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历史上有哪些刚正不阿的人物
虽然历史上素来贪官众多,可是钢铁直男一般的清廉之臣也是有的,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包拯、于谦、诸葛亮、司马光、范仲淹、杨震、晏子等,都是历史上较为着名的忠诚清廉之士,堪称官场的千古楷模。
王密听说杨震来了之后就来看望他,晚上又悄悄带了10斤黄金来送给陆察蠢杨震,杨震就心痛地对王密说;“我以为我很了解你,可你为什么也不了解我呢?”王密劝他说:“现在都这么晚了,不会有人知道的,你就收下我这点心意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举头三尺还有神明,怎么不会有人知道呢?”杨震的义正言辞令王密非常惭愧,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杨震的后代跟着他也生活十分简朴,出行都是步行没有马车坐,朋友劝他为子孙后代谋一些福利田产,杨震却说:“让后世人都知道他们有个清官祖先,不是更好吗?”
B. 西湖关于秋的诗句有哪些
1.描写西湖秋天的诗句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败皮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2.写杭州西湖秋天的诗句
西湖秋天的诗句有:
一、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1.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2.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3.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4.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二、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1.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2.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三、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1.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2.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3.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4.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5.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6.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四、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念枯悉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1.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2.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3.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4.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五、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1.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2.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3.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4.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六、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1.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2.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3.有关西湖秋天的的诗句
《癸亥秋陪张丞相游西湖和周去华机宜韵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史尧弼天上辞魁柄,拂衣岩石间。
干坤双眼静,日月一身闲。目极朝东水,心怀直北山。
应怜沙际雁,亦解向阳关。《西湖早秋》年代: 宋 作者: 苏泂明知有热不多时,可喜秋清又可悲。
四十九年蘧伯玉,西湖一阵桂风吹。《早秋独出初行邑西湖》年代: 宋仔乎 作者: 孙应时双湖带山郭,三岁甫来过。
猎猎葭芦老,飞飞鸿雁多。晨晖明野树,晚思渺烟波。
怀我孤山下,归欤具一蓑。《西湖秋晚》年代: 宋 作者: 叶绍翁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荷叶无多秋事晚,又同鸥鹭过残年。《寄侍读苏尚书》年代: 宋 作者: 陈师道六月西湖早得秋,二年归思与迟留。
一时宾客余枚叟,在处儿童说细侯。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壸头。
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虞察院生日》年代: 宋 作者: 姜特立天诏飞传速置邮,双溪门外足行舟。
橙黄橘绿风光好,并看西湖十里秋。
4.西湖秋天的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有感》)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有感》)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
1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山居秋暝》)
5.西湖诗句 秋天的诗句
【瓜牛爱爬山整理放送,敬请采纳】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又《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
6.关于秋天西湖的诗句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又《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
7.有没有关于秋天的西湖的诗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首
陈与义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病见昏花已数年,只应梅蕊固依然。
谁教也作陈玄面,眼乱初逢未敢怜。
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相逢京洛浑依旧,唯恨缁尘染素衣。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西湖戏作示同游者
欧阳修
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西湖二咏其二食鸡头
苏辙
芡叶初生绉如縠,南风吹开轮脱毂。紫苞青刺攒猬毛,水面放花波底熟。
森然赤手初莫近,谁料明珠藏满腹。剖开膏液尚模糊,大盎磨声风雨速。
清泉活火曾未久,满堂坐客分升掬。纷然咀噍惟恐迟,势若群雏方脱粟。
东都每忆会灵沼,南国陂塘种尤足。东游尘土未应嫌,此物秋来日尝食。
次韵子瞻望湖楼上五绝
苏辙
欲看西湖两岸山,卧乘湖上木兰船。湖山已自随船改,更值阴晴欲雨天。
眼看西湖不暂来,簿书无算拨还开。三年屈指浑将尽,记取従今得几回。
湖山欲买恨无钱,且尽芳樽对玉盘。菱角鸡头应已压,蟹螯马颊更勤餐。
终日清漪弄短桡,久忘车乘走翘翘。秋风且食鲈鱼美,洛下诸生未可招。
滞留朝市常嫌闹,放弃江湖也未闲。孤舫粗穷千顷浪,肩舆未尽百重山。
盆池白莲
苏辙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道人无室家,心迹两萧然。
我住西湖滨,蒲莲若云屯。幽居常闭户,时听游人言。
色香世所共,眼鼻我亦存。邻父闵我独,遗我数寸根。
潩水不入园,庭有三尺盆。儿童汲甘井,日晏泥水温。
反秋尚百日,花叶随风翻。举目得秀色,引息收清芬。
此心湛不起,六尘空过门。谁家白莲花,不受风霜残。
谢谭德称国正惠诗
杨万里
今年日瘦天不喜,玉皇颜惨方诸泪。
草木无光红紫迟,春半何曾有春意。
谁将好手挽春回,割取锦江春色来。
七星桥边杨柳动,百花潭上桃李开。
乃是国子先生赠诗卷,笔下东风随手转。
君不见李家謪仙吟掉头,解道峨眉山月半轮秋。
又不见苏家老仙永啄句,更说只恐夜深花睡去。
先生辨着锦绣肠,朅来西湖山水乡。
乞君湖山入诗囊,法嗣两仙一瓣香。
C. 三国时期东吴的丞相是谁
一、孙邵
孙邵(163年-225年),字长绪,青州北海国人(今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西)。原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被孔融称赞为可任朝廷要职的人才,后随刘繇到达江东,继而辅佐孙权。孙权称吴王后,孙邵成为吴国首任丞相,数年后病逝。对于孙邵这位丞相,虽然是东吴第一位丞相,但是,他的存在感是比较低的。比如没有担任丞相的大臣张昭,显然要比孙邵名气更大。
二、顾雍
顾雍(168年—243年),字符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东汉末年,顾雍入孙权幕府为左司马。后迁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黄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书事,进封醴陵侯。他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辅正之词。赤乌六年(243年),顾雍去世,年七十六。孙权素服临吊,赐谥“肃”。对于孙权来说,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而将张昭派出在外,无疑是在培养自己的心腹势力,从而平衡东吴老臣的势力。
三、陆逊
在东吴的12位丞相中,陆逊不仅是名气最大的一位,在能力和功绩上,陆逊同样是无出其右。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
四、步骘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骘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册封广信侯,迁右将军、左护军,册封临湘县侯。孙权称帝后,拜骠骑将军、冀州牧。赤乌九年(246年),陆逊去世后,步骘担任丞相。
五、朱据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芦嫌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将女儿孙鲁育嫁给朱据,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封云阳侯。赤乌九年(246年),升任骠骑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
六、诸葛恪
诸葛恪(203-253年),字符逊,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和他的叔父诸葛亮一样,诸葛恪也担任了丞相一职。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出任大将军,领荆州牧。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危时,选为托孤大臣。孙亮即位后,担任太傅,掌握东吴大权。诸葛恪抗击曹魏,取得东兴大捷,名闻海内,天下震动,授丞相,进封阳都县侯。
七、孙峻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县(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人。孙峻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去世的时候,孙峻联合诸葛恪共受遗诏,选为辅政大臣。会稽王孙亮即位,升任武卫将军,册封都乡侯。设计诛杀太傅诸葛恪,开始掌握吴国大权,拜丞相、大将军,册封富春县侯。太平元年(256年),跟随文钦征伐魏国,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托付于堂弟孙綝。
八、孙綝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孙綝执掌大权期间,与皇帝孙亮的矛盾激化,最终废黜孙亮,拥立琅琊王孙休即位,累迁丞相、荆州牧。永安元年十二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的协助下,遭到陪烂皇帝孙休捕杀,时年二十八岁。
九、濮阳兴
濮阳兴(?-264年),字子元,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东吴大臣,吴景帝孙休末年至末帝孙皓初年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濮阳兴与张布迎立孙皓。担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万彧谮毁,流放广州,途中被孙皓派人追杀,并灭三族。
十、陆凯
陆凯(198-269年),字敬风,吴郡吴县(今者液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丞相陆逊的侄子,大司马陆抗的族兄。吴景帝孙休继位,陆凯担任征北将军、领豫州牧。吴末帝孙皓即位,迁镇西大将军、荆州牧,进封嘉兴县侯。宝鼎元年(266年),担任左丞相,屡次劝谏孙皓。
十一、万彧
万彧(235~273年),字文彬,东吴末期大臣,官至右丞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左右丞相的设置,也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孙皓将其分为左丞相和右丞相,自然可以达到制衡的效果。
十二、张悌
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孙吴时大臣。张悌自少有名理,于吴景帝时为屯骑校尉。吴末帝天纪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纪四年(280年),西晋伐吴。张悌明知必败,仍与沈莹、诸葛靓率军三万渡江接战,与晋军交战,大败于板桥。诸葛靓率众来迎张悌,张悌不肯逃命,最终战死沙场。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张悌为了守卫东吴而付出了性命,这无疑是令人钦佩的举动。
D. 帮忙翻译一下古文句
钦念以忱,动予一人
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
原文:.“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
(1) ,钦念以忱动予一人(2)。尔惟自鞠自苦(3),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4)。 尔忱不属(5),惟胥以沉(6)。不其或稽(7),自怒曷瘳(8)?汝不谋长以思乃
灾,汝诞劝忧(9)。今其有今罔后(10),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11),无起秽以自臭(12),恐人倚乃身,迂乃心(13)。予迓续
乃命于天(14),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15)。
注释:(1)〔宜〕孙星衍读配含为和,和协。
(2)〔钦〕甚。见《尚书易解》。〔忱〕读为抌,不正的话。庄葆琛说。
(3)〔鞠〕穷困。
(4)〔臭〕朽。《广雅》:朽,败也。〔载〕事。
(5)〔忱〕诚。〔属〕合。《礼记·经解》注:“属,犹合也。”
(6)〔胥以〕相与。
(7)〔不其或稽〕其,助词。或,克。稽,同,协同。见《尚书易解》。
(碧帆8)〔曷〕何,怎么。〔瘳〕音 chōu,病好了。
(9)〔劝〕乐,安于。《吕览·适威》注:“劝,乐也。”
(10)〔其〕将。〔有今罔后〕罔,无。无后,言将死亡。
(11)〔一〕同心一志。
(12)〔起秽〕扬起污秽,比喻传播谣言。
(13)〔倚乃身〕使你们身子不正。倚,偏斜。〔迂乃心〕使你们思想歪斜。迂,邪,歪
斜。
(14)〔迓〕《匡谬正俗》引作御。《曲礼》注:“劝侑曰御。”这里是劝请的意思。
(15)〔奉〕助。〔畜〕养。
译文:“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困苦,
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
投无路,自寻烦恼,譬如悔卖雹坐在船上,你们不渡过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
们诚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
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你们普遍安于忧患。这样下
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能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会使
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劝说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
是要虐待你们啊,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E. 宋徽钦二帝俘虏生涯
宋朝亡国之君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北宋有徽、钦二帝死于北国黑龙江,南宋又有帝投海于南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 >宋徽宗(1082--1235),姓赵名佶,系北宋第八代皇帝,神宗第十一子,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6)封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因哲宗死后无嗣,代兄而立。在位期间任用奸臣蔡京、王黼、朱、李彦、童贯、梁师成主持朝政,又崇奉道教,大建宫观,自称“道君皇帝”,并大兴土木,兴建华阳宫,搜括江南奇花异石,在宫中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公元1125年冬(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金灭辽后大举南下,长驱直入,围攻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闻讯后惊慌失措,一面下诏各地派兵来援,一面匆匆将帝位传给了25岁的太子赵桓(1100―1161),即钦宗,自己在蔡京、童贯一伙护送下逃到了长江南岸的镇江府(今江苏镇江)。 >宋钦宗系徽宗长子,出生后一岁即封为京兆郡王,8岁封定王,15岁立为太子。金兵入犯时受禅,在军民要求抵抗的呼声中起用抗战派李纲;金兵在勒索了500万两黄金、5000万两白银、10000匹牛马、100万匹丝绸以及得到宋朝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要求后,才匆匆北撤顷氏而去。 >金兵一退,徽宗一伙悄然返回汴京。斥逐了李纲,过起了太上皇糜烂腐朽的宫廷生活。不料半年多过后,金兵又分东、西二路南侵,攻入汴京,腐败无能的徽、钦二帝一味屈膝投降,1126年12月钦宗亲自去金营求和请降,并称臣请罪,献出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金廷仍不满足,又要勒索1000万锭金、2000万锭银、1000万匹帛,这样庞大的物资短时期哪能筹措得到,钦宗被迫同意将宫廷皇室女眷(包括自己亲生女儿赵柔嘉在内)全部卖给金人。天会五年(1127)正月,金兵扣押了钦宗,次月又扣押了徽宗,并将他们废黜为庶人,三月立张邦昌为伪楚傀儡皇帝,四月初在大风吹石的呼啸朔风之中,金兵押解徽、钦二帝、后妃、太子(赵谌)及皇室、宗室、驸马、公主、宫女、工匠、技艺、教坊男女共14000余人,分七批撤离汴京,俘虏中还有镇压宋江起义的张叔夜、卖国贼秦桧等,宫室府库为之一空,北宋灭亡。从此,二帝开始了终日以泪洗面的后半生俘虏生涯。 >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是个有名的昏君,但擅长于书法、绘画,能诗善词,在文学艺术上颇有一番造诣。从皇帝、太上皇沦为阶下囚,面对国破家亡的悲惨境地,不能不触景生悲。当他于五月份行抵燕山(约今北京市)时,见到一枝凋零的杏花,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填了一首《燕山亭》词,词以风雨中凋残的杏花来比喻自己被摧残的命运,并借以倾诉心中无限的哀愁。>钦宗是第七批北撤的,与第蔽租四批的徽宗不在一起。临行时,金兵命他换上青衣,头戴毡笠,乘坐黑马,并专派士兵监押。钦宗在路上时时仰天号哭,但每一次都被金兵呵斥制止,连哭的自由也被剥夺了。他和其他宋朝官员一起于七月初行抵燕山,与徽宗及其他各批人员会合。同年九月中旬,金人命二帝远徙中京(今内蒙古宇城西大明城),而宗室、濮王仲理等1800余人仍留在燕山。双方分手时,正值秋冬之交,北国寒风阵阵吹来,心中惨然,挥泪而别。二帝等皇室赶了近千里路程,于十月中旬到达中京,在原辽朝相国府暂时居住下来,此时的相府地极荒凉萧瑟,条件远远比不上燕山。 >天会六年(1128)三月,二帝及其随从被迁至通塞州,分给1500顷田地,让他们自己耕垦种植,养活自己。宫中过惯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宋徽宗,菽麦不辩,哪会干这般粗笨的农活!于是勾起往昔的回忆,填了一首《眼儿媚》: >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楼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笆; >花城人去今萧瑟,春梦绕胡沙; >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钦宗读后,泪如雨注,也和了一首: >宸传三百旧京华,仁孝自名家; >一旦奸邪,倾天拆地,忍听琵琶? >如今在外多萧瑟,连丽近胡沙; >家邦万里,伶仃父子,向晓霜花。在胡沙琵琶声中,他们追忆起旧日的繁华,不能不发出这样的哀吟。 >同年八月下旬,二帝一行1300余人又被远徙京师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白城)安置。金人举行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妻子(即郑太后、朱皇后)、宗室、诸王、驸马、公主均穿上北国百姓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在数千金兵监押之下,到金朝雀并散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钦宗妻子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晚自缢,被人发现救醒后又投水自尽了。第二天,金太宗下诏,降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并将钦宗之母以下300多宋室女眷没为宫婢,安置在洗衣院服苦役。>不久,金人将他们流徙韩州(今辽宁昌图北八面城),给田15顷,仍令耕种自给以生,此时秦桧离开二帝,投靠金朝权臣挞懒去了。天会八年(1130)七月,金人再次将二帝一行改徙于五国城(头城在今黑龙江依兰县)。当他们沿水路进发时,又传来金太宗诏令,将二帝随从宗室仲晷等500人移居临潢(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而内侍黎安国等300人移居成州(今辽宁开原东北老城镇),这样,二帝身边除了家属之外,只有宗室六人了。当时徽宗向宣布诏书的使者要求众人留下,但没有得到同意,徽宗只好对大家说:“你们都随我而来,患难忧乐理应一起共享同担,而如今受制于人,真是什么办法也没有啊!”大家抱头痛哭之后分了手。 >此时,南宋派来的金国通问使洪皓(即系《容斋随笔》作者洪迈的父亲),被金朝软禁于大同,听说二帝已至五国城,就用重金买通了一个商人,叫他携带密信给二帝。至此,二帝方知康王(赵构,徽宗第九予)即帝位已三年多,于是将还朝的希望寄托在赵构身上。可他们何曾知晓,赵构惟恐父、兄还朝,自己帝位难保,所以根本不曾真想抗金! >天会十年(1132),已是他们来到五国城的第三个年头。六月,徽宗第十五子与驸马诬告徽宗及徽宗第十八子赵榛谋反。金廷当即派人审问,情况查明后将徽宗第十五子、驸马处死。 >在五国城,徽宗有“国破山河在,宫廷荆棘春,衣冠今左衽,忍作北朝臣”的诗,还有一首《清明日作》,诗云: >茸母初生认禁烟,无家对景倍凄然。 >帝城春色谁为主,遥指乡关涕泪涟。 >他看见北方初生的茸母(即鼠曲草),却认为是汴京宫中的禁烟,“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追忆旧日繁华,联想到身世飘零,难怪要涕泪纵横了。天会十三年(1135)四月二十一日,徽宗凄惨地死于五国城,终年54岁。 >钦宗也善诗、词,在塞外填有《西江月》二阙,词云: >历代恢文偃武,四方晏璨无虞, >奸臣招致北匈奴,边境年年侵侮,>一旦金汤失守,万邦不救銮舆, >我今父子在穹庐,壮士忠臣何处? >又云: >塞雁南去,高飞难寄音书, >只应宗社已丘墟,愿有真人为主, >岭外云藏晓日,眼前路忆平芜, >寒沙风紧泪盈裾,难望燕山归路。 >词中尽充满了哀伤、悔恨与惆怅。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金皇统元年),高宗以索回其父徽宗、母郑太后、妻邢氏尸骨及亲生母亲韦贤妃为条件,与金达成协议,双方划淮水为界,宋向金纳币称臣。这样,金廷于次年四月遣使护送徽宗、郑太后、邢妃梓宫(即灵柩)及韦贤妃归宋,八月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韦贤妃后享年80而卒。 >韦贤妃准备回南方时,钦宗泪流满面地对她说:“归语九哥(指九弟高宗)与丞相(秦桧),我得为太乙宫使,足矣,他不敢望也。”意思是说如果高宗能救他回朝,能在宫中当个仆人于愿亦足,根本不敢复辟帝位。韦贤妃也泪如雨下,与他告别。但是,当韦贤妃一回临安,入居慈宁宫后,知道高宗根本不曾打算迎回钦宗,因而也就不敢将钦宗的话转达给高宗。这样,钦宗在五国城苦苦盼望了近20年,一直盼到了金大定元年(1161)五月十九日,始终得不到召回的音讯,绝望而含恨死去,享年51岁。徽、钦二帝就这样结束了他们奇耻大辱的后半生。 >当初金兵攻入汴京时,按皇室玉牒搜捕赵宋宗室,连徽宗的哥哥赵俣、弟弟赵也不能幸免,徽宗的32个儿子、22个女儿除九子赵构在外勤王、 *** 仅满一周岁外,全部一网打尽。前人由此感叹道:“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
F. 历史上都城在杭州的有哪些朝代
吴越国和南宋。
1、吴越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所建,定都杭州。吴越先后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等中原王朝为正朔,并且接受其册封。
2、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与北宋合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6)杭州钦丞装饰怎么样扩展阅读: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