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 待遇
(转)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短暂的面试工作经历
今年中石化改革了人事制度, 由集团统一招聘. 本来12年底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已经组织了一次面试, 也招了不少人. 但大家都知道, 国企的用人制度.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听名头来说, 是中石化上海研发中心, 很有虎头的. 刚开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家单位太牛了, 我也非常想进去, 后来托里面的好几个师兄师姐, 继而认识了里面某个部门的主任, 在主任的赞许下, 我进入了面试这一关. 该公司面试有个名字, 曰: 专家面试-领导谈话-英语面试-书面考试.
所谓的专家面试, 就是各个部门的主任, 副主任,主管,还有高级别的技术人员等坐成一堂, 听被面试者做PPT演讲,然后由相关的领导发问,看看被面试者究竟实力如何。其实,这里是有技巧的。国企的领导,大部分都是官僚化作用极其严重的,领导架子很大,但有真才实学的非常少,一般问不出有水平的问题。回忆当时我面试时,因为当时我已经拿到知名外企的OFFER了,所以那次面试也基本上没有放到眼里。在专家面试时,我对着PPT流畅的绘声绘色的演讲起来,连蒙带忽悠,让下面的专家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哈哈,他们搞不明白。其实都是很简单的技术知识,你只需换个方式阐述,那就显示出你的水平来了。我演讲结束,到专家提问阶段,各位专家还没反应过来,经面试主持人点专家名,让指定专家提问,他才提了个很没水平的问题。专家面试顺利过关。
所谓领导谈话,就是几个大领导,如副院长、几个副总、主任什么的,随便聊聊。在聊天的时候,你要表现出积极、正面、认真、主动等一切很好的特征吧,你也许平时不是这样的人,也许有消极又懒散,但表面上的东西,还是要做做样子的。领导也许以为他水平很高,阅人无数,能把好关。其实,有自知之明的领导很少的。所以,聊天时放开聊吧,但要表现出积极的基调,迎合领导、忽悠他们吧。
英语面试阶段,那就是几个外语好的领导用外语和你交流一下,首先英语自我介绍一下吧,然后就你简历中的几点,用英语聊聊。提前打打稿,这是不难的。各个企业基本都有这个环节。
书面考试,就是做一些心理测试。你只要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入手选答案就行,这个没什么难度。
毕竟在这个单位呆了一两年多,简要说说里面的关系吧。
1、国企一般情况下,有了关系,啥人物都能塞进去;如果没关系, 那就凭实力吧,实力+忽悠,才可以。这年头,做人实实在在的,虽然有能力,但不容易被别人启用。虽然该公司托关系进很盛行,但每年也会找一些真的有能力的人,公司还是需要有人干活的、能干活的。
2、前面说了,好些领导官僚主义严重,有没啥真本事,就是资格老,熬了十几年熬出来的老古董。如果有些有能力的员工被派到了这些领导的手下,要么是你干活做实验,领导不让你干,他担心你做出来了威胁他;要么是你初步做出成果来了,他让他的心腹开始接手做,把你的成功据为他有;要么是一直压着你、不能你评高级技术职称、不让你升职,等等。开明的领导很少的,我也很想为中石化多做贡献的,但领导让我无语。
3、再说说,后勤二线的管理部门,官僚作风太严重,但管理水平跟不上。领导也是很有爱心的,把一切培训机会都留给广大员工,从来不把任何一次培训机会留给自己。这是多么大公无私。
粗略谈下在该家公司里的发展空间:因为是研究院,所以博士最多,约占六成,然后是硕士,约占三成,其他是本科及大专。因为公司提供的薪水很低,公司为了能留住一批博士,公司就把发展的机会大部分都留给了博士;硕士基本上都是给博士打杂的,基本没什么发展空间,除非你特别优秀,且上头又有领导“点拔”,这样才会可能有一些发展机会;本科以下的就不说了。公司里博士多的是,但能想到合适有意义课题的博士寥寥无几,再说有些课题不是你想做就做的,领导允许你做你才能做,不允许你做,你非要做,是做不成的,领导给你穿小鞋,处处排挤你,直到把你逼走。虽然从名义上来说,发展机会留给了博士,其实能发展出来的博士也是很少的。
既然发展空间上可能性不大,那待遇上能长些吗,总不能无名也无利吧。很遗憾,工资基本上是不变的,每两年工资仅增加二三百。我是硕士,拿到手四千多,出去平时房租、吃饭、偶而买件衣服、陪陪女朋友,基本上每月就剩下一千多块钱。我实在受不了了,上海房价那么高,这样何时才能买的起房。
概述一下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的待遇情况:
硕士基本工资指导线:4500
博士基本工资指导线:5500
年终奖(乱七八糟全加上):7000~13000元左右,具体看领导的心情和对你的照顾了。
关于加班工资:平时加班,如周六周日平时,没有加班工资,只能给调休,且每月可开的调休天数有限,太多公司解释为违反劳动法,所以你多余的加班天数算无偿劳动。仅法定假日的当天给加班工资,调休不给加班工资。
福利情况:每月有时发些牙膏肥皂等不值钱的日用品;每年有一次带薪疗养,现在折成钱2000块钱了;正常工作日中午免费提供一次午餐,标准好像12吧,两荤两素一汤,档次勉强一般吧。
关于公司所提供的集体宿舍,硕士是合租房,两人或三人住一套房子,免房租住三年,水电气自理,超过三年公司开始加倍收房租赶人出去;博士以上学历是独立一室户,一人一户,免房租住两年,超过两年公司开始加倍收房租赶人出去。此处的加倍是同地段市场房租的若干倍,宿舍贵了,员工自然搬出去。
虽然该企业有很多弊端,但这个公司的有一些不错的资源。这需要你慧眼识珠、善于把握。
推荐女孩子家来这家公司,结婚生孩子,产假半年,;
推荐需要养老的朋友来这家公司,毕竟很轻松,虽然钱很少。
简单说到这里吧,以后再写,以便给学弟学妹参考一下。
Ⅱ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怎么样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挺不错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院)是我国最早从事石油化工技术研发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之一。1960年,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上海市“闵行会议”决定组建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即上海院前身),承担起腈纶原料丙烯腈的催化技术研究任务。
1984年,上海市石油化学研究所成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直属科研单位,1990年正式更名为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上海院已成为科研力量雄厚、装备设施齐全的综合性研发机构和中国石化重要的石油化工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上海化学工业区分设科研创新、工程化研究两个基地,在上海石化地区设有金山分部。
人才培养:
建院60年以来,从上海院成长出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培育了多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领军人才等,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名,ASTM国际标准组织分会主席1名。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简介
Ⅲ 高分子材料的专家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
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 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着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江苏宜兴人。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广东省东莞市人。1933年11月2日出生。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已故院士:我国高分子物理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钱人元先生于2003年12月6日因患胰腺癌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86岁.钱人元先生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是我国高分子物理、有机固体的奠基人之一。从1956年起,钱先生就一直在化学研究所工作,12月16日,化学研究所将新建成的分子大楼的一间会议室开辟为钱先生缅怀室,悼念这位在化学研究所工作了47年的科学家。
颜德岳 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王基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董事长。王先生1964年9月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中国石油石化行业拥有三十多年管理工作的丰富经验。自1984年11月至1993年6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代厂长、厂长;自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任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自1994年2月至1998年4月,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1998年4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自2001年12月至2003年7月,兼任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先生自2000年2月至2003年4月,任中国石化首届董事会董事,并任中国石化总裁;自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任中国石化总裁;在2003年4月当选为中国石化第二届董事会董事陵闹、副董事长。
吴奇院士,我国着名的高分子物理学家,激光光散射领域的国际权威。
何炳林,男,1918年生,广东番禺人。高分子化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纳尔哥公司任高级有机化学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何炳林和夫人陈茹玉怀着强烈爱国心愿冲破诸多困难和阻挠,于1956年回国到南开大学化学系,任南开大学教授、高分斗侍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化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尺销罩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兼任青岛大学校长。《中国科学》、《科学通报》、《Reactive and Functional Polymers》编委,《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副主编,《离子交换与吸附》和《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主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Ⅳ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院士介绍
闵恩泽,石油化工专家。男,1924年2月4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在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4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化学工程师等职。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闵恩泽同志先后任研究室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副院长、首席总工程师埋段、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院高级顾问。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学部主席团成员和化学部副主任;1983年和1989年先后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杰出校友奖”,1989年和1995年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994年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1998年获“桥口隆吉奖”,2006年获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闵恩泽院士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了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近二十弯碧誉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出版专着6部,发表论文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着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陆婉珍,分析化学与石油化学专家。女,1924年9月29日出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汉族。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工系,1949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化学系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1952~195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55年回国后到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作。
陆婉珍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分析室主任、院副慧稿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院技术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8年被授予中石化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专家称号。1990年被评为国家千名有卓越贡献的专家之一。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1989年两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3至1985年任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执委。
陆婉珍同志长期从事和领导石油及石油化工领域内的化学和仪器分析工作。主持系统评价我国原油性质工作,出版了《中国原油的评价》(共八册),为原油合理加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配合生产主持编辑了《重整工艺分析方法》、《石油化工分析方法汇编》等手册;组建分析研究中心,为科研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其中烃类燃料燃烧过程中对镍铬合金腐蚀机理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建立了从天然气到渣油的整套组成分析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国内首先开发成功弹性石英毛细管,获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研究成功新型填充毛细管色谱法快速分析炼厂气,获国家发明专利;建立新型多孔层毛细管色谱法,分析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组织领导催化裂化金属钝化剂及冷却水处理剂的研制、评价、质量控制和推广工业应用等。
陆婉珍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出版多篇专着和论文,并指导了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李大东,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专家。男,1938年2月24日出生,山东省德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李大东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研究室主任工程师、主任、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院长、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主任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石油炼制分会主任等职。1990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李大东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艺研究近五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直接负责或组织领导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加氢技术和加氢催化剂,迄今已工业化了12个系列55个品种的工业催化剂,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232套工业装置上,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其主持开发成功的低压高活性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工艺(RN-1),获1989年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全国十项金奖之一),1990年全国发明博览会金牌奖。1990、1991年分获中国石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指导开发的生产清洁燃料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业应用技术,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加氢处理工艺与工程》(专着),2006年获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大东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余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男,1933年2月11日出生,安徽省休宁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61年在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
汪燮卿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位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炼制分会副主任,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等职。1991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燮卿同志从事石油炼制技术及分析化学研究近五十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主要从事应用近代物理仪器分析石油中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建立了“苦味酸法测定喷气燃料中双环芳烃含量”等质量控制分析方法;建立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微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庆等主要油区原油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发成功了弹性石英毛细管和新型毛细管色谱柱,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快速分析炼厂气及汽油中不同碳数烃组成;查清长沙马王堆汉墓古尸—内棺水的组成,获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九十年代后,主持催化裂解技术(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技术(MGG)、多产异构烯烃的催化裂化技术(MIO)、多产乙烯和丙烯的催化热裂解技术(CPP)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国家专利金奖;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系列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
汪燮卿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近20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90余件,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何鸣元,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2月8日出生,江苏省苏州市人,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1980~198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合作研究。
何鸣元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室主任、基础研究部主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曾任国际学术刊物《.APPI.IED CATALYSIS A:GENERAL》编委,第十六届世界石油大会分会主席等。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炼制学会催化剂与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与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等职。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奖励,1992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任为“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项目首席科学家,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何鸣元同志从事石油化工催化材料研究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主持的有氧化物沉积的Y型分子筛水热化学研究,发现了三种价态的羟基稀土离子在晶内迁移的不同行为,及达到骨架脱铝与固相补硅速度平衡的条件;取得固相补硅制备高水热稳定性高硅Y分子筛专利3项,获中国专利局优秀专利奖和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从胶态粒子微观化学环境的基础研究,发展了高效低耗合成Y型分子筛的新技术;研究分子筛合成体系中局部化学环境因素,发现液固界面的表面浓缩作用可形成有利于合成的局部化学环境,申请了多种分子筛的合成方法专利。为生产清洁汽油,研究催化裂化过程双分子反应与单分子反应所需的催化环境及其对汽油烃组成的关联,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含量的裂化催化剂系列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何鸣元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70余件,发表论文14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和3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 舒兴田,石油化工催化材料专家。男,1940年4月21日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加工专业。
舒兴田同志先后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第二十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院副总工程师等职,现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届委员。
舒兴田同志从事分子筛研究开发工作四十余年,从实验室开始到中试放大,以至工业生产和工业使用、推广均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和经验。负责研制出含磷和稀土、兼有二次孔的五元环结构高硅ZRP分子筛,采用沉积硅和稀土氧化物与Y型分子筛之间水热反应的独特改性方法制成SRNY分子筛;研制成功新一代超稳Y分子筛类的PSY分子筛;研制出采用模板剂在固体表面浓集并与分段晶体化结合的β分子筛,以及采用重排方法合成的HTS分子筛。其中ZRP-1分子筛的开发获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第一完成人);采用SRNY分子筛配制的CHZ裂化催化剂获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和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舒兴田同志在分子筛和催化裂化催化剂制备技术上的发明,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分子筛及催化剂品种的工业生产,产品批量出口取得显着经济效益。
舒兴田院士学识渊博,成果丰硕。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90件,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Ⅳ 上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石海闵行区有许多有趣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风景很好,有些食物很丰富。你可以在业余时间放松一下。闵行区浦江镇郊野公园郊野公园分为五个区域,分别是奇迹花园区、森林休息区、柳园区、河畔漫步区、动感森桐歼模林区。其中以奇迹花园为主,人流量比其局缓他区域大很多目前其他区域免费,奇迹花园区域收费,因为有改缺花展和灯展。还是值得一去的。赵家楼古镇上海赵家楼古镇位于闵行区浦江镇,这里是上海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黄成的故乡。赵家楼古镇保存完好的遗迹有“李庚堂”和“梅园”。赵楼景区有一个“礼园”,不大,但很精致,风景优美,有很多关于赵楼历史文化的展区。赵家楼有很多美食,是热爱美食的游客的首选。“赵楼三宝”包括赵楼大曲、赵楼羊肉、赵楼拆鞋。韩翔水博园韩翔水博园位于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江川路。是一个水多、桥多、亭多的水生态园林。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水文化公园,古桥博物馆。它也是许多着名树木的保护区。水泊花园很值得一去。占地400亩,亭台古桥,处处风景。当你站在桥上,你也成为一道风景。当你回头的时候,身后有一道风景。远远望去,也是远处的一道奇妙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