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杭州知识 » 杭州南湖水闸怎么样
扩展阅读
漳州到厦门专线都有哪些 2024-05-05 00:31:59

杭州南湖水闸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2-08-17 22:23:50

A. 从湖北省武汉火车站到武昌区南湖怎么做公交车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花园松涛苑
线路1: 从八铺街出发,乘坐910路(武昌火车站-金水闸),
在武泰闸换乘573路(梨园-江南庭院),抵达中央花园. 约4.76公里
线路2: 从八铺街出发,乘坐910路(武昌火车站-金水闸),
在武昌火车站换乘570路下行(武昌火车站-玉龙岛花园),
抵达中央花园. 约5.03公里
线路3: 从八铺街出发,乘坐910路(武昌火车站-金水闸),
在武昌火车站换乘59路上行(南望山-江南庭院),
抵达中央花园. 约5.71公里
线路4: 从八铺街出发,乘坐564路(东湖新村-四坦路),
在十五中换乘543路下行(东方明珠-虹顶花园),抵达中央花园. 约9.88公里

B. 苏州河1-4湾的名字以及名字的由来,由来要详细一点。

上海是江南水乡,历史上多河道港汊,因此,上海的许多地方与水有不解之缘。上海的地名习惯是,当河流发生急弯时,陆地外凸的部位像禽兽外凸的嘴,会被叫作“嘴”,比如今浦东的“陆家嘴”,浦西杨树浦底的“周家嘴”;外凸的部位面积不大,形状较尖,很像动物的角,于是会被叫作“角”;而凹进去的地方则会被叫作“湾”,只是在“弯”字旁加了“三点水”,表示河湾而已。旧谚有“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之说,黄浦江流经龙华时曲折多弯,形成了众多的湾,而龙华寺塔又是这里最高的建筑物,站在任何一个湾口都能看见龙华寺塔的佛光普照,此谚与西方的“条条道路通罗马”异曲同工。

苏州河流入北新泾后至长寿路桥段,曲折多弯,粗摸算来约有十八湾,乘游艇游苏州河可以让大家从苏州河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巨变。本文就“普陀十八湾”的历史,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

一、吴家宅湾私家花园书卷气浓

凯旋路附近的苏州河两岸分属长宁区和普陀区。进入华东政法学院后,往北可以走到苏州河边,这里是一个尖尖的“角”,历史上被叫作“吴家宅角”,“角”的东侧则是一个“湾”,旧称“吴家宅湾”。

今中山公园一带旧名“吴家宅”,是以吴姓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一个自然村落。据记载,上海开端口后不久,英商兆丰洋行老板霍格购进了吴家宅的近千亩土地,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种植场,但由于中外签订的条约规定,侨民不得在租界外开展经营性的项目,所以,这块土地一直空置着。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以6500两白银的价格从霍格手中购进了吴家宅北端临苏州河的工地,并将圣公会在虹口的培雅书院(Baird Hall)和度恩书院(Duane Hall)迁往新址,成立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它就是圣约翰大学的前身,这使苏州河染上浓浓的书卷气。1914年,工部局又购买了霍格的另一块土地,兴建了兆丰公园,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园,今中山公园附近有不少被冠名“兆丰”的里弄、别墅、楼盘,就是沿用了“兆丰”旧名,不过,许多人并不知“兆丰”名称的来历。

历史上吴家宅湾有闻名遐迩的小万柳堂,它的主人就是近代史上被尊为“英杰”的廉泉和其夫人吴芝瑛。廉泉(1863-1932),字南湖,无锡人。据记载,其二世祖廉希宪在元朝任右丞相,谥文正,封恒阳王,他在京城有一座被称之万柳堂的花园,元朝书画家曾做客那里并作诗曰:

万柳堂前数亩池,平铺云锦盖涟漪。

主人自有沧洲趣,游女仍歌白雪词。

手把荷花来劝客,步随芳草去寻诗。

谁知咫尺京城外,便有无穷万里思。

廉泉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895年)举人,官礼部郎中,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后辞官回乡,在无锡创办俟实学堂(今连元街小学)和竞志女学(今无锡第十二中学),在上海创办文明书局。夫人吴芝瑛是“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汝纶的侄女,在北京期间与秋瑾相识,并鼎力支持和资助秋瑾赴日本留学。1907年秋瑾在绍兴遇害后被抛尸街头,无人敢为她收尸,吴芝瑛在丈夫的帮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为秋瑾收尸,并在杭州为秋瑾建墓,时人称之“侠女”。

小万柳堂显然套用了其祖先万柳堂之名,《民国法华志》中记:“小万柳堂在九果园对河吴淞江(即苏州河)南岸,金匮(无锡)举人廉泉与妻吴芝瑛偕隐所,有帆影楼诸名胜。廉、吴以诗、书、画名海内,古帖、古画多珍藏,中外人士来访者觞咏品题,殆无虚日。”看来,这小万柳堂还是上海中外文化人的“沙龙”。小万柳堂在1933年吴芝瑛逝世后衰落,笔者曾在上世纪70年代到过“小万柳堂”旧址,这里已成为苏州河边的一个石灰堆栈,旧址在今华阳路向北延长线的苏州河边。

九果园在苏州河北岸,与小万柳堂隔河相望,是吴家宅人吴文涛的私家花园。据说是因园中种了九棵名贵的果树而得名。据记载,吴文涛还特地从徐光启后人处拓得米芾书写的《英光堂帖》,吴之壑书写的《归去来辞帖》,复刻后嵌入室内的墙上,不知这些东西现在何处。

二、朱家湾从平民村到镇坪路

今江宁路桥北堍两侧叫“朱家湾”。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建厂,任何与中国订有“最惠国条约”的国家同时获得这一权利。于是日商的“内外棉”多家工厂在苏州河畔建立,外资企业的出现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朱家湾西岸先后出现阜丰、福新面粉厂、大有榨油厂、申新纱厂、中央造币厂、大隆机器厂等多家中、大型企业,工人数近10万。就这样,朱家湾一带形成居民集结点,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在今光新路桥处形成一个叫作“朱家湾”的镇市,今光新路旧名“朱家湾大街”即以此得名。

1928年,刚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通过了一项改善工人住房法案,并成立“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由政府筹资兴建一批低档住宅,平价或低价出售或出租给工人住。于是上海就有了许多叫作“平民村”的住宅区,如打浦桥平民村,其美路平民村(今四平路幸福村),普善路平民村,大木桥平民村(后改称“市民新村”),建在朱家湾今镇坪路上的即中山路平民村。

中山路平民村规划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位于今中山北路北,光新路西,相当于今“秋月枫舍”住宅小区。1936年完成第一期,共建有57排,330个单元。住宅均为砖木结构,朝南前排为一层平房、紧依的是二层阁。但这个平民村还没有全部交付使用,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平民村成了日军的兵营和马厩。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平民村名义上由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收还,而实际上早已被附近工厂的工人和流民抢占,这平民村成了人口密集的“贫民窟”。

上世纪80年代,普陀区人民政府有计划开始对平民村及周边地区改造,1987年将原平民村的81个单元住宅拆除后辟筑马路,取名“镇平路”,顾名思义就是要消灭平民村、消灭贫穷之义,但是,“镇平”也容易被人误解为“镇压平民(村)”,不久,根据普陀区路名原则上使用陕西省行政地名的原则,经上海市地名办公室注册,正式以陕西省镇坪县(就是发现华南虎的“周老虎”所在的县)命名为“镇坪路”。

90年代后,上海房地产业颇有名气的“沙田物业”获得“平民村”工地建设权,分二期兴建“秋月枫舍”住宅小区。轨道3、4号线,以及即将开通的7号线均在镇坪路设有车站,如今的镇坪路已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住宅区。“朱家湾”这个地名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逝,也许,“普陀十八湾”计划的实施,会激活“朱家湾”。

三、潭子湾上海最古老的地名

江宁路桥向东,昌化路桥北堍的两侧分别是“潘家湾”和“潭子湾”。在《干隆真如里之》中已有“潭子”和“潭子湾”的记录。据传,“潭子”即东晋时名将虞潭(字恩奥),会稽余姚人,是三国名士虞翻的孙子。晋成帝即位(326年)后,他出任吴兴太守,诏转吴国内史,当时天下大乱,百姓饥饿,他就开仓赈济;盘踞浙江的五斗米道从海上出发,沿吴淞江西上进攻苏州,他“又修沪渎垒,以防海抄,百姓赖之”。他也被百姓尊称为“潭子”。“沪渎垒”是东晋时在原吴淞江口建造的军事堡垒,也是上海有记载的最早的古战场遗址,约在宋末元初被江水冲垮,据资料推断,旧址应该在今光新路延长西路一带,八九年前,上海的考古工作者在光新路与志丹路建设工地地下8米处发现古代“水闸”遗址,此被列入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成就之一,所发现的“水闸”很可能就是“沪渎垒”遗址。而今天的“潭子湾”距志丹路“水闸”仅1公里,也许,“潭子湾”得名与虞潭以及他建造的“沪渎垒”并不是“据传”,而是“史实”。同样,上海简称“沪”,也不是得名于那个捕捞用的“沪”,而是直接得名于“沪渎垒”。

如今,潘家湾和潭子湾之地已被中远集团投资兴建为市中心的集中住宅区——“中远两湾城”,感谢“中远”还保留了“两湾”之名。上世纪的朱家湾、潘家湾、潭子湾加上“药水弄”合称“三湾一弄”,是上海棚户区的代名词,中远两湾城的建设中,担心“潘家湾”、“潭子湾”地名的出现会影响楼盘销售,将原“潘家湾路”、“潭子湾路”合并而改称“清水湾路”。“潭子湾”是一个历史地名,也许,人们会希望恢复它的名称。

四、叉袋角被两大面粉厂占据

苏州河流经昌化路桥仅几百米,突然来了个120度的大转弯,改向南流,在浜南形成一个锐角三角形,这一带叫作“叉袋角”。

“叉袋”实际上是一种麻织的大口袋。从元朝黄道婆在上海传授纺织技术,改进纺织工具,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棉花就是上海近海地域最主要的经济作物,采摘、包装、运输棉花要用一种大口袋,如清秦荣光《上海竹枝词·岁时)中说:

七月初三夜要晴,蒲包十万价销赢。

怕看月云云罗密,棉地秋收要减成。

上海农谚:“七月初三天下云,十万蒲包九万陈。”古人以为,七月初三晴,预示今年棉花丰产,大量的蒲包一定热销,装棉花的蒲包是用麻织成的,大小与今麻袋相似,但袋口上设有“耳朵襻”,像现在使用的“马甲袋”,棉花装满后,将襻打结,就算封袋了,袋上的襻相当于裤子的“开叉”,又用于交叉打结,于是被叫作“叉袋”,而苏州河这一段的形状很像叉袋,于是其南岸外凸的地方叫作“叉袋角”,在上海历史上也是一个颇着名的地名。

近代以后,“叉袋角”被中国第一家机器面粉厂——阜丰面粉厂,以及荣家的福兴面粉厂占据,解放后,这两家面粉厂公私合营而改称“阜丰、福新面粉厂”,即后来的上海面粉厂,厂址的旧建筑已被列为“工业遗产旧址”得到保护,并在这里建立“创意园区”,也许,把这里定名为“叉袋角创意园区”,其地名知名度会更高一些。

C. 杭州西湖有多少年的历史

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

张岱《西湖梦寻》记载:“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3)杭州南湖水闸怎么样扩展阅读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

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即具有显着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

D. 杭州南山路好玩吗,杭州南山路景点怎么样

南山路,位于杭州市老城区的核心地段,西湖南线风景名胜区的东南面,东靠西湖大道、河坊街、吴山、万松岭,北起解放路与湖滨路相连,南接玉皇山路折而往西,与虎跑、西山路相接,因西湖南部诸山统称南山,路环湖傍山而行,故名。南山路是西湖风景区中环境容量最大、历史积淀深厚,景点类型最完整的景区。这里有汉代传说的金牛出水池、唐代李泌开凿的引水闸遗址、奉祀吴越三代五王的钱王祠、南宋皇家花园聚景园、明代回族诗人丁鹤年墓石亭、清代八旗子弟骑射练武之地,还有古代城门遗址、民国名人旧居,丰富的历史遗迹与美丽的神话传说,充分体现了这里的历史遗韵。

E. 杭州西湖城隍庙历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锁定
同义词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称
杭州西湖
外文名称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国浙江杭州市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约6.4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
门票价格
免费
着名景点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评西湖十景
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湖泊长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宽度
2.8千米(东西)
湖泊面积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库容量
1429万立方米
湖岸线长度
15千米
经纬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岛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苏堤,杨公堤
环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
建议游玩时长
3-6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3-5月、9-11月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名称由来
▪ 秦汉到唐
▪ 五代两宋
▪ 元明清时期
▪ 近代时期
▪ 解放后
▪ 21世纪
▪ 列入世界遗产
2 地质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岛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环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艺术
▪ 文学作品
▪ 美术
▪ 民间传说
▪ 名人故居
▪ 西湖游船
5 生态西湖
▪ 植物
▪ 动物
▪ 人工治理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着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着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明清时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端口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干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干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干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着《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干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端口、乌龟潭、赤山端口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端口、丁家山、茅家端口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近代时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3]

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端口头10余处。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端口、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遗产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着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着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条目: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

F. 请问杭州有什么新景点景点都是在哪个方位的景点的特色是什么

杭州:新景点特色游

浙西第一漂———世外桃源相思河

临安有临安“世外桃园”之称的相思河风景区“五一”建成迎客。它由相思河、卧龙沟、柳叶湖、河桥老街组成,是一个既具有原始山水峡谷风光,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综合性风景区。游客在游览卧龙沟、观赏柳叶湖、参观河桥老街后,一定要去相思河漂流一番。相思河水清谷幽,奇石嶙峋,两岸瀑布飞挂,神秘而秀丽。游客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时而穿峡谷,时而过碧潭,有惊无险,十分惬意,故称“浙西第一漂”。

新叶明古屋———露天建筑博物馆

建德5月1日,位于江南悬空寺大慈岩旁的新叶明古屋正式向游人开放。被誉为“露天明清建筑博物馆”的新叶明古屋现存明代建筑15幢,清代建筑150多幢,整个布局错落有致,每幢建筑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局,制作精致,体现了古代传统的耕读文化的思想及儒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是我国乡土文化考察的“活化石”。这次开放的景点包括抟云塔、是亦居、崇仁堂、有序堂、双美堂、明古屋等。

千岛湖石林———幽迷奇险景天成

淳安新开放的千岛湖赋溪石林位于淳安县赋溪乡,由蓝玉坪、玳瑁岭、西山坪石林3部分组成。景区以“悬崖、怪石、灵洞、古道”见长,整体构成“幽、迷、奇、险”四大景观特色,其面积之广、规模之大、高度之高,在中国四大石林景观中仅次于云南路南石林,被誉称为“华东第一石林”。

石林景区内,餐饮突出“土、野、农”特色;奇石馆各种奇石琳琅满目;新修建的石林迷宫,深邃幽雅,奇石盘踞,景致天成。

东方文化园———故宫文物珍宝展

萧山故宫国家一级文物珍宝展“五一”期间在东方文化园万佛金塔地宫展出。主要展品有清代宫廷督造的鎏金无量寿佛树,刻有《清明上河图》、五百罗汉像等的国内最大象牙雕刻,缅甸佛界赠送的6米长、2米高白玉佛像等等。园内还举行每天两场的越剧演出,并穿插莲花落、江南丝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五一”节开始,杭州吴山广场每10分钟发一班旅游专线车直达东方文化园。

新西湖的三大新景观,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每一个地方都值得游客逗留一整天

新湖西杨公堤串起西山景
游历时间:上午8点—12点
杨公堤景区涉及7个景点,从北到南,依次是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端口、乌龟潭、浴鹄湾、花港观鱼,其中杨公堤景区内有23个历史文化景观将被首批推出,分别是: 荷香酒溢、环碧湖舍、燕南寄庐、赵公堤、天泽楼、小隐园、兰苑、茅乡古道、五峰草堂、赵之谦纪念亭、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于谦墓(祠)、俞曲园墓、子久草堂、武状元坊、黄篾楼、法相唐樟、松鹤山庄、红栎山庄、景行古桥、玉涧桥、永福桥、杨公堤碑亭。 而醉白楼、都宅云锦(都锦生故居)等少数景点目前还在抓紧建设施工,要等国庆后才能完工开放。本区景观将以全新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沿堤两岸,尚有刘庄、郭庄风韵依然,花圃风光目迷心醉,燕南寄庐引人怀旧……适宜细细品,慢慢玩,好好看。
★杨公堤
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堤长3328米,宽约12米。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筑于湖西山麓的一条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开浚西湖的功绩,称为杨公堤。堤上亦有六桥,俗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清朝以后,里湖逐渐淤塞,田桑扩大,杨堤被废。1947年,在杨堤的旧址上修筑西山路。2002年12月开始,“西湖西进”工程启动,杨公堤历时十月完工。
★荷香酒溢
位于曲院风荷内。南宋时,杭州即有官家酒作坊。该景区用场景复原、壁画、微缩景观、实物陈列等手段,生动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间酒肆、赛酒会等内容。游人在此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品尝到南宋名酒。
★环碧湖舍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人王晓籁在杨公堤第一桥环璧桥桥畔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取名“环碧湖舍”。因西山路旧时称仁寿路,故环碧湖舍又称“仁寿山庄”。现别墅已恢复旧观,且三面临水,只有一座石板曲桥可入湖舍。
★燕南寄庐
在赵公堤上。系京剧名家、“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的地方。“文革”中被占为民居,现围墙角尚存“百忍堂张界”界碑。故居大厅叫百忍堂,堂中宫灯古桌古椅,侧厅陈列盖叫天与家人朋友的照片。室中楹联十分精彩,如“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圣贤。”
★金沙港
东隔西山路与曲院风荷相对,南接花圃,西北以灵隐路为界,金沙涧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整个景区以体现酒文化与京昆艺术为主,结合赵公堤、盖叫天故居等人文景观资源,开设小酒店、小食坊,设置京昆艺术的戏场,让游人在畅游景区的同时细细品味京昆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于谦祠
沿三台山路往前不远,便是于谦祠。于谦祠共分三进殿,建在于谦墓道一侧。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旧迹。于谦(1398—1457),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着名的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共称“西湖三杰”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后归葬于故乡杭州西湖三台山山麓。留有《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茅家端口
沿三台山路一直前行,在三台山与龙井路交接地段。它是以江南渔村风貌为特色,茅家端口水面景观为主体的一处较为开阔的景观空间。它通过杨公堤上卧龙、隐秀两桥与西里湖水面贯通,将相对分散的各个村落实现有机的关联。景区内栽种了大片桑树林、果园,展示了江浙水乡的田园风光。
★乌龟潭
位于于谦祠景区对岸,这是一处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湿地生物群落景观。通过修复的景行桥与西里湖相通,开阔的水面,自然式驳岸,浸入水中的周围自然山体,以及广种各类水生湿生植物、中上层木本开花植物和浆果类植物等,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水中小岛耸立,并以园桥、亭桥与水岸相连。
★浴鹄湾
在法相寺遗址整理与保护的基础上,种植桃李杏等植物于谷内,由西山路复线引路经六通宾馆至山谷中,并修葺恢复原法相探春古道。于五老峰山巅建五峰观景阁,与雷峰塔遥相呼应,成为一处幽深、静谧、充满野趣的最佳景观点。
★曲院风荷
位于西湖西岸金沙涧流入西湖处。南宋初,这里设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莲荷,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占地28公顷,东接岳湖,西傍西山路,南到赵公堤,毗邻郭庄、竹素园。
★花港观鱼
位于苏堤南段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西侧,南濒小南湖,北接西里湖。有花、有港、有鱼,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园内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等。
★天泽楼
取名天泽庙,始建于宋以前。南宋后,多在此求雨,屡求屡应。恢复天泽楼,本意是保留西湖上的祈雨文化踪迹,全木质的天泽楼精雕细琢,令人拍掌叫绝。
★小隐园
位于杭州花圃,与天泽楼隔水相望。始建于宋代,初名适安园。史料记载,南宋内廷曾有位菊夫人,能歌善舞,曾在适安园住过。复建后的小隐园欲以菊为题,辟为观赏菊花、展示菊花文化及游人休憩散步的休闲景点。
★兰苑
杭州花圃内,在原花圃兰苑基础上改造而成。苑内根据兰花的生态习性,以山林之荫翳创造半阴的条件,并伴有较大的空气湿度和穿谷微风传播幽香,创造出更宜于兰花生长和展示的山形水势。同时,着重将兰花文化注入其中,利用石刻题咏、匾联唱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子久草堂(黄公望故居陈列室)
位于三台山路旁,元代画坛着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的传世之作。茅庐周围风景怡人,倚门眺望还能见雷峰塔之景貌。现于旧居原址附近设黄公望故居陈列室,以纪念这位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
★松鹤山庄
又名松鹤庄,位于法公端口(西山路东侧)。原为盛杏荪妻庄氏所有,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所建。面阔三开间,歇山坡屋顶,高两层。建筑正门两侧饰有爱奥尼亚柱式风格的门柱,门窗装饰为巴洛克风格。

★红栎山庄
俗称高庄。在杨公堤畔花港公园原鱼乐园内易地恢复。
★黄篾楼
位于浴鹄湾附近。文献记载赤山端口水曲为浴鹄湾,元代着名文学家张雨居于此,并名曰“黄篾”。刘邦彦有诗云:“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现在浴鹄湾附近重建黄篾楼,游人到此歇脚闲坐,静赏四周天然美景,可以唤起对往昔动人意境的美妙想象和感受。
★杨公堤碑亭
位于杨公堤,建纪念亭及雕塑纪念杨孟瑛。杨孟瑛,字温甫,弘治十六年(1503)出知杭州。在任时浚湖筑堤,借鉴、继承了自唐李泌、白居易以来杭州地方官注重西湖保护的优良传统。但浚湖筑堤却触犯了一批占湖豪强的利益,杨孟瑛因此遭到地方恶势力的强烈嫉恨,最终被降职调任为顺天府丞,离开杭州。后人在论及西湖治理方面,将杨孟瑛与李泌、白居易、林逋、苏轼相提并论,并为他们五贤塑了“五贤祠”。交通线路:乘公交车K7路至岳王庙下车,从北端的花圃进入杨公堤游览;或乘公交车K4路至苏堤下车,从南端的原西山路上的花港观鱼进入杨公堤游览。游览本区,可以杨公堤为纽带,步行为佳,从北端花圃、曲院风荷两侧进入,一路上卧龙桥边看郭庄,景行桥上观花港,再从南端出口,沿途新景迭出,古风犹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外,还可荡舟湖上,从茅家端口下船,摇船前往灵隐。

新梅家坞休闲茶乡农家
游历时间:中饭时间赶到,品茶吃饭,一直到下午3点
梅家坞茶文化村,正在以“十里梅坞”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以茶文化为底蕴,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穿过梅灵隧道,便见山上、田里处处是茶,路边茶社连着茶社,漂亮的房子在青山的衬托下,美得像一幅画。
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方案中,规划范围北起梅灵隧道南出口,南至梅灵大道渡桥,包括梅竺渔村。该规划将梅家坞旅游区分为一条景观大道———梅灵大道。梅灵大道由北向南贯穿景区,形成梅家坞内四个山坞,一个渔村的一线多点的景点分布模式。
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分若干个景观小区:乡村茶文化旅游中心(老村),茶乡新农村休闲旅游区(新村)、小牙坞家庭旅馆休闲度假区,象鼻岩山村旅游区、梅竺渔村、白沙坞自然茶园风光区、天竺坞壶中天地休闲度假区、十里琅珰古道旅游区等八大区域。
作为杭州一个具有独特性品牌的旅游新亮点,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挖掘开发了周恩来纪念室、琅珰岭、礼耕堂等三个历史文化景观。
★周恩来纪念室
1953年至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宾来的。周恩来纪念室就是由当地村民捐款,将接待过总理的老楼改建而来的。楼上作接待室,楼下为展览厅,分八个部分展出周总理视察梅家坞的史料、照片和实物,以及董必武、陈毅、邓颖超等中央领导视察梅家坞的照片、题词及书画作品。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前段时间,周恩来纪念室已被翻修一新。
★十里琅古道入口
长久以来因农舍的阻挡,使得十里琅珰入口处难觅,游客只有穿过农舍,才能望见悠长的山林游步道,领略山林美景。为了挖掘这里的文化亮点,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办公室拓宽了十里琅珰入口处的道路,同时建造了一座石牌坊,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还古道以幽静、整洁的风貌。
★礼耕堂
古宅礼耕堂也还原了晚清时的风貌,在沿街的粉墙黛瓦中显得格外大气。礼耕堂三字由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题词,字形方正,笔力雄浑。张照曾于康熙雍正干隆年间三朝为官,现岳阳楼内的一幅《岳阳楼记》,就是由他所书。交通线路:经过站点梅家坞的线路有:324路、游5线、游4线、游5线(区间)。

新湖滨城市客厅迷人眼
游历时间:下午3点—6点
改建后的湖滨新景,景区范围为圣塘闸沿白沙路、环城西路、湖滨路至湖滨一公园沿湖用地,总面积10.85公顷,湖岸线长1.2公里。景区分布的10个景观点,分别是唐李泌引水纪念标志、风波亭(风波桥、孝女井)、清旗营和练兵场、圣塘路别墅建筑群、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志愿军雕像、新泰饭店、惜别白公、马可·波罗与杭州纪念雕塑、圣塘闸等。
整治后,宽6米的湖滨路将是一条半封闭步行街,两边种植大型法国梧桐;而平海路上则是42株15米高的银杏树,以营造强烈的休闲广场性质。
湖滨路原来的双向四通道就如同一条强有力的隔离带把西湖与城市隔绝开来。整治后湖滨路变成了一条加宽的单行线,东边布置了宽阔的步行道。沿湖滨而行,可遇到多个里弄或小巷通向内院,巧妙地完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南山路休闲街业态定位相错互补。“湖滨休闲带”定位以中档特色餐饮为主,引入稀缺性的餐饮品牌,并兼顾中高档休闲餐饮和中低档快速餐饮,将“湖滨休闲带”打造成强势餐饮品牌的密集区。
★杭州市民惜别白居易群雕
诗人白居易于唐朝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大规模疏浚治理西湖,并筑堤建闸,灌溉农田。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深受百姓爱戴。唐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满赴洛阳之际,出现了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位于北山路边绿地的“杭州市民惜别白居易”雕像,表现了杭城市民在白居易离任时送别这位“老市长”的情景。
★唐李泌引水纪念装置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因置六井而名垂青史。李泌到任之前,杭州人普遍饮用卤水,他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北宋时改为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俗称六井,今尚存相国井。新湖滨景区设李泌引水纪念装置,以示纪念。
★马可·波罗与杭州纪念雕塑
位于圣塘路口。马可·波罗是意大利着名旅行家,十三世纪的元初曾到过杭州,并把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高2.2米的马可·波罗人物青铜雕像,身穿罗马式长袍,风尘仆仆地来到杭州。这一雕塑在新湖滨景区的设置,体现了杭州不仅是国内着名的旅游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的旅游都市。
★风波亭(孝女井)风波亭
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遇害处,史料记载,风波亭在今小车桥附近,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在此杀害,史称“风波冤狱”。后人为表达对这位抗金英雄的敬仰之情,在原址附近按宋代风格建造风波亭。同时恢复的还有风波桥,以及岳飞之女银瓶投井自尽的孝女井,这一历史遗迹的恢复,丰富了新湖滨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发动淞沪事变。驻扎在沪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支持十九路军,驻浙国民革命军陆军在张治中将军率领下驰援上海,血战两昼夜,重创日军,创造了淞沪抗战中我军最辉煌的战绩。1934年,着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了“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碑的顶部站着两名士兵,一人搀扶着另一人,刻画了战友情深的主题思想。台座镶嵌四块浮雕,表现爱国志士英勇抗战和人民对殉难者哀悼的情景。这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战争的纪念碑。
★圣塘路别墅建筑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官僚资本家在位于杭州湖滨圣塘路临湖一隅,营建了各种西洋小楼别墅。现湖畔居周围尚存几幢历史建筑,如石函精舍、九芝小筑等,每幢建筑都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新湖滨景区将恢复其历史原貌,使人们切实地触摸到西湖的历史文脉,感受旧貌换新颜的时代情趣。
★圣塘闸
与北侧石函闸和龙闸并称为西湖三闸,是西湖历史的见证。南宋咸淳六年,在昭庆寺东曾建九曲昭庆桥。明代称溜水桥,桥下设闸,根据西湖水的盈缩进行开闸或闭闸。原通九曲下湖,后入新河。民国元年,拆除沿西湖城墙时,将钱塘门外的水城门改建为现在的圣塘闸。1950年,圣塘闸木制闸门改为铁门,泄水口改建成混凝土暗渠。1984年,圣塘闸由人力启动改为电力启动,上建圣塘闸亭。该闸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
★湖滨广场及休闲绿地
广场位于平海路口,系湖滨地区中心地带,主景是湖端口的看台。游人漫步广场,可近看湖中喷泉,远观大型激光水幕电影。濒湖休闲绿地除有与地下机动车道相通的一些通道、草坪、花卉、濒湖观景铺装地外,还包含大量的室外休闲设施如休闲露天咖啡座、茶座、露天雕塑园、画廊等设施。
★清代杭州城区图
位于湖滨一公园北端,一块正方形的地面上沟壑纵横,迷你型的房屋街道清晰可见,它以清代中期的杭州城池和街坊地图为蓝本,将当时的十座城门和主要街坊用花岗岩石镌刻在地坪上,成为历史的印证,供市民和游客作古今对照,在此领略杭州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线路:湖滨是杭州的“城市客厅”,交通十分方便,公交车K4路、K7路、游1线、游2线、游3线均可选乘。湖滨路傍西湖东岸有多处游船,画舫和出租自划船码头。湖滨新景建设竣工后,其游赏功能将大为增加,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可兼睹杭州湖城结合的独特风貌。

附:南线自然人文相辉映
本区是2002年经整合后开放的一处景观,游人可沿长约3公里的湖畔游览,沿途分为湖滨一公园,涌金门、柳浪闻莺、学士桥和长桥5大区块。其中一公园区域空灵宽敞,是城市的客厅。涌金门区块以民俗为纽带,体现了浪漫传奇色彩。柳浪闻莺区块则处处透露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和人文结合得最为完美,其中钱王祠是亮点。学士桥区块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为一自然过渡带。长桥区块是南线尾声,既凸显了古代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经济理念。曲折的“双投桥”是眺望雷峰塔的最佳观赏点之一。因版面所限,南线景点不一一展开介绍,南线的24个景点是:
★亭湾骑射★澄庐★林霭漫步★西湖天地★柳浪闻莺★涌金池★“金牛出水”雕塑★张顺塑像★涌金楼★钱王祠★翠光亭御码头★刘松年书画廊★清照亭★水南半隐★唐云艺术馆★双投桥★朱娘酒店★净慈寺★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苏东坡纪念馆★太子湾公园
交通线路:公交车4路、游1路、游2路、游3路、游5路,K808路均可选乘。全长约3公里的环湖风光带,共分5大区块近20处景区,步行最佳,可边游边赏,美不胜收。

推荐湖西5条旅游路线
1.曲院风荷———金沙港———双峰插云———植物园———灵隐———北高峰
2.花圃———茅家端口———龙井问茶———九溪烟雨———六和塔———灵隐———北高峰
3.杨公堤———三台山———花山霞鹃———法相探春———南高峰———满陇桂雨
4.金沙港———双峰插云———花圃———茅家端口———三台山———花山霞鹃
5.水上路线:苏堤上跨虹桥改造后,外西湖的游船可直入西里湖并进入“金沙港”、“茅家端口”、“乌龟潭”、“浴鹄湾”景区

G. 南京的玄武湖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玄武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22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从公元前221年 的先秦到西汉玄武湖分别称作秣陵湖、蒋陵湖。南朝时,玄武湖进入它在历 史上的鼎盛时期。出于帝王都“四神布局”的需要,又由于宋元嘉年间湖中 两次出现所谓的“黑龙”,湖名开始改为“玄武”。
从东晋到梁代,玄武湖先后有过昆明湖、饮马塘、练湖、习武湖、练武 湖等名称。隋唐以后,玄武湖随着都城的北移,逐渐衰落下来。
宋熙宁八年(1075年),江宁府尹王安石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玄武湖因此而消失了二百多年,经过元大德五年(1301年)至正三年(1343年)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但面积已大大缩小,大约只有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了。
到明朝玄武湖的命运再度发生变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
地,建后湖黄册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玄武湖从此作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了二百六十多年。
明亡以后,玄武湖重新对外开放,清朝的皇帝康熙、干隆均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词。清朝同治以后,玄武湖有了一些园林建筑,其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梁洲重修湖神庙,并增建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赏荷厅。后清大臣左宗棠还 修筑了连通孤凄埂与梁洲的长堤,解决了游玄武湖“必自太平门出,令舟而行”的不方便状况。清宣统元年(1909),端方、张人骏开辟丰润门(今玄武门),筑新堤,扩大湖内绿地,徐绍桢又建陶公 亭及湖山览胜楼。
进入民国,玄武湖开始有了相应管理机构,1928年9月又改园名为“五洲公 园”。1934年4月,重改“五洲公园”为“玄武湖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扩大,花 卉品种增多,一批建筑如玄武厅、诺那塔、凇沪抗战纪念塔等先后落成。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迁出湖民,广植花 草,多增景点,面貌全新。现为江苏省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江苏省环境教育 基地、南京市三星级公园、南京市青少年绿色环保教育基地。2005年底,景区获 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
高层来访:景区先后接待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温家宝、朱镕基、吴
邦国、黄菊、钱伟长等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亲王、金日成、前蒙古人民党总书记、前马绍尔国家总统、
前越南国家副主席等国际友人。

H.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是2014-03-13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浦塘村94号101室。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3010609519015XE,企业法人邵小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海塘、堤坝、水闸、泵站、水电站、山塘水库、农村供水工程、灌区工程及附属配套设施、建筑劳务分包、设备的运行和服务(上述经营范围涉及资质的凭资质经营);承接: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涉及资质的凭资质经营);机电设备安装、维护、管理;服务:水面保洁,河道保洁,道路保洁,物业管理,绿化养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浙江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4376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0-5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8家。

通过爱企查查看杭州浙浜水利工程设备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I.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

与革命党人联络会党、策动新军组织武装起义的同时,全国各地群众的抗租、抗粮、抗捐、抗税、抢米、反洋教等自发斗争,也呈现急剧高涨的形势。据统计,1909年自发的群众反抗斗争为一百三十多次,1910年猛增到二百九十多次。参加斗争行列的有各民族和各阶层的人民,具有极大的广泛性。有些斗争还把反清和反帝结合起来。蓬勃发展的全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预示着革命的高潮即将来临。为了阻遏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暴,清王朝于1906年又抛出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结果,不仅遭到革命党人的激烈反对,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分裂。1908年,光绪帝和那拉氏相继死去,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改年号为宣统,由其父载沣摄政。载沣积极推行集权于皇族的政策,首先将掌握军权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罢黜回籍。接着,载沣自任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并任命其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为管理军谘处事务大臣,兄弟三人总揽了军政大权。同时,对各省督抚的军权财权作了种种限制。1911年5月,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任命奕劻为总理大臣,成立了所谓“皇族内阁”。结果引起汉族官僚的普遍不满,清朝亲贵集团的处境更加孤立。至此,清政府的“预备立宪”骗局,已被彻底戳穿。资产阶级立宪派多次请愿,要求参政的希望成了泡影,其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多数对清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少数开始同情或参加革命。特别是“皇族内阁”成立后,为了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所谓“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强行接收广东、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办铁路公司,将人民多年争得的路权重新拍卖给帝国主义。这一卖国行径,更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尤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同盟会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人数不下二十万。随之全省沸腾,各地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攻州占县,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起义。吴玉章、王天杰还在荣县宣布独立,建立革命政权,揭开了辛亥革命战争的序幕。为了扑灭四川的革命火焰,清廷派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各省革命党人在四川保路斗争的鼓舞下,积极准备起义。湖北革命党人乘时而发,首义武昌,一个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风暴终于来临了。

清政府鉴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该地的设防一向十分重视。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仿效西法,编练了两镇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湖北新军。1906年,按全国陆军编制序列,第一镇改称陆军第八镇,张彪任统制;第二镇改称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黎元洪任统领。两部共有官弁兵夫一万七千二百五十九人(第八镇一万二千零七十一人,第二十一混成协五千一百八十八人)。此外,在武汉及湖北各地还驻有相当数量的巡防营、水师营等旧军①。巡防营由张彪兼管;水师营统领为陈得龙,归长江水师提督程允和管辖。武昌起义前夕,新军在武汉的部署情况是:约有三千人分驻武昌城内,四千人驻武昌城外南湖、塘角等地;约有千余人驻汉口;约有五百余人驻汉阳。另有武装警察二千人和巡防营、督署卫队等旧军,驻武昌城内。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澄在武汉驻扎重兵,目的是为了镇压革命。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新军已被革命党人所控制,瑞澄等文武大员已经坐在火药桶上而不自知。

为了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和湖北各地的反清群众,1911年9月上旬,瑞澄等奉命将第八镇第三十一标及第三十二标两个营调赴四川(少数人留守武昌),另将第四十一标和第二十九标的几个营、队分别调往宜昌、襄阳、郧阳和湖南岳阳等地。新军的调动,固然分散了一部分革命力量,但也使湖北反动统治的腹心地区兵力空虚,有利于发动起义。同年9月14日,在同盟会中部总会②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消除门户之见,联合武装反清。两个革命组织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军事方面,由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政治方面,由刘公任总理,设军务、参议、内务、外交、理财等部,负责制造炸弹,起草文告、印信,赶制旗帜、符号等工作。同时,派人往上海邀请黄兴、宋教仁等来汉主持起义。黄兴得知武汉的有利形势后,便致电在国外的孙中山,介绍了湖北革命党人卓有成效的工作和起义的决心,提出了“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的起义方针,认为如此则“大事不难一举而定”③,并要孙中山迅速筹款接济。黄兴对形势的估计,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但他没有及时去武汉领导起义。这时,瑞澄等已闻到起义的风声,开始四处搜捕革命党人,加强了防范。在这紧急情况下,孙武等人便于9月24日召开了六十余人参加的骨干联席会议,讨论了起义日期和总动员计划,制定了起义方案。会议确定于10月6日(阴历中秋节)举行起义,并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对各标、营的任务确定如下:

(一)混成协辎重、工程两队负责在塘角放火作为发难信号;同时掩护该协炮营进占凤凰山炮台及青山,拦击海军舰船。

(二)第八镇工程第八营负责攻占中和门内楚望台军械库,并占领中和门,迎接南湖炮队入城。

(三)第八镇二十九标二营和三十标一、三营以及测绘学堂学员见到信号后,立即赶往楚望台,协同工程第八营向总督署发起进攻。

(四)第八镇炮兵第八标在三十二标(留守部队)掩护下,从中和门进城,在楚望台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总督署轰击。

(五)第八镇和混成协的骑兵,负责城外警戒和通讯联络。

(六)第八镇三十一标、混成协四十一标(留守部队)负责占领蛇山,掩护炮队占领发射阵地。

(七)混成协四十二标驻汉口的部队占领武胜关;四十二标驻汉阳兵工厂的部队控制兵工厂和占领龟山炮台。

(八)宪兵营起义者,负责侦察官方情报,将军事要点之防备情况随时报告起义总司令部。

此外,派人通知湖南的焦达峰,请他按原定成约,届时起事响应。

会议当天,发生了南湖炮队少数参加革命团体的士兵反抗长官压迫而企图暴动的事件,引起了湖北统治当局的注意。10月3日,湖广总督瑞澄召集首县①和管带以上文武官员紧急会议,决定调巡防营、教练队等驻守督署及附近各要道;令张彪、黎元洪督率所部日夜巡城;派舰船游弋江面;对楚望台军械库加派人员监守;收缴士兵子弹,实行械弹分离。革命党人鉴于清军已有戒备,加之湖南策应起义的准备工作尚未就绪,遂决定延期起义,并派人催促随队前往岳阳的蒋翊武速回武汉。

10月9日,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十四号配制炸药时,不慎引起爆炸。孙武受伤被送入医院,其余人员仓促转移。俄国巡捕闻声赶赴现场,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印信等物,并转交总督署。瑞澄立即下令关闭四城,急调巡防营分守各街巷,四出搜捕革命党人。在风云突变之际,适蒋翊武从岳阳赶回武昌起义总机关,当即与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①等研究对策。刘复基认为“与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时举义”。蒋翊武亦认为,“再无别法,只有前干,或可死中求生。”②遂决定于当晚12时,以城外南湖炮队鸣炮为号,发动起义。蒋翊武根据原定计划,以临时总司令名义下达了起义命令,重新明确了各标营的具体任务。不料就在当天,杨宏胜往工程第八营运送炸药时不幸被捕;起义总机关也突然被军警包围,刘复基、彭楚藩等人被捕,蒋翊武乘隙逃脱,离开武汉。武昌戒备森严,城内外交通断绝,起义的命令未能及时送达城外的炮队,城内的部队亦未全部接到命令,结果南湖的炮声未响,各标营均未行动,起义计划遂告流产。

10月10日清晨,瑞澄下令将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三人杀害;加强督署的防卫及要道的巡逻;传令各标营停止操课,子弹一律上交,禁止官兵出营。在巡警的搜抄下,又有一些革命机关遭到破坏,三十多名革命党人和不少无辜群众被捕入狱,武昌城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一)工程营首先举事,夺占军械库

瑞澄采取严厉镇压措施,武汉革命党领导人有的被捕,有的走避,对武装起义无疑是个沉重打击。瑞澄洋洋自得地电奏清廷,声称他“不动声色,一意以镇定处之”,“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现在武昌汉口地方一律安谧”。①愚蠢的瑞澄对形势作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

由于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的工作比较深入,组织比较隐蔽,各标营中的革命组织未遭破坏,革命力量未受大的损失。在危急关头,第八镇二十九标、三十标的革命党人蔡济民、吴醒汉与工程第八营的熊秉坤、金兆龙等秘密联络,约定于10月10日晚,以枪声为号,按原计划发难,并立即分头通知各标营。驻城外的混成协辎重队的革命党人也不约而同地进行了举义的部署,与附近的炮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取得了联系。

当晚,工程第八营的革命代表将收集所得的数盒子弹分发各革命党人,打死了反对武装起义的军官,并连放三枪作为起义信号。熊秉坤等急率数十人赶赴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该营左队守库的革命党人立即响应,顺利地占领了该库。楚望台军械库为湖北新军的重要军火库,储有从国外购买的双筒毛瑟枪一万余支,单筒枪一万五千支,汉阳造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起义军首先占领该库,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工程第八营占领楚望台后,陆续集合了二百余人,推举原日知会干事、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吴便整理队伍,作了如下部署:以两个排防守军械库;以两个排袭击军械库东西两侧的三十标及宪兵营的旗兵;以一个队夺占中和门,迎接炮队入城;派数人向通湘门、中和门一带侦察敌情,并切断敌人的电话线;派人分头递信,催促各营响应;指挥部设在军械库南端,预备队在军械库北端集结待命。与工程营起义同时,驻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的革命党人李鹏升,亦举火发出了起义信号。炮兵营与工程队立即响应,并同辎重队一起向武胜门挺进,因城门紧闭,一部绕道至中和门,直趋楚望台。

(二)各标营立即响应,迅速攻占总督署

当工程第八营打响起义的枪声,混成协辎重队点燃革命的火焰后,其它各标营的革命党人纷起响应。二十九标的蔡济民、三十标的吴醒汉等分别率领部分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测绘学堂的近百名学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它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先后率众起义。清军军官大部逃逸,部分士兵自动走散。这时,武昌城内除防守督署等机关的旧军仍企图顽抗外,已有近三千人参加起义;但大多散处各地,到楚望台集中的仅约七八百人。吴兆麟与熊秉坤、蔡济民等商议,认为单纯防守楚望台,不迅速进攻,待至天明,清军集兵反扑,处境将很危险,遂决定兵分三路,趁夜向总督署及紧靠督署的第八镇司令部发起进攻。

武昌城东西长约五里,南北长约六里,周长约二十二里。蛇山横亘其中,将城区分隔为山南山北两部分。山南东部为各标营驻地,西部有督署及第八镇司令部,山北有藩署(布政使所在地)。当时,守卫督署的部队,计有巡防队三个营、教练队一个营、武装消防队一队、骑兵一队、机关枪一队及部分督署卫队和警察。瑞澄、张彪在得知起义消息后,又急忙将辎重第八营调入城内,总兵力约有三千人。其部署如下:辎重第八营为左路,以长街为主要防线,前沿伸至王府口街、南楼一带,防御由武胜门入城及从阅马场西进之起义军;巡防队、消防队为右路,以保安门正街为主要防线,前沿伸至津水闸一带,防御城内及从南湖入城之起义军;警察则分布在督署以北及长街以东各街巷,前沿达阅马场、紫阳桥一带。

起义军的进攻部署是:第一路由工程第八营一队、二十九标一排及其它零星部队组成,从紫阳桥经王府口街进攻督署后院;第二路由工程第八营一队组成,从水陆街进攻第八镇司令部及督署翼侧;第三路由工程第八营一队及二十九标、三十标各一部组成,从津水闸经保安门正街进攻督署前门。同时,令已入城之炮八标迅速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轰击。其余人员编为预备队,在楚望台待命。

晚10点30分,起义军开始进攻。因事先未将敌人的部署侦察清楚,加上兵力有限,南湖炮队尚未完全进入阵地,不能给步兵以有力支援,以致初次进攻受挫。第一路进至紫阳桥附近时,遭敌军猛烈射击,伤亡较大,一部退回楚望台。第三路之一部进至津水闸,遭敌顽抗,前进受阻;另一部虽进抵保安门附近,亦被敌击退。

正当起义军进攻受挫时,又有一部分起义士兵自动前来参战,炮队也已进入蛇山阵地,开始射击,于是士气更加高涨。

晚12时后,起义军发起第二次进攻。第一路向紫阳桥发动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第三路之一部转至大朝街,对紫阳桥守敌形成翼侧威胁,迫使其向西撤退。起义军乘势追击,一举突破敌人防线,向督署进逼。这时,四十一标一部起义队伍已攻占官钱局和藩署,随即分兵一部南攻督署;第二路及第三路之一部已进至水陆街西口,接近督署;第三路之另一路进至保安门正街恤孤巷时,遭敌伏击,进攻受阻。为了突破敌人防线,第三路起义军组织了四十余人(一说一百人)的敢死队,向前猛冲。其余部队攀登保安门城楼,沿城墙西进,配合敢死队实行上下夹击,迫使保安门正街之敌节节败退。这时,第二路已进至水陆街西口外大街,与第一路会合,南向进攻督署,并联络第三路,在督署和镇司令部后门以及前门钟鼓楼等处放火,使蛇山和中和门的炮队对督署的射击更加准确。三路起义军紧紧包围了督署及镇司令部,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举冲入署门,将大堂点燃。企图依托围墙进行顽抗的守军,见大势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溃散,督署及镇司令部遂被起义军占领。

在起义军快要逼近督署时,瑞澄慌忙率少数卫兵从后墙凿洞,逃往“楚豫”号军舰,并在舰上致电湘、豫两省速派巡防营来鄂“会剿”,又电奏清廷,“请派大员,多带劲旅赴鄂剿办”①。张彪也率兵一部仓皇逃往汉口刘家庙,黎元洪则躲藏在其僚属家中,布政使连甲逃匿。清军失去指挥,处于一片混乱之中。

11日黎明,武昌城内各官署、城门均为起义军所控制;当日上午,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清军士兵也陆续向楚望台集中,听从革命党人指挥。革命党的十八星旗帜飘扬在黄鹤楼上,宣告了武昌首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