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在厦门工资待遇低向哪个部门反映
扩展阅读
深圳摘草莓怎么坐车 2025-07-03 08:52:23

在厦门工资待遇低向哪个部门反映

发布时间: 2022-09-01 10:17:08

㈠ 厦门市工资不合理可以投诉记者吗厦门市记者电话联系的吗

找记者用处不大,记者也不见得对此新闻感兴趣,还是应该去劳动局投诉。

工资按月发放,隔月发放违法,本月工资下月发合法。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提出辞职,并要求经济补偿。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也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㈡ 厦门市劳动局举报电话多少

12333。

厦门市人社局(原劳动局)12333热线举报、投诉受理范围

(一)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行为发生在2年内的;

(二)有明确的被投诉单位,投诉人与被投诉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且投诉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是被投诉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行为所造成的;

(三)属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内的;

1、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3、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4、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障规定的情况;

5、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6、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和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

7、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四)被投诉单位为在厦门市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不符合上述管辖范围的投诉举报请与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联系。

(2)在厦门工资待遇低向哪个部门反映扩展阅读

厦门市人社局专项检查工作要求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国办发[2016]1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6]88号)文件精神,省效能办已将政府投资工程“无欠薪项目部”创建率纳入2016年省对各地市绩效考核指标。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精神,保证绩效考核指标的完成,各区各成员单位应积极督促辖区和主管的行业在建建设项目开展创建活动,切实重视企业工资拖欠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强化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对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高度重视,成立部门联席会议开展专项工作。各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加大对政府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整治力度,积极推动“无欠薪项目部”创建工作。

各区人社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牵头成立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专项检查领导协调小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检查方案,认真组织执法检查,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市联席办将在必要时抽调人员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区专项检查开展情况进行督查。2017年春节前,各区要做好迎接省督查组来厦督查工作准备。

(三)加强部门配合。

各区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对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各区要积极协调人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集中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案件的紧急通知》精神尽快执行。

(四)严格依法行政。各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拖欠工资用人单位的处罚力度。对存在不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或者瞒报拖欠、克扣工资数额等问题的用人单位,责令其及时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处以罚款或其他行政措施。

对无故拖欠工资数额大、时间长、性质恶劣的用人单位,在依法进行处理的同时,要按照《福建省用人单位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暂行规定》向社会公布。对恶意欠薪行为在全市范围内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用人单位,由市人社部门依法向社会公布。

各区人社部门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沟通协调,做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涉罪案件的查处和司法移送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达到惩处违法犯罪行为、震慑犯罪分子的目的。

(五)健全长效机制。各区各部门在开展专项检查活动过程中要纠建并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对欠薪的源头治理。

一要落实欠薪投诉处理常设制度。在专项检查活动期间,各区要保证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各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做到24小时有人值守,对投诉举报案件要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究,依法快速处理。要全面落实要情报告制度,按规定及时上报本地重大案件情况。

二要加强基层隐患排查的工作力度,及时发现拖欠工资的苗头和隐患,严防拖欠工资行为的发生。

三要健全防欠治欠机制。坚持将企业拖欠工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管理,健全和完善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和重大欠薪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应急预防。

要按照“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协调配合、控制局面、妥善处理”原则切实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提高处置效能。

㈢ 工资待遇少应该向哪里投诉

用人单位存在克扣、拖欠工资的行为,
建议到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和投诉,催讨被拖欠的工资。
拖欠工资可以选择通过提起劳动仲裁维权。

劳动合同法 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㈣ 单位工资待遇受到不公怎么投诉

法律分析:公司工资待遇不公平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可以直接拨打12333进行投诉。

法律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分别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差额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报酬的;

(二)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三)解除劳动合同未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

㈤ 厦门拖欠工资找哪个部门投诉电话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给的,可以拨打12399,也可以到当地劳动局监察大队进行投诉。如果投诉没有效果,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裁决不服,还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支付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 下列劳动争议,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一)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㈥ 反映工资待遇问题,如何反映,向什么部门反映

如果因工资待遇问题发生劳动争议的,不需要向相关部门反映,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仲裁,通过劳动仲裁解决纠纷。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六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