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山路的由来
中山路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初袁世凯督直以后。
光绪二十八年(1902)8月15日,八国联军的军事殖民机构——都统衙门撤销,将天津归还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率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盐运使杨宗濂、天津道张莲芬及府、县官员到都统衙门办理接收手续并举行交接仪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袁世凯在新开河隐李南岸、金钟河北岸之间,着手兴建新车站,转年1月建成启用,这就是今天的天津北站。
新车站建成后,为了全面开发河北地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2月,由海关道和天津道联合发出告示,确定在东至铁路、西至北运河、南至金钟河、北至新开河为开发区,限定区内房地产业主在1个月内呈验字契,6个月内将一切坟墓迁移。
随后,在东、西窑洼进行填平工程,开始修筑一条连接新车站到总督衙门,长1.5里、宽24米的大道,始称新修马路(后称大经路),路西自南至北先后开筑了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宿、律、吕、调、昆等十几条纬路,形成今天道路的格局。
(1)为什么广州中山路叫中山路扩展阅读:
中山路的历史意义:
天津的这条中山路既是清末北洋新政的产物,也是新政的中心和新型教誉核育文化机构的麇集之地。随着这条路的开发,直隶省各新型政治机构很快在这一带建立起来。
终至清末,先后迁入或建立在中山路一带的直隶、天津政府机构有:1902年恢复的直隶洋务局,为直隶省外交咨询机构,在李公祠旁;1903年设立的天津建造局,专管天津河北新街官房建筑,在贾家大桥;
1905年迁入的直隶学务所,掌管直隶全省教育行政及学务,在锦衣卫桥北;1907年建立的天津高等审判分厅,为全国首创审理民间刑事案件的机构,在李公祠旁;1907年建立的直隶禁烟局,是推动直隶省开展禁吸鸦片的权力机构,在河北三马路;
1909年建立的顺直咨议局,是试行君主立宪制的省议院,在河北公园内;1910年成立的直隶劝业道署,由直隶工艺总局改组,是推动直隶省工业建设的政府机构,在新车站旁;
1910年建立的直隶交涉署,是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在河北三马路……这些政治、经庆携掘济、教育、外交机构在中山路一带的出现,标志着直隶省及天津行政中心的转移。
有人说:“这是由于推行新政——富国强民的需要,同时也是被帝国主义‘挤’到这个地方的。”不管怎么说,当时的一些机构,如高等审判厅、北洋官报局、巡警总局等,均为全国之始,具有先进性和首创性,实为中国近代文明的象征。
㈡ 广州市中山路在哪个区
广州市中山路横跨越秀区和荔湾区,故中山路属于越秀区和荔湾区。
中山路是广州市区的一条主干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呈东西走向,被称为绿色交通走廊,因地面及地下建有无轨电车及地铁基本穿梭于中山路全线行驶。
中山路西面起点与珠江大桥连接,东面与黄埔大道连接,全长9,002米。全路分为8段,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中山八路,在广州地铁5号线开通前,除中山八路外,均是地铁走线。
(2)为什么广州中山路叫中山路扩展阅读:
中山路路上景点
1、中华广场
中华广场雄踞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心——中山三路与较场西路交界处,北与广州“烈士陵园”相对,东与休闲广场——英雄广场为邻。地下负一层连接地铁一号线烈士陵园站A出口,多路公交车路经此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2、广东省人民体育场
又称为东较场,地处广州市中心,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中山三路以南与较场东路和较场西路之间,作为体育场馆初建于1932年,占地面积为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场内有8条400米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可容纳观众2.5万人,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场之一。
2、东濠涌
是珠江广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在广州市越秀区境内。其发源于白云山南麓的麓湖一带的小河涌,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
沿越秀路一直南下,至大沙头西部的东堤铁桥处汇入珠江。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城时疏通成濠。全长4225米,宽7~11米。因在广州城东,故名东濠涌。
4、西门口遗址
因明清两代广州城西门得名。西门遗址在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相交处一带,20年代辟建马路时城门拆毁。附近交通便利,有回民饭店,广州市妇婴医院等单位住宅;多名胜古迹,光孝寺、六榕寺、光孝堂、环圣寺光塔、五仙观座落其中。
尤以光孝寺得名,这座20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室故居,亦是岭南第一佛寺,至今仍存中国最古老、最大而又最完整的铁塔。附近一带兴建起一批现代化的购物、商住大厦,低矮的民居、高贵的豪宅错落有致,除是五金家电商场云集之地外,还是市民吃喝玩乐的首选之地。
㈢ 广州的中山路跟孙中山有关系吗为什么还有个中山市的
没记错的话,孙中山在睁段则现在的中山市出生的。孙中山曾在广州工作和革命过很长时间…发生过很多燃闭大的历史事件(不累叙了,可查历史书),悉棚我们广州人民和政府为了纪念他就把很长的一段马路以他命名:“中山一二三四五六七……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一大”旧址在中山四路,全国明校广东实验中学以及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都在那条路上。只是不知为何中山纪念堂在中山路附近,而不在中山路上…
㈣ 中山路的历史
中山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全长9公里,分8段,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东起杨箕桥,与中山一路立交相联,其中中山一路至农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东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湾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与珠江大桥相连通。沿线相互平交的道路达27条,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桥,是东西横贯市区中心最繁华的重要道路 。经统计,广州中山路一共有37个红灯位,这是大多数司机不愿走这条路的原因之一。1919年开筑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长2.491公里。1921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两路共长1.735公里。后再向东修筑至杨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长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为砂石或泥,1923年后陆续改为沥青路面。西门口以西也修筑了一段,因抗日战争停工,路面破烂不堪,被市民称为"烂马路"。建国后,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又继续扩延至荔湾北路,态瞎誉全路长1.56公里;再向西修筑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长2.3公里,宽26米,于1960年6月完工。60年代扩宽了中山一路。80年代中山八路也进行扩宽,快车道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块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广帆段九铁路东山口至梅东路段的旧路基上建成一条平行的道路,并入中山一路,作为由西往东单向行驶。1991年4月30日至9月30日,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将原来宽14米扩宽至36米的"三块板"式水泥混凝土路。工程总投资324万元。1995年至1998年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的建设与开发,同时对路面进行扩宽,1999年3月前将该工程路面恢复。1998年内环路中山一路段开工,随后中山一路进行扩宽,其中梅东路至杨箕段于1999年5月扩建完工,并建成长210米,宽16米的绿化分隔带,成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神贺丽新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