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金融城未来人口多少人
扩展阅读
广州南沙哪个会所好玩 2025-08-17 16:55:47
福州金融街灯光秀哪里看 2025-08-17 16:34:04

广州金融城未来人口多少人

发布时间: 2022-07-12 21:46:46

❶ 珠三角未来15年将新增2000万人口,这背后蕴藏着什么

珠三角在未来15年或将新增2000万人口,引起了人们的广大热议。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一个地方,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标志。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珠三角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个区域。这背后蕴藏的除了珠三角的巨大经济活力之外,还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珠三角未来15年新增2000万人口的背后,首先是经济的腾飞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就成为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引擎。经济的发展让这地区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源源不断的涌进来;其次,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珠三角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更过的机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也是这个地域面临的新形势;最后,人们向城市圈和都市群的聚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向城市圈和都市群聚集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让这一趋势成为了必然。

三、人群向城市圈和都市群的聚集。

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城镇人口流向城市圈和都市群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珠三角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正在加速这一趋势的到来。不但涌入的人群会为这个区域带来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长引擎。

❷ 广州各区人口数据发布,透露出哪些信息

5月18日,广州统计局发布广州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 ,广州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与10年前的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增加597.58万人。全市人口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居广东人口总量第一的地位。

二、外围城区发展潜力大。人口转移是政府政策导向引导的结果。最近这些年来,地铁的规划、政策的扶持无一不显示出政府希望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共同发展。但中心城区发展已经趋近饱和,外围区域却有大量的发展空间。

三、未来,外围区域将会是优先选择的产业转移地。人口的转移也会影响产业的转移,一些企业基于成本和人才的考虑,将会转到外围区域。

❸ 广州有多少年的历史广州的发展前景如何有多少人口》

历史: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周代,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建有“楚庭”,这是广州最早的名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建南海郡(郡治设在“番禺”,即今天的广州)。公元226年,孙权为便于统治,将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广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厅,才特指广州这座城市。 广州又称“羊城”。相传周朝时,南海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19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9个。中山四路一带先后发现了秦汉造船遗址和南越国宫署遗址,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正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发展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二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仅限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在2010年11月30日,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联合发布全球城市经济活力报告,根据城市人均收入和就业增长情况对全球150座大城市的经济活力进行排名,广州在”全球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中排在第七位。
重点区域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农业
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正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
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外贸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享誉全球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广州举行,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国第一展”的称号。新建成的广交会场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将把“中国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级博览会的层次。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会展中心。其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43.9万平7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5万平方米,是一座能够满足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际会议展览中心。 2008年第二、三期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展览馆。
商业
广州的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北京路商业街区、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等为市内较大商圈。
旅游业
广州的旅游业具有集旅游、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全方位服务的格局。众多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色、香、味、形俱全的粤菜及中外各色风味饮食,为广州带来“食在广州”的美称。粥、粉、面、饭、享誉盛名。拥有多家五星级酒店和众多不同档次的宾馆、旅店。“广州一日游”已成为广州旅游的特色品牌。
金融保险业
广州金融市场活跃,定位为华南金融中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房地产业
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电信业
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经济开发区
广州开发区工业产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主要是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使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面积利用高效。今年1至10月广州开发区累计完成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0多家。重点企业是广州开发区产值高速增长的主力军,产值排名前30名企业1至10月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上千亿元,占全区的78.64%;今年新投产企业是产值高速增长的生力军,新列入统计的新投试产企业已达60余家,1-10月共完成工业产值25.17亿元,新投试产企业将在次年上半年形成强劲的生产力。
促进生产力
广州科技局直属事业单位,为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年来,中心为中小企业直接提供服务 00家,受理各类科技项目15000多项,评估10000项,代理重大科技项目投标近80项;为中小企业开展各类培训服务超过20000人,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10亿元。提供科技文献、科学数据量达到8.TB,数据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年。搭建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广州科技网、广州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广州技术转移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成果
为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以科技兴市,广州市科技局主办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平台由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承办的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平台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员和融资机构参与共建共享,有效串起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的上、中、下游各环节,解决企业和个人在成果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推广转化等环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服务力量分散、资金筹措困难等造成的周期过长、成功率低等问题。 平台以广州科技成果网为载体,长期在线收集优秀成果及服务需求,为广大企业和有关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目前有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进入洽谈、合作的项目有20多项。
人口:
2007年,广州市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和归侨、侨港澳眷352.35万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106.08万人,港澳同胞87.72万人,分布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市内归侨1.68万人,侨港澳眷属156.87万人。广州市中国第三大城市。

❹ 超过2200万的实际管理人口,对于广州意味着什么

超过2200万的实际管理人口,对于广州意味着什么?其实人气意味着很多意义,对于经济和社会都是很重要的指标,如果正确理解,那么就会明白其中意味着什么,下面给大家具体说一下广州人口情况,并且告诉大家意味着什么,希望朋友们能够作为参考:

三、人口数量对于广州意味着消费稳定,城市潜力不断增加:

人口数量越多,那么消费数字就会越庞大,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事情。现在广州消费会稳定增长,其实就意味着人口数量很稳定。

❺ 琶洲未来将会入住多少人口

根据规划,琶洲岛将被打造成为“世界第一会展城”,要引领广州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未来琶洲居住人口约8万,就业人口约33万。

❻ 广州未来五年会增加多少人口

我早前听报纸说是到 2015年广州的常住人口是 ≥ 2000万

❼ 广州人口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广州人口2021总数
人口:14,904,400

面积:7434.00平方公里
图源:广州统计局

广州市常住人口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速高于全国的0.53%和全省的1.91%,继续保持全省人口总量第一大市的地位。

户别人口: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2.22人

全市共有家庭户718.50万户,集体户82.2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597.77万人,集体户人口为269.89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2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3人减少0.51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当前社会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以及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各区人口:白云区人口最多,集聚效应明显

全市11个区中,人口超过300万人的区有1个,为白云区;在200万人至300万人之间的区有2个,分别是番禺区和天河区;在100万人至200万人之间的区有6个,分别是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花都区和增城区;少于100万人的区有2个,分别是南沙区和从化区。
其中,常住人口居前五位的白云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花都区人口合计占全市人口比重为64.81%,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性别构成:外来人口对性别比产生推高效应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986.60万人,占52.83%;女性人口为881.06万人,占47.1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9.46上升为111.98。

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影响,广州市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外来人口性别比高对全市总人口性别比产生推高效应并有所加强。

年龄构成:仍然处于人口红利黄金期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59.02万人,占13.87%;15—59岁人口为1395.58万人,占74.72%;60岁及以上人口为213.06万人,占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6.03万人,占7.82%。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2.40个、下降4.07个、上升1.67个百分点。

❽ 广州各区人口数据发布,哪个区的人口最多

5月18日,广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作为一线城市,广州对人口仍保持着极大的吸引力,广州市的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与10年前相比,增加597.58万人,仍是广东省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城市。广州管辖的城市总面积7434.4平方千米,共11个区:1、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南沙,简称“老七区”。2、新四区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此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白云区的人口数量是3742991人,在11个区中人口最多。第二名的是番禺区,为2658397人。

❾ 将来可不可以容,珠三角的人口极限大概是多少

广州、深圳两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临界点”,直逼人口承载极限!广东省统计局昨(4日)日公布的一份人口分析报告发出了这一“预警”。专家称,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出十年,广州常住人口将突破最大容量——1500万,届时广州交通将拥挤不堪,环境也将趋恶化。人满为患挤爆广州深圳省统计局报告称,大量流动人口聚居珠江三角洲,使人口压力问题日渐突出,人口构成特征也发生显着变化。2005年,珠三角集体户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6.39%,由于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当年珠三角的人口密度达到了1035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57人。广东省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2005年的人口密度分别达1277人和4239人/平方公里,比起惠州(332人/平方公里)、珠海(839人/平方公里)、湛江(53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显得相当密集。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常住人口已逼近“临界点”状态,无论是生态环境、能源、水资源以及可使用土地等方面都逐步逼近人口承载的极限。由于珠三角城市的外来女性人口多在20~34岁,基本上是生育旺盛年龄的育龄妇女,因此珠三角未来的人口发展过程将要承受巨大的外来人口潜在生育压力。通过产业调整外迁人口“最近有一种说法,广州的最大人口容量是1500万。”广州市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彭澎分析说,目前广州的常住人口约1200万左右,其中900万为户籍人口,300万为流动人口,离1500万的最大人口容量已经很近了,如果不加以控制,“以近年来的速度,要不了10年,就会突破1500万了。”如何对人口加以控制?彭澎认为,广州是个开放的城市,不宜用行政手段对外来人口设槛,也不宜设置行业竞争门槛,“比如说上海,就在行业上设置门槛,出租车司机需本地人做,如果放在广州,广州本地人很多都不愿意做的,这样的门槛不科学,也不切实可行。”彭澎说,对人口加以控制,关键在于通过产业调整、城市的福利政策调整、对人口有合理规划等手段实现控制人口,广州未来要发展软件业、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通过发展高端行业,让大量使用低端劳动力的企业外迁,把低端劳动力转移到省内东西两翼甚至内地。珠三角高素质人才偏少省统计局报告还指出,珠三角的城镇化水平低于京沪,只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和韩国2003年的水平。珠三角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远低于京沪,相对偏少,在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仅占7.26%。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珠江三角洲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远低于北京和上海市,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仅为北京的36.34%,上海的48.97%,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珠三角参与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发展要求。高级人才少不必过分忧彭澎分析道,珠三角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偏少,是与区域的产业特点相关的,珠三角产业优势在于制造业,的是操作性人才,技术工人、农民工较多。广州、深圳与内地的福州、厦门等城市比,高层次人才肯定是高出不少的,但与北京、上海是没法比的,一方面是固有的入户门槛较低,北京、上海入户更难,入户门槛肯定要比广州高;另一方面,北京、上海拥有很多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享有国家资源,相当多的高素质人才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也是城市的特点决定的。彭澎认为,珠三角高层次人才比北京、上海少,也没必要过分担忧,“统计局有时按照国家统计口径统计的数据,会给人误解,使人走进误区,统计局数据发布后,还应该由经济社会专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