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福州和厦门哪个发达哪个城市经济好漂亮
福州的经济gdp 比厦门高很多。俩个城市城建 都是省内第一的。厦门是旅游城市,外省知名度比福州高。
Ⅱ 厦门福州哪个好 厦门和福州哪个更适合定居
哪个好 哪个适合定居 厦门和福州两个城市相隔也不会很远,所以很多时候不管是去旅行还是定居,两个城市都会作为比较,如果是让你们选择,这两个城市你们会选择哪一个呢?下面一起去看看分析吧。
哪个好
厦门,其实已经不必多作介绍,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是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选择厦门的,最先被吸引的大概就是厦门的薪资水平和生活环境。在厦门,教师薪资水平在福建省的首位。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教师相关座谈会,对厦门的教师师资情况进行了分析。厦门教师近期的问题是缺老师、代课老师流动性大。为解决师资紧缺,厦门3个区将提高非编制教师年薪至10万元,那么编制内教师薪资大家可想而知。但是你也要明白消费水平也不是一般的高,尤其是房价。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很多人的选择,福州历史文化悠久,有着较好的文化积淀。福州个人觉得除了夏天比较炎热外,其他方面还是比较适合生活的。另外福州教育水平发达,福州是省内高校最集中的地区,教师的待遇不错,重要的是前景很好。
其实,在选择城市的时候,首先要分析自己的情况,毕竟考入教师编制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地点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不知要看当地的薪资待遇,还要考虑当地的教育发展前景、生活环境、气候饮食等因素。
会在退休后才去厦门生活,作为一个福州人又去过无数次厦门,可以说对这两个城市都很有好感,但好感毕竟只停留在精神层次上,当真定居在厦门,在这么小的城市也得不到很大的发展(有几次机会可以调到厦门去),这不仅仅是因为厦门的等级不如福州高,更多的是厦门生活成本比福州还高,岛内房价丝毫不逊于福州这个省会,物价比福州更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再反观福州,虽然名气与旅游业包括空气都不如厦门,但胜在这个城市有些许底蕴,福州人素质也确实不如厦门,但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早就没有彻底的信任了,也没太多可能与陌生人沟通交流,在哪儿不是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呢?
而且,福州的潜力一直都比厦门来的大,因为福州有这个优势可持续性发展,厦门在这方面跟泉州比都有些费劲,因此,个人觉得福州更适合年轻时候打拼!
哪个适合定居
厦门吧,虽然考虑到现在厦门房价让人深恶痛绝,但是想来想去还是厦门。
在福州居住过5年,包括大学生涯也在哪里度过,说真的,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城市,在那边有非常棒的回忆。
但就说居住气候而言,还是输给厦门,特别是夏天,太热了,交通也堵,职业发展也会稍逊厦门。
大概就这样吧。
至于厦门,都好,就是收入偏低,对于外来人口来说,你想要在厦门立足,基本上不亚于在北上广立足,因为放假。
房价全国第四,逐年上涨,让人绝望,但是抛开这些,这里的人文,教育,环境都比福州好。
就说这么说吧,要我选,我可能两个都不选吧。
毕竟男儿志在四方,哈。
妹纸也可以,外面世界还没浪够,别让自己一直待在一个地方。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厦门比福州更适合定居,刚才说房价,其实福州的房价也赶上来了,所以,还是厦门吧。
Ⅲ 同样是沿海省份,为什么福建的经济没有浙江和广东强
其实很多,福建的外来人口很多。你貌似孤陋寡闻
首先福建发展并不差。只是在沿海发达省份环绕下不突出。福建人口少,所以GDP不比其他沿海省份,但人均GDP在全国排第三位甚至高过广东。并不逊色。
其次,除了台海因素,福建的先天条件比其他省份都差,(多山几乎没什么平原土地贫瘠,腹地狭小,不比江浙粤。前线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少只有3000多万,江苏广东都近亿了。)改革开放前福建的经济是全国排名倒数的省份,二十三位(江苏第二,广东第五,浙江第十二位),而江浙自古鱼米之乡,广东是经济大省。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都属经济较好的省份,本身基础就比福建好,不管是改革开放前还是现在。福建以全国倒数的排名到现在属于前列的位置(GDP前十名左右),已算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只因体量较小就被认为落后?福建进步这么多你看不见?
再来,厦门深圳虽都是特区。但深圳的优势岂是厦门可比。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利用港资发展顺风顺水。厦门离台湾远隔海峡,且目前两岸还是分离状态,且有战争危险。深圳背靠珠三角广大腹地,厦门有什么腹地,闽南的平原小的可以,无法和珠三角相提并论。福建多山腹地狭小限制了发展。人口少市场又小。再说,厦门也并不差,只是面积小限制了发展。厦门仅有400万人口,深圳有近两千万人口。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以福建如此不占优势的条件,改革后从全国一个排名倒数的落后省份发展成现在算排在前列的省份也属不易。每个地方条件不一样,发展也就各不相同。不知有啥可吐槽
Ⅳ 福建的厦门和福州, 那个城市比较好发展 就是说, 工作机会比较多,工资待遇相对较好的
福州 那是一个省的政治经济中心 人口较多 但是福州没有厦门工资高 但是福州的就业机会较多
Ⅳ 福州和厦门哪个好
作为一个福州人的角度,我的观点是,福州和厦门都很发达,但各有千秋,不好相比。
福州是海西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网络上是有的),省会城市,举省资源所投入之地,因此福州的发达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福州两千多年以来基本都是省会的地位,因此城市规模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发达。虽然福州建国后由于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发展较为缓慢,但是近年来随着两岸和平的持续发展,福州作为大陆统战的核心平台之一,作用显着突出。当前福州的经济正迅速腾飞,前途广阔。且大哥大曾担任过的福州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在福州呆了十二年。你敢说大大治理过的城市不好吗哈哈!现任福州市委书记杨岳来自共青团中央,是全国最年轻的的市委书记之一,因此,福州的发展前途大家可以想当然。。。但是,福州的缺点是,福州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外来人口较多较为冗杂,另外,福州的孩子普遍较安逸,缺乏闽南人的拼搏精神。
厦门是经济特区,太漂亮了,名气非常大,8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是一座崭新、后发的城市,大量政策扶持,厦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省内最高的,高楼密度全省之冠,而且厦门人的文化素质非常高,我在厦门的公交上看年轻人一般都会给老人让座,让座现象要比福州普遍,在环岛路许多汽车经过斑马线也会减速,这非常值得肯定。厦门的缺点是城市太小,这几年也在往外扩展,但是毕竟核心地带就那么点大。另外,厦门还有一个缺点,市中心路面太窄,较为拥堵,公交系统没有福州发达,虽然有BRT但是实用性不足。总体说来,我认为,厦门太像一个旅游城市了,太美太新,而福州更像一个宜居、生活的城市。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评价城市的优缺点不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是为了以之为镜,反省自身的不足,提升城市形象人人有责,努力做的更好,做一个好公民,才能有资格为城市感到骄傲。
Ⅵ 漳州、宁德和三明到底谁会先发展为二线城市为什么
本文不谈内地三明,只谈沿海。
福建沿海,本该都是发达的地方,却在省界的南北两端留下两个经济低洼地带,漳州与宁德,都是明显发展配不上沿海头衔的区域。
漳州宁德发展慢的原因很显然,省内既然有福州厦门两个主要城市,交流必然频繁,两地各种基础设施投资也是频繁,喂饱了内部两个城市才会考虑对接外部嘛。泉州莆田处于两城之间,也顺带躺着享受了基础设施投资的福利,高速公路,铁路,高铁,都是同一个顺序在进行,福厦先来,漳州汕头第二,宁德温州老末,无一例外。
再来谈谈漳州与宁德的发展情况,漳州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完--漳州丢了20年,所有人家在大力发展工业化赚钱的前20年里,漳州人在埋头种地,主要的工业就是食品加工业。直到2000年左右才明白GDP是工业生产总值,不是农业生产总值,搞工业又被同城化忽悠了15年,现在应该是醒了,近十年来,漳州的发展有目共睹,漳州至少还能高速发展10年,赶上第一梯队后才会放缓。
宁德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宁德地理环境也是不差的,都有深水港口,漫长海岸线,比漳州少的就是华侨投资会少一些,核心原因还是市中心搬到蕉城,远离工业基础的福安,把宁德最薄弱的环节--交通劣势进一步放大了,内部一不流动,如果再没有外来投资搅动一下,宁德只能一潭死水,自身根本动不起来,福鼎勉强看着温州喂饱自己,其他地方只能眼巴巴的干等着。当然,目前也看到国家资本在投资宁德了,对宁德是极大的利好。
福建未来发展仍然看沿海各地,而福建发展速度增幅大不大,还得看南北这两个低洼地区给不给力。
而内地南三龙三地的发展,更多的是承接沿海的产业溢出,说是一个闽赣中介更适合,沿海都发展好了,大家也就真的好了。
当然,一定要排个名次的话,漳州发展趋势明显要远好于宁德,漳州未来目标是超越厦门,宁德未来目标是超越莆田龙岩,趋势都很明显,但都没那么容易。
必须漳州。直接用排除法,排除三明和宁德。三明和宁德GDP远远靠后,区域内没有大型集中产业,既没有起点优势,也没有后发之势。不要说能不能超过漳州,只要不被漳州甩开就好了。
再说漳州。首先是目前三个地市GDP最高的,已经接近厦门,GDP增速最近几年也是全省前列,估计很快会超过厦门,跻身全身第三。而且漳州作为厦门最重要的产业承接腹地,承接了越来越多的厦门产业,加上古雷的石化项目千亿产值的拉动,相信漳州会越来越好。
不是贬低三明和宁德,都是同一个省的,当然希望一起发展,只是该两市地理位置相对没有优势,发展速度估计比较慢。
最后,命题本来就有问题,无论漳州还是三明和宁德,近十年内都很难排进二线,毕竟厦门也只是二线而已。
我是宁德地区的,不看好宁德!
1.宁德市发展极不平衡,只关注占全地区人口16%的一个蕉城区,所有的资金、资源、项目全部投入到一个区去发展,使县域失去动力。
2.基础设施在福建是最落后的,机场没有,高速公路、铁路都是最落后的,连人口最多的福安市区,至今依然没有火车站。
3.经济基础本身不好,有四个贫困县刚脱帽,五个山区县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4.对县域经济不是扶持,而是掠夺和让其自生自灭:
如福安市湾坞工业区不锈钢等项目比较出色些,就想吞并;福安市甘棠工业集中区正威项目还没上马,就有人企图吞并到宁德。福安本是滨海城市,这些项目占福安财政收入近60%,又是在沿海一带,划走了福安的经济靠什么支撑?福安沿海划走了成了内陆山区,怎么发展?
福安电机原是国家、省级工业集群,也是宁德的支柱产业,如今,宁德重视的电池上去了,就抛开电机产业,甚至不支持,让其自生自灭。虽然当前市场走下坡,但年产上百亿的产业却爹不疼娘不爱。
福安市得力的领导都干不满两年就调走了,位于地区经济中心的市委书记连个常委都挂不上,全部跟着"一二三"“环三都澳"走。
县域难以发展,全地区就靠发展一个区能发展的好吗?
5.宁德市只辖一个区,只有40多万人口,凭你搞得再出色进入四线城市也很难,如今将乡镇的数据添油加醋,免强进入三线,还想进二线?只是画饼充饥而已!
要问中国城市哪家强?我就看中国城市大比拼
我是中国城市大比拼我来回答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可以说是全国模范省份了,福建沿海地区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那么在这片大地上福建还有那些城市非常有潜力成为“二线”城市呢?
第一个介绍的是“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漳州,他是海峡西岸城市之一,并且在生态方面,生态竞争力位居福建前列 ,在地理位置方面,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地处“闽南金三角”可以说是带动了漳州的经济发展,并且,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 。可以说是“二线”城市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了
第二个城市市宁德市,别称闽东,在经济发展方面,201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4.3%。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964元,比上年增长4.7%。可以说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城市,不过城市化建设依旧是宁德市的主要工作,不过宁德也是离“二线城市”越来越近
最后一个就是我们的三明市,福建地级市,并且福建省还把三明市建设成为福建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城市,今后的经济发展非常的快速,并且三明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等等,所以三明市的发展大有前途,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而且在2017年,三明GDP2136.06亿元,比2016年增长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3440元可以发现“二线城市”三明市,将会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那么谁才会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漳州市、宁德市和三明市之间选择一个率先晋升的二线城市,我投漳州市。
三明市首先被排除
三明市作为福建省“内陆”城市,在福建个城市来说属于地大物博,经济增长迅猛,但是毕竟经济底子差,基础薄弱,作为我的老家,我深知,目前三明市多山区,想超越漳州和宁德,比较难。
漳州市VS宁德市
漳州市是闽南地区经济最弱的一座城市,泉州市GDP排名全省第一,厦门是排名全省第三。但是漳州市的发展潜力巨大。而宁德市这几年经济增速让人眼前一亮,先对比一下两座城市基本数据。
1、漳州市面积1.26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516万,2019年GDP为4741.83亿元。
2、宁德市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291万,2019年GDP为2451.70亿元。
两座城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宁德位于福建最北部沿海城市,漳州作为福建最南部沿海城市。面积相当,漳州常住人口比宁德多200多万,经济几乎是宁德的两倍。漳州和宁德的 旅游 资源也是很丰富的。在很多基本数据方面,两座城市非常接近。
不过个人觉得,漳州总体经济大幅领先于宁德,再加上位于“闽南金三角”区域,特别是厦门经济的发展更有力地带动了漳州的发展,漳州可谓是厦门的“后花园”和“后厨”,漳州源源不断地为厦门供应物质,厦门不断消化漳州生产。闽南经济体势头很猛,未来不可估量。
漳州和宁德未来谁将胜出,时间会给我们正确答案。
漳州市
宁德市
三明市
那必须漳州啊,19998起的房价试问有多少二线没的城市有这放假
01漳州
漳州只是在回归福建前三的地位,改革开放初20年,漳州农业立市,现在固投,工业高速增长,只是弥补福厦泉差距罢了。
虽然都在闽西南,但是漳州和厦门关系近一点。这些年厦门重工外迁,漳州的GDP就跟着突飞猛进。原则上漳州还是得抱厦门的腿,目前。
而且漳州在海边,平原很大(在福建),长期看也更有发展。
02宁德
宁德经济总量并不是长期在福建靠后,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年代1950-1978,宁德的经济总量在福建能排前三。
宁德过去一年的成绩十分亮眼,福建省考核的12项主要经济指标,宁德有6项增速居全省第一位,有9项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03三明
三明原本就是作为福建的战略后方设立的,当时迁了不少人去建设三明,当地人口少得可怜,久而久之就没有什么方言人口了。
三明人才流失严重,农业发展为主,结构单一,局限性太大。
三明都快成5线城市了 还发展2线 想想就好笑
很明显只要漳州把云霄,东山,诏安,漳浦发展起来了,那么漳州的GDP绝对超过厦门很多那时候成为2线城市就水到渠成了
这个问题,作为漳州本地人表示无所谓。因为这几年我们漳州城市在几任市委书记,市长的规划下,发展得不错。特别是前任檀云坤市委书记规划“五湖四海”,我们城市景观变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安逸,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这样就非常不错了,谁还会在乎什么二线城市。日子过得好,这就是老百姓的期许。
Ⅶ 福建哪个城市比较好啊
泉州:经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全市GDP在1978年为7.79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2000年跨过1000亿元,2002年达到1223亿元。2003年全市GDP为1380.11亿元,2005年全市GDP为1626.30亿元,2007年全市GDP达2288.6亿,增长16.0%,GDP总量连续9年居全省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7元增至到2007年近3万元;财政总收入由0.79亿元增至2007年的2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5元增至6100元,年均增长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至18097元,年均增长12.6%。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2%和42.7%。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49.62平方米。城镇新增就业15.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2%。年末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分别为44.89万、8.27万、24.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45.55万、51.05万、43.65万和42.55万人;11.24万人享受城乡低保。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 “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全市所有县(市)均跻身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2007年,县域经济取得新进展,晋江、石狮、惠安、南安和安溪五县(市)再次入选全国百强县(市)。2007年世界港口竟争力排名中,泉州港进入百强,排名93位。
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端口,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现代泉州交通发达,已形成晋江机场、福泉高速公路、泉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绕城高速公路(在建)、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漳泉肖铁路,泉州港、石狮港、肖厝港等为骨干支撑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泉州是全国着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昆山:昆山是江苏的“东大门”,面积927平方公里。1989年撤县设市,下辖15个镇,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着名园区。依据2003年度社会统计资料得出的结果表明,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昆山蝉联第一。
2003年昆山全市共完成GDP314.34亿元,人均相当于6290美元,财政收入41.52亿元,进出口总额84.74亿美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均列全省县(市)第一。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5%。产业结构在调整中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1.25亿元,比上年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762.15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378.40亿元,增长26.9%。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
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2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6.56亿元,增长32.4%。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昆山市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56868万元,比去年同期865562万元,增长33.66%;全口径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725522万元,比去年同期2018523万元,增长35.03%。税收占比92.07%。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批准55个国家投资项目近3000个,合同外资161亿美元,实际到帐67亿美元。其中,1亿美元项目20个,3000万美元项目215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5个,已开工企业1330家。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达1500.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978.8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509.08亿元,增长17.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20882元(按现行汇率折17687美元)。在台湾电电公会2008年祖国大陆环境与风险调查中,综合实力位居第二。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荣膺影响中国改革十大创新城市。财政收入再创新高。2008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72.55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5.69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城市发展与商业格局变迁:进入90年代以后,昆山的城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03年底,昆山GDP突破300亿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28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2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昆山近几年第二产业依托外来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始终处于平稳的上升阶段;而大量外来高收入人群的涌入,(根据昆山市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2002年11月底,昆山市外来人口发证数已达341483人,为昆山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需求基础。
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本身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人口分布的变化,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民路和亭林路商圈已无法满足商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制订了城市东扩的整体战略,随着新区的形成和人口的迁移,百润发、易初爱莲两大超市的进驻,逐步形成了北门路、百润发和易初爱莲三大新兴商圈。原有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以人民路为核心的中心商业区的功能将被新兴商业区所分解和替代,当然这种替代不是摧毁性的,而是对于原有商业的补充和延伸发展,将原有传统商业中心的各种功能如餐饮、休闲、娱乐分化到各个专业集中经营的商业区(如即将形成的中央公园休闲酒吧、餐饮区,星巴克咖啡已经入驻),从而形成以各个新兴的住宅区为点成块状分布的功能型商业区(柏庐路的中茵广场),同时原有的商业中心将继续发展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主题性的中心商业区。
消费力水平和商业发展趋势分析:应该说一个城市居民的消费力水平直接关系着该区域商业发展的规模和方向。根据昆山市居民2003年1—9月各类平均消费支出的数据显示,昆山市区居民的消费能力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各类支出同比均呈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显示了昆山市民强劲的消费能力。
其中的食品支出为2226元,占到了总消费性支出的33%,衣着支出384元,其中的成衣支出占到了总比例的67.6%,成衣化的趋势明显,表明昆山市民对于成衣消费的逐渐偏好,消费观念日渐成熟。
各类消费支出的普遍增长,表明昆山民间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大量外地的商家普遍看好昆山商业的发展潜力,纷纷进驻昆山。
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动了昆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目前在售商铺的销售率基本都达到了100%,成熟地段商铺的转让和转租率都非常低,而随着新城区的不断完善,其推出的商铺处于相对较低的一个价位,其售价和租金的对比基本上遵循了相对理性的回报水平,体现了本地投资者和发展商较为成熟的投资理念和较为谨慎的市场判断。
昆台文化对昆山经济的影响:在整个昆山经济体系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商对昆山经济的贡献。目前台商在昆山投资的公司已经超过1000家,在过去的10年里投资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去年,台商对昆山的税收贡献超过2亿美元。昆山虽然隶属于江苏,但它在产业上却与上海密不可分,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台湾人在上海产业链中的一环。
大量台资的涌入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常驻昆山的台籍人士已超过10万人,台商及其家属构成了一个超出平均水准的高消费人群,直接带动了昆山零售业、餐饮及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台湾人直接投资的餐饮、零售及服务业也提升了本地相关行业的水平。
昆山个人投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昆山除了对外招商引资以外,个人投资也如火如荼,呈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计划的实施,使一部分昆山人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来资金的大量涌入,则进一步促进了个人投资的红火。
Ⅷ 厦门和宁德哪个经济好
当然是厦门咯 经济特区。而去宁德属于那种靠山的边缘山区
Ⅸ 福州和厦门哪个好
作为一个福州人的角度,我的观点是,福州和厦门都很发达,但各有千秋,不好相比。
福州是海西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网络上是有的),省会城市,举省资源所投入之地,因此福州的发达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福州两千多年以来基本都是省会的地位,因此城市规模大,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发达。虽然福州建国后由于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发展较为缓慢,但是近年来随着两岸和平的持续发展,福州作为大陆统战的核心平台之一,作用显着突出。当前福州的经济正迅速腾飞,前途广阔。且大哥大曾担任过的福州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在福州呆了十二年。你敢说大大治理过的城市不好吗哈哈!现任福州市委书记杨岳来自共青团中央,是全国最年轻的的市委书记之一,因此,福州的发展前途大家可以想当然。。。但是,福州的缺点是,福州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外来人口较多较为冗杂,另外,福州的孩子普遍较安逸,缺乏闽南人的拼搏精神。
厦门是经济特区,太漂亮了,名气非常大,8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是一座崭新、后发的城市,大量政策扶持,厦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省内最高的,高楼密度全省之冠,而且厦门人的文化素质非常高,我在厦门的公交上看年轻人一般都会给老人让座,让座现象要比福州普遍,在环岛路许多汽车经过斑马线也会减速,这非常值得肯定。厦门的缺点是城市太小,这几年也在往外扩展,但是毕竟核心地带就那么点大。另外,厦门还有一个缺点,市中心路面太窄,较为拥堵,公交系统没有福州发达,虽然有BRT但是实用性不足。总体说来,我认为,厦门太像一个旅游城市了,太美太新,而福州更像一个宜居、生活的城市。
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评价城市的优缺点不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而是为了以之为镜,反省自身的不足,提升城市形象人人有责,努力做的更好,做一个好公民,才能有资格为城市感到骄傲。
Ⅹ 福州和厦门哪个好
厦门更好。
福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组成部分。
厦门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物流枢纽、东南国际航运中心、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位置境域
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岛礁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杏林湾、马銮湾、同安湾等组成,陆地面积1700.6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千米。
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千米(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