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资料 » 郎家骅是天津哪里人

郎家骅是天津哪里人

发布时间: 2022-07-26 12:39:56

Ⅰ 主教练郎平有多伟大

女排主教练郎平有多伟大?郎伯伯:她把全部都给了中国女排!

杨澜曾经主持过一档节目,那次的节目就是采访郎平。后来杨澜在节目上放了一段赖亚文和郎平父亲通话的一段视频,当郎伯伯说起女儿郎平的时候顿时泪流满面,他说:郎平把全部都献给了中国女排事业,我们做父母的都为她骄傲,可是我们也非常担心她。就这么一段话,让节目中的郎平哭的泣不成声。

如今的郎平已经完成了郎伯伯的两个最大的心愿,她也带领着中国女排走上了巅峰!中国女排郎平能有多伟大?让我们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

Ⅱ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总评:联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全文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说做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执着救国、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他的确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Ⅲ 中国社会名人有哪些是再婚

离婚的人,很多会选择再婚,他们选择再婚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第一、生活动机。简单的说就是为了生活便利而再婚的。比如,孩子还小,希望给他们一个相对完整的家,让他们失去的父爱或者母爱通过另一种形式得到恢复。比如,上有老人需要赡养,一个人在外打拼,家事无暇顾及,需要一个人料理等。这些都属于生活动机,这种动机往往是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以双方互惠互利为基础达成的,这很像生意场上的一种合作或交易。这种动机多见于普通人的再婚情况,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这里的翡翠原石,矿区直供,无中间商,一件也是批发价
广告
这里的翡翠原石,矿区直供,无中间商,一件也是批发价

第二、情感动机。这部分人群主要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他们基本完成了人生的主要使命,物质生活无忧,精神情感空虚,急需要一个伴侣来排遣内心的孤独。这种再婚的动机,通俗的讲就是找老来伴。比如:隔壁王大爷和跳广场舞的张大妈好上了,就是这种类型的动机。

最后一种是 “补偿动机”。这部分人,通常在第一段婚姻中,因为各种原因留下了太多遗憾。后来,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有能力去弥补这些遗憾,于是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婚姻理想又冒出了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找各种理由,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按自己的理想再婚。这部分人群以社会精英名流为主。我们看到的各类明星再婚,基本都属于这种动机。比如:郑少秋的再婚,赵本山的再婚,这个就不需要多说了。

了解了再婚的心理动机,我们可以通过它推演出当事人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判断对方是否属于自己需要的那类人。

作者:方亮,曾用名方言亮语,驭爱情感品牌创始人,资深情感媒体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实战派婚恋导师,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编导。中国第一位提出“婚姻保证金”概念的人,第一位提出“家暴限婚”制度的人,第一位提出“准婚证”概念的人

Ⅳ 闻一多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敢于和反动派做斗争的人 。

Ⅳ 郎平曾获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冠军,你知道有关郎平的故事吗

郎平的少年时代,正是我国经济困难的时期,粮食定量供应,营养品就更缺乏了。偏偏郎平生来就是一大个子,父母,姐姐的口粮尽可能地省给她吃。小郎平越长越高了,上小学时就比男孩高出一头,上中学时更是鹤立鸡群、俯视全班了。父亲郎家骅是个体育迷,看见女儿天生这样一副好身材,便一意鼓励她做一名运动员。郎平升入北京朝阳中学后,课余参加了校排球队,这简直成了郎家骅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每天都要教女儿怎样打球,一有机会还要陪女儿去看国际排球比赛。可以说,郎平走上排坛生涯的第一位引路人,就是她的父亲郎家骅。

排球界对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培训,概括成一句话:“3年打基础,5年成型,8年成器。”然而,郎平却是个例外。她15岁进北京青年女排,后跨越二线队、甲级队、国家队三级台阶,一年一级,直至擢升为中国队绝对主力,并战胜世界劲旅,成了大器,其间只用了4年多时间。就整个世界排坛而言,实属罕见的“超前进位”者。

Ⅵ 郎平主要事迹

郎平主要事迹:

1973年进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练习排球。1976年进入北京市业余体校,同年入选北京市排球队;1978年入选国家集训队。1980年入选中国体育劳伦斯奖第二届十佳名单。1982年荣膺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MVP”。1984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1996年获得国际排联颁发的“世界最佳教练”。2002年10月,正式入选排球名人堂,成为亚洲排球运动员中获此殊荣的第一人。2013年4月25日,被任命为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2015年2月1日,获2014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2015年率领中国女排夺得女排世界杯冠军,并直接晋级2016年里约奥运会。

2016年1月16日,与王育成在京举行婚礼。2016年1月24日,获2015CCTV体坛风云人物最佳教练奖和评委会大奖。2016年2月14日,荣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2016年8月21日,郎平带领女排战胜塞尔维亚,赢得里约奥运会冠军。

扩展材料:

郎平,1960年12月10日出生于中国天津市,前中国女子排球运动员,奥运冠军,现任中国女排总教练、中国排球学院院长。

郎平的父亲是个体育迷,一有机会,父亲就带着郎平到住家附近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去看比赛。父亲对体育的酷爱,影响着郎平。在郎平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排球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7年,郎平与前八一男排队员白帆的结合。二人当时在北京饭店举行隆重的婚礼,之后郎平赴美国留学,并诞下爱女白浪浪。1995年,郎平与白帆在美国离婚,根据当地法律,二人各自分享一半抚养权。

郎平,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她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着称,是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郎平细节定成败,以身作则传承女排精神。

Ⅶ 中国女排教练郎平的父亲叫什么

她父亲叫郎家骅。

Ⅷ 七子之歌的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中文名: 闻一多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出生日期: 1899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 1946年7月15日
代表作品: 《闻一多全集》

目录

闻一多生平
《最后一次演讲》

1. 原文
2. 赏析

闻一多的诗

1. 太阳吟
2. 忆菊
3. ——重阳前一日作
4. 红豆
5. 死
6. 忏悔
7. 废园
8. 小溪
9. 口供
10. 也许
11. ——葬歌
12. 一个观念
13. 洗衣歌
14.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15. 奇迹
16. 祈祷
17. 一句话
18. 色彩
19. 相遇已成过去
20. 死水
21. 静夜
22. 发 现
23.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歌词
闻一多名言

闻一多生平
《最后一次演讲》

1. 原文
2. 赏析

闻一多的诗

1. 太阳吟
2. 忆菊
3. ——重阳前一日作
4. 红豆
5. 死
6. 忏悔
7. 废园
8. 小溪
9. 口供
10. 也许
11. ——葬歌
12. 一个观念
13. 洗衣歌
14.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15. 奇迹
16. 祈祷
17. 一句话
18. 色彩
19. 相遇已成过去
20. 死水
21. 静夜
22. 发 现
23.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歌词
闻一多名言
展开

编辑本段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画像]

闻一多画像
原名闻家骅.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闻家铺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喜欢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着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出版书籍《闻一多全集》 。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
1946年6月18日签署《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该宣言表示:“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忍受着连日饥饿带来的折磨,发表了着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闻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激动地说: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帝国主义残害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着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刚到昆明的闻一多一心研究《诗经》、古代神话,不问时事,被人戏称为“何妨一下楼先生”。日本军队攻陷郑州长沙后,继续攻打贵阳,昆明形势十分危急,闻一多对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十分不满,开始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演会,十分善于演讲的闻一多颇受学生拥戴,并且极大鼓励了昆明的抗日热潮,闻一多也加入了改造国民党一党专制的民主运动,极受国民党忌恨,但因云南省主席龙云支持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得闻一多等人。?
1945年日本投降,北大、清华、南开复员北上,已经参加民主同盟的闻一多被选为昆明支部宣传部长,并主持《民主周刊》。国民党政府趁日本军队受降之机,调龙云的部队到越南河内,龙云不知有诈,国民党第五军和杜聿明的部队开进昆明,包围了省政府,逼迫龙云北上重庆调任闲职。国民党军统特务控制昆明,开始迫害要求民主的进步知名人士。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

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时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汇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些诗篇发展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以及社会批判的性质。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三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主张的实践。他的大多数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仅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气氛,尤擅于在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同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些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由于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的诗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的诗人 。
着有《岑嘉州系年考证》《匡斋说诗》《天问释天》《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离骚解诂》《敦煌旧钞本楚辞音残卷跋》《诗经新义·二南》及《释朱》等,并有《闻一多全集》出版。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新婚那天,亲友纷纷前来贺喜。好久了,还不见新郎,大家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当迎亲花轿快到家时,人们才在书房找到他,原来他仍然穿着旧长袍在看书。家里人说他一看书就“醉”。(《应用写作》(月刊)2003年第1期第63页)

[闻一多选集]

闻一多选集
闻一多着作《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着,1922年,清华文学社
《红烛》(诗集)1923年,上海泰东图书局;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死水》(诗集)1928年,上海新月书店;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全集》(1一4册)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1982年,三联出版社
《闻一多选集》1951年,上海开明书店
《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年,武汉大学出版社
《楚辞校补》(古典文学研究)1942年,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
《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 出版社
《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年,古籍出版社
《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年,重庆出版社
《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更是编选在了初中语文教材中
2009年,电影《建国大业》中,吴刚饰演闻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