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深圳资讯 » 深圳如何创新
扩展阅读
为什么广州春运人多 2024-05-07 17:11:17

深圳如何创新

发布时间: 2022-05-25 03:30:28

Ⅰ 深圳为什么那么多创新

主要是深圳作为单列市,有国家的好政策,并且吸取了广东大量资源的深圳,财政收入却不花一分钱支持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这点跟扶贫任务很重的广州有天壤之别),自己有钱了,就制定定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外地创新项目(深圳本身没多少文化和创新能力)。但随着深圳房价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大量的创新企业迁往广州和东莞、惠州等地,深圳已经是创新乏力了。

Ⅱ 深圳的创新体现在哪里

1.深圳科技创新能力强。 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达到132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9%,这个数据在全国居于前列,在发达经济...
2.深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2019年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5万家,深圳还培育了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
3.深圳高新技术蓬勃发展。 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实现产值2.6万亿元,增加值9200多亿元,占深圳GDP的比重超过34%,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4.深圳创新生态持续改善。 深圳建设了500家科技企业的孵化载体,集聚了全国1/3的创投机构。

Ⅲ 以深圳为例论述其如何依靠创新谋发展的肖光文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像深圳这一类的城市,之所以会实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经济上升方式,其实都是来依赖或者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辅助。而在脱离国家政策之后,其实深圳的经济发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条件。

Ⅳ 科技创新领域,政府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深圳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创新资源的聚集和转移,能够培育创新型企业,掀起全民双创的新浪潮,从而推动城市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在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有深圳。深圳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已成为全国各地的参考范本。而其中,在深圳龙岗区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的“科易网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也成为各地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广东省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市委书记马兴瑞在考察科易网运营的龙岗区技术转移促进中心时,就曾给予科易网“你们是非常专业的科技服务公司”的高度评价。

Ⅳ 以深圳为例,论述其如何依靠创新谋发展的

像深圳这一类的城市,之所以会实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经济上升方式,其实都是来依赖或者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辅助。而在脱离国家政策之后,其实深圳的经济发展也有他自身的有利条件。具体操作为:

深圳的政府给予了很优惠的政策。比如说在人才引进方面,深圳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十分有利的。对于那些有真正技术或者高端前沿性的人才施行比较好的引入政策,争取在优质的人才储备下,创建出一个具有创新型的创业生态链,也能够让这些高端型人才来组建和构成深圳的生存是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在深圳的科技型产业和金融产业进行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实他同样没有忽视对于社会大众所关注的民生事业的发展。对于一个相对于高科技术人才差不多的地区而言,其社会民生也可以说是占有重要比重的,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发展城市上面,都会对于他给予更多的关注。

其中就业,医疗和公共支出以及教育行业为主,尤其是教育行业成为了深圳如今想要重点发展的基础性行业。

深圳靠创新谋发展做法的借鉴意义:

其实这种政策对于大部分地区是非常管用的,尤其是在一些西部经济发展地区,以省会和较发达城市为主所进行的辐射经济发展,成为了区域经济进步的主要方向。

在深圳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当中,是要着重打造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也就是技术型占比在深圳各行业以及各企业当中的比重是逐渐提高的。因此需要更多的政策以及进行产业的升级,这样才能够促进深圳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他固有的有利条件,也有国家政策的帮助。在深圳成为如今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同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经济模式的开发。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深圳在深层次经济开发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积累出一定的有效经验,为之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模式支持。

深圳如何加强对香港创新创业的支持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大湾区考察团12日抵达深圳,展开考察行程第二站,了解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未来深圳会继续加强对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鼓励香港人才去深圳创业就业。

以大湾区发展规划为契机,深圳未来将争取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专项实施方案,推进深港澳在经贸、金融、教育、科技、人才等领域更紧密合作,目前“广深科技走廊建设”已经写入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计划中,将广州、东莞、深圳沿线打造成高新科企业聚集的地带,拉动大湾区发展。

此外,深圳绿化覆盖率43%,PM2.5水平为28,连续多年成为全国十个空气最好的城市之一。治理河道污染方面,深圳计划2019年所有受污染河道整治完毕。为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深圳将建成深圳歌剧院等十大文化设施。

内容来源:凤凰网

Ⅶ 深圳前海未来金融业该如何创新发展,在银行哪个部门最可能接触到前海得业务领域

当然是公司业务、零售业务、授信业务

Ⅷ 深圳为何可以走在全国创新的前列

据报道,在9月21日举办的“2017国是论坛”上,国务院参事王京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秉持工匠精神制造的产品及其背后的职业精神,与一个民族的尊严、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正是企业家精神让深圳走在全国创新的前列。

行业普遍认为,深圳是我国创新走在比较前面的地方,深圳创新资金和组织来源,90%是民间企业,90%的资本也来自于民间企业,90%的发明专利也是由企业直接提供的,而不是大专院校,因为没有一流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团队,没有一流的团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产品。

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向深圳的创新企业学习,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Ⅸ 如何解决大城市用地指标困境深圳探索创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日前,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自然资源部支持广东和深圳,从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耕地占补平衡、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关试点、不动产登记、土地只征不转以及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等九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和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建设用地方面,自然资源部发出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广东探索建立省域内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支持创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支持探索建设用地使用权地上、地表和地下分层设立、分层供应政策,探索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深圳作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城市发展较早较快,但同样也面临着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面积仅有1997.47平方公里,(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仅为北京的12.17%、上海的31.50%、广州的26.76%。另据2019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耕地的面积达3618公顷(5.43万亩)。此外,按照2005年10月17日公布的《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作为保护深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为974.5平方公里,占比48.76%,接近深圳市总面积的一半。
《经济日报》指出,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今年4月发布的《住房发展2020年度实施计划》,深圳居住用地占全市总建设用地的22.6%,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中25%~40%的下限,难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条件下的住房需求增长和品质提升要求。
由此,对于土地资源稀缺的深圳而言, 探索建立省域内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支持创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等措施可有效化解深圳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面临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较发达地区耕地、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土地相对充足,但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价值难以实现,这些不均衡制约国家整体发展。《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市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探索意见的函》是中央对于土地管理、审批权限向省、市政府转移。首次选定粤港澳大湾区,是基于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城市耕地、建设用地指标显着紧缺的现状。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深圳发展的比较早,可建设用地已接近“天花板”,但是城市要发展,就只能通过省域内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来实现。比如河源、惠州这些地方的建设用地指标比较多,深圳可以购买这些建设用地指标,而河源等城市也可以享受到深圳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红利。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程雪阳也指出,此次意见明确“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深圳这类城市要发展,但又不能触碰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就可以全国一盘棋,深圳可以向宁夏、甘肃这样有大量的耕地的地方实行跨区域交易。
对于推出“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的原因,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表示,推出“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主要是破解超大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困境,顺应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需要。像深圳这种城市,建设用地极为紧缺,占用耕地也难以在区域内实现平衡。推出“建立省域内的建设用地交易机制”以及“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配置与平衡,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平抑土地价格。
“探索建立全国性的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未来通过跨区域土地交易获得土地增量,有利于改善建设土地不足对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并改善房地产市场土地、住宅供不应求的矛盾。”许小乐说道。
邹琳华提到,按规定占用多少耕地就要补充多少耕地,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问题是像深圳这样的城市,占用了耕地没有地方可以补充。或者在全省范围内,也没法等量补充。这时,如果中西部省份有条件可以代为补充耕地,再通过跨省指标交易的方式由深圳给予资金补偿,双方都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Ⅹ 深圳大运会是如何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

深圳大运会 : 永久的文化遗产

青春飞扬的大运圣火已经熄灭,美轮美奂的大运村也于8月26日关闭;12000名运动员和技术官员在依依不舍中离开了深圳。然而,大运的激情仍在人们的心中涌动,大运精神将长久地造福深圳。

深圳人的精神品格悄然提升

大运后的“新深圳”,最让人动容的是市民的情怀与担当。

大运会期间,不强制单双号限行,而是倡导“绿色出行”,让市民自愿申报停驶。数十万人自愿停驶、满城飘扬的绿飘带,让世人触摸到深圳人的敢于担当和热爱家园的情怀。同时也开创了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带来公共管理和公共文明的改善。大运期间,97公里的大运专用通道没有一个行人走在上面,让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也禁不住“对深圳市民充满了敬意”!

127万志愿者在学校、企业、社区、公共场所服务,他们真诚的笑脸赢得了世界各国友人的高度赞赏,成为深圳街头一道道最靓丽的风景线。不少志愿者表示,此次参与志愿者服务的经历让他们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城市主人翁意识更加强烈。

开闭幕式上,不放烟花,不请明星,以大学生为主体,但青春、欢乐、友谊的氛围更加浓烈。

首创运动会火炬虚拟传递与实体传递相结合、线上线下参与互动的新模式,覆盖了90%的中国各类高校,参与人数突破1000万人,经费却减少九成,节省了数千万元,而规模、影响扩大了数百倍。

大运会的创新,将作为深圳最鲜明的城市品格,在深圳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成为驱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办赛事和惠民工程紧密结合,原先凌乱的“城中村”现在改造成了高档繁华的商业中心,旧建筑穿上了亮丽的欧式外衣;5条地铁线路同时开通,使深圳一举迎来“地铁时代”;市民切身感受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畅了、城更美了,先前因施工带来的烦躁、牢骚和埋怨,现在全都化成了赞美和喜悦。这种 “蝶变”使人们更加深深懂得:“以人为本,惠民为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执政者考虑问题处理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如此,建设和谐社会才有最牢固的基础。

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平等、尊严、尊重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以立法的形式鼓励社会组织成长,符合行政上的国际惯例;加快“廉洁城市”建设,体现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对反腐败工作的坚定决心和态度,更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重大举措;加快“万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以国际化城市为标杆,推进法治政府、公共服务性政府建设,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

诠释深圳个性,推进城市进步,加快融入国际化……因为大运,这一笔笔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让深圳更成熟了,更进步了!

深圳实现与世界零距离

31年前,深圳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特区之窗”,以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忐忑心情,尝试着吸取外部世界的经验和智慧,以探索走出一条发展壮大自身的道路。

31年后,深圳大运会在独具创意的“春茧”——深圳湾体育中心,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宽达110米的大“门”,以表达自己敞开怀抱,接纳四海宾朋、五洲学子到来的友谊与热情。

如果说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和魂,那么国际化就是深圳的“眼”。深圳特区创立到现在,各项政策突破和制度创新的灵感,大多来自国际化镜面的“观照”。大运会之后,深圳的眼睛将更加明亮。

国际体育记者协会主席吉安尼·梅罗告诉记者:“我在这期国际体育记者协会杂志封面上有一个特别的设计:在世界地图上,特别标注出深圳这座城市。我在给青年记者讲授新闻报道角度时特别提到,要将深圳放在世界地图上,而不只是单纯报道一个比赛本身。”

同样,在深圳人的眼里,深圳大运会绝不仅仅是深圳建市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综合性国际赛事,更是深圳走向国际化的一个良好平台,是实现国际化梦想最好的“成人礼”,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会。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去年5月,我们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战略目标,但客观上深圳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不是体现在“硬件”上,而是更多体现在“软件”上,特别是在城市的国际化氛围、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深圳与世界先进城市差距还比较明显。

大运会设立的国际化标杆,无疑为深圳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提供了重大机遇。

大运会虽然只有短短12天,但深圳在家门口展开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城市营销:科技之城、创业之城、文化之城、滨海之城……“印象深圳”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深圳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魅力和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城市形象。

世界给了深圳一次机会,深圳必还世界一个惊喜。

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12000人的参赛阵容,3000多名媒体记者,数万名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聚集深圳,期间举办的全球青年联欢节、世界大学生沙滩音乐节和中欧青年论坛等多场主题活动,都充分说明了这个盛会已经远远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一场多元的文化交流互动大会。

这一刻,深圳在世界观众面前尽情挥洒自己的情怀;这一刻,世界又重新发现了这座南中国年轻的城市;这一刻,成为深圳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