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在天津呆的地方
“张园”原名“露香园”,是清末湖北提督,湖北第八镇统制张彪在天津的私宅。1924年11月5日由于冯玉祥逼宫,小朝廷霎时灰飞烟灭,1925年2月23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离开北京。在日本人的保护下,溥仪乘车逃往天津,由日本人驾车迎往日租界。清朝的忠臣遗老张彪,得知溥仪到了天津,将溥仪全家连同宫女、太监、遗老遗少,接进“张园”。一楼为大客厅及餐厅,后面为文绣卧室;二楼为溥仪卧室及小客厅,东边为婉容卧室及饭厅。溥仪也以皇帝之尊感激这位前清老将,将这新迁居的地方赐名“张园”。 随来的皇亲国戚,住满“张园”。随后,两江总督张人俊、户部尚书孙铁良、工部、兵部、外交部李海寰,社会名流华世奎、刘嘉琛、朱益蕃等人也纷纷来“张园”拜谒问候。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送来细木家具。旧臣罗振玉,郑孝胥、朱汝珍,贝勒载涛等每日来园恭候。皇室仍然保留了【内务府】组织,挂上了【清室住津处】的大牌匾。虽清册减政,仍然排场宏大。溥仪住进“张园”,张彪表示关切。为报答过去皇恩浩瀚,张彪对园内诸事倍加关照,嘱子学骞增岗,保护安全,子学骥陪同游览侍奉有加,并把旧家具全部换成英国惠罗公司的欧式家具。为增加园内活动游乐场所,将三层“平远楼”加盖成四层,增加了健身、球室、琴、棋、书、画、歌舞等活动场所。园中又加盖一行平房小院,为来往候差之随从和旧臣进出“张园”歇脚之处。除其政务开支由内务府照办之外,园内另案支付全由张彪无偿供应。1928年9月13日,民国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张彪因病逝世于“张园”,享年68岁。 溥仪在“张园”住了五年半,又转到对面“静园”居住(静园是五四时期任制币局总裁的陆宗兴的私宅)。其实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张园”坐落在旧日本租界,早为日军垂涎,看中这个花园和地点,想强行收买,作为军部使用。日本人为想把溥仪迁走,服从他们的挟持,日方派特务川岛芳子(女,中国名:金壁辉。),前往同张彪的儿子商洽。张家八兄弟并非一母所生,无法同居一处,所以想将“张园”出售,各得一份财产,分道扬镳。故提出向溥仪要房租。当时溥仪并未迁出。后日方将“张园”的水、电停止供应,溥仪在1929年则不得不搬到“静园”。1935年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借势强买“张园”后,则大动土木,改建大楼,将“张园”面貌大改其观,日本屯军作为军部。现在的“张园”经改建和地震等破坏,以非原貌。
‘贰’ 天津和平区旅游:天津溥仪故居
天津溥仪故居位于天津和平区鞍山道59号,是一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以下是关于天津溥仪故居的详细介绍:
历史背景:张园原系清末湖北提督兼驻武昌第八镇统领张彪的私人住宅和花园。张彪为山西榆次人,清朝武科举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张园与溥仪有关联,但它并非溥仪的原始住所,而是在某个历史时期被溥仪使用过。
地理位置:张园确切地位于天津和平区鞍山道59号,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游客参观天津历史文化的重要一站。
建筑特色:原张园在1935年后被侵华日军拆除并重建,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罗马式砖木结构两层楼房。这种建筑风格不仅展示了当时天津的建筑艺术水平,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历史文化价值:除了作为溥仪的故居之一,张园还承载着其他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例如,1924年孙中山先生北上时曾在此短住,这使得张园不仅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有关,还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历史紧密相连。
旅游参观:作为一处文化旅游景点,天津溥仪故居吸引了众多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参观。通过游览故居,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天津乃至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片段,感受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叁’ 天津旅游打卡景点
天津是历时上的名称,还是末代皇帝溥仪,梁启超,曹禺等众多名人曾经的薯春明居住地,这里的风景还有建筑风格都有非常浓郁和强烈的特色,能数告够为大家讲述曾经在这座城市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那么去到天津有哪些必去观赏游玩的景点呢。
五大道
五大道可以说是天津最有特色的景区,街道干净,建筑都很有韵味,保存得很完好,而且有浓郁的历史气息和异域的风情,坐马车也很有意境。五大道包括:重庆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后成流传甚广的俗称。
交通:地铁1号线【小白楼】站下。五大道包括五条主要的历史街道,所以乘坐公交可选择在其任意一个街道的站点下车,景区内可步行也可选择相应自行车租借等项目。
意大利风情区
天津意大利风情街在天津市河北区海河沿岸,是目前意大利在亚洲保存最大最完好的风貌建筑群落。区域内包括意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剧场、学校等200余栋,也有近代历史上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包括梁启超,曹禺,张廷谔,袁世凯等等。意大利风情街是免费对外开放。
交通:搭乘公交车可在意式风情区站、大沽桥站或北安桥站下车。也可搭乘地铁2号线到【建国道】站下车。
溥仪旧居静园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大家并不陌生,而天津的静园则是溥仪和婉容居住过的故居。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前后两幢砖木结构的小楼,以及附森喊属的书房等。前楼是园内的主要建筑,为西班牙式建筑,室内装修奢华典雅,有壁橱、壁炉。
交通:搭乘公交车可在万全道路站、鞍山道站或甘肃路站下车,也可搭乘地铁1号线到【鞍山道站】下车。
杨柳青石家大院
石家大院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是石家位于石宝珩的住宅,"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其建筑结构独特,规模宏大建造精巧,砖木石雕精美。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御河桥西100米。
建议游玩:1-2小时
天津之眼
天津之眼,全称天津永乐桥摩天轮,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海河畔,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坐在摩天轮上可以俯瞰天津。
夜游海河
海河作为天津的母亲河,两岸的秀丽风景和风格建筑成为天津的城市名片之一。在天津乘海河游船赏津卫风景,感受天津魅力的首要选择。晴朗的夜空月色迷人,海河两岸景色醉人。游船时间约50分钟。
‘肆’ 【天津地名史话】天津的“紫禁城”——柳墅行宫
柳墅行宫,天津辉煌的皇家建筑,如今却鲜为人知。本文搜集自网络资料,汇集关于柳墅行宫的信息,旨在尽可能全面地展现其历史风貌。干隆三十年(1765年),由盐商合资建造,专供皇帝巡幸驻跸,是清代天津府城规模最大的皇家行宫。历经干隆、道光两朝,终至道光二十六年殆毁,存世81年。行宫位于南门外海河东岸,四面遍植垂柳,围墙周长240丈,内有各式建筑、设施,规模宏伟,被誉为“八景何堪比上林”。干隆对其喜爱,多次驻跸,留下诗作和题字,将其视为“帝王巡幸游憩之所”和“清王朝维系政局稳定的媒介”。现存史料、图像和文字记录了其营建、基址、功能与衰落,以及与盐商关系的维系。柳墅行宫不仅彰显了清帝的皇家气派,也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柳墅行宫的营建始于干隆三十年,耗时八十一年,由盐商集体捐资建造,作为皇帝巡幸天津时的临时驻跸之所。干隆皇帝亲临八次,题写楹联、匾额,留下诗作,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行宫设施齐全,规模宏大,干隆题“柳墅赢津”,成为其专称。作为清代皇家行宫的典型代表,柳墅行宫不仅体现了干隆时期的盛世景象,也展示了清王朝与盐商之间的密切关系。
历史文献《长芦盐法志》等记录了柳墅行宫的营建过程、基址方位与衰落历程。图像资料如《津门保甲图》与文字资料如朱批奏折,提供了柳墅行宫的建筑布局、规模与景观要素的详细信息。干隆的御制诗文和题字,记录了他对柳墅行宫的深厚情感与对天津河工、民生的关注。行宫不仅作为皇帝巡幸的行宫,也是清王朝维系地方政局与盐商关系的重要纽带。
柳墅行宫的兴衰反映了清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嘉庆年间,皇帝鲜少驻跸,行宫逐渐冷清。道光年间,行宫被下令裁撤,历经兴盛与衰落,最终于道光二十六年殆毁。柳墅行宫的存在与消亡,是清朝历史变迁的缩影,见证了其兴盛与衰败。
柳墅行宫的地理位置考证,结合古地图与史料,确定其位于海河东岸,与大光明桥东侧、十一经路附近。武备学堂建于其旧址之上,光绪年间改建为俄国领事馆与俄国公园。1924年俄国租界归还中国后,海河公园在此基础上建立,行宫基址不复存在。现今,柳墅行宫的遗址上建起了商业和餐饮大楼,成为现代化经济商贸区的一部分。
柳墅行宫的风光与功能,体现了其作为皇家行宫的气派与政治功能。干隆的题字、楹联与御制诗文,展现了其对柳墅行宫的深厚情感与对天津的关怀。行宫布局与景观要素,包括宫殿区与苑景区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营造出皇家气派与自然美景相融合的氛围。行宫不仅为干隆提供了一个处理政务与休闲的场所,也是清王朝与盐商之间关系维系的重要平台。
柳墅行宫的现状复原猜想与实际现状照片,反映了这座历史建筑的遗迹与变迁。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与现代技术的运用,柳墅行宫的复原工作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的机会。尽管行宫已不复存在,但其历史痕迹与文化价值依然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与研究之中。
‘伍’ 中国哪个朝代的皇帝或皇宫里的人在天津有修建住所请简述
天津静园。1925年溥仪来到天津张园,2年后来到同街乾园居住。溥仪随后把乾园改名为静园,取“静以养吾浩然之气”之 意。他在此“静观变化、静待时机”,继续他荒唐的皇帝生涯,蛰伏待机,图谋复辟满清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