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州讯息 » 广州重点发展什么工业
扩展阅读
上海杭州乌镇多少公里 2024-05-19 12:10:30
福州万能胶哪里有卖 2024-05-19 11:42:39
遂昌客车到杭州要多久 2024-05-19 11:41:09

广州重点发展什么工业

发布时间: 2022-11-27 13:22:08

1. 广东2020地区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其重点发展的产业有哪些

1.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重点突破CAD、EDA等工业软件,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平台软件实现突破和创新应用。强化广州、深圳等中国软件名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云浮等地市大力发展特色软件产业,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应用,加快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高地。

6.汽车产业集群。
坚持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推广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扩大高端车型比例,提升新能源车比重。建立安全可控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显着提高自主品牌影响力。结合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新趋势,立足现有汽车产业园区基础,优化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区域布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产业集群。

2. 广州主要产业有哪些

广州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钢铁、制药、轻纺。

3. 广州的发展方向是怎么样的

本文核心数据:广州产业布局体系、广州产业空间布局、细分产业布局

1、广州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情况

(1)产业布局体系:三大支柱、八大战略新兴、五大未来

广州是中国重要交通枢纽,国家一线重点城市。目前广州已经形成了“三大支柱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架构的产业格局。“三大支柱产业”为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和石化产业。“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以及数字创意产业。“五大未来产业”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区块链产业、量子科技产业、太赫兹产业和纳米科技产业。

(2)产业空间布局:实施“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战略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广州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功能布局,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枢纽经济、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实现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广州11个行政区各司其职,天河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枢纽、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先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窗口、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样板示范”;越秀区定位为“老城市新活力创新发展示范区”;海珠区定位为“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荔湾区定位为“综合城市功能示范区,产创联动示范区、城市治理创新区、岭南文化核心区、产城融合先行区”;番禺区定位为“‘华南智核’和‘湾区门户’,优质生活圈示范区”;白云区定位为“国际空铁水陆联运枢纽核心区”;黄埔区定位为“科技创新引领区、现代产业体系标杆区、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增城区定位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广州东部新动力源和增长极”;从化区定位为“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湾顶‘绿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智谷’”;花都区定位为“广州北部人口经济重要承载区和经济增长极、空铁融合枢纽型都市区”;南沙区定位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金融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承载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区”;增城区定位为“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广州东部新动力源和增长极”。

(3)各区重点产业全景

分区域看,天河区重点布局金融业、现代商贸业、高端专业服务业、现代都市工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太赫兹和量子通信等。白云区则重点布局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临空服务、高端装备、智能定制、美丽健康、新材料等、第三代半导体、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下一代通信、类脑智能、激光等离子体等。其它区重点产业布局情况如下:

2、广州产业发展现状情况

(1)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贡献不断提高

广州产业结构呈现“第二、三产业主导”的格局,2021年广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合计达到99.2%。

不过,近年来随着广州支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广州第二产业增加值近五年来波动上升,贡献度在2020年达到最高值38.7%,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基本稳定在70%左右(除2020年仅为57.5%)。

(2)产业体系之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已达万亿元,汽车制造产业贡献最大

万亿元增加值的三大支柱产业支撑着广州产业的发展。2017年,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为9328.85亿元;2021年,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高达11344.84亿元,CAGR为5.01%。

注: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当年三大支柱细分产业增加值总和/上年三大支柱细分产业增加值总和

具体来看,汽车制造产业是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细分产业,2017-2021年,广州汽车制造产业增加值均超过5000亿元,2021年占三大支柱产业增加总值的53.93%。

分区域看,花都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行业,2021年产值分别为1810.09亿元和111.88亿元。增城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摩托车及零配件、纺织和服装等行业,2021年产值分别为249.88亿元、78.30亿元和100.36亿元。广州其它区域三大支柱产业重点细分子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3)产业体系之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占GDP30%以上,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最大

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位于全国领先地位。2012-2020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2020年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760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4%。

具体来看,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贡献最大,2020年为147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虽然在2020年为八大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中为1301亿元,排名第三,但在2025规划中是目标值最高的产业,产业增加值目标高达24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0%。

分区域看,“十四五”期间,广州各区的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规划重点不一。黄埔区的发展重点范围最广,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湾区半导体产业园、中新广州知识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等)、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黄埔汽车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与健康(壮大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等。其他辖区有关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如下:

(4)产业体系之五大未来产业:发展势头积极向好,黄浦区布局领域较多

近年来,广州未来产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结合广州基础和优势,瞄准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一批面向未来的前沿产业集中突破,把广州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未来产业策源地。

在量子科技产业方面,广州建设若干量子信息技术孵化平台、共享共用中试平台、产业研究院,开展量子科技领域关键核心工程装备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谋划建设量子互联网和量子通信产业园,推动量子科技向商用、民用领域普及应用,努力打造贯穿量子信息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条。联合中山大学、中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

在太赫兹产业,2019年广州投资4亿元建设空天信息研究院产业园进行太赫兹技术研究,计划2023年完成一期工程。待园区建成投产后,年实现产值(营业收入)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目前,黄埔区和天河区发展的未来产业较为丰富且相对先进。黄埔区坐拥全市最先进的纳米研究院,致力打造“中国纳米谷”;天河区凭借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能源研究所,在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发展超前。整体来看,广州各区在区块链产业方面发展协同性较强。

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广州市数字经济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4. 广东省的主体产业是什么分别在哪个城市

森工造纸业

近年,中国造纸产业正步入快速增长期,年增长达到20%。森工造纸是广东的潜力产业之一,广东是中国造纸及纸制品的生产大省。目前,中国造纸行业唯一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研究中心设在广东。

汽车

目前,中国汽车产量已经近700多万辆,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广东汽车年生产能力近80万辆,形成以广州为中心,以轿车为重点,零部件为基础,客车、轻型车、专用车、摩托车相辅的发展格局。

医药

医药产业是中国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产业规模达到4000多亿元。广东医药产业实力居全国前列,中药、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形成一定优势。

5. 去年GDP超11万亿元的广东,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哪些领域

首先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在国内生产总值,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金融机构存款均居全国首位,其中经济总量于2020年突破了11万亿元约1.56万亿美元,大约占全国GDP10%,经济规模超过西班牙,澳大利亚,接近俄罗斯,韩国等国家。

同时,广东也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省份,截止到2020年,全省21个地级市中仅仅珠三角7市人均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人均GDP已经迈入了发达国家门槛,但是大部分地市人均GDP尚不敌中西部省份,最低的梅州更地狱全国最低省份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块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6. 广州的主要产业的什么

1.广州将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使其3年内成为广州支柱产业之一,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占广州市工业总产值近1/5。
2.会展业纳入"十一五" 将成穗重要支柱产业
3.推进“创意产业”成为广州支柱产业

7. 广州什么行业比较发达

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金融保险业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市场活跃,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门类齐全;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外资金融机构逐渐增多;金融业务规模日益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金容量不断扩大,种类增多。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广州设立分行和办事处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广州设立的分公司和办事处超过10家。

房地产业
广州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商厦和写字楼等)的综合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快速而稳定地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足,市场化程度较高;多年来市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各种居住生活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使广州房地产业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电信业
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目前广州市已建成了高带宽、覆盖全市、可靠安全、技术先进和服务种类齐全的优质宽带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光纤铺设到小区及部分商厦,并建立了宽带数据、交互式视频等业务平台。广州市话程控化、市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均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8. 广东省九大工业产业的分类方式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比较分析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6-11-17 10:10:19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全省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广东工业发展。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情况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过程中,广东省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工业国或地区有着相同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别是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受相关政策影响相当明显,如“抓大放小”、“建设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山区工业发展”等,对广东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0-2004年间,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以资产结构为例,按以下公式测算,轻重工业年结构变化率为2.50,经济类型结构变化率为8.56,行业结构变化率为5.66,大中小型企业结构变化率为5.43。

q代表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a、b代表年份,n为年份间隔数,j代表部门。

一、重化工业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十五”期间,广东工业政策适度向重化工业倾斜,加大了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力度,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流向重化工业,使重化工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大。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为23840.02亿元,为2000年的1.66 倍,年均增幅为13.5%;其中重工业资产总计14379.62亿元,为2000年增长1.81倍,年均增幅为16.0%,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全省资本要素增量中,重工业增量占67.9%。轻重工业资产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44.7:55.3调整为2004年的39.7:60.3。2004年的从业人员数为996.44万人,比2000年增加424.19万人,年均增长23.8%,其中重工业从业人员数为394.58万人,比2000年增加192.04万人,年均增长18.2%,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64.6:35.4调整为2004年的60.4:39.6。随着投入结构的变化,相应产出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4年全省完成工业总产值29554.92亿元,为2000年的2.37 倍,年均增幅为24.1%(现价,未扣价格因素, 产值增幅下同);而重工业同期年均增幅达31.2%,高于全省产值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52.9:47.1调整为2004年的41.1:58.9,相应的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47.6:52.4调整为2004年的43.9:56.1。

轻重工业投入产出构成表

单位:%

年 份
资产总计
从业人员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0
44.70
55.30
64.61
35.39
52.90
47.10

2001
44.00
56.00
64.81
35.29
51.06
48.94

2002
41.85
58.15
63.80
36.20
48.41
51.59

2003
41.34
58.66
63.28
36.72
46.29
53.71

2004
39.68
60.32
60.40
39.60
41.10
58.90

根据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用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来反映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资本资料的生产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的生产。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霍夫曼比例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四个阶段。具体见下表。

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
区 间

1

2

3

4
5.0(±1)

2.5(±1)

1.0(±1)

1.0以下
4.0―6.0

1.5―3.5

0.5―1.5

0.5以下

一般来讲,资本资料生产,即生产资料的生产属于重工业,消费资料的生产属于轻工业。据上述公式中测算,广东省的霍夫曼比例约为0.8047,显示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第四阶段的中前期。这一时期,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增大是工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稳步演进。经济结构优化主要是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包括两种形态的资源配置趋势:一是在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导向下,资源在各产业之间的流动;二是在竞争导向下,资源在同一产业内部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移动;经济结构优化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由于目前广东省工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垄断性行业,如烟草、石油化工、电力、金属冶炼等,准入门槛较高,因此资源流动配置,优化经济结构主要是集中在竞争性领域,特别是竞争性领域里的高技术产业和重点支柱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降低了垄断性行业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

(一)高技术制造业支柱产业作用日趋突出。高技术制造业是竞争性领域竞争相对充分的产业,开放程度高,非核心技术性企业的资金、技术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况且该产业投资收益率相对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2000年以来,高技术制造业资金利润率基本保持在6.0%以上,比竞争性领域的其他传统产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具有更大的优势,再加上多年来政府政策的引导得力和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前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该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广东省工业最主要的支柱产业。2004年高技术制造业共有企业3797家,比2000年增加2059家,资产总计5485.37亿元,比2000年增长1.33倍,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6.4%提高到2004年23.0%;其完成增加值1885.85亿元,是2000年的2.45倍,年均增幅25.1%,明显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1%提高到2004年25.3%。

为保持“广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广东省业界加大R&D的投入,加强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众多的产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最出色。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为136.4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R&D投入为88.95亿元,占全省工业R&D投入的65.2%。随着R&D投入力度的加大,新产品生产也取得了新的进展。2005年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85.3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增幅高于同年全省新产品产值增速5.1个百分点;2005年全省新产品生产中,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占67.0%;高技术制造业新产品对全省新产品生产贡献率达75.9%。

资产构成及投资收益表

单位:%

行 业 名 称
2004年资金利润率
资产构成

2000年
2004年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6.19
0.1
0.03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95.39
0.88
0.55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3.22
0.09
0.1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2.54
0.09
0.07

非金属矿采选业
4.19
0.32
0.17

其他采矿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2.11
1.95
1.72

食品制造业
7.2
1.82
1.46

饮料制造业
5.57
1.69
1.26

烟草制品业
20.73
0.48
0.48

纺织业
1.61
4.12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16
2.86
2.09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93
1.83
1.72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
3.89
0.62
0.58

家具制造业
2.79
0.58
1.07

造纸及纸制品业
4.95
2.21
2.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4.01
1.38
1.43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85
1.28
1.4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55
3.15
1.4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27
4.07
4.65

医药制造业
5.63
2.04
1.58

化学纤维制造业
2.46
1.2
0.29

橡胶制品业
3.86
0.63
0.6

塑料制品业
3.2
3.74
3.9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59
5.73
3.8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5.19
3.45
1.8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7
1.19
1.4

金属制品业
5.71
3.32
3.49

通用设备制造业
6.18
1.86
2.14

专用设备制造业
6.55
1.16
1.9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38
4.25
4.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41
7.72
9.0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08
13.16
19.8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5.54
1.83
1.88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4.61
0.9
0.99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2.77
0.02
0.0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9
15.99
1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91
0.4
0.34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94
1.87
1.82

(二)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发展日趋完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政府大力打造珠三角“信息产业走廊”政策指导下,IT产品生产企业迅速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经过多年的发展,珠三角逐渐形成相对完整的IT产业链,除个别核心技术产品外(如:CPU),珠三角基本上能生产出所有的其他IT产品,其中一些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及配件,如电脑及电脑硬盘、移动手机等,在国内、国际IT产品市场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珠三角成了名副其实“信息产业走廊”。2004年全省3605家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企业中,分布在珠三角就有3395家,占94.2%;珠三角该产业资本投入和吸纳的就业人数分别占全省相应行业的96.5%和94.5%;产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96.4%。

2004年珠三角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主要指标比例表

指 标
全 省
珠 三 角
珠三角占全省的%

企业数(家)
3605
3395
94.2

资产总计(亿元)
4999.11
4824.79
96.5

从业人员数(万人)
182.63
172.80
94.5

工业增加值(亿元)
1741.06
1677.96
96.4

(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密不可分的,资金密集型企业往往又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因为只有资金密集型企业,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反过来,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迅速积累资金发展壮大企业,二者良性互动,促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生产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特点。2004年全省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16家,比2000年增加178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26家,超1000亿元1家;资产总计13216.39亿元,平均每家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由2000年的28.93亿元/家提高到2004年的41.82亿元/家;工业增加值3458.83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9.31亿元/家增加到2004年的10.95亿元/家;劳动生产率320301元/人,比2000年的288643元/人提高31658元/人,较同年全省平均水平高245640元/人。

与此同时,广东省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一些主力型的技术竞争力明显增强。如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大企业华为、中兴等,在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集群系统、高端程控交换机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行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其中华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较为强势的3G标准WCDMA上,已基本达到与跨国巨头们相互制衡的水平,WCDMA方面的基本专利有69项,占全球WCDMA的基本专利的5%,名列WCDMA全球基本专利五强。广东省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拓展国内外市场。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因素和就业上的压力,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十分重要。

(四)九大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九大产业是广东省工业的支柱产业,其工业产出占全省七成以上,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风向标”。从2000-2004年间,九大产业发展稳定,2005年完成增加值5501.62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3.0%,占全省的比重由2000年的70.2%上升到2004年的74.0%。由于政府政策的作用,九大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按预期方向发展,九大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快速发展,所占份额上升,传统产业相对有所收缩。

九大产业增加值构成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0年
2004年

绝对量
比重%
绝对量
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422.60
100.0
7439.53
100.0

九大产业 增加值
2402.54
70.2
5501.52
74.0

三大新兴支柱产业
1475.02
43.1
3709.58
49.9

三大传统产业
698.72
20.4
1224.04
16.5

三大潜力产业
228.80
6.7
568.00
7.7

1、新兴支柱产业中高层次产业高速发展。2000-2004年间,新兴支柱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高的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发展迅速,投入及产出增长均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电子信息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业资产总计为4736.11和3049.54亿元,资本投入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3.2%和10.7%提高到2004年19.9%和12.8%;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73.65和165.10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1.9%和12.9%提高到2004年17.3%和16.5%。2004年产出的增加值为1645.62和1066.07亿元,比2000年增长1.88和1.57倍,年均增幅30.3%和26.6%,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16.7%和12.1%提高到2004年22.1%和14.3%。两大产业已成为广东省生产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新兴支柱产业中石油及化学,是与原材料、能源密切相关的行业,特别是其中的石油加工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市场需求虽大,但由于其经营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投资周期长,非一般民间资本所能及,况且2000-2004年间该行业未有新项目投产,受产能所限,增长相对缓于其他新兴支柱产业,工业投入、产出占全省比例均有所下降。2004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资产总计为131.62和345.73亿元,占全省的0.6%和1.5%,分别比2000年回落0.3和1.6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仅为1234和22279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分别比2000年减少1031和23370人。完成增加值312.24和149.28亿元,比2000年增长27.4%和84.3%,年均增幅6.2%和16.5%,增长低于同期全省工业平均增速15.2和4.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2%和2.4%下降到2004年4.2%和2.0%。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因进入门槛要求不高,期间发展相对较快,2004年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3.50倍,年均增幅36.8%,增速明显高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高到2004年6.7%。

2、传统支柱产业发展相对有所收缩。2000-2004年间,相对于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业来说,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明显乏力。2005年三大传统支柱产业资产总计3637.83亿元,仅比2000年增长23.3%,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5%下降到2004年15.3%。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15.8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28.6%下降到2004年21.6%。产出增加值1224.04亿元,虽是2000年的1.75倍,但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0.4%下降到2004年16.4%,其中纺织服装的比重由2000年的8.6%下降到2004年6.4%,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的比重分别由2000年的7.0%和4.8%下降到2004年5.7%和4.2%。

3、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飞速发展。2004年三大潜力产业资产总计190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73.7%,资产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9%,比2000年上升0.3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49.02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5.6%下降到2004年4.9%。产出成增加值568.00亿元,比2000年增长1.48倍,年均增幅25.5%,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5年7.6%。三大潜力产业中的汽车制及摩托车发展态势良好,是支撑潜力产业发展的主力,森工造纸和医药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

2000-2004年间,汽车工业是各工业行业中发展得最好的行业,增速居九大产业各行业之首。2004年汽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50.36亿元,是2000年的5.82倍,年均增长55.3%,增幅较同期九大产业高33.9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3%上升到2004年3.7%。2004年广东省汽车产量为276260辆,2005年进一步达到413583辆,比2000年增长9.50倍,其中轿车增长11.65倍。

三、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随着工业准入门槛的放宽,政府政策对民营工业的适当倾斜,激活了民间资本对工业领域的投资,民营工业发展充满活力。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5877家,比2000年增加了11745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45.9%;资产总计4493.42亿元,是2000年的2.33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8.8%,较2000年提高5.7个百分点。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47.19万人,劳动力要素投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3.6%上升到2004年24.8%。完成增加值1578.25亿元,比2000年增长3.37倍,年均增幅达35.5%,高于同期全省平均增幅14.1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1.2%,较2000年提高7.5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民营工业增加值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大,2002年为18.9%,2003年为24.2%, 2004年进一步增大到26.8%,民营企业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值的注意的是,广东省民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2004年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3848元/人,比全省水平低10813元/人,若扣除两个主力企业华为和美的后,民营企业劳动生产率则降为39973元/人。用R&D来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全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重点大型企业,R&D总投入中,华为和美的约占80%,此外 90%以上的民营企业没有R&D投入。

按经济性质将工业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2004年三大经济类型工业的资产总计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8.9:13.4:49.7调整为2005年的28.6:18.8:58.1,三大经济类型工业中,民营企业、“三资”企业资产在全省工业中所占份额有所提高,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有较大幅度回落。增加值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0.2:13.7:54.5调整为2004年的20.8:21.2:63.1。

四、产业转移加快了地区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珠三角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集中地区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及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将部分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出。产业转移对加快珠三角发展和协调地区工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珠三角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珠三角工业产出进一步向技术要求高及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相对长的行业集中,传统行业生产规模相对有所收缩。2004年珠三角三大主行业(工业大类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资产总计为7506.79亿元,较2000年增长1.26 倍,占珠三角工业的37.0%,较2000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三大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93.52万人,占珠三角工业的34.4%;其工业增加值较2000年增长2.64 倍,占珠三角产值比重达40.7%,较2000年提高7.9个百分点;由于三大主行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产出比例分别比投入比例高3.7和6.3个百分点。此外,一些技术含量相对高的行业,如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同比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传统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其资产、产出占珠三角工业比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2004年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资产总计占珠三角工业的9.4%,较2000年回落1.8个百分点;其工业增加值占珠三角工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5年的8.9%。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和主要高技术产品,如汽车、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微波通信设备、集成电路等完全由珠三角生产。

山区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政府政策引导得力,山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量传统产业从珠三角转移到山区落户,为山区工业注入新的“血液”,有效地促进了山区工业的发展。2005年山区地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329家,比2000年增加212家;资产总计1714.42亿元,较2000年增长9.4%,年均增长2.3%;山区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82.27万人,比2000年增长13.3%,年均增长3.1%;完成增加值438.97亿元,是2000年的1.59 倍,年均增幅12.3%,山区工业增加值产出增长比投入增长高10.0和9.2百分点。从2000-2004各年的增长看,山区地市工业增长前低后高, 2003、2004年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1.1%和29.3%。

东西两翼特色工业发展卓有成效。"十五"期间,东西两翼工业增长虽低于全省平均增速,但在稳固发展地方特色工业方面也有较好表现。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西翼湛江、茂名的石油化工,阳江的刀剪等,在相应行业中均占有优势。2004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两大行业的增加值总产出中,西翼约占35.0%,广东的天然气完全产自西翼,其他石化产品,如原油加工量、汽油、煤油、乙烯等产品,西翼同样占有较大份额,西翼已成为广东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此外东翼潮州的日用陶瓷制品和西翼阳江的刀剪制品,也尽显地方特色,2004年潮州日用陶瓷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62.7%,日用陶瓷产量约占全省的82.0%;阳江刀剪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业增加值占全省相应行业的77.4%。

五、产业集中度提高。大中企业发展迅速壮大,一批龙头企业“航母”初步形成。2004年广东省共有大中型企业4009家,比2000年增加1617家,其中大型企业238家,增138家。大型企业投入产出主要指标资产、从业人员、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例为27.4%、12.3、和30.7%,比2000年分别提高10.4、4.1和12.9个百分点。

分大类行业看,部分主力行业产业集中度有不同程度提高。以CR4值(行业销售收入最大的4家企业占相应行业的比重)测算,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竞争性行业,2004年CR4值比2000年分别提高18.0、5.0、12.1和6.6个百分点;竞争性行业CR4值的适度提高,有利于减少无序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全省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CR4值超过40%的行业有11个,其中,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随市场开放度的提高,CR4值有所下降,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CR4值由2000年的96.1%和86.5%分别下降到2004年86.9%和60.1%。垄断性行业CR4值的适度下降,有利于充分竞争,增强企业活力。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广东工业的影响

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重点支柱产业、重点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不但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增大了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对全省工业的节能降耗起了积极的作用。而民营工业的发展壮大,既增强了广东省工业企业活力,又稳定了广东省内源性经济的发展。东西两翼及山区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协调发展作出了贡献。此外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加强了对成本的管理,加快了资金的营运,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注重效益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利润总额1449.96亿元,比2000年增长1.57 倍。

一、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日趋重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不但加快了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级产业发展,而且增大了高级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有力地推动全省工业技术进步。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公式如下:

增长速度方程: Y=A+αK+βL (1)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α为参数,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为参数,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也可以写成:A=Y-αK-βL (2)

表示:在总产出的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力投入量增加而带来的增长,剩余部分是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增长,因此,此方程称为余值法。两边同除以Y,得 (3)

式中: 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增加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目前,国际上将 ,即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测度指标。一般认为:当 = 35%时,为小康水平; = 60%时,为现代化水平。

由于资料时间序列的限制,参数α、β结合经验确定法,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以前统一测算方法(参数公式α+β=1)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30,劳动的产出弹性β=0.70; 资金投入用资产总计代替,劳动力投入用从业人员代替,工业增长用增加值现价计算。经近似计算得,2000-2004年间年均技术进步率为6.9%,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32.3%;资金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19.2%;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为48.5%。而高级产业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等在此期间的年均技术进步率均优于全省工业。当前广东省工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例,劳动力投入增加对工业增长贡献率仍是主要因素,但技术进步因素的作用已明显超越资金因素。在推?/ca>

9.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支柱产品,广州的支柱产品是什么

传统支柱产业不得不转型升级

200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尤其是发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带动力强的产业,使广州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石油化工基地、造船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随后,广州的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在汽车、石化、黑色金属冶炼等行业的拉动下,重工业逐步成为广州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广州进一步筹建了东部、南沙、花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由于汽车工业的关联效应强,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此外,广州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那么代表未来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产业中我们必须占有一席之地,这样才能增强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杨再高说。

10. 广州公布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方案汽车等在列

25日晚,广州市政府公布全市十大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16年远景发展目标:十大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亿级龙头企业和中小微优势企业。十大产业分别是: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贸易与会展、金融与保险、现代物流。广州官方将十大重点产业划分为“343”形态,即三大先进制造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通过横向比较产业集群优势和纵向延伸产业链,十大重点产业将是广州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规划,预计到2016年,广州汽车工业整车产量将达到300万辆,产值约5000亿元。精细化工及前端、后端产业链可实现总产值3500亿元;以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为支柱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实现总产值5000亿元以上。据悉,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广州将从建立协调机制、组建招商团队、优化政策环境、优化政府服务环境等9个方面完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