滩有浦东发展银行、江西中路口的新城饭店等。河南中路至湖北路,以图书、仪器文具用品业为主,保留原中国科技图书公司、上海图书城(上海书店)、外文书店、古籍书店、上海博古斋、长征测绘仪器商店、杨振华笔庄、汇丰纸行、美丽华(百新)文化用品商店、上文精品总汇等一批名特优老字号外,又增设省版、工具、医药保健等10余家专业书店;1995年10月18日,在福州路355号新建的上海文化商厦开业,是一座专业性、多功能的大型文化购物商厦;1998年12月30日,福州路465号又矗立起一幢设施先进、中西合璧、典雅宏伟,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超级书店——上海书城,为繁荣文化街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书店、文化用品店高度聚集外,还有杏花楼、吴宫大酒店、仁济医院以及药房等特色行业作伴。湖北路至西藏中路,以文化娱乐和商业设施为主,有东方艺术中心、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浙江电影院、黄浦区少年宫(即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浦区图书馆和档案馆等,西端上海旅行社仍在;商业网点有老正兴、老半斋、王宝和、稻香村、八仙集团菜场及超市、文都办公用品公司等。云南中路171~173号(天蟾舞台隔壁)是中共“六大”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建筑。
结合城区改造,拆旧房建新厦,自东至西,有山东中路口的百滕大厦、浙江中路与湖北路之间的中福城商住高层、广西北路口的金陵海欣大厦和图书大厦,上海闻名的会乐里小区将建起来福士广场。
1998年,福州路西端,西藏中路天桥上建起一座大型跨街灯饰,大鹏展翅艺术造型,勾画“科教兴国”主题,意寓乘风破浪向前,体现文化性、现代性和景观性,充满文化氛围;沿街两侧竖起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灯箱牌,使路人体味浓浓的文化气息。书卷翰墨又飘香,如今漫步福州路,浓郁文化多风采。

㈡ 福州路的历史

南京路大马路.九江路二马路.汉口路三马路.福州路四马路.汉口路山西路有个三马路酒家,成耀东范志毅一伙开的

㈢ 上海"福州路"路名的由来

福州路原名布道街,是上海开端口后,继纤道路(后称二马路,今九江路)之后,与英大马路(南京东路)同时辟筑而成的早期马路。早在上海开端口之前,福州路便是4 条通往外滩的土路之一。19 世纪50 年代初,因工部局董事之一、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麦都思在附近传教讲经布道的场所,故得名叫作布道路,又称布道街。1854 年,跑马总会仗着英殖民主义势力,强行购进今湖北路、北海路、西藏中路、芝罘路范围内的170 亩土地,建新跑马场,旧称第二跑马场。福州路真正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还是依了第二跑马厅的兴起,它把英租界一直扩展到了西藏中路。 第二跑马厅建成的翌年,福州路被工部局正式命名。据说,这条路的命名源于一桩风流韵事。当时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个名叫马太提的英国人当初乘船来中国时,曾在福州码头邂逅一位风情万种的中国女子,从此日夜神魂颠倒,想方设法终于抱得美人归,纳作偏房,把远在英伦三岛上的妻子忘得一干二净。到上海后,工部局董事会在讨论商议为延伸后的布道街取路名时,他便提议以其妾之出生地福州作为路名,那帮英国殖民者在探得了马太提这段风流艳事后,在董事会一班“昏君”惊艳羡色的唏嘘声中居然全票通过了他的提议,布道街从此更名为福州路。看来文化街和美人向来便是有渊源的。 1864 年,福州路辟筑成功。 海派文化的集聚地 中国的文化素有京派海派之分,而海派文化的源头之一便是在外滩四马路上。布道的英国传教士麦都思,1835 年到上海,据说他还是个汉学家,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后,便开始研究起了儒家学说。1843 年,他在如今山东中路仁济医院一带圈了地,被称为“麦家圈”,并在此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出版机构——墨海书馆,连名字都如此入乡随俗了。他雇佣了一批落魄文人,来给他当枪手,传播西学,并有个专用名词,叫“秉华笔士”。这批既有国学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华笔士”便是日后海派文化的助推者。之后,这批“秉华笔士”又继续在四马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东中路)上创办起了无数最早的报馆,各类书馆、印刷所也相继成立。清同治四年(1865 年)英租界工部局将它改名为山东路。1872 年4 月30 日,英商安纳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三马路一带创建了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江新报》,即《申报》。当时的一批主笔融中西传媒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体。从此,四海报人、笔士相继聚集于此。不久,总长不过千余米的四马路及支马路上居然云集了大小书报馆300余家,其中包括商务印书馆等,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㈣ 在解放前上海各区的租界都是哪个国家

都有英租界,法租界,日租界,美租界以及公共租界。
黄浦区,就是外滩一代一直到人民广念老肆场,是以前的英美仔轿公共租界,以外滩为代表。
虹口区,是以前的日租界。
卢湾区和徐汇区,是以前的法租界,那时候还属于郊区,留下了很多别墅和幽静的马路。如复兴路,衡山路含姿,新华路等等。

㈤ 民国上海有多少列强的租界

只有两块租界地。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法租界;另一个是英租界,后来与美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又叫英美租界)。

㈥ 上海以前是哪些国家的租界

上海有两个租界: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来)和上海法租界。

  • 上海公共租界

上海公共租界(英语: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居留地,同时也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上海公共租界在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在章程中,上海县城北部的一块约830亩被划给英方作为英商居留地。后在1846年,西界确定。租界地东依黄浦江,南临洋泾浜,北至李家厂,西达界路,总面积增加到了1080亩。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已在苏州河北岸租地造屋,并于上海道台吴健彰交涉后,虹口地区也被划作了美商居留地,美租界从而形成。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南京。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1862年,法租界退出联合,自设公董局。1863年9月,英国和美国在上海的租界正式合并,统一由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管理。1848年11月27日,在青浦教案发生后,英方乘机向上海道台施压,将北界推至苏州河南岸,西界向西扩张至了周泾浜。面积由此增加一倍多达到了2820亩。但是在美租界设立后,一直没有划定边界。直至英美租借合并后的1893年,美租界的面积被确认为了7856亩。1899年,公共租界当局以租界内华人及工厂增多为由要求增加租界面积。在多番交涉后,公共租界面积扩展到33503亩(22.59平方公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整个租界划分为中、北、东、西4个区。

租界当局使用的另一个扩张方法为越界筑路。在法租界成功通过该方法扩张后,公共租界工部局也开始越界筑路。越界筑路所划圈的区域租界方面拥有征税以及控制权。1914年后,公共租界当局通过越界筑路将该类区域的面积增加到了4.7万亩。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的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1937年8月13日-11月10日的淞沪会战中,日军将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北区和东区的日占区遭到中国多个军团的猛烈进攻,70%地区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公共租界的主体部分中区、西区及西部越界筑路区域分别由英国、美国和意大利军队防守,继续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达四年之久。位于区内的中国机构照常运行。这些地区又挤进了40万中国难民。

上海公共租界经历了两次撤销过程。第一次是1940年,由于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英美控制上海公共租界的时代宣告结束。随后任职于工部局的英美人士陆续遭到解聘。不过工部局仍然继续工作,直到1943年租界正式撤销。1943年,日本人支持的汪精卫政权经过对日交涉,收回所有租界,8月,历时近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 上海法租界

上海法租界(法语:la concession française de Changhaï)是历史上法国在中国上海的租界。法租界大致位于上海市原卢湾区和徐汇区两区境内,东部狭长地带(今金陵东路及中山东二路一带)伸入原黄浦区。它是近代中国4个在华法租界中开辟最早、面积最大、也最繁荣的一个。

1847年法国驻上海第一任领事敏体尼被任命后的两年,即1849年,法国商人雷米在英租界外租到了2.385亩土地。而后,法租界在于上海道台麟桂的同意后开辟。租借范围南至护城河,北至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诸家桥,东至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面积共约986亩。

1861年,法国又以为了开辟沪法之间航线需租地造屋为由,租得了小东门外37亩土地。1899年6月,法租界再次扩张。新租界的区域北至北长浜(今延安东路西段),西至顾家宅、关帝庙(今重庆南路),南至打铁浜、晏公庙、丁公桥(今西门路、自忠路),东至城河浜(今人民路西段)。法租界总面积从而增加到2135亩。

法租界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越界筑路,最初是从上海县城西门筑至徐家汇的军路。1913年,当时的法国公使康德向中国政府索求界外马路警权,欲图再一次扩充租界面积。袁世凯政权为拉拢西方,答应了法租界的扩张要求并与法国签订了关于法租界界外马路协定十一条。协定给予法租界当局在越界筑路区域行使警政和征税权,但条件是法租界当局要驱逐租借内的革命党人士。法租界当局控制区面积从而达到了15150亩,是法租界初辟时的15倍。同时,租界当局也同意由中国人中推选2名绅董,参加法租界董事会。20世纪20年代,法租界已发展成上海条件设施最高级的住宅区。

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希政府宣布,同意放弃在华租界。6月5日,汪精卫政权先收回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7月30日,汪精卫政权收回最为重要的上海法租界,改称第八区;上海法租界宣告结束,历时近百年。(8月1日,汪精卫政权收回上海公共租界)。10月10日,更改原租界地区240条路名。

虽然维希法兰西政权和汪精卫政权都属于不被广泛承认的傀儡政权,但战后的中、法政府在1946年2月签署的中法协约中承认了租界归还中国的既成事实。按照此协约的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同意撤出战争结束时由中国占领的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北部并将其归还法国,而法国政府则相应的同意放弃包括广州湾在内的所有在华租界地。

㈦ 上海福州路在法租界么

不是的,是公共租界 的四马路

㈧ 上海公共租界的历史沿袭

1843年11月,根据《南京条约》的规定,上海成为向外商开放的通商口岸。12月,上海道台与英国领事划定了外滩英国租界的南北界限。1844年,已经有英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租借了一批土地。1845年,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程》。1846年,英租界的西界也被确定(今河南路)。
1848年11月27日,英租界的西界推进到今西藏路。同年,上海地方官允许美国圣公会传教士的要求,在虹口开辟美国租界。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从此中国政府失去对租界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中之国。 1940年,由于欧洲战事爆发,驻沪英军撤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公共租界的中区、西区。
1943年1月,美、英两国审时度势,废除了历史上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战时陪都重庆的国民政府改订了新的条约,放弃了治外法权和在华的一切租界,至此从法理上存在了百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宣告结束。
1943年8月,日本占领下的汪伪政权曾象征性地从日本方面“接收”上海租界。 开辟租界之初,实行华洋分居政策,包括为洋行服务的买办(主要来自宁波和广东)都不允许住在租界。租界内只有当地农民大约500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当地2万华人逃进租界。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又有50-70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机建造大片石库门房子出租牟利。从此形成华洋杂居的格局。
战事结束,难民返乡,租界人口有所回落。但随着租界工商业迅速繁荣,和租界的扩展,又有大批江苏、浙江以及广东等省居民,乃至海外华侨进入上海公共租界,或创业,或谋生。特别是历次的战乱,都造成租界人口的猛增。至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内有华籍居民1,040,780人。
抗战时期,上海公共租界的中、西两区成为孤岛,又涌进40万难民。刺激租界内房地产业、商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的空前繁荣。但也造成人口密度过大,多数百姓居住问题无法解决,居住状况趋于恶化。
1928年后,工部局为华董增加3到4个席位。 1843年上海的英商及传教士共26人,他们是最早的一批来沪外侨。 英国侨民中,主要是从事大宗进出口贸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产业根基的望族。在上海的各国外商中,英国商人占有主导地位。186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1372人,占各国侨民总数的60%。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以后,上海的房地产业降温,英侨人数也下降到1870年的894人。不久又逐渐恢复,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侨民达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会成员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数席位,居于主导地位。 在上海,美国侨民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的地位又有所上升。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国侨民超过2000人,另有1600人住在法租界。
在美国侨民中,传教士占有一定数量,他们在租界内外设立教堂、医院和学校,其中包括几所大学: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
在工部局董事会中,美国的势力仅次于英国。1920年代,费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担任工部局总董。
美国侨民在外侨中的生活水平最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人在上海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美两国,尤其在制药、印染行业占有优势。从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会中为德国人保留1个席位。至1915年,公共租界内有德侨约1155人。
战后,公共租界德国侨民一度锐减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后来又逐渐回升。 1871年中日建交以后,日本人陆续进入上海。早期来沪的日本人多数聚集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经营照相馆等小本生意,或经营妓院谋生。1915年,公共租界内的日侨已达到7169人,人数居各国侨民之首。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纺织业大规模投资上海。1923年上海—长崎定期航线开设,公共租界内的日本侨民继续增加,1935年突破2万人,超过外国侨民的半数。他们仍然主要聚居在在虹口吴淞路一带,以及北区越界筑路的北四川路(北段)、狄思威路等处。
1915年以后,在工部局董事会中,为日籍董事留一到两个席位。
公共租界的东区、北区在历次战乱中曾多次划为日军的防区。1932年和1937年两次淞沪战事中,日军将该区域作为进攻中国军队的基地。并以海军陆战队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实上被分割成两部分,苏州河以北地区成为日军控制的势力范围。人称“上海日租界”。 19世纪,有少量世居巴格达的犹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后,又前来上海发展,他们一般都取得了英国国籍。其中包括沙逊家族和嘉道理家族。当然也有像哈同那样来上海后才致富的暴发户。这部分犹太人经营大宗贸易,在房地产业也举足轻重,是上海的豪门望族。
俄国革命以后,开始有大批俄国犹太人取道哈尔滨移居上海。他们约有1000多人,控制了毛皮买卖,也有一些专业人士在医务、建筑、法律、音乐等行业工作。主要居住在虹口提篮桥华德路摩西会堂附近一带。
1938年开始,从德国、奥地利、波兰有2万犹太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护照就可进入的上海。他们也集中居住在提篮桥一带。
1943年2月18日,日军将14245名犹太人迁入虹口隔离区内。他们艰苦创业,在隔离区内开设了307家店铺,人称“小维也纳”。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是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管理机关,类似于租界内的政府,拥有警察。但是司法机构还有独立的“会审公廨”,即法院。
工部局主要控制在英国手中。美国也部分参与工部局的管理工作。1920年代,费信惇(Stirling Fessenden)担任工部局总董。 从1873年起,在工部局董事会中为德国人保留1个席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个席位被移交给日本。1928年后,工部局为华董增加3到4个席位。
上海公共租界的行政体制与上海法租界完全不同,后者是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受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的支配,而上海公共租界是当地外国侨民的地方自治体,并不直接受任何外国领事,甚至是英国领事的支配和管理,是一个高度自治的自治体。 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成立于1854年8月,分区捕房共14个:
中区:
1.中央捕房(1854~1943):福州路(江西路西面)。
2.老闸捕房(1860~1943):南京路、六合路。1925年5月30日下午3时37分,守卫老闸捕房的外国巡捕向和平请愿的游行队伍开枪,打死4人,打伤9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西区:
3.静安寺捕房(1884~1943)愚园路。
4.新闸路捕房(1899~1943)。
5.戈登路捕房(1909~1943)戈登路、康脑脱路转角处。
6.成都路捕房(1933~1943。
7.普陀路捕房(1929~1943):戈登路。
北区:
8.虹口捕房(1861~1943)闵行路。
9.汇司捕房(1898~1943):海宁路。
东区:
10.格兰路捕房(1891~1943)格兰路与平凉路转角处。
11.汇山捕房(1903~1943年),茂海路。
12.嘉兴路捕房(1907~1943),汤恩路,辖区内主要为日本侨民。
13.榆林路捕房(1925~1943)位于华盛路与齐物浦路间的榆林路。
北区越界筑路:
14.狄思威路捕房(1912~1943):辖区为以下各条马路:北四川路延长线,江湾路(从北四川路至体育会路,包括靶子场、虹口公园和游泳池),狄思威路,窦乐安路(包括松庆里、丰乐里和纪家花园),白保罗路和赫林里,施高塔路(从江湾路到祥德路),及附近地区。

㈨ 为什么上海的街道都叫什么南京路,西藏路,福州路等等的

上海城市太大了,解放前市区是列强的租界,用的大都是外国名。刚解放,要马上为这么多道路起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上海市中心的路,东西向的路用城市名,南北向的路用省名。
现在上海新建道路名,采用全国地图上大概方位的地名。东北角上的,就用东北的地名:图们路、凤城路、赤峰路……西南角上的,就用西南的地名:金沙江路、娄山关路……这样听到名字,就大概知道在上海的哪个方位,找起来容易,不失是一个好办法。

㈩ 民国时期的租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工部局又是什么样租界或工部局当时在上海的地位如何最近在修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外国人在上海设立的一个独立机构,它不属于中国政府管辖。该机构由外国人组成,是设置于上海公共租界内的最高行政机构。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以后,中国政府失去对外侨居留地的控制。1854年7月11日,在上海租界的外国人组成自治的行政机构工部局,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警察、法庭、监狱等一套类似于政府的体系,进行市政建设、治安管理、征收赋税等行政管理活动。其后开辟的租界都仿照上海租界的制度。工部局在实质上担任了租界市政府的角色。
在规模最大的上海公共判腊租界,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1870年以后一般有9名董事。董事不发薪水。他们通过互选,产生总董。英国人始终占董事会大多数席位。美国人通常占1-2个席位。1873年—1914年,通常为德国人保留一个席位;1915年以后,这个席位转给了日本人。1928年,3名华董进入董事会;1930年,又增至5名。 1924年,美国人首次出任工部局总董。
1914年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兴建新楼,1922年11月16日竣工,占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4条马路之间的区域12亩地。该楼1945年—腊改1955年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现在仍为上海市许多市轮冲判级机关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