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能告诉我天津铃铛阁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据天津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罗澍伟介绍,铃铛阁,是一种俗称,原来是一座“藏经阁”。始建年代其说不一,有说始建于唐代,有说建于元代,有说建于明代。干隆《天津县志》卷八附“坛庙”:“稽古寺,在西北门外西北隅,万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经阁。”这里的藏经阁,便是铃铛阁。同治《续志》:“海会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间天竺国僧海会结庵于此,故名。明万历年间重建。”显然,这两条记载有不同之处。但天津着名地方志学家高凌雯却用他的解释,解决了两者的矛盾:即万历时所建的稽古寺在海会寺旁,元朝时建海会寺,在明末时倾圯,并入稽古寺。《天津县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观”说:“海会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间天竺国僧海会结庵于此,故名。旁为稽古寺,明万历七年建。其后,海会寺圯,以地并入稽古寺。”
藏经阁原是海会寺的建筑,后并入稽古寺,成为它的附属建筑物。“阁两层,宽五楹,飞檐四处,如鸟张翼。”“藏经阁”共两层,但基础高在一丈多。屋顶飞檐突出,画梁雕栋,庄严华丽。为了宣扬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飞鸟的破坏、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悬挂48只风铃,长一尺多;微风吹动,铃声由近而远,好像波浪一样,清澈悦耳。声音可飘扬二、三里,为这一带居民平添了异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铃铛阁声明大噪,遐迩皆闻,反凌驾于稽古寺之上。
阁里藏有十六柜佛经,其中的《大藏经》包括了几乎全部的汉语佛教经典,还有贝叶经,这些经典版本是很珍贵的。康熙年间,由天津道署捐资重修稽古寺,请来江南名匠,仿照黄鹤楼修葺一新。同时,扩建了平房数间,以作考文之需。
阁内的藏书楼中,书笺大部分是当时的名流所捐赠,多为稀世之珍。海内孤本达数百种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余种)以及六朝写经四十卷最为珍贵。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晒经节”。到了那一天,阁内的全部藏书均置于阳光下曝晒,蛀虫防腐;同时借此良机任人阅览,以飨读者。当时津门的一些文人学士,纷至沓来、先睹为快,一时盛况空前。
天津铃铛阁
铃铛阁位于红桥区南部,在西北城角,铃铛阁大街东端南侧,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
画栋,庄严古朴。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
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天津民间流传俗语:“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g
ǎo)。”在普通市民的口语中,“铃铛阁”大有名气,而“藏经阁”这个正式名称却无人
知晓了,民俗甚至把稽古寺及其藏经阁一律统称“铃铛阁”了。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
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
书遭焚毁。光绪二十七年,在铃铛阁旧址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普通中学堂,
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
铃铛阁早已焚毁了100多年,但这个名字却长久流传下去,因为由它派生出诸如铃铛阁
大街、铃铛阁北胡同、铃铛阁大胡同、铃铛阁西胡同、铃铛阁中学、铃铛阁小学、铃铛阁
街道办事处等一系列地名。另外,在红桥区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关大街之间,原有一条
阁(gǎo)外大街,这个“阁”是指供奉观音的过街楼阁。这条街约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9
95年拆除,建成芥园道。
B. 关于天津铃铛阁的资料、书籍、图纸,别复制百度百科的。最好是书上的资料,要书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4b7050102dwdo.html
铃铛阁位于红桥区西北城角,其原址现为铃铛阁中学,它也是我曾就读的天津三中的前身。铃铛阁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稽古寺的藏经阁。主体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庄严古朴。阁楼顶部屋脊房椽顶端系挂铜铃百余个,清风吹拂,铃声悦耳,距离阁楼二三里的人们都可聆听。清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内设立稽古书院。光绪二十年,附近木料场失火,殃及铃铛阁,建筑及藏书遭焚毁。至今,只留下由它派生的一系列地名,诸如铃铛阁大街、铃铛阁胡同、铃铛阁小学、中学等。
C. 天津铃铛阁的名称来历
藏经阁原是海会寺的建筑,后并入稽古寺,成为它的附属建筑物。“阁两层,宽五楹,飞檐四处,如鸟张翼。”“藏经阁”共两层,但基础高在一丈多。屋顶飞檐突出,画梁雕栋,庄严华丽。为了宣扬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飞鸟的破坏、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悬挂48只风铃,长一尺多;微风吹动,铃声由近而远,好像波浪一样,清澈悦耳。声音可飘扬二、三里,为这一带居民平添了异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铃铛阁声明大噪,遐迩皆闻,反凌驾于稽古寺之上。
D. 天津卫三宝 是什么
天津三宝是天津在明清时代的三座主要建筑,天津俗语称“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鼓楼坐落在天津旧城中心,建于明弘治三年(1492年),四面开门,城中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鼓楼交汇,原名钟鼓楼,是旧城内最高的建筑,上有对联为“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1953年因扩建旧城道路,以其妨碍交通被拆毁。21世纪初,改造旧城建筑,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外,旧城中平房全部拆除,道路加宽,又在原址重新建一座新鼓楼,新鼓楼式样和原来鼓楼一样,但更为高大,改为绿色琉璃瓦顶(旧中国只有清真寺用绿色屋顶),并增加了汉白玉栏杆(以前只有皇家建筑和“敕建”的寺庙才允许使用汉白玉)。 炮台在现在南开区炮台庄,建于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防止满人入侵,清代时已经没有什麽作用,失于维修倒塌。 铃铛阁原来是旧城西稽古寺的藏经阁,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因为飞檐四出,风铃丁冬,俗称铃铛阁。光绪年间因附近板场失火被波及而焚毁,民国期间在原址建铃铛阁中学。 所以天津人在上述俗语中还经常接上一句:“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天津话将“阁”发成“皋”音)。 取自" http://www.wiki.cn/wiki/%E5%A4%A9%E6%B4%A5%E4%B8%89%E5%AE%9D"
E. 谁知道天津三宝
天津三宝是天津在明清时代的三座主要建筑,天津俗语称“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鼓楼(南开区,东、南、西、北四趟马路包围,老城厢一带)、炮台(在塘沽,南疆大桥附近)、铃铛阁(红桥区,芥园道与西马路交接一带)
F. 天津有一所高中叫什么阁 也不算是高中吧,就是多少分都能上,只要报名就能上的,叫什么阁 谢谢好心人!
铃铛阁中学始建于1901年,距今有106年的历史。1901年在西北角稽古书院建成了天津普通学堂开学授课,共招学生100余名,聘有英、汉语教师。1902年,学校改为公立,名“官立中学堂”(后改名铃铛阁中学),是天津开办最早的公立学校。
G. 天津铃铛阁的简介
所谓“天津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阁”不读gě,而读为gǎo)”。
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学大师朱彝尊曾为文以记其事,并描述其登临时的感怀:“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神仪。”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1901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创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其沿革为今天津三中,现址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
H. 雄县铃铛阁的由来
铃铛阁位于天津县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学大师朱彝尊曾为文以记其事,并描述其登临时的感怀:"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神仪。'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公元一九零一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但由于习惯大家叫它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
I. 请问天津三宝中的铃铛搞指的是哪个地方的什么东西
天津的“三宝”至少有两种。
一种是专指特色建筑的“三宝”:“鼓楼、炮台、铃铛阁。(阁发搞音)”其中除了鼓楼在去年重新修建以外,另两种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而荡然无存了。
还有一种是专指特色饮食的“三宝”:“蚂蚱、银鱼、炸铁雀。(雀发巧音)”而我们今天要谈的,正是这具有悠久历史,又颇有天津地方特色的“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