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祠堂是什么
祠堂是供奉祖先灵位、祭祀祖先的地方。穷人在家摆个香案,富人建个祠堂,作用一样。 着名祠堂有: (喊铅宴1)、安徽绩溪县“龙川激败胡氏宗祠” (郑银2)、广州“陈家祠堂”。 官方的就这两个 或者再加上 山西晋城皇城村陈氏宗祠 福建南靖塔下村德远堂张氏宗祠
2.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
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是广州的旅游景点之一,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导游也要结合景点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广州陈家祠 导游词 讲解,欢迎参考!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1
广州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它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 彩绘 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 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家祠堂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陈家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广东省着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2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可以看到非常有特色的雕塑。除外,里面还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展和图片展之类的,在老房子中体会文艺。
陈家祠初建时,是广东省陈姓联合建立的合族祠堂,为本族各地读书人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它有着古老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广州风情和岭南特色,由于它保存完整,对古建筑及历史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下,如果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去看下安静的老房子。
由入口进入祠堂,按折线形进行参观,观赏顺序依次为:正厅(双面镂空木雕大屏门)-月台(石雕栏杆、铁铸通花栏板)-中进聚贤堂(定期专题展览)-后进中厅(百年陈氏书院图片展)-后东斋(流光溢彩——粤绣艺术作品展)-前东厢(旧广州家居展)。
主要是观赏陈家祠的特色雕塑,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传统建筑装饰以及铁铸工艺,其造型生动,色彩丰富。除了雕塑外,彩绘也不容错过。几千幅彩绘,没有相同的风格,也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全都是靠作者丰富的想象,值得细细品读。
广州陈家祠导游词讲解3
陈家祠,位于广州的中山七路。光绪十四年(1888年)筹建,光绪十二年(1894年)建成,历时七年。是当时广东省72县陈姓人氏合资兴建的合族祠堂,因接受本族各地读书人来广州应科举考试时居住,又称陈氏书院。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故又称陈氏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3. 广州市的祠堂有多少 主要分布在哪里 主要姓氏是什么
广东的祠堂,最着名的是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名珠”和“百粤冠祠”的陈家祠。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民间祠堂至今保存良好,还被列入“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是国务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甚至已成为一个地名,连广州市一号地铁都在此停靠,足见其影响力之大了。
4. 广州陈家祠是被迫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在这"却是南中春色别,满城都是木棉花。"的羊城广州中,一个精雕细琢的院落坐落在此地,经历了百年风霜,仍不减其魅力。
百粤冠祠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清光绪年间陈氏在此地建了一座陈家祠,后被人称为"百粤冠祠"。其建筑占地之广、雕刻之精美无不彰显着它的地位。"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核并十年书。"这是当年郭沫若先生游至此地,参观陈家祠写下的赞诗,其可见广州陈家祠的精致华丽程度。
5. 广东十大祠堂
广州市陈家祠( 4A景区 )
建于光绪年间,它还是一个位于广州市的广东省内规模超大、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标准的南岭传统祠堂式建筑。只算主体建筑的话也有六千四百平方米。
潮州市韩文公祠
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笔架山中峰“双旌石”下。
湛江市雷州陈氏雷祖祠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为雷阳八景之一。也是广东省的地方民间信仰之一。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略黄公祠
己略黄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被誉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
陆氏广裕祠
广裕祠位于广东省广州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建筑面积共816平方米,占地约992平方米。
陈氏从熙公祠
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
茶东陈氏宗祠群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宗族祠堂建筑,属于陈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丁历简运日昌旧居)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咐缺组群。
乐从陈家肢梁祠
乐从陈家祠即沙滘陈氏本仁堂。始建于1895年,竣工于1900。据说,陈家祠内所有酸枝、坤甸、柚木、花梨、东京等木料,是当年旅居南洋的华侨陈泰亲力亲为选材捐赠。
汕头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张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东墩街道金誉居委大新路大池前,始建于宣德六年(1431年)。建筑总地面积约500平方米。
6. 我想问问广州陈家祠堂怎么样
广州陈家祠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又称陈氏书院,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捐资兴建的合族祠。陈家祠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总面积6400平方米。
广州陈家祠作为典型的南方祠堂建筑,其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可谓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广东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以“古祠留芳”为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广州陈家祠堂(陈家书院)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滑宽迟、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可以说,信李陈氏书院不愧为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整座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院廊穿插。每座单体之间以青云巷相隔,长廊相连。大小十九座建巧枯筑纵横规整,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厅堂高大雄伟,廊庑秀美,庭院幽雅,是极为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艺术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的明珠。
1959年,陈氏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陈氏书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陈家祠之所以成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要是因为有"三雕三塑一铸铁"。"三雕"是指门口石狮、石鼓等石雕;左门两边墙壁嵌砌的砖雕,左为《水浒聚义厅》,右为《刘庆伏狼驹》;以及进门四件大屏风的木雕(包括浮雕、通雕等),木雕在陈家祠处处可见,斗拱昂梁是陈家祠的木雕艺术精品的具体体现。"三塑"是指陈家祠房顶上处处可体现出来的彩塑、灰塑和陶塑。"一铸"是指陈家祠内高超的铸铁工艺品。
更多关于广州陈家祠堂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cf343161573159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7. 广州公祠是做什么的
广州公祠是族人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场所。
公祠,指过去誉仿由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而修建的房屋。我国现有的公祠很多,如苏公祠、张公祠、韩公祠、曹公祠等,都是为祭祀某个名人而修建的。广州黄大仙祠在清末民初是广州着名的宗教胜地,对广州及珠江三搭卖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知虚逗极大影响。
8. 广州祠堂现在还使用用么
答:您好,广州祠堂现在仍然在使用中,它是广州市最埋镇敬古老的建筑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座集宗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旅芦是广州文化的重要载体。祠堂内有着众多的宗教文物,其中最着名的就是祠堂内的祭坛,它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另外,祠堂还有众多的文物展览,比如祠堂内的石雕、石碑、壁画等,都是古老的文化遗产。祠堂也是广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广州文弯慎化的重要组成部
9. 广州的陈家祠是纪念谁的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
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
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小19座建筑组成。
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着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着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
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
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
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
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
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
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着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
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槐汪,内容丰 富。
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铅型仔
这些作品聚集了广东省木雕工艺之大成。
大门四扇屏门的雕刻精美绝伦:每一扇门均有三幅木雕画,上面二幅采用租隐双面雕刻手法镂空而成,下幅则是浮雕,内容分别是“踏雪寻梅”、“三阳(羊)开泰”等。
砖雕:陈家祠的砖雕艺术十分高超。
大门左右两侧的“梁山聚义厅”和“刘庆伏狼驹”是其代表作。
其作品运用了砖雕中的圆雕、浮雕、镂空、挂线砖雕等方法,再现了历史上的故事。
陶雕、灰雕、彩塑和铁铸:陈家祠屋脊装饰整体采用“三塑”工艺。
上层是陶塑,基座是灰塑。
在广东建筑工艺中,陈家祠的花脊是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部分。
共有11条这样的陶塑花脊,有1800米的灰塑装饰,堪称广州之最。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1960年经省人民 *** 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