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唐朝安禄山是哪里人
唐朝安禄山出生地: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贰’ 安禄山出生在哪里
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柳城(今辽宁 朝阳)人。本名轧(一作阿)荦山,据说姓康,母突厥人。安禄山通晓边境若干少数民族语言,初为互市牙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以其骁勇多机智,收为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以贿赂勾结唐廷派往河北的使臣,博得唐玄宗的称许。二十九年,升为营州都督;天宝元年(742)为平卢节度使;天宝三载,兼范阳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十载,又兼河东节度使,掌握了今河北、辽宁西部、山西一带的军事、民政及财政大权。安禄山权势的取得,除了手段狡诈,善于谄媚逢迎,骗得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宠信和支持外,还因为河北一带民族杂居,情况复杂,而他熟悉当地情况;另外,当时奚族和契丹族势力较强,不时进扰河北,他以征战或欺诈手法镇压两族立功,被玄宗倚为安边长城。玄宗统治晚年,朝政腐败,禁军虚弱。安禄山洞悉内情,有轻朝廷之心。他又与权臣杨国忠不和,遂阴谋叛唐。他豢养同罗、奚、契丹降人8000为假子,称“曳落河”(胡语,意为壮士),皆骁勇善战;又蓄战马数万匹,多聚兵仗,分遣胡商至各处经商敛财。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32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同年十一月,安禄山自范阳起兵,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同年六月,遣军陷长安。从此,唐朝的半壁江山陷于长期战乱之中。至德二载(757)正月,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叁’ 安禄山兼任节度使这三镇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范阳唐方镇名。亦名范阳镇、幽州。开元二年(714)设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范阳节度使,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以临制东北奚、契丹。兵额九万一千人,马匹六千五百。后为河朔三镇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辖境屡变,久领幽、蓟、平、檀、妫、燕六州,约当今河北怀安、新城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区。为安禄山反唐基地之一。宝应元年(762)李怀仙降唐,复为幽州节度使,兼制卢龙。后历为朱滔、刘济、张促武、李全忠等父于兄弟割据,元和时曾听命朝廷,但内部争夺最为激烈。乾宁二年(895)为刘仁恭所据。
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761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
河东
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肆’ 安禄山与唐玄宗发生了什么事情
唐玄宗李隆基确实很信任安禄山。唐玄宗有三方面的表现足以说明他对安禄山的信任:
1、唐玄宗给了安禄山极大的权力:唐玄宗天宝时期,安禄山被任命为范阳(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廊坊市、张家口市)、河东(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平卢(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承德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辽宁省西部地区)三镇节度使,将大唐整个北部和东北部边疆都交给了安禄山。唐朝天宝时期,全国总兵力有69万,中央禁军只有18万人,而安禄山一个人指挥的军队就有20万人。给他这么大的权力足以说明对他的信任。
2、唐玄宗极力拉拢安禄山:唐玄宗对安禄山可谓是笼络备至。唐玄宗让安禄山认自己最宠爱的杨贵妃做义母,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将荣义郡主嫁给他的长子安庆宗,还在京城为他建造了一座比所有亲王的王府都豪华的府邸,此外唐玄宗多次让安禄山到骊山和自己一起泡温泉。这一切都说明唐玄宗确实对安禄山很是恩宠,对他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唐玄宗在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后一直不相信: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河东地区(今山西省)的地方官向唐玄宗报告安禄山叛乱的消息,唐玄宗一直将信将疑,还以为是小人进谗言挑拨离间。直到安禄山攻破太原并向天下发出檄文声称要“清君侧,诛杨国忠”后唐玄宗才不得不相信安禄山真的反了。
‘伍’ 天津蓟县出过那些名人陈胜,安禄山是不是在蓟县起的兵
蓟县出生的历史名人不多,但是和蓟县相关的名人很多,如:传说中的黄帝,崆洞子,汉武帝,杨家将,戚继光,干隆,和珅。三字经(窦燕山等)。。都与蓟县有缘分。看看史记最早的无极就是指蓟县。。。安禄山是在蓟县造反的。陈胜的目的地是蓟县(渔阳),可是他不是在蓟县造反,因为他没有赶到渔阳所以才造反。
‘陆’ 安禄山是哪里人
安禄山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
‘柒’ 安禄山是哪里人是现今的什么地方要详细点的
安血城。南宁,混姓康禄本,是今营州朝辽胡)(阳山人柳
‘捌’ 安禄山做过哪三地节度使(除了范阳以外还有什么)
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
范阳唐方镇名。亦名范阳镇、幽州。开元二年(714)设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742)更名为范阳节度使,为玄宗时十节度使之一。以临制东北奚、契丹。兵额九万一千人,马匹六千五百。后为河朔三镇之一,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辖境屡变,久领幽、蓟、平、檀、妫、燕六州,约当今河北怀安、新城以东,抚宁、昌黎以西,霸州、天津以北地区。为安禄山反唐基地之一。宝应元年(762)李怀仙降唐,复为幽州节度使,兼制卢龙。后历为朱滔、刘济、张促武、李全忠等父于兄弟割据,元和时曾听命朝廷,但内部争夺最为激烈。乾宁二年(895)为刘仁恭所据。
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761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
河东
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
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传说中“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这块土地上。上古时代女娲氏炼石补天、神农氏尝百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舜耕历山等均发生于此。
河东地区历代名臣良将辈出。战国时代着名的政治家张仪、名将李牧、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霍光、关羽、张辽、唐代名将尉迟恭、薛仁贵、宋代宰相司马光、名将狄青、明代重臣王琼、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均诞生于此。
河东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战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荀子、中国第一位西行取经的僧人法显、隋代大儒王通、唐代诗人王勃、王翰、王维、王之涣、王昌龄、卢纶、宋之问、温庭筠、柳宗元、白居易、司空图、金代大文豪元好问、元代杂剧家白朴、郑光祖、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初文学家傅山、近代文学家赵树理等,为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斗转星移几度秋,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河东文明,经历了蓬勃的发展时期,并将继续着它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河东儿女也在期待着中华另一个盛世的来临。
‘玖’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其实就是安史之乱如何把。叙述起来很复杂,我简单打下。
安禄山身兼河东、范阳、平卢三大节度使,老巢在范阳(又叫幽州,今北京),所辖区域大致在今山西、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地区、辽宁大部,755年12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发兵15万南下。安禄山的部队都是在东北和少数民族武装作战的精锐之师,而此时经过了开元盛世的中国承平已久,内地基本没什么像样能打仗的部队,所以很快黄河以北的24州(唐的州相当于郡,就是现在的地级市级别)除了恒州(后改为镇州,又叫常山郡)的颜杲卿(着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堂兄)坚守外,降的降、逃的逃。然后就是顺利过黄河打下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东都洛阳,此时离起兵才35天,又向西攻打首都长安(今西安),长安的门户就是潼关天险。
此时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又叫灵武郡,在今宁夏灵武)郭子仪起兵勤王,东渡黄河打下山西重镇晋阳(今太原,河东镇治所),从安禄山背后插了一刀,郭在战斗中了解了李光弼治军才能,上表让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郭、李联合攻打安禄山在河北的州郡,河北部分州郡又重新纳入唐朝掌握,安禄山后路岌岌可危。而全国藩镇勤王的兵马正在河南陆续聚集,此时形势,只要唐军坚守潼关天险,长安就无事,长安无事,郭、李以及河南的勤王兵马就能无所顾忌的打击安禄山,安禄山败亡指日可待。可惜玄宗及其手下认为潼关守将哥舒翰畏缩不前,有通敌嫌疑,强令哥舒翰出击叛军主力,756年6月,哥舒翰出战,潼关唐军虽多,都是临时拼凑,野战根本不是叛军对手,20万唐军大败,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潼关以西是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长安无险可守。而郭、李军队主力在山西和河北,河南勤王诸军见潼关失守,徘徊不进。唐玄宗放弃长安逃亡剑南西川镇(今四川中西部,治所成都)避难。安禄山兵不血刃占领长安,唐玄宗威望尽失。再向西川逃亡中护送士兵发动马嵬事变,杀了宰相杨国忠,逼死杨贵妃,玄宗被迫传位太子李亨,是为唐肃宗,756年,肃宗在灵州称帝,领导全国抗击安禄山叛军。
安禄山在占领洛阳后称帝,国号“大燕”,居住在洛阳皇宫。安禄山脾气坏,动辄以小事杀人,属下整天都提心吊胆。安禄山干节度使的时候,其幕府的心腹手下高尚、严庄怂恿安起兵,说唐全国的精兵悍将都在你的手下,内地没有精兵,很快就能打下。叛军在潼关前一度一筹莫展的时候,安禄山骂高尚、严庄:你们教我造反,说是万无一失,现在过去好几个月了,河北被郭子仪、李光弼抄了后路,河南潼关拿不下,唐军现在两面夹攻,那里还万无一失?你们这些小子误我啊。这几个手下怕被安杀掉,就动了做掉安禄山的心思。正好安的儿子安庆绪惹老爹烦,也怕被杀,于是一拍即合,757年正月初五,趁安禄山睡觉的时候把安禄山杀了,安庆绪暂时掌握叛军指挥权。
之后就是郭子仪统帅军队收复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安庆绪的叛军被唐兵打的落花流水,被迫退到河北坚守魏州(今河北大名)。一直在河北和郭、李作战的史思明见势不妙,龟缩到老巢范阳,向肃宗皇帝上表投降。此时安庆绪和史思明两股叛军势力此消彼长,史思明更加强盛。
李光弼的河东镇,离范阳很近,监视在范阳的史思明。李光弼暗向皇帝上书,说史思明这人靠不住,是假投降,不如趁机杀掉,以绝后患。被史思明截获,一看皇帝和李光弼这样怀疑他,干脆别装孙子了,于是又起兵开干,758年底,在范阳带兵13万南下支援在魏州的安庆绪,郭子仪率领九个藩镇节度使军队近60万大军在魏州附近和史思明决战,却由于各路节度使指挥不统一,而肃宗派来的监军怕郭子仪专权又从中作梗,因而失败,被肃宗免职。史思明获胜后顺势杀掉安庆绪,接管叛军全部指挥权,自称“大燕”皇帝,南下渡过黄河重新占领洛阳,准备重新西进潼关打长安。
此时,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掌握唐军指挥权,在洛阳西面的河阳(又叫孟州,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成功阻击史思明,河阳保卫战险胜,史思明退守洛阳,两军暂时进入相持阶段。此时叛军内部又有内讧,史思明儿子史朝义得罪史思明,史思明扬言打败唐军后再杀他,史朝义怕被老爹杀,先下手为强,761年3月,杀掉史思明。史思明死后,叛军士气受到严重打击,抵挡不住唐军进攻.762年10月,肃宗死,唐代宗即位,借唐政府“友军”回纥的精锐骑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率残兵渡河到河北叛军地盘求援,他本来在叛军中就不受待见,又因干掉老爹史思明才上位,根本镇不住在河北的叛军悍将。叛军看大势已去,纷纷降唐。此时李光弼因进军不力被代宗免职,其实有功高盖主之嫌。唐军指挥权由仆固怀恩接任。763年,史朝义逃到莫州(今河北任丘,范阳镇巡属),守将田承嗣欺骗他说,赶紧去老巢范阳搬救兵,莫州虽小,一定为你坚守。史朝义一出莫州,田承嗣立即把其家属献给唐军投降,史朝义率5000骑到范阳,守将李怀仙闭城不纳,所属5000骑溃散,绝望之下自杀,时间是763年2月,历时7年零2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此时,天下战乱已久,皇帝不希望打下去了,而唐军将领也怕把叛军彻底剿灭后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采取绥靖政策,对投降的安史叛将,直接把以前他们统辖的河北之地分给他们,这就为河北的藩镇割据留下祸端。从此,以河北三镇(幽州范阳、成德、魏博)为首的藩镇一不如意就同气连枝搞叛乱,一看情势不妙就投降,这样的事态一直断续到唐亡。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唐政府把西部和西北部边界的精锐守军调去打叛军,致使吐蕃等少数民族在西部和西北部边界逐渐侵蚀唐朝地盘,河西和陇右之地沦陷。一直到唐宣宗时期(846-859年在位),吐蕃内乱,才重新收复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