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有什么特色啊
福建十大文化特色:
一、海峡西岸福建地理十分重要,地处东南沿海,背山面海,面对台湾,毗邻港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4%森林覆盖率39.5%,居全国之首。
⑵ 福州有哪些重要文化遗产
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漆器、福州评话、福州伬唱、茶亭十番音乐、闽剧
⑶ 福州的传统经典文化有哪些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汉族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福州三宝:指福建福州地区汉族民间制作脱胎漆器、油纸伞、角梳的传统工艺技术,又称特艺。福州三宝工艺品蕴含了福州文化、地方特色和工艺水平。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 脱胎漆器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牛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
福州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寿山石、闽剧、温泉等等。
⑷ 福建有哪些文化遗产,特色建筑,景区,民俗
一共有近200项: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这六个方面内容: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包括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等等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包括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包括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包括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等等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包括福建民间各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南安英都拔拔灯、石狮蚶江端午海上泼水习俗、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周宁浦源护鱼习俗;等等。
⑸ 福州风俗文化
随着我市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展,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同时进行,城区面积由原来的4.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平方公里多,新建扩建了十多条主干道和三十多条次干道,改造了近百条小街巷,成片的旧城区被改造成新的住宅区,街路两侧高楼林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地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成片的地名实体消失了,一个个新的地名应运而生。撤县建市以来,福清市地名办为规范城区街巷道路名称做了大量工作。1995年7月,根据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1988年省政府颁布的《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以及1992年福州市颁布的《福州市地名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本着“突出特点,注重历史,照顾习惯,保持稳定,体现规划”的原则,对融城城区内主要街道草拟了名称,分别有:
一拂街、东门街、利桥街、后埔街、文兴街、水陆街(西门街)、小桥街和凤凰路、江滨路、龙兴路、龙旺路、龙山路、融北路、下桥路、利民路、玉屏路、凤北路、龙华路、东皋路、孤山路、鸿商路、玉塘路、城隍路、金墩路、田墘路、龙津路、向阳路、凤南路、融西路、龙门路、桥溪路、江南路、天宝路、双旌路、福山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等7街28路4巷。六年来,这些名称在城区建设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如今,宽阔的街道车水马龙,石板的巷道不复存在,代之以整洁的水泥路。卖茶食的小伙脚上穿的是皮鞋,筐子架在自行车后座的两边,一边踩车一边很传统地吆喝:“茶食、茶食!”公交车穿梭于各主要街道,新建的向高街古香古色和现代气息和谐交融。在它的旁边,依托豆区名园,诞生了一条古玩街,与瑞云塔前、黄阁重纶下的利桥街相呼应、相媲美。
(三)
融城的街巷道名,或依地势地貌而命名,或据实际功用而称谓,或具纪念意义,或为祈求吉祥如意,争奇斗艳,意味深长。如双旌路,东从南门桥南头接江南路,西至双旌山东麓,双旌山系福清形胜之一,故路以山名。后埔街,原名夏铺街,古为夏氏集居地,街路两旁多为夏姓开设的店铺,故名。因“夏”与“后”谐音乃渐成后埔街,“文革”间曾改名反帝路,1987年又改为后埔路,现恢复原名。江滨路,旧时为纪念邑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以向高号台山为名,称台山路,民国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路,后又名环城路,“文革”期间改名解放路,1979年恢复环城路。永安巷、永居巷、永乐巷、永业巷则以“安居乐业”四字冠“永”定名,表示居民住户美好的心愿。
在现有的街巷中,已很难找到往昔的影子了。但在沿用小桥、产塘、后埔街名的同时,有一条贯穿城区东西的街道却越来越长,越来越漂亮,那就是一拂街。
一拂街,原名一拂路,东从华侨影剧院接东门街,西至湖滨霞接江滨路,全长0.8公里,旧时分段曾名曰学前街、福新街、府前街、鱼市街、市心街、宦街等。这条街道的名称,是为纪念北宋时福清名人郑侠而起的,八十年代末将横亘在县府前的整条大街,取消各街段名称,统称为一拂街。1993年对一拂路西部的湖滨霞进行改造,成为一拂路西头一小段,故再取消湖滨霞之名,归一拂街。
纪念郑侠为何要叫“一拂街”呢?因为郑侠号称“一拂先生”,这里有一段感人的传说。
郑侠,北宋时本县海口人。生性耿直,一身正气,治平四年(1067)二十七岁中进士,因关心民间疾苦,痛斥官场邪恶,向皇帝进了“流民图”和“邪曲小人图”,得罪了大官僚,被流放到琼州,年过半百方获准回京,苏东坡保荐他到泉州当了教谕。不久,又受奸臣排挤,调回京城当看守城门的小吏。
郑侠虽经磨难,脾气却越来越倔,梭角越磨越锐。有一回,他当面指斥当朝太师蔡京纵子作恶,得罪了这个奸臣。当郑侠告老返乡之时,蔡京拦在路上,要检查郑侠的十个箱子,一番唇枪舌剑之后,蔡京蛮横地打开了郑侠的御封箱子。谁知开了九箱,全是瓦砾石块,最后一箱打开,只见文房四宝和书籍一应俱全,蔡京以为珍宝必在箱底,翻出之后,竟是一尘拂,郑侠悠然自得地说:“下官一身干净,就靠此物,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说罢,手持尘拂往蔡京身上一拂,哈哈大笑:“可惜大人一身尘积太厚,无法拂除。”蔡京张口结舌,在围观民众的讥笑声中灰溜溜地走了。
这就是“一拂先生”和一拂街的由来,为民请命,一身正气的一拂先生将永驻家乡人民心间。福清市委市政府体民心顺民意为清廉为政的郑侠塑像,安放在街心公园东南角,面对一拂街人来人往,观太平盛世融城繁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而一拂路,就是一拂先生镶嵌在玉融大地上的丰碑。
融城七街三十六巷,如闽剧曲调如诉如泣,是史诗伟章如歌如颂。爱我融城,让七街三十六巷美如画卷。
⑹ 江西福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民间工艺品——“福州三宝”、“榕城三绝”:
传统工艺品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
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牛角梳,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温润而不挂发,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
纸伞,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种繁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
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
软木画,以质地松软的栓树皮为材料,经手工精雕巧镂,制成山水、园林、花鸟等图景。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⑺ 福建省传统民俗有哪些
清明节一般在4月4日至六日之间(阳历)在福建有一个传统的扫墓祭祖的习俗,福州市家家户户要去郊外踏青,为祖先,扫墓、压纸、培土。扫墓后必须折松枝带回,插在家门口。但扫墓时绝对少不了供品,一般就是一些豆腐和面点的等,但绝对少不了“菠菠稞”
⑻ 福州传统的民风民俗
音乐、戏曲
福州茶亭十番。“十番”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认为据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记载,此乐种因用笛、管、萧、提琴、云锣、铴锣、木鱼、檀板、大鼓这十种乐器轮番反复演奏而称“十番”。有认为福州话“番”与“欢”同音,“番”由“欢”演变而来。福州十番音乐是一种着名的民间乐器演奏形式,它是由当地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的,原来只是龙舞灯的伴奏打击乐,乐器只有狼帐、清鼓、大小锣、大小钹等,后又逐渐加入笛、管、笙、椰胡等丝竹乐器。十番的曲调来源可分四类:1、曲牌,为流行于当地的民间音乐;2、小调,为逐渐乐器化的民间小调;3、哗牌,当地流行的唢呐曲4、打击乐,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演奏形式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外演奏边走边唱,室内演奏乐队为前堂和后堂,前堂以金革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闽剧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戏和清中叶以来的江湖戏与平讲戏这三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种,互相渗透融合,并吸收了徽戏和昆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戏为主的综合性多声腔剧种。闽剧表演动作强烈,粗犷,如舞台上常有三赶三追,扁嘴憋脸,抖手颤腿,耍发甩须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动作较为细致典雅。
佳节
福州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外,还有许多独有的节日。农历正月二十九,福州要过“拗九节”(也称“后九节”“孝九节”“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桂圆、红豆、胡桃、芝麻等配米煮成“拗九粥”,用来祭祖和馈赠乡亲。已嫁的女儿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语“逢九必穷”,认为人年龄上的“九”或“九”的倍数要交穷运,必须设法送穷。
寿诞丧葬
福建重视给长辈祝寿。福州传统是男庆九,女庆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寿,必须提到五十九岁那一年做,因为“九”与“久”谐音,象征着长寿。此外,在正寿前一天,必须先做“镶寿”。即在寿诞前一天,把小辈们送来的寿烛在祖先灵前全部点燃,三碗寿面分别插三朵纸花,族内小辈对过寿者叩拜,然后落座喝酒赏乐。小辈如果有钱,可请儒道设堂念经,替过寿者向北斗星求福寿,称“拜斗”。
福州丧葬习俗十分繁琐和奢侈。当逝者弥留之际,亲人必须将其床上蚊帐拆卸掉据说是为了让死后的灵魂好出窍;逝者断气后,必须为死者更衣,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然后派人四处报丧,再准备好装满土沙的大脚桶,将素烛点燃后插在桶内,将其放置逝者床前地上,仿佛为死者奔赴黄泉路上照明。逝者脸上需盖上白纸,以示阴阳有别。
信仰禁忌
福建民间普遍存在着对树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较为古老的树木,都被看作为有灵气的神木。如枫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树作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无论城镇乡村,大凡在浓荫蔽日的着名古榕下,都会有人在树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谓无处不在。主人请吃饭是,往往将饭盛得山般高,客人尽可以表示吃不了这么多,将饭往主人饭碗里拨,但千万不要犹豫不决,更不要顺手将筷子插在饭碗上,这样极不吉利。因为福州在供奉灵堂棺头时,有一碗装得爆满的“丧食”,上面直插一双筷子。赴结婚宴席时,不能将盘碗重叠,否则就意味着重婚。说话禁忌更多,“要碗饭”应称“来碗饭”,以避要饭之意。
饮食与饮茶
在我国京、鲁、闽、粤、苏、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闽菜别具一格。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要代表,有着独特的风味。福州菜肴用料和调味均以地方材料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调上擅长炒、熘、煨、炖、蒸、爆诸法,其主要特点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调味,偏于甜、酸、淡,与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风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适合福州炎热气候口味;淡是为了保存原味和鲜味。(二)常用糟。红糟是福建特产,福州菜肴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余种用糟法。此外,在调味品中也有用虾油。(三)多汤菜。福州菜善于以汤保味,有“百汤百味”之说。汤是闽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种有2000种以上,其“佛跳墙”、“淡糟炒竹蛏”等都是名扬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红黄土壤,具有种植茶叶的优越条件。绿茶、乌龙茶、红茶、花茶、白茶和紧压茶是我国六大茶类,除主要为少数民族饮用的紧压茶外,其他五大茶类福建都有大量生产,且几乎每县都产茶,与浙、湘、皖、川并列为我国五大产茶区,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山“大红袍”、福鼎“白毫银针”等闻名遐迩。福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南唐时闽北已有“北苑御茶园”,饮茶风俗为全国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无茶”,形成独有的饮茶风俗。
⑼ 福州人有什么风俗文化特点
祭祀。说到福州地方风俗首先要说祭祀,祭祀是中国古代十分看重的一种仪式。在婚姻、节日,乡会等举行前都要先祭祀,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保留,只是它的程序没有以前那么复杂了。就说福州人逢年过节或举办什么仪式前都要先通过祭祀来求得生活的平安,得到祖宗以及神灵的保佑,让全家人都能够无灾无病,健康长寿。福州人的祭祀很有自己的特色,他们是以祭祀自己的祖宗为主祭祀神灵为辅,因此福州人祭祀的对象具有现实的意义,更可以看出他们对家庭亲人的深情与怀念。福州人祭祀时都会先摆上两根香烛和一个小香炉,然后再摆上贡品。先摆上的是红酒,红酒一般选用福州老酒,有时也用绍兴料酒。福州人在祭台上一般会摆上十个小酒杯,然后每杯都倒满红酒,这样做的意思是让自己的祖宗在阴间也能够有酒喝。接下来就会摆上鸡、鸭、鱼、猪肉,扁肉燕和鱼丸等贡品,而鸡、鸭、鱼,猪肉是一定要贡上的,同时肉一定要是猪肉,这个原因很简单,福州人就是喜食猪肉,同时还要在每一个贡品上都放上一小片红纸,至于为什么要放红纸,福州人各有说法。当贡品都摆好时,主人会点上香(一般为三根),然后吹灭它们再在祭台前拜三拜后就可以将香插在香炉上了。接下来就会拿一个小铁桶烧纸钱,纸钱上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比如衣服、洗衣机,电视机等,还有金币,意思是愿祖宗们在地下能有齐全的生活用品和足够的金钱,福州人在烧纸钱时最忌讳的就是火会熄灭,因为他们认为火一旦熄灭,就说明他们为祖宗准备的东西已经送完了,这样祖宗一旦得不到足够的东西就会生气以致不再保佑他们了,于是他们必须保证在烧完最后一张纸钱前火都不能够熄灭,这样才能求得祖宗的保佑。祭祀的时间应放在十二时以前,福州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十二时以后不祭祀的话,祖宗就会自行离开祭台,因此福州人在祭祀祖宗时都很注重把握时间。
婚姻。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福州人对婚姻是特别看重的。福州人举行婚礼一般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形式,就算采用西洋形式的婚礼,其中中国传统形式的成分也占有不少。对于福州人来说,传统的婚姻是这样的:结婚前男女双方都要先订婚,订婚时男方所要准备的礼金都要带有三这个数字,一般为一千三百三十三或者三千三百三十三,“三”是福州人最喜爱的数字,因为“三”与“升”字谐音,意思就是希望男女双方都能够步步高升。礼金准备完后男方还要准备猪腿作为聘礼,然后男女方再约定结婚的日子,由于福州人比较迷信吧,挑日子也是很讲究的,一般通过算命先生或者看日历来选择吉利的结婚日子,因此婚前挑日子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当这个环节结束后,男方就会询问女方参加婚礼的人数从而决定婚礼所办的酒席数量。接下来女方会跟男方讲好结婚时所需的酒钱、糖果、香烟,首饰等的数量。到结婚的时候,新郎先要去迎接新娘,按照传统习俗,新娘先要躲在闺房里,女方的亲朋好友会在家门口等候,当新郎来时他们就会“戏弄”新郎,比如他们会要求新郎留下一点红包,或者要求新郎请戏班演一出戏,或者请艺人讲一部评话,通过后才可以将新娘接走。新郎在接走新娘前两人都要先吃太平面(在碗里放入煮熟的线面,两个鸭蛋,少许鸡肉和香菇,然后再浇入鸡汤而成的),吃完后新郎新娘都要拜过祖宗和女方父母后,新郎才可以把新娘接走,接走时亲朋好友都会以燃放鞭炮的方式欢送新郎新娘。当新郎新娘到男方家的时候,男方的家人也会以放鞭炮的方式表示欢迎。当新郎新娘进屋的时候,也要先拜过男方的祖宗和父母,然后也要吃太平面,最后新郎要把新娘送入洞房。到了晚上举行婚宴时,新郎新娘以及他们的父母要相互见面,亲戚朋友们都会举杯庆祝。当酒桌上端来太平燕的时候(在大碗里放入扁肉燕、鸭蛋、香菇、玉米笋,香葱等再加上高汤制成的)时,新郎新娘就得出来在一位姑奶奶的陪同下拜见长辈,亲朋好友,长辈和亲朋好友都会给新郎和新娘见面礼(一般以红包或首饰为主),见面礼由姑奶奶暂时保管。这可以看出福州人举办婚礼所耗费的资金一般是由亲戚以及亲朋好友来共同分担的,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男女双方家庭在举办婚礼时的经济负担。婚宴后,新郎新娘的亲人在送完客人后就会把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了。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小舅子要在凌晨五点多钟起床拜完自家的祖宗后就开始扛着用红布条扎好的甘蔗到亲家母家里(男方家)去接新娘回娘家。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扛着甘蔗呢?甘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希望两家人的日子都能像甘蔗那样的甜美,生活水平都能像甘蔗那样节节升高。当小舅子到亲家母家里的时候要叫新娘回娘家,这时亲家母以及新郎都会给小舅子红包,小舅子收完红包吃完太平面后就得把新娘接回娘家,然后在女方的家里吃完太平面后才算完成任务。这就是福州人的传统婚姻形式,程序多且复杂,但都充分体现了福州人耐心仔细的办事态度,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生活习俗和对吉祥、平安,幸福的追求。
地方传统节日
福州人自己的节日很多,过去的福州人每月都会过上一两个节日。节日里亲戚朋友相互登门拜访,家家户户都会摆设酒桌邀请自己亲人朋友。福州人对节日的热爱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每个月设一两个节日也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福州拥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也为福州文化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和艳丽的色彩。福州人过节总要和祭祀保平安结合在一起,他们认为有了祖宗神灵的保佑,节日才会过得安宁与祥和,由于福州地方传统节日太多,只好选几个有代表性的节日介绍给大家。
拗九节。福州人把拗九节定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拗九节又称孝顺节或送穷节。相传古时候福州有一位叫目连的人,他的母亲十分凶悍,死后被送进地狱受苦。目连长大后,每天都会到她母亲的坟墓前给她送饭,但是所送的饭都会被小鬼给吃掉,目连因母亲吃不到他所做的饭而感到苦恼,后来目连用黑米煮了一碗颜色发黑的粥,那些小鬼们吓得都不敢吃,于是他的母亲终于吃到了儿子送来的粥,在阴间不再受饥饿了。后来福州人就把这一天命名为“孝顺节”(也就是“拗九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豆豉、芝麻,马蹄,烧成后先用来祭祀祖宗,祭祀完毕后再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都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愿全家都能度过“九”这一关。把孝顺作为节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冬节。冬节是福州地方特有的一种时令节俗,它是被定在农历冬至。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们都会在祖先神主的祭台前陈列寿面等贡品,桌面放一支大竹箩,箩中盛有糯米粉(现在都已经改成盛在大瓷碗里了),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边搓丸边唱福州地方民谣,人们将搓好的丸煮熟后蘸糖豆粉吃,象征着全家都能够团团圆圆,生活都能够甜甜蜜蜜。
元宵。元宵也叫上元节,是农历春节的又一高潮,福州人说只有过完元宵才算把春节真正过完。这一天福州地方有舞龙灯、打狮、放花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等,甚是热闹。据历史记载,晋安桥就是因为宋时大量东门妇女连臂走进福州城观看舞龙灯而得名,桥上还刻有“乐游古迹”四个大字。
迎年。迎年又叫“游神”,旧时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后举行,而现在较多农村仍保留这样的习俗。每到迎年时农村各户都会大摆酒席,邀请亲戚客人,在城里的亲戚好友也会在此时坐车来参加这一节日。这个节日在农村是仅次于春节的,因此也办得相当的隆重和热闹。到了这一天各村山中的神庙前都会站满穿着古装的人,这是随神像游行的护卫。神像都长期放在神庙里,到迎年时才被抬出来,神庙里的神像种类很多,如泰山老君、二郎神、白马王、尚书公、哪咤,穆桂英等,这些神像都分别由村长所指定的人来顶着,在护卫队的随行下摇摆而行。当他们到一户村民家门口的时候就会停候几分钟,该户人家会放鞭炮以示欢迎,烧香祭拜以求今年平安幸福,稍富裕的家庭还会在门口大放烟花,因此这一天站在一个比较空旷的地方朝夜空望去尽是七色多彩的焰火,焰火一放也为节日增添了不少浓厚的气息。
中元节。农村称这一节日为“七月半”,俗称“作半段”,由古代“郊社”演变而来的,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七月半”指的是一年的半段,意在庆祝农田的丰收。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丰盛的佳肴邀请亲人和客人,有的甚至到县城请厨师来帮忙烹制。如果一个家族的一部分成员住在农村,另一部分住在城市,农村的成员就会与城市的成员约好家族的团聚“七月半”时在农村,中秋时在城市举行。从这五个有代表性的节日可以反映出福州人丰富而安定的生活,同时也客观上为福州地方的风俗文化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⑽ 福建民间艺术有哪些
1、泉州木偶
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280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头像较大,叫作“傀儡戏”)和掌中木偶(头像较小,叫“布袋戏”)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