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献之书法特点是什么
王献之的书法特点,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丹穴凤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他对家学的传承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他的隶书和楷书也是相当有功力的。王献之的传世名作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献之的经历:
王献之自幼跟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天资聪明,胸有大志,学书刻苦,善悟,并有创造精神,他创造的“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多个字,这些在他的《中秋帖》中表现最为突出。
2. 王献之书法作品有哪些
王献之书法作品有:《中秋帖》、《鹅群帖》、《二十九日帖》、《东山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相迎帖》、《诸舍帖》、《永嘉帖》、《鹅还帖》、《诸女帖》、《授衣帖》、《安和帖》、《想彼帖》。
(2)王献之广州帖又名叫什么扩展阅读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
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有明董其昌、项元汴,干隆等人的鉴藏印跋。
《中秋帖》字形大小正斜组合,行草相杂,书法古厚,墨彩鲜润,字距布置紧密,运行流利,连断往复。整幅字守中线,行间透气,齐头平脚,气韵贯通,雄浑奔放,气吞万里。
3.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诗句。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中秋帖》原文:
十二月割知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反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译文:
十二日,月亮似被割过,都知不到中秋不会复圆得不到全貌,月未圆满而不开心,反向理解下即明瞭,理解后怎样呢,然后可以明白一些人生的问题并超越它,是何等庆幸,于等待大军途中。
八月十五月儿圆,王献之在十二那天赏月,月不够圆,初见残月稍憾,复联想起生命中,不圆满才是常态,有所顿悟。
(3)王献之广州帖又名叫什么扩展阅读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曾被清高宗弘历(干隆皇帝)誉为“三希”,意即希世珍宝。纵27cm,横11.9cm,现藏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原本应该是五行三十二个字,之后因为某种原因被割去了二行,保留代现在的就是三行二十二字。
到了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1948年,已经到了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手里,当时急需用钱的郭昭俊只好转到香港,将两件宝帖《中秋帖》、《伯远帖》共同抵押给一家英国银行,期限就定在1951年年底。
当时与郭家世交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徐森玉,,辗转通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最终报告了周恩来总理,1950年以当时的超高价格35万买了回来。
4. 王献之书法作品是什么
王献之书法作品是:《中秋帖》。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有明董其昌、项元汴,干隆等人的鉴藏印跋。
作者简介:
王献之(344—386),晋代书法家,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着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大令。善正、行、草书幼学父书,次习张芝,后改制度,遂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5.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习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的楷书。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平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王献之长期服散致疾,为了避娶新安公主,曾灸足心,导致落下后遗症。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主要影响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干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王献之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着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并评其真书第四、行书第二、章草第一、草书第三,与其飞白书都为神品,他的八分书则被列为能品。庾肩吾《书品》将王献之的书法定为上中品,而盛熙明在《法书考》中则将其书法列为上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着摹刻十卷,这就是着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着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
6. 王献之《东山松》帖全文是什么内容
《东山松帖》又名《新埭帖》、《东山帖》。《东山松帖》是王献之所书写的一通信札,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纸本墨迹,纵22.8厘米,横22.3厘米,4行,33字。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内容:新埭①无乏东山②松,更送□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③之,使不失所④。船□□给,勿更须报。
7. 王献之最着名的书法是什么
《兰亭序》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8. 中秋贴的来历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纸本手卷,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秋帖》全文共三行,二十二字。 《中秋帖》是着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干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
递藏
《中秋帖》传为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干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干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该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后由清宫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金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誉称“一笔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
传奇故事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二希”在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流传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辗转卖给郭世五。
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终保密无人知,死后此二帖归他儿子郭昭俊所有。抗战胜利后,郭昭俊把他父亲郭世五的觯斋藏瓷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的职务。1949年他随银行撤退到广州,在广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将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
因做生意赔本,一年后抵押期满,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亲自给马叙伦(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人写信,指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终于使“二希”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着录。
着录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等书有着录。
9. 着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着名的书画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的简介
王献之是大 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王献之从小就因为书法技艺高超而扬名于世,为人不羁,常常都在家中闲居,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惫懒萎靡的姿态。
王献之从小就和家中的长兄不同,家中长兄多爱谈论世俗之事,但是王献之却不以为然,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谈论俗世。后来王献之就娶了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为妻,但是后来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选为驸马,王献之就和郗道茂结束了婚姻关系,和新安公主结婚了,
除了书法上的成就,王献之在官场上也有所作为。王献之一开始出任主簿、秘书郎,之后受到谢安的赏识,所以一直都做谢安的长史,之后也官拜至中书令。王献之四十三岁时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儿被晋安帝立为皇后。
王献之二三事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着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他无论是在 草书 、 行书 还是 隶书 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而关于他的趣事 典故 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 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 成语 “管中窥豹”有关。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 游戏 ,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说完之后就走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这里体现了王献之后悔不该接近他们并发表看法的情感。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讲到了“偷儿恕毡”、“十八口大缸”和“墨迹变牛”等典故,这些故事有的是讲他如何刻苦练习书法,有的是讲他遇到事情如何沉着应对并巧妙化解,无不体现的是一个年轻气盛,才华横溢的形象。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为《洛神赋帖》或者《十三行》,是东晋着名 书法家 王献之在小楷字体方面的代表作,书写用纸应该为麻笺。该帖的主要内容为三十七魏国着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曹植的传世诗作《洛神赋》。该贴的真迹早已失传,大概是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因为残损而亡佚了。
目前保存到现在的本应该是宋朝时根据真迹进行临摹的拓本,包括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临摹效果较好的是“碧玉版本”,它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被发现,现在 收藏 在首都博物馆。
该贴体态秀逸,笔致洒脱不羁,从这副作品中可以看出王献之的 楷书 笔法已经不再有隶意,字形也从横势变成了纵势,可以说这是非常成熟的楷书作品了。该贴的字用笔苍劲有力,风格俊秀,字中的撇捺等笔画伸展得很长,但是又不是轻浮无力,而是笔力运送 自然 ,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则十分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细微中又有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和行距的变化也很自然的。
另外在章法上,该帖在吸收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之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错落有致。此外字形大小不一但又参差有别,字距虽然忽大忽小,但是从整体来看气势十分完整、环环相扣;在行与行之间也是一样,乍看之下行距时大时小,但是整体则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最后关于该贴,还有一个有趣的传闻:相传王献之书写《洛神赋》其实是在抒发对自己的亡妻郗道茂无尽的思念之情。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
2. 行书书法四大家的优秀作品
3. 书圣王羲之简介
4. 东晋王羲之的简介
10. 晋。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里面说的是什么啊
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
东晋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新妇帖》。系王献之的草书作品。现存墨迹本是唐人摹本,晚清时期流入日本。此帖在《淳化阁帖》、《大观帖》、《三希堂法帖》、《筠清馆法帖》等历代着名丛帖中多有摹刻,受到广大学书者的重视。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整幅字富有节奏感,开头“新妇”两个字是行书刚落笔速度较慢,写得凝重端稳,“服”字以后,渐渐放开,到第二行用笔已经很洒脱,笔画连绵宛曲,提按自然,轻重变化,充满韵律感,墨色浓淡、枯润相间,使得全帖个有散朗舒展的特点。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着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体多媚趣,妍润圆腴”,“世传《地黄汤帖》颇得子敬意趣,惟未得遒丽。”
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征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刊于《雍睦堂法书》、日本《书道全集》(四)。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关于地黄汤,见《圣济总录》卷一五一收载:
地黄汤方剂组成: 生地黄(切,焙)60克 黄芩(去黑心)15克 当归(切,焙) 地榆(锉) 柏叶(炙) 艾叶(炒)各45克 伏龙肝 蒲黄各60克
用法:上八味,粗捣筛。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同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妇人血分有热,月经不断,绵绵不已。
六味地黄汤
主治: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组成: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六味地黄汤可抑制衰老,经科学研究发现,人胚胎组织肺细胞,在经过六味地黄汤的处理,可多活十二代。一般而言,这种从人胚胎上取得组织经处理而成的培养细胞(叫做原代细胞)不同于传代细胞。这种原代细胞最多传二三代即退化,有的很快就会死亡。由此可见中药名方——六味地黄汤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研究人员为了解补肾和补气方剂对抗衰老的影响,选用补肾的六味地黄汤和补气的四君子汤进行研究,发现六味地黄汤对人类胚胎细胞确有抗衰老的作用,而四君子汤则无此作用。经六味地黄汤处理的肺培养细胞提高细胞抗氧化酶的活性,避免受到过氧自由基的攻击,进而延长细胞存活的代数。六味地黄汤虽然对人类胚胎细胞有抗衰老的作用,但并非越多饮越好。虽然,在实验室的试管内有此成效,但人体复杂,一般人还是要经中医师的辨证论治,因人之禀赋阴阳虚实治宜,才能使六味地黄汤收到最好的疗效。
有人常服六味地黄汤方制成丸剂逾20馀年,年届百岁时,尚体健神清,耳聪目明,发丝乌黑如染,三餐如常,寝寐尚可。实为服食养生之良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