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岛如何形成

厦门岛如何形成

发布时间: 2022-08-20 18:35:09

‘壹’ 厦门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厦门市,在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港拥有多个港区和生产性泊位,已跻身国内大型一类港、世界集装箱大港15强之列。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小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贰’ 厦门岛内—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厦门电子地图 http://www.everywhere.com.cn/Map/

‘叁’ 厦门岛的建制沿革

自古以来,厦门就是我国东南沿海的海防要地,原属同安县。元、明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此设立防哨。
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泉州、厦门、漳州、莆田四市地,县治在今泉州市南安丰州镇。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属泉州府。
五代十国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正式置县。详见厦门历史沿革相关文章。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5 年)在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清代开始,隶属福建兴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 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 ,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旋改厦门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厦门岛沦陷,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28年(1939年)区驻地迁驻永春县,民国35年,1946年区驻地迁驻晋江县。1945年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民国32年开始,1943年国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区建乡设保,进行乡镇并编。1949年9月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厦门。1950年7月,同安县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8年10月,同安县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门,1970年8月,再划归晋江地区,1973年9月,归隶厦门市至今 。
解放厦门岛
1949年9月26日,兵团在泉州召开作战会议,确定同时攻取厦门、金门的作战方案。10月4日,兵团下达作战预令:以31军3个师、29军2个师,共5个师进攻厦门;以28军1个加强师并指挥29军2个团,共2个师进攻金门。各部立即进至南安、同安、石码等沿海一带,开始进行渡海作战准备。各军在中共厦门地下工委、中共厦门大学地下组织和龙溪、晋江两地区许多中学的协助下,于石码、同安、南安、晋江沿海一带征集了木船630余条、船工1600余人,并制作了大量简便救生漂浮器材。广大指战员冒着国民党军飞机、火炮的袭击,不顾晕船呕吐,夜以继日苦练战术技术,很快掌握了渡海作战的基本要领。为了掌握敌情,各部组织了隔海观察,有的部队还实施越海侦察。
1949年10月12日夜,92师侦察队副班长胡维志、战士张文升随同本队副队长驾船到厦门神山、寨上一带侦察。当胡、张摸清了几个主要登陆地段的地形和敌情,赶回会合点时,因超过约定时间,船已返航。他们顽强地与风浪搏斗了近7个小时,泅渡4000余米,带回了重要情报。31军颁发嘉奖令,授予胡维志、张文升以“越海侦察英雄”称号。此外,中共厦门地下工委和人民群众也提供了厦门守军的详细情报,为战斗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9年10月9日夜,28军84师251团2营和29军87师259团发起攻占金门北面大嶝岛的战斗,至10日晚,全歼守军,夺占该岛。11日夜,251团乘胜攻占小嶝岛。15日,28军82师245团攻占角屿岛。
1949年10月11日,第三野战军电复10兵团:为防敌逃跑,最好同时攻打厦门、金门,但从敌我双方实际情况考虑,以5个师攻打厦门有把握,同时以2个师攻打金门是否有把握?如条件成熟可以同时发起进攻。否则以一部兵力箝制金门,首先攻打厦门,比较稳妥。究竟怎么打,由你们依实际情况自行决定。10兵团根据这一指示,和28军进攻金门的船只不足的情况,遂决定改变方案,先取厦门,后取金门,并定于10月15日发起解放厦门的战斗。
厦门岛的西、南、北三面被大陆环抱,东与金门隔海相望。西岸、北岸距大陆较近,大部岸滩尚可登陆,近岸为起伏不大的丘陵,便于发展进攻;东岸、南岸滩窄水深,虽便于登陆,但受金门炮火控制,而且东南沿岸多山,不便于抢占登陆场;与厦门市区一水之隔的鼓浪屿,岛小岸陡,易守难攻,是厦门西南的屏障。国民党军以北半岛为防御重点,将齐装满员的74师配置在西北部的东渡至钟宅一带;181师布防于东北部的坂美至何厝一线;以29师和要塞守备总队防守鼓浪屿和厦门市区;以166师和68军残部位于东南部之石胃头、胡里地区。岛的沿岸筑在以永备工事为骨干的,与野战工事和障碍物相结合的防御阵地,并有大口径火炮、坦克和海空军火力支援,构成了环形立体防御体系。为给退守厦门的国民党军打气,蒋介石于1949年10月8日率国民党军政要员多人抵厦门巡视,汤恩伯等人吹嘘厦门防御“固若金汤”。

‘肆’ 厦门鼓浪屿旅游地是如何形成的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主要观光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环岛路、鼓浪石、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滨浴场等,融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首,全国35个着名景点之一。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腾飞,鼓浪屿各种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成为观光、度假、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海岛风景文化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伍’ 厦门岛从历史来看以前是没人居住的,是地震原因吗

究竟什么时候,岛上有人类的存在呢?1931年,厦门
大学林惠祥教授在厦门港蜂巢山发现一件长方形薄边石锛,
第三年,他又在厦门港东边社发现第二件类似石锛。这两
件石锛,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采集食物和狩猎的工具。1952
年,林惠祥又在厦大发现三件表面印有“V” 字纹和云纹
的印纹陶片,其中一件的耳柄上,还可以看到指纹痕迹,
这是手工制陶留下来的。1953~1955年,其他地方还发现
多件石器、陶片。1980年11月,在湖里区象屿海滨,发现
一件石制箭头,长6?2公分,磨得非常精致,经鉴定,是
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物,距今已有2000多年,当时的人们
以此来狩猎。这些实物证明,大约二、三千年前,厦门岛
及其周围是我国南方族群祖先——闽越族人活动比较早的
地方。
闽越族人的体质和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他们身材
较矮,面短,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大,有双重眼睑,
且“断发纹岙”。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在海上作战。闽
越人用勤劳的双手,为开发厦门立下第一功。
不过,有文献可查考的厦门历史,却是从唐朝开始,
南普陀的一副对联反映了这一事实。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
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

这说明,南普陀寺和泉州元寺一样,都是在唐朝建立的。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有二姓名士率其家族来到厦门定
居并大力开发建设。薛姓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姓住在南
面金榜山下,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北薛指薛令之,字
珍君,原来住在福建长溪,也就是现在的福安。他在唐朝
神龙二年(公元 706年)中进士,是第一位以诗文登第的福
建人。开元年间,薛令之迁升为右补阙兼太子侍读,与贺
知章一起教授东宫太子读书,当了太子李亨的师傅。薛令
之抱怨待遇太低,一天信手挥笔在墙壁上写道: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唐玄宗看到诗后,非常不高兴,也拿笔在壁上题诗:

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

薛令之看到,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帝,有言曰:伴君如伴虎,
说不定哪天无事生非,怪罪下来,岂不一命呜呼。于是他
就借口生病,辞去了官职,和侄子薛芳杜一起返回福建,
并从长溪移居鹭岛(厦门岛),过着清闲自在的生活。他的
后裔在此繁衍,人数众多,成为一大姓,薛家住的地方有
座山,叫“薛岭”,岭的滨海一带就叫“薛浦”。薛令之
死后,葬在岛上下张村。
“南陈”的陈姓也差不多唐开元时在厦门岛定居繁衍,
据史料记载,唐京兆万年县人陈邑,任太傅时得罪了当时
的奸相李林甫,开元二十四年被贬谪到福建漳泉一带,他
的后裔有的就迁到厦门岛来。厦门岛上保留的三座唐朝陈
氏古墓就是明证。在乌石浦,有一座古墓,墓碑上刻“唐
着作郎陈俦墓”。陈俦是陈邑的孙子。禾山镇的一棵大榕
树下,竖着两块石碑,分别刻“大唐赐进士出身陈公封茔”
、“唐上柱国陈公茔”,这座墓是陈俦曾孙陈喜的。西林
观音山还有一座唐墓,碑上刻“唐场老陈先生茔”,它是
陈黯的墓。陈黯是唐代会昌至成通年间居住在厦门岛的名
士,字希儒,名昌晦,是陈喜的曾孙,10岁会写诗,13岁
便带着诗作晋见清源(泉州)牧。清源牧见他满脸麻花,便
打扫趣他“薄才而花貌”,并要他以此为题写一首诗,陈
黯不愧才华出众,应声成诗道:

玳瑁应难比,斑犀定不如;
天嫌未端整,满脸为装花。

陈黯虽然年少富有才名,在闽南一带颇有影响,但是屡次
应试都落第,因此自称“场老”,意思是在考场上屡进屡
出,已是老先生了。后来他隐居在金榜山,读书垂钓,置
功名利禄于九霄云外。金榜山也就因他而别名“场老山”;
他垂钓的地方叫“金榜钓矶”。陈黯着作有《裨政书》,
宋代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为其编次并写诗凭吊陈黯,有

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
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

之句。
这些名士带领他们家族定居厦门岛,成为厦门的先期
居民,他们披荆斩棘,勤劳开垦,边耕边读。
根据历次地方志书记载,距今约1000年的宋朝太平兴
国年间,禾山一带出产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人
们感到非常惊奇,于是鹭岛又被称为“嘉禾屿”——五谷
丰登的岛屿。但1974年泉州出土的《唐许氏故陈夫人墓志》,
唐大中十一年 9公元 857年)厦门已称为“嘉禾里”,可
见“嘉禾”之名非始于宋而是始于唐朝。到了宋代“嘉禾
里”归同安县管辖,从宋代开始,厦门的发展速度加快,
人口增多,南宋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嘉禾屿的
居民有千余家,按一家五口的普通概率计算,也有五六千
人。人口的增加势必使村落数目增加,当时村落就有曾厝
铵、塔头、东沃(顶活仔)、莲坂、毫灶(文灶)、吴仓
(梧村)、乌石浦、埭头、吕厝、店前(殿前)、钟宅、
竹坑(湖里)、高崎、上店(祥店)、坂上、寨上等;其余
还有福山社、怀德社、附寨社、凤前后社。从宋朝开始,
厦门岛交通也逐渐发达,五通、东渡、土地公祖附近(开
元路)都建有码头。五通的古码头遗址,至今犹存。民间
还流传着“圣迹”、“圣泉”、“金带水”等传说,记述
南宋末年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南宋末帝赵 、赵〓逃难,
经厦门的故事。厦门在宋代文化上也继承了唐以来的风气,
仅考中进士的,就有林裴、陈敦仁、薛舜俞、薛舜庸、薛
梦纯和杜盂肃等人。其中薛舜俞、薛舜庸是同胞兄弟,梦
纯是舜庸的儿子,一门三进士,传为美谈。朱熹来到厦门,
听到这个故事,在金榜山陈黯读书处,写下“应喜斯文今
不泯”,以抒文风不衰之慨。

‘陆’ 厦门岛的介绍

厦门岛,外文名:Amoy,台罗:E mng,别名鹭岛或厦港,原名嘉禾屿,明朝依据厦门城命名厦门岛,隶属泉州府,1933年设市。因填海造地使面积从最初的110.80平方公里,扩展到158平方公里,现岛上仅有的两个最大的内海湾分别是五缘湾和筼筜港(因围海造地现称筼筜湖)。厦门岛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岛上有厦门较早的商业和政治中心,辖区湖里、思明是厦门市六区中唯独没有连接大陆的市辖区。厦门岛与海沧半岛之间的海域称为厦门西港,是进出厦门的贸易船只停泊的最早港口。岛上最高的山峰是云顶岩,海拔339.6米。由于区划原因最早的厦门仅指厦门岛,而广义上的厦门地区,今已包括海沧、杏林、集美、同安、翔安、大嶝岛等岛屿。厦门岛的西南部有多条繁华大街,如鹭江道、厦禾路、厦门中山路等,由于周边土地稀缺,所以周边道路不少是劈山穿洞和填海造地建成的。岛上东北部有着名的环岛路、五缘湾,这里是厦门主要的旅游区之一和高级居住区。厦门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万吨级船舶不受潮汐影响可自由进出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

‘柒’ 厦门是个岛吗 厦门是不是个岛

1、厦门不是个岛。

2、厦门由厦门半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嶝岛、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岛屿是指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而且能维持人类居住或者本身的经济生活。厦门有与内地接壤地区,并不符合岛屿四面环水的定义要求,所以厦门不属于岛屿。

‘捌’ 厦门的由来

厦门的由来,众说纷纭,根据史书记载和传说,归纳起来有五说:
筑城说:—根据志书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江夏候周德兴”的“筑城说”。
村名说:—是说嘉禾屿西南海边有个“厦门村”,城建在村附近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五载:“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据此而推断的“村名说”。清初废中左所,“厦门”才统称全岛,曰厦门岛。
上下说:—有两说:一据《厦门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口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的“上下说”。另一说是:“门”是岛的称谓,如浙江沈家门等。厦门岛地处大陆的下端,“下门”即下面岛屿之意,雅化而成为“厦门”。
门户说:—由其地理位置在我国东南沿海而得来的。清干隆《鹭江志》的作者薛起凤在“总论”里说,“鹭岛者,泉东南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清干隆《厦门志》作者周凯在序文里则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之门户。”从历史事实看,筑城起即为海防御敌人之门,后又为郑成功“通洋裕国”之门,再后成为进出口、华侨进出之门,如今又有说“祖国大厦之门”。
领土说:—筑城取名厦门,意为“华夏之士”不容倭寇侵拢。东晋杨衍之《洛阳伽览记》写道:“太和十七年后魏高祖造宫室,洛阳依魏晋旧城门,东西有三门……,北有二门,西头曰大夏,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厦门……”。
“夏”与“厦”,古字相通。所谓“大厦门”、“厦门”,在当时是作为象征性城名。因为,中国在古代称为“夏”。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中按《说文》说:“夏,中国之人也。所谓中国者,以天下言之,则中原为中国,以列国言之,则王都为中国。”屈原《楚辞·九辩》中有“君子之门九重”,就是说天子有九个城门,天子威仪中国之意。所以说,“大厦门”、“夏门”是表示所镇的土地是中国区域,或中国领土。再从当年修筑“海上长城”来看,金门原名浯洲,又名浯将,周德兴在岛上筑城时,借用“金城汤池”之意将浯洲改为金门,以示“固若金汤”岛屿之内涵。厦门原名嘉禾屿,又名鹭岛,别称鹭江,借用“华夏之士”而将嘉禾屿改名厦门,以示厦门是“中国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