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章瑞虹的瑞虹小传
一方红氍毯,五光十色灯。台上演的是千古悲欢情愁、聚散离合。幕开幕合,灯明灯灭间,岁月如水。面对戏外灯火辉煌的喧闹都市,曲终人散时的舞台有时是有些寂寞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越剧小生,始终恬然地守望着这喧闹与寂静、古典与现代交错的舞台天地,痴心不改。在感动着观众的同时,也感动着自己。如果问她,为何如此痴迷?她的回答是坚定的:“因为这是我所钟爱的艺术,其中蕴藏着吸引我不断地去发掘的无穷魅力。”
她,就是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着名范派小生,范派艺术创始人范瑞娟的嫡传弟子———章瑞虹。
守望,为一个信念
章瑞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水乡女子。出生于浙江绍兴,有一位曾任绍兴越剧团资深编导的父亲。但她与越剧的结缘,并不因此像人们想象得那样水到渠成,而是带着几分传奇的色彩,就好像日后她在舞台上经常演绎的那些传奇故事一样。“父亲一开始并不赞成我从事这一行业,他更希望我们家能出一个大学生。”她这样说道。然而,1979年,当临海越剧团前往绍兴招生的时候,当时连一句越剧都不会哼的她,却凭着浏亮的嗓音,俊美的外表被负责招生的老师慧眼相中,从此,便结下了与越剧的难解之缘。
许多年后,当章瑞虹回想起当时一个人瞒着父母,偷偷坐上前往临海复试的长途车时的情景,心中还是有些后怕。“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车窗外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当时心里就想,好悬啊,这要是掉下去怎么办?”但,也就在这条盘山公路上,性格倔强的章瑞虹更明白了一件事:“既然选择了,就只能前行,不能后退。自己的路,
只有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她的奋斗、她的探索,也为这不同寻常的第一步,做了最好的注脚。
翻开章瑞虹的简历,你也许会有些惊讶她所拥有的丰富经历:1979年入临海越剧团,任主要演员兼副团长。1982年选送入浙江省艺术学校。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1987年毕业后正式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团并任主要演员,190年并入红楼团至今。这段辗转于浙江与上海,融合了舞台实践和理论学习的人生阅历,为日后章瑞虹领悟艺术精髓、塑造舞台形象带来无穷裨益。多年的戏校学习,虽然使年轻的章瑞虹一度错过了八十年代最繁华热闹的越剧盛世,却也同时给了她很多。正是因为那些年清苦的学习训练,才有了今天她对于艺术的出色理解和领悟,正是沪浙两地不同的越剧风格的熏陶,使她对于越剧艺术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这,也就是初到上海的章瑞虹为什么毅然决然地舍弃立刻进越剧院而甘心先到戏校坐上三年冷板凳的原因。对于这一选择,章瑞虹始终不后悔:“错过的荣耀只是一时的,而我从中所获得的积累却可使我一生获益匪浅。”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机会,对于志存高远者往往特别的苛刻,1987年当章瑞虹壮志满怀地走出戏校的大门,准备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尽情挥洒时,越剧乃至整个传统戏曲界却正开始遭遇它的冬天。在漫长的等待中,不少越剧演员耐不得寂寞,纷纷改行。章瑞虹,却选择了留下与越剧共守清贫。这一守,便是近十年。十年间,她所能做的,只能是一丝不苟地演好每一出范派经典剧目,力争将每一次演出完成得完美无瑕。对她而言,鲜花掌声固然是每一个演员所渴望的。但,一个有追求的好演员所期盼的却远远不只这些。虽然,当时的她和同辈们一样不知道越剧的再度辉煌将是何时,可是,她却坚信,掌声可以一时暂歇,真正的艺术却不会没落。为此,她甘愿守望。十年,不断地重复着老师的作品,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对于任何一位有追求的演员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经历。然而,有些人只是痛苦地复制着这些舞台形象。有些人却将这种痛苦视作一种磨砺、一种涅槃。章瑞虹相信,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任何的努力都不会是徒劳无功的。虽然有老师表演的珠玉在前,在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打金枝》等范派名剧时,章瑞虹却不甘亦步亦趋地模仿,而坚持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演中。她相信,演员要感动观众,首先要使自己感动。她的《梁祝》等剧,是范派的经典剧目,更是她自己的《梁祝》,不仅深得前辈艺术家的精髓,更有着自己对于人物的独到感悟。
在不断完善传统经典艺术形象的同时,章瑞虹也一直没有放弃塑造属于自己的舞台代表作的追求。为此她敢于大胆地挑战传统、挑战经典。《宝玉夜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全长不足15分钟的折子戏中,她凭着深厚的表演功力,使观众被她那位“痴心、寂寞、柔情似水”的范派宝玉所感动,从而打破了人们对于范派只善于塑造忠厚人物的印象。这出戏,不仅此后成为章瑞虹的保留剧目,更有不少外地剧团的着名演员争相演出,其受观众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
如果说《宝玉夜祭》是章瑞虹对于流派传统的一次勇敢突破的话,此后的《风雪渔樵》中,她所塑造的才高气傲的朱买臣,则又让人在赞叹她出色的演唱功力的同时,不能不佩服她塑造不同类型人物的能力。
无论是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戏,还是独出机抒的新编剧目。一次次的尝试,一步步的探索。章瑞虹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日臻成熟,与此同时,她心中的一个想法也变得日益清晰—打破越剧才子佳人的传统,塑造一个与传统迥异、却又并非背离传统的越剧小生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了《梅龙镇》里活泼可爱、率真无羁的正德皇帝。
《梅龙镇》是一出轻松活泼的轻喜剧。然而,这出2个多小时的越剧所承载的意义却绝不是一段少男少女的纯真恋爱那么简单,不仅对于凭借这出戏喜摘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的章瑞虹是如此,对于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困境,在摸索中前行的越剧艺术也是如此。
《梅龙镇》代表了她演艺生涯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自己选题材,请编剧导演,全权负责;第一次出演喜剧人物;第一次尝试“开门排练”,在排练过程中接受观众的检验。在最初挑选题材时,章瑞虹再一次显示了她独到的眼光。脱胎于《游龙戏凤》的《梅龙镇》,京、淮、川多种剧种都有演绎,说的不外是风流帝王与美貌酒家女之间的一露水姻缘。而章瑞虹却敏锐地看到了这出老戏中与现代意识合拍的地方,看到了少年天子身上隐藏的和现代年轻人并无二致的渴望自由、崇拜自然的真性情。故事中所弥漫的时尚气息使她着迷,促使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改传统越剧含蓄、凄婉的主调,将这个古代版《成长的烦恼》搬上越剧舞台。
对于寻求改革和发展的越剧而言,《梅龙镇》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青春越剧”口号的提出“青春”是多方面的,题材的青春、运作方式的青春,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的青春。青春的态度是一种海纳百川、不断尝试的态度,是一种热情洋溢、不畏挫折的态度;青春的态度,就是《梅龙镇》在选材上的大胆创新;青春的态度,也是《梅龙镇》在剧本创作中不厌其烦的三易其稿。青春,是一种宣言;青春,也是一次契机。一出《梅龙镇》,让有些彷徨的越剧改革看到了一种突破的可能。自从《梅龙镇》吹开一阵清新的青春之风后,“青春戏剧”的概念不仅在越剧界,也在其他剧种中被一再援引,成为一种时尚。青春越剧《梅龙镇》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得到专家的认可。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获得老戏迷好评的同时,还为越剧培养起了一大批“青春”的观众。《梅龙镇》贴近现代年轻人思想的剧情,章瑞虹抛弃固有程式束缚,浑然天成的表演,让台下的年轻人感到台上的少年天子,就像是自己或是自己身边的朋友,心悦诚服地成为章瑞虹的“铁杆追星族”。在后台拥着章瑞虹索要签名,向心中的偶像倾吐心中的感受,这些以往在歌星演唱会上才看得见的场景,在各地《梅龙镇》演出之中已司空见惯。长久以来,人们常常感慨越剧演出时台下的满目白发,长期以来,如何培养年轻一代戏曲爱好者是困扰戏剧从业人员的大问题。然而,《梅龙镇》的演出,在不经意中给出了这些感慨和问题一个答案。
不经历风雨,怎得见彩虹?一路走来,章瑞虹的路不算平坦。然而,天道酬勤,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这方旖旎的舞台上默默耕耘了几十年的她,不动声色间,也获得了令人羡艳的骄人成绩。积累下的剧目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李娃传》、《打金枝》、《孟丽君》、《梅龙镇》、《风雪渔樵》、《宝玉夜祭》、《紫玉钗》、《风月秦淮》、《桃李梅》等等。曾获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7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第5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等多种奖项。主演越剧电视连续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
不仅如此,作为红楼剧团的主要演员,着名范派小生,章瑞虹还在上海、全国有着一群为数众多的戏迷,这其中既包括上了年纪的老戏迷,更不乏活力四射的年轻一族,甚至远在异国他乡,也有不少观众为她的艺术所倾倒,远涉重洋,千里而来,只为现场亲身感受一下她的表演魅力。面对种种的荣誉,台下的章瑞虹却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从容。在艺术上追求尽善尽美,锋芒毕露的她,在台下却是平淡而随和。即使面对那些素不相识的戏迷,她也是如此真诚—她会掏钱为远道而来看戏,却买不上票的老人悄悄买上一张票,送她入场;她会体贴地关照散戏后等在剧场门外,为一睹她风采的大学生:“早点回家,路上小心。”真,是章瑞虹留给人最深的印象。
这几年,章瑞虹声名鹊起,她的演出任务也变得更为繁重了。然而,她却依然尽力每次都将最佳的表演奉献给观众。在上海越剧全国行中,章瑞虹带着她的代表作《梅龙镇》和《梁祝》等经典剧目参加了每一次长途跋涉,毫无怨言。北方行天津一站中,身体状况不佳的章瑞虹在《梅龙镇》中场时因炎热中暑而在后台晕倒,苏醒之后却毫不犹豫地再次登台,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将整出戏演完,演出精彩依然,台下的观众甚至感觉不到任何的异样。事后,当观众得知幕后发生的事情,为演员的敬业精神潸然泪下时,章瑞虹却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那天后台确实有点闷热。”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她心底真正的遗憾是:“那天,虽然我很注意调整自己的表演,但总还是不可避免对演出质量有所影响。没有将最高质量的演出奉献给天津观众,感到很抱歉!”
《梅龙镇》的成功,为章瑞虹带来巨大的荣誉。面对荣誉,她却并没有昏昏然,而是保持着一贯的冷静。也有人劝她趁热打铁,再打造一出青春剧,将时尚的旗帜一扛到底。这不失为一种善意的劝告。
凭着在《梅龙镇》中积累下的成功经验,凭着青春越剧所引起的巨大反响,继续走青春之路,是从成功通向更大的成功最省力的方法。可固执的章瑞虹却并不愿意走这条捷径,她所不愿的,是简单的重复。“我想一个人静静地去思考一段时间,我需要回头再看传统,”她如是说。她认为,青春,固然是个很好的思路,却并非唯一的通途,如果一味执着于一种方式,终不免固步自封。所以,她选择将荣誉抛于脑后。在绚烂后的静寞中默默地思考,去探索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思考是章瑞虹从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的一件事。在她看来,思考,是一种财富。可以思考,需要思考的东西实在很多很多。台上的她,有着一副令人啧啧称奇的“亮嗓子”,扎实的表演被专家观众誉为“脱尽女儿脂粉气”的倜傥小生。无论忠厚憨实的粱山伯、意气奋发的皇甫少华,还是痴情懦弱的焦仲卿、天真率性的正德皇帝,性格迥异的角色,她演来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然而,她却并不因此而满足,相反的,她一直在问自己,比之前辈恩师们令人高山仰止的艺术成就,她们这一辈演员,除了传承之外,还能做什么?还应该做什么?这样的思考,也许是有些痛苦的,但章瑞虹却甘愿为这种痛苦的思索所困扰,因为,她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位出色的“演戏者”,她希望,在将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烙印在观众心中的同时,还能带给他们,乃至带给越剧艺术一些更多的别的东西……
没有惊世骇俗的宣言;不作哗众取宠的表演。真心的付出,不是舌灿莲花,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做。在细水长流中,用每一次演出、每一次尝试去追寻心中的那个梦。曾经有过坦途,也有过崎岖;将来会有阳光,也会有风雨。但,人生自是有情痴,情至深处,便不会有悔!
在守望与思索中,章瑞虹在不断寻找着,为观众、为越剧、也为自己,寻找一个满意的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一位在越剧舞台上默默耕耘二十余载的小生;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章瑞虹。
‘贰’ 章瑞虹的人物简介
章瑞虹,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3年12月1日出生。1979年入临海越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后成为剧团主要演员,兼任团长。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2011年出任上海越剧院红楼团团长一职。主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风月秦淮》、《紫玉钗》、《梨香院》、《桃李梅》、《打金枝》、《孟丽君》、《风雪渔樵》、《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剧目。1982年获浙江小百花汇演小百花奖,1989年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荧屏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曾多次赴泰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叁’ 中国各地地方戏
越 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艺术上继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
网站上多这呢!~~~~~`
‘肆’ 越剧 那个地方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 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县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文化人参与对越剧的变革,称“改良文戏”。这时期,最有名的演员是被称为越剧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小生为竺素娥、屠杏花、李艳芳;青年演员如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已崭露头角。主要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1942年10月,袁雪芬吸收新文艺工作者参加,对越剧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革,被称为“新越剧”。编导有于吟、韩义、蓝流、白涛、肖章、吕仲、南薇、徐进等。1944年9月起,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大戏院进行改革。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改革之路。
“新越剧”重要标志之一,是编演新剧目,使用完整的剧本,废除幕表制。内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1946年5月,雪声剧团首次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搬上戏曲舞台,标志着越剧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46年9月,周恩来副主席到上海,在看了雪声剧团演出后,指示地下党要做好戏曲界的工作。此后,地下党派了党员钱英郁、刘厚生、李之华及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吴琛等,到越剧界担任编导。在1946年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中,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方面,越剧改革有重大的突破。“新越剧”在实践中扩大了表现内容,原来较明快、跳跃的主腔〔四工腔〕已不能适应。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都在琴师周宝财的合作下,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越剧观众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上海解放前夕,从事“新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拥有大量观众。
1949年上海解放,7月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营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戏曲,尤其是周恩来总理,对越剧艺术给予热情关怀。建国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作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等被搬上银幕。从50年代初起,相继有一批越剧团从浙江、上海走向各地。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954年起,上海市戏曲学校开设了越剧班和越剧音乐班。1958年起,浙江艺术学校也开办了几届越剧班。1960年上海越剧院开设了学馆和舞台美术班。上海市虹口、南市、静安等区,也办起了学馆或戏校。有计划地培养出一大批越剧专业人才。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好戏。1978年,男女合演的《祥林嫂》被摄制成彩色宽银幕电影。《五女拜寿》、《莫愁女》、《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剧,相继被搬上了银幕。
一些五六十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陆锦花、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艺术上继续提高,风格更加鲜明,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派唱腔。
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新秀,已蜚声海内外。
‘伍’ 有全场越剧赖婚记吗
这是我在学知网找到的越剧免费下载资料:
/戏曲艺术/越剧/音频/_音频片断/_傅派/陈颖/陈颖 赖婚记.rm [0] 406.3KB 下载页
/戏曲艺术/越剧/音频/_音频片断/_其他/着名唱段/赖婚记.mp3 [0] 29.4MB 下载页
/戏曲艺术/越剧/音频/_音频全剧/最新资料/赖婚记(小白玉梅,刘梅卿).rm [0] 4.4MB 下载页
学知网是个有5000G学习资料的下载网站,如果您对以下资料感兴趣,注册后可免费下载!部分越剧资料如下:总目录-戏曲艺术-越剧
白蛇前传(绍百舞台剧:吴凤花、陈飞、吴素英)
彩楼记(上越电视剧:金彩凤、刘觉)
蔡文姬(舞台剧:黄美菊)
春香传(上越舞台剧:徐玉兰、王文娟)
风雪渔樵(上越舞台剧:章瑞虹、华怡青)
疯人院之恋(上越演出:赵志刚)
汉武之恋
何文秀
红楼梦
蝴蝶梦(电视剧:钱惠丽、王志萍)
花中君子(上越舞台剧:吕瑞英、赵志刚)
救风尘(上越舞台剧:方亚芬、陈颖、郑国凤、黄慧)
李娃传
梁祝(宁百舞台剧:白银飞、赵海英)
梁祝(上越舞台剧:陈颖、章瑞虹)
梁祝(浙百卡拉OK:颜恝、方雪雯)
柳毅传书(南京越剧团舞台剧:竺小昭、 陶琪)
梅龙镇(上越舞台剧:章瑞虹、张咏梅)
孟丽君(宁百舞台剧:任志莲、陈萍)
木兰别传(绍百舞台剧:陈飞、吴凤花)
穆桂英挂帅(绍百舞台剧:吴凤花,陈飞)
盘夫索夫(上越舞台剧:金采风、陆锦花)
情洒罗山(上越舞台剧:钱惠丽、单仰萍)
沈园绝唱(范吕-韩婷婷配唱)
双珠凤—送花楼会
宋弘传奇(王君安李敏)
唐伯虎点秋香(杭州黄龙越剧团:孟科娟、吕金芳)
唐伯虎落第(浙百电影:茅威涛、何赛飞、陈辉玲、江瑶)
桃李梅(上越舞台剧:吕瑞英、沈于兰、史济华、张桂凤)
桃李梅(上越舞台剧:张咏梅、方亚芬、章瑞虹)
舞台姐妹(上越舞台剧:单仰萍、钱惠丽、许杰)
相思曲
杨乃武
玉簪记(上越红楼团:钱惠丽、陈颖)
早春二月(萧雅)
珍珠塔
状元未了情(舞台剧:萧雅)
醉公主(绍百电影片断)
‘陆’ 章瑞虹的艺术人生
在台州越剧团,章瑞虹天赋的好身材,好扮相,好嗓子,加上自尊好强聪敏好思的天性,使她很快在同班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剧团的当家小生,并被提升当剧团的副团长。那时,她真是剧团的骄子,有戏演、有房住,也有不错的待遇,但她并不因此而满足,她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艺术家底,以便更上一层楼。1983年,台州越剧团送章瑞虹到浙江艺校培训,在培训班结业公演中,章瑞虹担任了一个主要角色。正是这次公演成为章瑞虹人生转折的一次契机,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和其它一些老师就凭这出戏一眼相中了这位来自浙东山区,长着一双活灵灵的大眼睛的女孩,对范派迷恋数载,终于得到了范老师的商识,并被正式接纳为学生、当时章瑞虹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她来到了上海,来到了老师的身边。她可以直接进剧团,但她选择了进戏校。她想扎扎实实地从头学起。戏校三年,正是越剧依然红火,对新人如饥似渴的日子,章瑞虹错过了一次风光扬名的时机,但她没有后悔,她觉得:一位青年演员真正要在舞台上立下脚跟,靠的是自身的修养和塑造人物的能力,如果光会做老师的“拷贝”即使红极一时,也终究要被遗忘。章瑞虹有这份雄心。也有这份自信;她要靠自己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赢得观众的认可,她孜孜追求着她的目标。
万事不可强求
几次在艺术上的冲刺都没有成功,章瑞虹不由抱怨戏运不好,但她并没有气馁,重重挫折使她更加成熟和豁达,她悟到:万事不可强求。水到自然渠成,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艺术底蕴。她演戏更加经心,挑戏也更加慎重了,她依然还是倔强,觉得没有意思的戏,即使是头号主角,不演就是不演,即使是个小角色,只要有戏可挖,有人反对她也要上,《紫玉钗》中的崔允明、《孟丽君》中的皇甫少华,就是在这种心绪支配下上演的小角色。特别是崔允明一角,这是她有生以来头一回演配角。当时还有不少人劝她别演呢,可她看中了,便上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这个角色使她赢得了白玉兰配角奖。当初演崔允明,当然没有想到搏奖,只是她珍惜每一次在观众前亮相的机会,懂得保护自己的艺术声誉,况且从学戏开始,她也不知道如何偷懒,于是,她一如既往、象演主角一般地钻研角色。她演崔允明这位书生,不同于一般憨厚敦朴,或缠绵多情的人物,而着力表现人物的耿直仗义,对朋友磊落光明、对嫂子诚心诚意,戏虽不多,但几次出场都个性分明,豪爽而不失书生本色,重情但又不显轻浮,言行举止慷慨大方,颇有老大哥的风范。人物的唱腔并不多,但干净利索、运腔顺畅,与人物的性格相吻合。章瑞虹扮演的崔允明这个人物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真正应验了那句老话: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意外的惊喜
面对一份意外的惊喜,章瑞虹自然舒心不少,但她依然有着更高的企求:什么时候能搏个大奖呢?她依然怀念那些让她全身心投入创造的日子,即使坐卧不宁,也是滋滋有味,她期待着再能演几部能唤起她全部创作激情的新戏。要找到这样的机会并不容易,但她耐心地等待着,等到那一天,她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它在艺术上更上一层的台阶的。从浙江到上海,章瑞虹揣着的是对越剧的挚爱、对范派的钟情,在上海十年,章瑞虹的这份爱、这份情更加深挚,更加扎实了。对于自已,她谨守这样一个信念: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
‘柒’ 越剧红楼梦
1962年,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红遍大江南北,成为里程碑式的经典戏剧电影。
1999年,上海越剧院又推出了两个流派版本、四组主演阵容的新版《红楼梦》,在大剧院的演出同样轰动一时,其中钱惠丽、单仰萍的“宝黛组合”也被拍摄成数字电影《红楼梦》。
后来,又将有两部《红楼梦》越剧电影开拍郑国凤、王志萍主演的经典版及赵志刚、方亚芬主演的交响乐版,越剧电影《红楼梦》由此将有4部之多,成为所有戏曲影像资料中拥有版本最多、流派最全的经典剧目。
两部电影的制片人韦翔东告诉早报记者,此次投拍的两部“红楼戏”将本着拾遗补阙的原则,基本尊重原来电影版和大剧院版《红楼梦》。其中“尹袁流派”交响越剧艺术电影《红楼梦》由赵志刚、方亚芬领衔主演,“徐王流派”的民乐版越剧艺术电影《红楼梦》由郑国凤、王志萍领衔主演,杭州越剧院的谢群英,原浙江小百花着名越剧演员何英、陶慧敏、黄依群等也被邀出演片中角色。据悉,两部电影主要在流派和唱腔上有所区别,采取舞台搭景的方式录制,更多运用电影手法以区别于舞台表演。
此外,在两部《红楼梦》拍摄的同时,越剧电视片《红楼精品折子戏》也将同时开拍,该片由《元妃省亲》、《白雪红梅》、《妙玉净心》、《宝玉别晴雯》、《宝玉夜祭》、《晴雯补裘》等折子戏组成,是上海越剧院“红楼戏”的最新成果。全片以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为班底,方亚芬、章瑞虹、郑国凤以及何英、王君安等名家将在剧中出演不同红楼人物。
相关链接
交响乐版越剧《红楼梦》
再现1999年上海大剧院演出盛况,赵志刚和方亚芬领衔主演。保持交响乐版和“尹袁流派”在音乐上的新颖构思,恢复大气磅礴的舞台效果。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何英和陶慧敏加盟演出,分别扮演元妃与薛宝钗。
民乐版越剧《红楼梦》
基本保留1958年电影《红楼梦》特点,由郑国凤、王志萍领衔主演。唱腔、服装、舞美上展现传统越剧特有的古典韵味,恢复1962年电影中因受时间限制而删去的部分唱段。戚派花旦金静在片中扮演薛宝钗并改唱袁派,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黄依群和俞会珍分别扮演紫鹃和贾母,杭州越剧院的梅花奖得主谢群英扮演王熙凤。
‘捌’ 章瑞虹的取得成绩
章瑞虹在各类大赛中频频得奖。1982年获浙江小百花汇演小百花奖;1989年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选赛荧屏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2001年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优秀表演奖;2002年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片优秀奖。曾多次赴泰国、香港、台湾、澳门、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玖’ 章瑞虹的介绍
章瑞虹,上海越剧院红楼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1963年12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临海越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后成为剧团主要演员,兼任副团长。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上海红楼剧团。主演过《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孔雀东南飞》、《风月秦淮》、《紫玉钗》、《梨香院》、《桃李梅》、《打金枝》、《孟丽君》等剧目。1982年获浙江小百花会演小百花奖;1988年获全国青年越剧演员大奖赛荧屏奖、全国戏曲广播演唱个人专题比赛一等奖、上海市第五届“白玉兰”奖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她主演的越剧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戏曲电视剧优秀奖。2001年因主演《梅龙镇》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与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曾多次赴泰国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演出。“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得者。越剧表演艺术家“范派”创始人范瑞娟先生嫡传弟子。其台风潇洒,扮相英俊,唱腔质朴淳厚,委婉自如。既得范派韵味真髓,又有独特个人魅力。为同代越剧女小生中之佼佼者。1
‘拾’ 越剧的发源地和杰出艺术家是谁
越剧的发源地在1994年出版的《浙江名村志》的序言中这样描述:有的村以地域、历史特色见长,如越剧发源地嵊县马塘村,着名戏乡新昌梅渚村。这些村的今古,常常可以引起人们缅怀历史,激发爱国、怀古的热忱。 原越剧博物馆馆长钱永林先生曾在2004年嵊不论做什么事,相信你自己,别让别人的句话将你击倒。
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的发源地分别是什么?没有太阳的灿烂炙热,没有海洋的宽广磅礴,没有高山的巍峨雄伟;没有流水的缠绵玲珑,有的只是对你的一片真情和不变的真心。
京剧:安徽省安庆市。 豫剧:河南开封及周边地区。 粤剧:发源于佛山。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走曾经走过的路,唱曾经唱过的歌,爱曾经爱过的人,却再也提不起恨。
越剧的发源地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
分享20种以上的戏曲,只要名称和发源地. 多而简洁的优先,, 只要省份,戏曲类北京——京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你满脸执着地推开我的手,而我也笑着删去了曾有你的梦。
越剧的发源地和杰出艺术家是谁?
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嵊州市,着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尹桂芳,张云霞,戚雅仙,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毕春芳,陆锦花,徐天红,商芳臣,周宝奎,吴小楼,当代着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钱惠丽,王志萍,华怡青,章瑞虹,方亚芬。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1852年(清咸丰二年)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创“落地唱书”。
豫剧的起源最早有三种说法,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