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哪个区要建立100个学校
扩展阅读
福州市二医院宾馆在哪里 2025-05-20 02:17:17
广州试管多久才能稳定 2025-05-20 02:12:20

杭州哪个区要建立100个学校

发布时间: 2022-06-17 20:09:31

❶ 湘湖初中新址规划

杭州要用20座新城打造世界名城今起,杭州着力打造的“生活品质之城”,也加上这样的定语:中国特色、时代特点、杭州特征,覆盖城乡、全民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把杭州打造成为世界名城“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杭州不能以人口规模拼大小,只能以品质争高低,以特色论输赢。”王国平说,必须使品质成为杭州的核心竞争力。他提出的“与世界名城相媲美”,就是要把打造世界名城作为目标追求,努力在城市品位、产业层次、发展环境、市民素质,特别是人民群众“五大生活品质”等方面向世界名城看齐,使杭州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生活品质之城”。力争2012年居民总收入翻一番2002年,迪拜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万美元,而那时的杭州人均GDP还没有达到8000美元。杭州市委、市政府准备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奋斗目标:“至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大关,推动杭州率先迈入发达城市行列;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推动杭州率先迈入后工业时代。”“按照现有的汇率计算,杭州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两个目标。”王国平说,今后几年,杭州也要和迪拜一样,实现产业的高档化。建20座新城和100个城市综合体对杭州而言,做“城”,更意味着做好“新城”和“城市综合体”,让城市化与国际化叠加融合。杭州打算在市区沿钱塘江和在余杭区、五县(市)沿江沿路规划建设20座新城,赋予20座新城国家级或准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杭州还要规划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旅游城、商贸城、商务城、金融城、奥体城、博览城、枢纽城、大学城,统称为“城市综合体”,有100个之多。学环境立市打造中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杭州成功的诀窍是“做环境吸引中国民资”,打造“中国民营企业总部中心”。“现在,投资者更看重城市的整体功能。”王国平说,“环境立市”将是杭州发展的核心战略,把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功能、维护良好社会秩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清洁生产”,打造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的生态型宜居城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公交优先,坚持地铁、公共汽车、出租汽车、“水上巴士”、“水上的士”、“免费单车”五位一体,增设慢性交通系统,并增辟“水上巴士”、“水上的士”线路。-附件20座新城在市区沿钱塘江规划建设湘湖新城、之江新城、滨江新城、钱江新城、城东新城、钱江世纪城、空港新城、下沙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在余杭区和五县(市)沿江沿路规划建设余杭临平新城、余杭南湖新城、余杭塘栖新城、桐庐凤川—江南新城、淳安坪山新城、建德洋安新城、富阳东洲新城、富阳创新创意产业新城、临安青山湖科技创新城、临安锦南新城100个城市综合体城市综合体,指有机组合3个以上城市功能空间,以一种功能为主、多种功能配套的多功能、高效率建筑群落。主要有4个特征:超大尺度空间、“通道树型”交通体系(也就是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等,同时与城市街道、停车场、市内交通设施有机联系)、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高科技集成设施。包括湖滨南山路特色街区二期、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地铁九堡东站综合体、西溪国际旅游综合体、杭州运河商务区综合体、地铁滨康站综合体、奥体博览城等。

❷ 杭州国际学校有哪些

杭州国际学校有:

1、杭州伊顿剑桥国际中心成立于2010年6月,是一所开设A-Level课程的剑桥国际高中,毕业生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学校秉承“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的教育理念,采用国际教育的管理与教学方法以及国际教育的评估方式,主要教学模式为国际A-Level课程及IGCSE课程。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伊顿剑桥国际中心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人大附中杭州学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杭州市萧山区惠立学校

❸ 杭州几个高教区分别有哪些学校

准确的说有三个,
1)下沙高教园区
下沙高教园区最早成立的,也是我省最大的高教园区,分布在下沙工业区东北部,园区分为西区和东区。
其中东区位于高教园区东面,东邻钱塘江,西靠杭州绕城公路,目前有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杭州师范学院。
西区规划范围为4平方公里左右,目前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 中国计量学院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2)滨江高教园区
滨江高教园区位于钱塘江南岸的滨江区,滨江高新科技园区以南。
目前有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浙江中医学院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学院

3)小和山高教园区
是浙江省“科教兴省”战略中规划建设的五大高教园区之一,位于杭州市西湖区留下镇。园区总投资23亿元,总占地面积7200亩,国家级森林公园镶嵌其中,风光秀丽,林泉辉映。
目前有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林学院、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等。

杭州哪个区学校多

西湖区最多,14所;其次为拱墅区,13所;江干区也挺多,12所。列表如下

上城区 5

杭州第十中学
杭州市建兰中学 86817053
杭州市第六中学
杭州市勇进中学 87087340
杭州服装职业高级中学

下城区 9

青春中学 87072431
春蕾中学 87062140-134
朝晖中学 28883251
凤起中学 85154442
艮山中学 28868756
光明中学 85787682-222
江心岛中学 28826051
启正中学 28928670
风帆中学 85331039-222

江干区 12

江干职高 85040029
夏衍中学 86490189
天杭实验学校 86405044
采荷实验学校 86951675
采荷中学 86040989
四季青中学 56826603
九堡中学 86901272
景芳中学 56361857
机场路中学 86452330
闸弄口中学 86049400
丁桥中学 88111796
国泰外语学校 86431789

拱墅区 13

长征中学 88195700
文晖中学 88907906
大关中学 88083010
行知中学 88858747
拱宸中学 88494342
和睦中学 56331116
北苑中学 88134235
康桥中学 88804352
拱墅职高 88010280
文澜中学 81952902
育才中学 88323388
育新中学 88059137
求是高级中学 88238798

西湖区 14

杭州市西湖高级中学 85220045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 87098479
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 28879123
杭州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 87996090
杭州翠苑中学(古墩路580号) 56187952
杭州保俶塔实验学校 85213890
杭州市留下中学 85241350
杭州市周浦中学 56101385
杭州市袁浦中学 56198319
杭州市上泗中学 56101536
杭州市三墩中学 88951447
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 88990022
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 88908228
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 56195395

滨江区 8

杭州市滨江区职业高级中学 86618533
浙江省杭州滨兴学校 87175868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 86622555
杭州市闻涛小学 86626518
杭州市博文小学 87799685
浙江省杭州西兴中学 28936585
浙江省杭州长河中学 28936569
浙江省杭州浦沿中学 28936596

❺ 杭州的大学城都在哪个区域

杭州的大学城主要在以下四个区域:
1、下沙高教园区:西区安排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六所高校进入。
2、滨江高教园区: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公安专科学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校、浙江艺术职业学校、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校。
3、小和山高教园区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杭州外国语学校。
4、萧山高教园区:浙江建设职业学院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浙江体育职业学院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5)杭州哪个区要建立100个学校扩展阅读:
中国已投入建设的大学城主要有:
南京仙林大学城、广州大学城、南京江宁大学城、深圳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东莞大学城、南京浦口大学城、北京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成都温江大学城、北京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区、陕西西安长安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
浦东大学集聚点、常州大学城、山东济南大学科技园、江苏连云港高校教育园区、浙江杭州滨江高教园区、下沙高教园区、小和山高教园区、宁波高教园区、温州茶山高教园区以及云南昆明呈贡大学城、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福州大学城、湖南长沙岳麓山大学城、山西大学城等等。
而天津、河南郑州、上海杨浦、山西、内蒙古包头、福建厦门、四川泸州和云南玉溪等地都在进行大学城的规划和建设研究过程。
参考资料:搜狗网络-大学城

❻ 杭州有几个大学城

杭州只有一个大学城:下沙大学城。

下沙大学城全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000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面积10.91平方公里,现已入驻15所高校,在校师生约20万人,是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经过五年建设,下沙高教园区已全面建成投用。

目前,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15所高校在师生达30万人。依托下沙高教园区,开发区管委会正在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留学生创业园,构筑起15所高校和700多家现代制造企业互动发展的平台,大力培育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经济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努力增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

(6)杭州哪个区要建立100个学校扩展阅读:

大学城(英语:University Town),指一种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模式。一般来说,大学城形成于欧洲,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

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发展规模逐步扩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使得大学周边地区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比如德国的柏林洪堡地区和海德堡、瑞典的乌普萨拉等等,人们把这种高等院校的集聚之称为"大学城"。

参考资料:网络-大学城网络-下沙大学城

❼ 关于浙江杭州市萧山区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等称号。2006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9.8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5%、65%和3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257元,增长17.8%,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74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增长30.5%和29.0%(原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6年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1%。粮食复种面积50046公顷,总产量27.51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44.6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3232吨,比上年增长11.9%。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年产量1206577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6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业销售产值24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49.33亿元,增长25.7%,销售产值2213.14亿元,增长25.9%。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5%,其中工业利润总额124.22亿元,增长33.0%;全员劳动生产率87070元/人,比上年提高11373元/人。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5家,累计企业技术中心1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杭州市级54家。技术创新项目38个,其中省级以上11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30只,其中国家级4只。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超10亿元企业22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59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379家。新增2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2家。另有22家企业准备上市。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名牌产品161只,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14只,增加4只,省级名牌产品54只;市级名牌产品66只。全区累计拥有着名商标162件,其中:国家级商标5件;省级着名商标66件;市级着名商标91件。

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3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实现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2.0%。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15.8万平方米,增长7.5%。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5年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强区评审。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51802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7.4:19.5;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52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1106件、授权专利715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50家、市级3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天润发超市、乐购公司、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落户萧山,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54家,连锁分店45家,加盟店9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3亿元,增长18.1%,超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132.71亿元,增长17.1%;餐饮业12.17亿元,增长24.7%。总额中非国有经济140.27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96.5%,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钢材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市场运展顺利。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3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9个;生产资料市场29个。新增星级市场6个,累计达38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2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01.45亿元,增长33.4%,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4个。

旅游业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

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全国强镇论坛、第七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3.32万人次,增长225.3%,其中海外游客55.3万人次,增长245.6%;实现旅游总收入81.33亿元,增长225.3%,其中营业收入18.37亿元,增长119.7%;旅行社接待16.62万人次,营业收入16970万元,分别增长48.1和62.5%;旅游景点接待656.86万人次,营业收入84701万元,分别增长5.1%和26.4倍;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35.66万人次,营业收入74025万元,分别增长4.5%和19.3%,客房平均出租率68.3%。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02亿美元,增长19.4%,其中进口20.06亿美元,出口40.96亿美元,分别增长9.8%和24.8%,实现贸易顺差20.89亿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99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39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6家和5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产品出口企业达938家,累计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959家,外贸公司293家,境外公司4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23.2%;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5.1%;服装出口额增长14.2%;羽绒及其制品出口额增长27.7%;家具出口额增长25.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48.1%。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2004年度获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2005年度为第二位。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家,增资项目75个,总投资331676万美元。其中一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03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962万美元,分别增长88.5%和4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5690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28项,协议引进内资54.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8.7亿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105.84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5600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1500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27.1%。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91亿元,增长24.7%。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73.06万户,增长9.0%;移动电话92.6万部,增长5.2%。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39.77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14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3万户,比上年增长24.9%。

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年末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城区实有道路总长度226公里,总面积562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和3.1%。自来水供水干管总长度达到745公里,增长4.2%;日供水能力95万吨;全年完成一户一表改造0.44万户,累计达4.81万户。全区农村变压线路4711公里,增长9.5%;变压器容量累计达790.65万千伏安,增长14.9%。

公用事业建设加快。年末,城区已开通44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长度达2270公里;公交营运车辆556辆,公交客运量6458万人次;年末有678辆出租车。自来水供水人口达到117万人;全年供水总量22230万吨,增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7680万吨,增长2.1%。全社会用电量110.9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居民生活用电5.66亿千瓦时,增长19.9%。使用家庭液化气人数115万人,全社会气化率100%。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14亿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7.1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和14.2%;工业废水排放量16561万吨、排放达标量8086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9670吨、去除量3441吨,分别增长26.7%和12.7%;工业烟尘排放量11831吨、去除量321638吨,排放达标率95.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3%,提高5.3百分点;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486.2万元,增长9.9%;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41.51平方公里,增长6.7%;烟尘控制总面积110.5平方公里,增长165.6%;高污染燃料禁烧区总面积32.1平方公里,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71.03%;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为30.76%;城区下水道总长度277公里,增长23.5%,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5%。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工412.5万工,完成土石方103万立方米;完成标准农田建设134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53080公顷,有效灌溉率为100%;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8.89万千瓦。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我区相继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科技先进县(市)。城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县级市十佳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年底在园幼儿数44823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8.2%;94所小学在校生105393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45所初中在校生46277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10所普通高中在校生24458人,5所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在校生15134人,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96.01%,比上年提高0.98个百分点;萧山电大在校生7982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达到5346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2%;特殊教育成绩继续得到巩固,“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电大、教师进修学校以及成人学校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各类成人大专、本科学历进修成效显着;通过公办学校和规范的民办学校,来萧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妥然解决;年末专任教师达到12911人,其中小学4666人、中学5576人。2006年底,全区已拥有杭州市标志性教育强镇11个,浙江省教育强镇、街道23个

萧山区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区电视台每周播出129.5小时,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43个电影放映机构全年放映电影2152场,观众9.6万人次。建有1.4万多个座席的体育场和能接纳国际体育比赛的体育馆,萧山歌剧院、萧山图书馆新馆、萧山区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事业项目已投入使用。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医疗机构663家,其中医院20家、卫生院50家;各类医疗机构拥有病床3700张,比上年增长8.3%,每万人拥有病床31.22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200人,其中医生2200人;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36‰,其中婴儿死亡率3.6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96.8%,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7.26%,提高2.55个百分点,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97.49万人,比上年增长2.8%;年末拥有市级以上卫生镇18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5个;浙江萧山医院已对外开放;农村改厕工作有力推进,三格式户厕进一步普及;积极防控麻疹和禽流感疫情,疫情监测、应急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发展,全年净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47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总人数达到60万余人,其中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单位12054家、人数45.57万人;工伤保险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全覆盖,全年净增参保人员3.14万人,至年末,全区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12677家、人数27.56万人;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分别达到25.64万人、27.94万人和27.56万人;社会保险实现“五费合征”,全年各项保费综合收缴率为99.9%,发放率为100%。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巩固。年末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31个,床位3218张,收养1884人。全区26个镇、街道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811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支付保障金2321万元;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对五保户、特困户、灾民进行救助,总计10830人次;全区110家社会福利工业企业安置“四残”职工7082人,残疾人保障事业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38元,增长12.5%,超年度计划3.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7131元,增长22.2%;恩格尔系数为0.275。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8元,增长11.5%,超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383元,增长9.2%;恩格尔系数为0.349。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含外币)388.66亿元,比年初增加72.56亿元,增长23.0%;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2791元,比年初增长24.3%。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0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7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4平方米。

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截至年底,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累计达146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园林绿地面积56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2平方米。(

❽ 就目前来看,杭州的哪个区发展最好

杭州现在一共9个区,上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滨江、萧山、余杭、富阳。其中后面3个区是原来隶属杭州的县级市,滨江区是从老的萧山市划给杭州新建的。
上城区是老底子南宋皇城的地块,非常小,一般住的都是老杭州,吴山、河坊街、凤凰山等等,感觉是杭州的象征。全区依赖旅游业,但是人口密度大,房价不便宜,医疗资源丰厚(浙一、浙二、市一、市三、妇保)。总之特点是“老”,各种老字号也蛮多的。
下城区差异比较大,南边是杭州的老城区和最传统的中央商务区——武林CBD,武林广场是杭州市中心的标志,类似于上海的人民广场,旧时也称为“红太阳”。武林-延安路-湖滨是杭州最早的楼宇经济带。虽然现在综合体遍地,新城林立,但是杭州人心中的中心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此外下城区南部也是杭州最早对外交流的区域之一,有诸多早期基督教传教和相关重要人物(司徒雷登大使)的故居,所以文化也非常悠长。杭州的老城区大致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江城路。上城、下城各占一半。但是下城区北边城中村比较多,特别是德胜路以北的区域有待发展。下城区目前是杭州差异最大的区,从武林街道到文晖街道到石桥街道,几乎就是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垂直落差感。
西湖区比较优越,有非常浓厚的居住与学院氛围,原来是杭州老的高教区。现在豪宅比较多,中小学教育发达(重点初中:十三中;重点小学:保俶塔实验学校、学军小学、求是小学、文三街小学和文一街小学等),新城西是杭州新贵的代表。同时综合体较多,也是杭州的IT三区之一。
拱墅区因湖墅路和拱宸桥而得名,杭州的大城北。过去是杭州的老工业基地,现在主要产业是房地产开发。桥西、申花、上塘、庆隆都是房地产开发优质的板块,结合大运河的文化资源,主打宜居牌。
江干区是杭州市发展最快的区,钱江新城被开发为新的市中心,其他诸如城东新城、艮北新城、钱江新城二期、下沙副城都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也是杭州地铁目前最便捷的城区。
滨江区IT业发达,和余杭区的淘宝城、未来科技城构成了杭州IT业的另两个极。萧山区在建钱江世纪城,同样是比肩钱江新城的高端金融中心。
综上:杭州目前支柱产业依次为房地产业(所有区)、IT业(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旅游业(西湖区、上城区、下城区),其他比较有前景的产业为会展业(下城区)、金融业(上城区、江干区、萧山区)、TMT产业(下城区、滨江区)、跨境物流商贸(下城区)等。

❾ 杭州滨江区有几所大学

1、浙江警察学院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55号。中国四所开展体制改革试点的警校之一,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培养公安高等应用人才、实行警务化管理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截至2020年2月,该校有滨江和临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61亩,其中滨江校区占地面积24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临安校区建设规划用地626亩。开办8个本科专业。

有教职工477人(其中专任教师247人),正高职33人,副高职92人,博士学位80人。全日制在校生近4000人,年均民警培训量近8000人次,援外培训500人次。

2、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位于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18号。一所由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省属全日制高职院校,2012年9月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

截至2017年2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占地230多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6个教学系,开设27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000多人,教职工400余名。

3、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浙江中医药大学始创于1953年6月,时名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6月成立浙江中医学院,校址位于杭州市庆春街原浙江大学旧址。

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3月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办学;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9月富春校区投入使用。

截至2019年9月,学校共有滨文、富春两个校区,占地千亩,总建筑面积逾47万平方米;下设14个二级学院,举办1所独立学院(滨江学院)。

4、杭州医学院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滨文路481号。一所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12年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截至2019年11月,杭州医学院共有临安、滨江两个校区和黄龙、青山湖、滨康三个科教中心,占地面积754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亿元。

共开设有15个本科专业,11个高职(专科)专业;共有在职教职员工8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7000余人。

5、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28号。一所由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副厅级,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截至2016年6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滨江、长安两个校区,占地918亩(其中长安校区600亩),建筑面积17.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图书馆藏书56.84万册。

共设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32个高职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542人,教职工551人(专任教师388人)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一类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A档)。

6、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470号。一所由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举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入选浙江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截至2017年2月,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596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共建有8个二级学院,开设高职专科专业31个。

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0440人,教职工536人,其中专任教师371人。2019年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四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C档)。

7、杭州广播电视大学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兴路(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内)。由杭州市政府主办的一所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创办四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业取得很大的发展。

❿ 杭州有哪些高校区

1 浙江大学 2 浙江工业大学 3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4 浙江理工大学 5 浙江工商大学 6 中国计量学院 7 浙江科技学院 8 浙江海洋学院 9 浙江林学院(临安) 10 浙江中医学院 11 杭州师范学院 12 浙江传媒学院 13 浙江财经学院 14 中国美术学院 15 浙江树人学院 16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17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8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19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0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1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2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3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24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25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6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27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38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39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30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31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32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