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大部分姓氏有什么
扩展阅读
深圳南山聚橙多少人 2025-07-13 00:59:48
杭州东到浙江盲校怎么走 2025-07-13 00:30:59
厦门哪里可以捡海鲜 2025-07-13 00:25:51

厦门大部分姓氏有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9-13 20:18:40

1. 厦门哪个地方姓陈的比较多,要具体的地址

哪边都有姓陈的,在整个厦门乃至福建和台湾,陈都是第一大姓,其次是林。
所以有陈林半天下之说。
在厦门岛外市郊农村地区陈姓会比较多。
岛内多外来人口,姓氏比较杂。

2. 福建四大家族分别姓什么

1、螺江陈-陈家

“螺洲陈”为福州旺族,自十四世刑部尚书陈若霖起,始为显宦,十七世陈宝琛位居太傅,陈家曾创下“六子科甲”、“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进士”佳话。

2、阳岐严家

阳岐严家是严复家族及其后人。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新法家代表人物。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

3、宫巷沈家

宫巷26号沈氏在福州闻名遐迩,提到沈家,人们总要将他家与马尾船政联系在一起。因为沈葆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着名人物,他曾担任过清政府船政大臣、两江总督等职。

他的四子沈瑜庆曾在江南水师学堂供职,长孙沈翊清担任过船政大臣,他的另一些后裔也有多人均在马尾船政局供职过,有的还担任过马尾海军学校的校长。

不过,我们还应该知道沈葆桢这位中国海军之父、马尾船政局的创始人,他家还是个重视读书求功名、书香延续的大家族。

4、文峰林氏

文峰林氏,是书香门第之家,世代业儒。其中最为闻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乃文峰林氏第二十二世,榕城六世。

3. 福建省厦门市有姓向得人吗

福建省厦门市有姓向得人。
向姓在2021年全国总人口达180多万人,是我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当今按人口数量排序的中华百家姓排名中最新名列第119位。

4. 百家姓.阮,能解释一下吗

阮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于皋陶氏、偃姓、姬姓等。发源于甘肃省泾川县水泉寺村。

1、以国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国,是商的诸侯国,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商末,西岐诸侯王姬昌灭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成为阮姓。后来,阮姓族人为避仇杀,分散到了各地。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阮氏,商之诸侯,国在岐渭之间。周文王侵阮徂共见于诗,子孙以国为氏。”2、出自偃姓,亦属皋陶之后。据传,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为姓。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据《南史》记载,东晋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此支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因故改姓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孙以祖字为氏,称石氏。到东晋王朝末期,该支石氏族人因避战乱,有迁逃至原战国时期楚国的阮厝一带(今浙江衢州,一说今福建厦门),以新居地名为姓氏,称阮氏,后逐渐迁徙交趾地区,成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传至今。4、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时期九阮郡。九阮,战国时期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为赵武灵王赵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扩攘,赵武灵王赶走了林胡,吞并了楼烦,夺得大片好牧场,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为赵国边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置了一个大郡,辖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称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五原县。秦、汉之际,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称为姓氏者,后省文汉化为单姓阮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改九阮郡为九原郡,到汉武帝刘彻时期,更名为五原郡,其郡地扩为南面黄河,北背祁连山。阮姓发源于甘肃泾川水泉寺村(解放前的阮陵乡)今有阮陵渠,历周代至秦,逐渐向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播迁。此际见于史册者有春秋时鲁国人阮氏,始皇时秦人阮翁仲。 湖北通山县黄沙镇阮氏宗祠汉末三国魏晋时,繁衍于陈留郡的阮姓名人辈出,声誉显赫。永嘉之乱时,阮咸子阮孚、从子阮修及阮修族弟阮放、阮裕兄弟等陈留阮姓避乱南迁,阮修于途中遇害,其家族和阮孚他们到达今江苏南京,阮裕由于无意仕途,隐居于会稽剡山(今浙江绍兴),并有一支阮姓远徙于广西合浦。南北朝时避乱江浙等地之阮姓依旧名人辈出,高官不断。此间,阮姓因仕宦、避乱、升迁、谋生等原因逐渐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落籍,并有阮姓进入越南,如今仍是越南之大姓。另南朝宋将领、合浦徐闻人因征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大败,子孙遂居遂溪。隋一统后,有南朝阮姓回迁北方。阮姓入闽始于唐朝,据《阮氏族谱》载,陈留郡阮安所于天祐四年(970)任邵武教谕,迁居绥安左街巷,为入闽始祖。传六世至阮文富,约在北宋时迁居福建汀州宁化上进贤坊官圳上。唐末五代时有阮姓入居四川、广东。北宋时居于闽县(今福建福州)一支阮姓北徙吴县(今江苏苏州),南宋时此支阮氏出了阮姓历史上唯一状元——阮登炳。另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阮思聪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明初,山西阮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明中叶后,有渡海赴台者。清康乾后,有山东之阮姓闯关东到东北三省。如今,阮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浙江、福建、山东、湖北等省为多。当代阮姓的人口约有81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阮姓排在全国第一百八十九位[2]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65%。就人口分布而言,阮姓目前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北、广东、福建,这四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西、山东、江苏,这五省大约占阮姓总人口的26%。浙江为当代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阮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东南、南部沿海地区和鄂豫的两大块阮姓分布区。

5. 厦门姓肖的人多吗

不多。
了解福建的朋友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陈林半福建”,然而事实也是如此,陈姓和林姓的人口之和占据了福建人口的21.68%。福建十大姓氏排名更是占据了福建人口的54.03%,超过了半数。
陈姓是福建省的第一大姓,其次是林姓。在福建十大姓氏排名中无肖姓,在福建姓氏人口排名前100名中肖姓只排第30位。
这样看肖姓在福建省占比不多,在厦门的肖姓人口应该也不多。

6. 谁知道厦门市翔安区洪前村的村民大部分姓什么 那里的人怎么样

大部分姓康,自然村好像6.7个 也有姓王的,大部分靠种菜

7. 厦门有姓利吗

有利姓,但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8. 厦门廖氏从哪儿迁徙而来

在百家氏中,廖氏是十分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为张廖两姓的结合。张廖姓氏的人,活着时姓廖,死之后则恢复姓张,才有“张骨廖皮”的说法,或称“双廖”。
张廖氏缘起元未明初,廖姓开基祖姓张,字再辉,又名元子公,居住福建省漳州府二都官坡,入赘于廖三九郎家为东床快婿,独生一子友来公,因张家无后,继承双祧,因此后人俗称“活廖死张”二姓合一,成了本省特有的姓氏。
廖氏家族这时以务农为生,过着农野朴实的生活,家族为了用来发扬祖先勋业,训勉后代子孙,订下七条祖训,也就是“七嵌”的由来。

“张廖宗祠”就位于云林西螺福田里新厝聚落附近,名为“崇远堂”,如果不是当地方,可能无人知哦!就连住于他地的廖氏子孙或许也不知吧!

崇远堂可是在全省所有祠堂中,规模仅次于台北市的陈氏大宗祠和台中市的林氏家庙。它的外观中,正门为五开间立面,屋顶采断檐生箭口形式,其中正门有一对石狮子十分俊严。下次来到云林西螺时,不妨到崇远堂走走吹吹充满稻穗的凉风,享受一下乡村田园生活。

9. 中国有厦姓吗如果有,主要是存在于哪些地方

楼上的说的对,全国都有的,比如湖南,四川都有的,厦门应该是没有姓厦的。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3、出自妫姓。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4、改赐姓或其他。

台湾土着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启。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

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大举南迁则为魏晋之际,浙江夏姓此期最为昌盛,故有夏姓会稽郡望之说,始祖为西晋高士夏统,此郡亦为夏姓发展史上最大望族。这一时期,北方夏姓因战乱动荡流离,相对南方,发展低迷。

唐时政清民和,夏姓处于一个萌生勃发时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园,发展壮大,南方在前代基础之上,更加繁衍旺达。

宋代以后,荣载史册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参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夏诚,龙阳(今湖南汉寿)人;南宋有画家夏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画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家夏昶,今江苏昆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树夏姓分迁于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说家夏敬渠,江苏人;史学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闽、粤等地夏姓渡海入台,后辗转新加坡等地者。

总之,唐宋以后,,夏姓支脉延伸更广,且以江南一带为繁衍望地。经过长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布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区。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今日夏姓分布以江苏、浙江为多,这两省夏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九。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正德堂”: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此外,夏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会稽堂”、“务本堂”、“源远堂”、“尚忠堂”、“思孝堂”、“明德堂”、“聚奎堂”、“遗爱堂”、“鹤来堂”等。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 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

谯 郡: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毫县)。

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鲁 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附1:回族中的夏姓

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故又说,回族中的夏姓是从夏不鲁罕丁的教务等称“夏”而来。另,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遂成了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镇江回回》)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