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手房问题:厦门前埔的华林绿景什么时候盖的,为什么有的房子还没有付土地出让金是不是小产权。 怕被骗
应该是2000这时候。 至于土地出让金 似乎只有拆迁安置房才有啊。
❷ 厦门市人才住房还在搞吗
厦门市第二批人才房,从2011年开始申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2年半的时间,目前仍未出结果。我想知道人才房政策是真的想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还是只是某些领导作秀的政绩。同样的时间,福州的人才房已经两批都结束了。两年的时间里,厦门房价也翻了一番。两年前房子100万,结果为了等人才房等了两年,房价涨到200万,结果又落选,你说是不是要跳楼了?恳请快一点公布结果,不要把大家都吊在这里,房价又飞涨,买房也不是,不买房也不是,干着急!
❸ 一年的四个季节中,什么时间建房最好
春天农忙之前的这段时间
1.这段时间天气已经转暖,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凝固质量;
2.地里没什么活方便监工,也便于找工程队(楼主如果是农村的肯定知道盖房子师傅基本都是附近的农民,农忙的时候不好找人),也有时间安排建房子过程中的琐事;
3.房子盖好以后,经过春夏秋三季,墙壁中的水分基本蒸发的差不多了,冬天基本就可以入住了。
❹ 厦门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2022新规
一、2022厦门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是什么
1、2022厦门保障性住房申请条件如下:
(1)申请家庭成员至少有2人取得本市户籍,且至少有1人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申请人本人必须具有本市户籍;
(2)单身居民年满35周岁且取得本市户籍满3年,可以以个人名义申请购买;
(3)申请人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国外学士及以上学位,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技师职业资格;
(4)经市人社部门认定符合条件的骨干人才。
2、法律依据:《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七条
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本地无住房或者住房面积低于规定标准;
(二)收入、财产低于规定标准;
(三)申请人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在本地稳定就业达到规定年限。
具体条件由直辖市和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向社会公布。
二、申请保障性住房需要什么材料
1、家庭成员身份证及户口簿原件、复印件;
2、持有民政部门核发的《本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持有总工会核发的《本市市区特困居民证》原件、复印件;
3、租住私房的提供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鉴证的《房屋租赁合同》;租住公房的由单位出具住房情况证明原件、复印件;自有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足15平方米的家庭应出具房屋产权证的原件、复印件;
4、社区受理申报材料对原件验证,并在上报的复印件上盖章确认;
5、申请对象为孤、老、病、残、急需救助等情况的应同时提供疾病诊断材料、残疾证等有关证明。
❺ 农村自建房什么季节开始为好
南方春节后到五月是梅雨季节,不适合建房,耽误了时间。五月和六月梅雨季节过后,天气变暖了,也不太热。上半年的五月和六月更合适。然而,七八月太热,自建房屋很少开工。天气闷热时建造的房子质量不好,混凝土容易开裂。从9月到11月,天气转凉,由于季节的影响,住房建设质量有所提高。在11月底和春节之间,如果不着急的话,通常很少盖房子。从11月底到南方春节,我们当地将会有霜冻,这将会对房屋建筑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外墙的粉刷和地面混凝土的浇筑,这些都很容易开裂。然而,它对室内装饰和家具安装影响不大(许多农村地区的人都有自己的家具)。
总的来说,不急着搬新房子,年底也很少进行房屋建设。一般来说,风水专家会被邀请去看风水或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般来说,人们选择在山脚下建造他们的房子,这种房子叫做有靠山的房子,面朝南。
❻ 为什么厦门农村不能盖房子,以后是不是都不能再盖了
不是不能盖,是不能用新地盖,翻新是可以盖的,不过要老大批才可哦。
❼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国住房面积变迁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华一路浩歌
从平房到单元楼,再到小高层、高层
影像记忆
1953年4月建成的工人新村。(厦门日报资料图)
莲花新村住宅群一角。(厦门日报资料图)
我市目前建设的最大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高林居住区。
核心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全市各类房屋面积只有2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如今厦门每年建成的住房面积在33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从平房到单元楼,再到小高层、高层、大型住宅小区,60年来,厦门住房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1、远去的记忆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身为房地产管理处处长的王元,也同样经历了住办公室、住阁楼的历程
王元,厦门第一任房地产管理处处长(1962年起为房地产管理局),今年已经87岁,讲起关于住房的故事,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王元的记忆中,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厦门市的房屋建筑面积只有25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尽管他是从事房地产管理的领导工作,但同样经历了住办公室、住阁楼的历程。
上世纪60年代,王元夫妇带着4个小孩先是住在办公室,随后住进文渊井8号的一套住房内。“说是一套,其实就是一大间,总共只有18平方米”。为了安置一家六口人,王元对房子进行了最高限度的利用:用2米高的半墙隔成1间12平方米的卧室,其余6平方米当做客厅。卧室内只能摆两张床,6个人挤不下,就利用半墙作支撑,用木板铺成阁楼,让两个男孩子爬上去睡觉并放些杂物。当然,厨房、卫生间都得与别人共用。
虽然从1962年起,房管局开始每年盖一些房子,但因为财力紧张,等着要房子的人远远比建成的住房多得多。“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年轻人在办公室结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王元说。
住办公室,住阁楼,职工住房由单位自己解决,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房改。当然,住公房就得交房租,王元回忆那时的房租从几毛钱到几块钱,一般不会超过工资的10%。
2、湖滨一里华侨新村厦门首个商品房项目
一个个华侨新村,见证了厦门住宅建设发展的特殊历史
一方面是政府组织建设,一方面利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随着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东南亚华侨纷纷送子女回国入学深造,组织华侨投资成为厦门住宅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华新路华侨新村、南华路华侨新村再到上世纪80年代湖滨一里的华侨新村,一个个华侨新村记录了厦门住宅建设特别的历史。
湖滨一里华侨新村,厦门第一个面世的商品房项目。67岁的刘凤英自1984年住进这里已经20多年了,走进她家,隐约回到上个世纪,地上用的是早期的花瓷砖,墙上挂着她儿时在新加坡拍的黑白照片,还有那早已不能用的早期开关按钮。
刘凤英告诉记者,这些房子只有用外币才能买到,价格在当时也相当昂贵。刘凤英回忆,当初还没有湖滨南路,到处都是红土,每天都要步行到美仁宫菜市场买菜。刘凤英惊叹这几年厦门房屋的变化,房屋建设越来越好,住房条件日益舒适。
3、大规模建设统建房和房改催生厦门住宅建设大发展
每年新建房屋竣工面积都以20%至40%的速度增长,人们的住房条件渐渐改善
工人新村,在王元的记忆中算得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建的第一个小区,总共有7幢楼,住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劳动模范。尽管现在我们已无法找到原有的建筑,但从王元的描述中,依然能感受到工人新村在当时的影响力。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厦门成为经济特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厦门开始了大规模的统建房建设历程,湖滨一里、振兴新村、莲花新村……,每年新建房屋竣工面积都以20%至40%的速度在增长,一个个带着历史记忆而且充满活力的小区陆续建成,人们的住房条件也渐渐改善。
张福平,一位曾经在老市区住了几十年的老大爷,经过两次搬家后,如今与女儿住在前埔岭兜小区。他告诉记者,以前住老市区菜市场附近,空气不好,房子也不好;现在搬到这里来,既宽敞舒适,小区环境又好,特别适合老人生活。而王元夫妇也早已住进了宽敞舒适的三房两厅。
前埔南区、前埔北区、金尚小区……上世纪90年代起,一个个更大规模的由政府统一开发建设的小区相继面世。与此同时,一场轰轰烈烈的房改全面展开,不仅使厦门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改变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品质,以及观念和价值,成为商品的住房不断为城市注入新的景观。数据显示,现在厦门每年建成的住房面积都在33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30平方米左右。
4、率先全国建设保障房让百姓吃上安居“定心丸”
按照计划,厦门在建的2.5万多套保障性住房将集中在今明两年交付使用
时间进入2006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实行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从去年竣工交付使用的万景公寓,到今年的观音山公寓,再到正在办理交房手续的高林居住区,一个个设计合理、精致实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成为厦门构建和谐社会最有力的注解。按照计划,厦门在建的2.5万多套保障性住房将集中在今明两年交付使用。
保障性住房面积不大,但每一个项目都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每一套住房都坚持做到空间的合理利用。前不久刚刚拿到新房钥匙的苏志坚夫妇,再三感慨政府的用心。苏志坚夫妇申请到的是一套位于高林居住区的两居室,可以拎包入住的这套保障性住房,每平方米售价只有4300元,远远低于市场价。
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住房保障政策,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条例》让百姓从此吃上“定心丸”。
❽ 盖了23年仍未完工,339米厦门“第一高楼”将被拍卖了
是的,从1997年至今,有着厦门“第一高楼”之称的厦门国际中心屹立于厦门鹭江道23年,期间停停盖盖,始终未能成功面市。
不过,近期在网络流传的一份《关于延期公开招募厦门源生置业有限公司、厦门永榕置业有限公司名下资产意向竞买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显示,厦门国际中心及副塔楼宝嘉中心将进行整体拍卖。
本次出让对竞买方的要求颇高,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可调控资金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方可报名参加,但起拍价尚未明确。
(8)厦门的房子什么时候开始盖扩展阅读:
估值52亿,对竞买对象要求严格
厦门国际中心位于厦门市鹭江道,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总建筑面积约18.5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339.88米,地下4层,地上61层,集超甲级写字楼、单元式办公、高档会所、观光等为一体,是厦门市百亿元“高、新、特”项目的重点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建成后将刷新厦门市“天际线”并将一跃成为福建第一高楼,全面超越323米的温州世贸中心成为海西第一高楼,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地标。
《公告》称,目前厦门国际中心已经封顶且玻璃幕墙基本完工。
❾ 厦门市嘉滨里是哪一年盖的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