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正月初二哪里好
扩展阅读
深圳商场乱扣钱怎么办 2025-05-25 14:02:30

厦门正月初二哪里好

发布时间: 2022-10-03 03:57:10

❶ 闽南过年 习俗

闽南过年的习俗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来临时还经常会做一种用蒸熟的冬米捣制成的白米果,也有人叫“冬米米果”,或直接叫白米果,一般做成圆饼状,蒸热后可以包白糖和花生粉,捏成饺子状直接吃,也可以切成条片状用香菇丁、冬笋丝、白菜丝、胡萝卜丝、芹菜丝和其他调料旺火热油炒熟了吃。另外,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节时还经常会蒸“芋米果”和“菜头米果”。 “芋米果”顾名思义就是掺入芋头的米果,就是把芋头去皮蒸熟后捣烂,然后放入“饭米”磨成的米浆中,加入盐和油爆葱花,拌匀后蒸熟。吃的时候要先切成大块的片状,再用热油炸后蘸酱油、醋等调料吃,味道很香。——依据个人喜好,也有不蘸调料吃的。至于“菜头米果”就是把做“芋米果”的芋头换成礤成丝的萝卜做成的“米果”(闽南话的“菜头”就是“萝卜”,闽南人喜好萝卜,因为“菜头”谐音“彩头”,寓意好财运,所以除夕那天和初一那天的饭桌上一般要有盘萝卜炒肉片或萝卜炖肉的菜),“菜头米果”的吃法跟吃“芋米果”一样。

除夕夜过了12点,闽南地区还有个习俗就是“号正”,就是家家户户要点燃鞭炮,寓意辞旧迎新,迎来了“正月”,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有了新的希望,美好的开始。有不少人家早早备好果品开始点“天公灯”——就是点亮门前的红灯笼,住套房的这灯笼一般挂在阳台上,住楼房的一般挂在最高楼层的阳台上,摆上果品,点上香,拜天公。同时,还要拜祖先。家里有安放神佛像的,还要烧香点烛的拜神佛,祈求神佛保佑全家人身体健健康康,出入平平安安,万事顺心如意。以前还有守岁的习俗,现在少有人守岁了——当儿孙辈的不能早早上床休息,要围坐在一起闲聊笑闹,通宵达旦的,据说,小辈们越迟睡,越能够让家中老人增寿,“守岁”,其实是儿孙辈对长辈表示孝心的一种方式。倒是一些不知疲倦的十几岁的小毛孩精力旺盛,通宵达旦地疯玩,他们或许早忘了守岁本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了。大多数人年前忙乎了好多日子,号正后,都休息去了,因为第二天还得早起。

到了正月初一这天,全家都要早早起床,闽南地区有正月初一起早喝“金橘茶”之习俗。即清晨起来,要喝杯清茶,同时还要吃颗“大橘”或“金橘”,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顺顺利利。闽南地区正月初一这天的早饭必须是吃干饭——据说这天吃了干饭,出门才不会被雨淋。这天早上的菜肴中还必须有道“长命菜”和一盆以萝卜为主料煮成的菜肴。所谓“长命菜”其实就是芥菜,一般是前一天晚上要把芥菜一叶一叶的剥下,连叶带茎洗净后放入开水锅中煮烫变软,再捞起放入凉水中,然后用手把茎叶撕成长条状——记住,绝对不可以用刀切!待到第二天用油盐烹煮即成餐桌上的“长命菜”。因为芥菜株形高大,撕下的茎叶成长条状,这菜寓意长命百岁,福寿绵绵。讲究的人家第一口菜必须夹“长命菜”。这“长命菜”闽语就叫“长菜”。至于过年还须有萝卜做菜肴,则是因为闽南地区把萝卜称为“菜头”,“菜头”又与“彩头”谐音,寓意新的一年有好彩头,事事顺心如意。

正月初一这天,闽南地区有不扫地,不动刀剪,不取井水的习俗。因为扫地寓意把财气都扫走了,所以,即使要扫地,必须从门口往里扫,寓意把财气往家里扫,垃圾也只能找个地方堆放,不能倒掉。刀剪为锋利之物,常常让人有受伤、流血之不祥联想,不动刀剪,是为了避免新的一年有血光之灾。所以,闽南人还规定除夕那天要剪好手脚的指甲,而且,之后只能等到旧历十六才能重新修剪。现在大多数人家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所以,不取井水的习俗也被渐渐淡化了。不取井水是因为传说井中有井神,初一那天去取井水就会动了井神,惹其发怒,从而给自家带来灾难。

正月初二,闽南地区俗称“女婿日”,也就是在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

正月初四为迎神日,又称接神日。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户户把灶王爷等诸神送上天,让其上天言好事,诸神在天宫玩够了,要到这天才下凡间,所以,到了正月初四这天就要把他们恭恭敬敬地接回家中供奉,以求神佛庇佑全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这天,大多商铺开始继续开张,农人开始下地干活。

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一般要吃鸡蛋寿面。

正月初九这天为“天公生”,与过年一样隆重。古人认为天是老大,岂能不敬天公?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要吃汤圆,赏花灯。

另外,对春节的习俗,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有句顺口溜: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无姿娘(闽南呼妇女“姿娘”,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天(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要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七元(这天要取菜、果七样做成“七宝羹”),初八完全(到了这天,年糕等好东西已经吃完了),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初十好食天(天气依旧寒冷,宜在家饮酒作乐),十一“倒去觅”(出嫁的女儿这天要回娘家探望)(注:其实,闽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县市是把初二定为“女婿日”,出嫁的女儿要和丈夫回娘家探望父母。),十二请女婿(这天,丈母娘要好好宴请女婿)。十三吃糜(稀饭)配芥菜(以前日子穷,好吃的东西到这个时候也都吃光了,要开始粗茶淡饭的日子了),十四搭灯棚(搭好灯棚,准备上元节的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地妈生(有天公,当然有地母,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 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也同属于泉州地区的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对春节的习俗也有句顺口溜,跟上面的那则大同小异:初一场(这天摆开娱乐场,开始娱乐活动),初二场(昨天的娱乐继续),初三初四宰猪兼宰羊(初三、初四,屠户已经开始杀猪宰羊卖肉了,意即市场开始热闹了),初五舀肥(这天农民要开始掏粪便肥田、农事开始了),初六隔机(这天妇女整理织布机、开始织布),初七人生日(女娲就是在这天造出人来的,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生日,这天要跟平时过生日一样,大家中午都要吃寿面加一对煮蛋——一个鸡蛋,一个鸭蛋)。初八五谷生日(在这天,五谷杂粮被五谷神创造出来并养育了万物之灵长——人类,所以,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我们也要给它们过生日),初九“天公生”(这天是老天爷的生日,要拜天公。这个日子农村人是相当重视的,过得相当热闹,不亚于过年!一般在那天,人们都要早早起来“点天公灯”——就是挂上红灯笼,然后要准备整鸡,整鱼及其他食物、果品来拜天公,其中,米龟和甜果是必不可少的!米龟的皮是糯米粉做成的,极柔韧,讲究的人家要特地去田间采来鼠曲草,并把鼠曲草捣汁加入糯米粉再揉成粉团——鼠曲草有清凉下火,清肝明目之效用,节日期间以油炸食物及甜腻食品居多,所以,加入鼠曲草汁液吃了能够清热败火,解毒利肝,更有益身体健康,馅料有咸甜两种,一般都是豆沙馅,个别人做的咸味馅是葱头油炒晒干的萝卜丝,别有风味,做成的这种米龟又称“菜脯龟”(闽南地区称晒干的萝卜块或萝卜丝为“菜脯”)。初十“地妈”生(这天是大地母亲的生日,也要备办较丰盛的菜肴来报答大地母亲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十一请女婿(丈母娘要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并好好宴请女儿、女婿),十二请无来(去邀请没有来的意思),十三再去觅(再次请女儿、女婿这天回娘家探望)(注:此二句实为押韵而做的,并无实意。)十四迎灯敬(这天开始舞龙、弄狮——即舞狮等娱乐活动),十五上元暝(即上元节,也即元宵节),十六去讨钱(年前欠钱未还的,讨债的人只有到了这一天才可以上门讨债)。

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一切又回复到平常的起居生活了。

❷ 这个时候去厦门好还是正月初二去

建议还是正月初二来厦门。现在的厦门,候鸟族忙着回老家过年常住忙着办年货准备过年,街道拥堵交通不便,事实上现在这个时候厦门不适合旅游。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❸ 厦门春节习俗

厦门春节习俗:

1、腊月十六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传统的“尾牙宴”上,老板会以“鸡头鱼尾”方式来决定明年的辞退人员,因此又有“鸡头相对,伙计走开”的仪式,这是老板要“炒鱿鱼”的婉转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腊月廿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如果有雨,则昭示来年风调雨顺。

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才能百无禁忌放心做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厦门人办年货,种类很多。春联、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饯、水果、炸物等也要备齐。

3、年夜饭要“添碗筷”

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围炉”合家欢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

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声中迎春接福,换上新装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八要准备初九凌晨“拜天公”。

(3)厦门正月初二哪里好扩展阅读: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❹ 闽南地区春节初一到十五,都有哪些节日都是在干什么的

闽南春节习俗

一、传说故事
有关春节的传说是延续除夕的故事而来,总共有两种说法:

(一)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可怕的年兽吃掉,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逢人便说“恭喜!恭喜!”

(二)人们为了庆祝没有被坏心的灯猴陷害,差一点遭到玉皇大帝下令要四海龙王淹死人们,后来还多亏观世音菩萨去玉皇大帝说明,才免除人类的一场浩劫��缘却竽瓿跻皇保�嗣羌�娑家�サ馈腹�玻 棺:刈约汉颓着蠛糜涯芄惶庸�唤佟?

二、相关习俗
旧俗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春节,现今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称为“新春”或“新正”,是民间重要的节庆。所以每天有不同的习俗,现在说明如下:

(一)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

2.早上床:因为初三老鼠娶亲,机于爱护动物,成全老鼠的好事早早上床睡觉。
3.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四)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当然要早一点接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如果太晚接神,财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财气呢?

(五)初五

1.隔开:意即春节假期到今天结束,一切恢复正常,撤去供神的的春饭和年粿,清除屋内的秽物。而现工商业社会的年假也到初五开始上班。

2.开工:一班公司行号大都选这天开工(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才另择日期)但都只是举行祭拜仪式,召告一下,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检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闽南闹正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洪老说,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最高潮在元宵
“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闽南在正月里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就要准备祭祀的五牲、五果、金纸蜡烛,由于祭祀活动要从午夜12时开始,因此初八到初九对闽南的家家户户来说都是个不眠之夜。从午夜12时开始,祭祀活动的鞭炮声就如春雷般炸响天际,不绝于耳,相当热闹。
不过“闹正”的最高潮还是元宵节。洪老说,正月十四到十六,厦门常有游街活动,游街就像流动的描绘,舞龙、舞狮、踩高跷、车鼓弄……真是热闹非凡。大型的游灯、灯会等活动一般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游灯就是人们提着各式彩灯上街游行,爱看热闹的人和活泼好动的孩子常常跟着游灯的队伍走了一条又一条街;持续一周的灯会一般都在中山公园举行,赏灯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那时,厦门的元宵节还盛行“灯猜”,在如今的文化宫以及一些文化馆,元宵节常举行“灯猜”,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来猜灯谜。

“闹正”逐步“现代化”
洪老说,如今时代不同了,厦门人的“闹正”也“现代化”了:大年初一拜年不用串门了,一通电话、一封电子邮件就能搞定;放鞭炮、甩陀螺、看社戏等娱乐被电视节目取代了;鞭炮被电子鞭炮取代了……不过,现在春节的文体活动却是越来越丰富了,我市各区在春节期间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游园、民俗展演、广场文艺演出等不一而足,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以前的一些“闹正”活动也正在复苏。洪老说:“这两年元宵节中山公园又有灯会了,这真是好啊!要是‘灯猜’也能恢复,那就更好了。”

闽南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初二,多到长辈或朋友家拜年,称为“贺正”。吃完早饭后,大家穿新衣、戴新帽,新鞋,准备出门。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进亲戚朋友家时,一般大家都会讲一些诸如“新年好”之类的互祝之词。
拜年时则依照先内后外、先近后远的顺序,先拜长辈,后拜亲戚、朋友。从长辈手中,孩子们照例能拿到数额不等的“压岁钱”(红包)。
据65岁的“老厦门”郭坤聪介绍,旧时厦门后辈给长辈拜年时要行跪拜礼,因此许多家庭客厅里都备有四方形跪垫,以备跪拜之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改为双手合拢拜年,先是三下,后改为一下。再到后来,就改为说话拜年。可以说,拜年的礼俗越来越简单。
朋友间相互拜年,过去一般是双手合拢拜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握手或说话拜年(现在更多是打电话或发短信)。

女婿拜年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中午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后,再叙叙旧,约在下午三时以后就可以离开娘家了。如果是首次回娘家,娘家要准备二枝“挂尾蔗”及二只活的“带路鸡”给女儿和女婿带回家种植与饲养。所谓“挂尾蔗”就是红甘蔗,前有蔗叶,后有蔗头茎,并用红带子绑住两枝甘蔗,以祝女儿女婿同甘共苦、永浴爱河,直到白头偕老。至于那两只带头鸡,则希望其女儿和女婿像鸡一样多子多孙。

新式拜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贺岁方式悄然冒头,给我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乐趣。作为现代化都市的厦门自然也不例外。
电话拜年:电话让人们不需要再到处走动去拜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这种方式最适合给远方的朋友、长辈、老师、亲友拜年。
短信拜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短信拜年,1毛钱一条,成本也比较便宜。
MSN、E-mail、电子贺卡、视频拜年:只要双方都在线,通过类似MSN之类的即时通信软件给拜年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E-mail和电子贺卡则可以把场景拍下来,制成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
休闲网络游戏拜年:这种方式适合所有喜欢游戏的人。操作简单、占用时间短、趣味性和可玩性强等特点,给广大游戏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娱乐和感情联络方式。

吉祥用语
正月初一日,也叫“新正”,亲友之间互相拜年,称为“拜正”、“贺正”。主人请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后说吉祥话:
对太太言:食甜给你生后生(生儿子)。
对老人言:食甜给你老康健,食百二(活到120岁)。
对商人言:食甜给你大赚钱。
对小孩言:食甜给你快大汉/胖胖大(快长大之意)。
对小姐言:食甜给你嫁好夫。
一般相互间言:新年大赚钱/新年走好运。

茶点准备
当朋友或亲戚来家贺年时,主人就拿出甜料(以前多为红枣、薯仔、冬瓜、瓜子等,现在多以精致的糖果代替)、甜茶,招呼客人食用,称为“食甜”,表示圆满亲密的意思。
客人吃后,要说些如“食红枣,年年好”、“恭喜大赚钱”、“食甜甜,乎你快大汉”(意“让你快长大”)、“食甜甜,乎你生后生”(意“让你生儿子”)等吉利话。另外,贺客如果带有小孩,必须赠送红包,作为新年的见面礼。
厦门旧时有一个风俗,就是儿媳妇在正月里须用冰糖煮鸡蛋,穿戴整齐后,端给公公婆婆,以示孝敬。而新过门的媳妇更是要在早晨端“甜茶”等孝敬公婆及长辈,并趁机认识那些未曾见面的长辈。此外,重要客人来时,厦门人也要煮汤圆、红枣等甜汤招待客人。

请喝春酒
一般,自大年初一到十五,家家户户都利用年节时准备现成的饭菜,宴请亲朋好友,以联络彼此的感情。如商人多会利用这时候,款待顾客,以便扩展生意。
据老厦门介绍,请喝春酒的习惯在厦门农村尤为盛行。由于农村亲戚朋友居住的距离相对比较远,因此一般都会留下客人请喝春酒。

闽南民谣
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
初二早
初三无歹志(无事情);
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
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
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
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
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
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
十一请女婿;
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
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
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
十六看大烛;
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拜年禁忌
在闽南人传统中,对于拜年有许多禁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禁忌已基本不存在。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初一的禁忌最多。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闽南春节风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习俗
饭春花:除夕夜会在神案前供奉春饭,春饭上面会插上一支印有春字的纸花。

不吃稀饭:闽南人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吃稀饭,因为吃了稀饭,表示这一年外出容易淋到雨而生病或是遇到意外死亡。

闽南话本 正月正时
闽南人十分重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所以春节期间特别喜庆、特别好客、特别慷慨、特别宽容。在春节这几天他们总是把“正月正时”这个词挂在嘴边。
“正月正时”是一个万能的理由,只要这个词一说出口,不需再有更多的解释,听者就能认同:把平日的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该开心的就开心,该请客的就请客;常年简朴节约的这时却毫不吝啬,平时有成见的这时一笔勾销。闽南人过年,不仅投入金钱、时间、精力,更重要的是还注入情感,所以既营造了节日的气氛,又赢得了过节的心情。

❺ 春节厦门市区有什么好玩的

春节厦门五缘湾好玩吗?五缘湾有什么好玩的吗?

一、春节厦门五缘湾看油菜花
五缘湾北岸的红十字广场,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盛开着,骑着自行车穿行于绿道之间。

二、春节厦门五缘湾玩游艇帆船
当然,如果想玩转五缘湾,单单欣赏这片花开正艳的油菜花海是不够的,这里的游艇帆船、这里的美食咖啡、这里的艺术文化,还有湿地公园上的黑天鹅,都会让您流连忘返。今天,我们就带您去逛逛这块激情而富有活力的地方。
五缘湾游艇帆船港已成功吸引数十家游艇相关企业入驻,长期停靠的大小游艇超过180艘。您可以选择一家游艇公司,和家人、朋友一起租艘游艇从五缘湾出海去。在游艇上,休闲观光,商务洽谈,举办自助餐或酒会,更可以迎着海风来次海上垂钓。以游艇为载体,您还可以到海岛上去,举行海岛生日party,拍摄海景写真。

如果您觉得包游艇出海偏贵,还可以选择体验湾内或者出海的帆船体验。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沿着五缘湾大桥、五通码头到灯塔公园,再远眺大小金门,一路美景一路歌。

三、春节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
与油菜花海隔湾相望的正是美丽的五缘湾湿地公园,作为五缘湾片区带动项目之一,湿地公园占地85公顷,面积相当于半个鼓浪屿,被称为厦门的“城市绿肺”。

四、春节厦门五缘湾看黑天鹅
春节期间来到这里,您可以与黑天鹅来个亲密接触。这里的黑天鹅有100只,都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同时,您还会邂逅白鹭、栗喉蜂虎鸟等各种鸟类。

五缘湾春节免费提供300停车位

为方便外地自驾车游客来厦观光游览,缓解厦门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有关部门将于2月4日至2月8日(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在五缘湾商业街B区设立自驾车旅游集散中心,免费提供300个停车位。

❻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大家都打算哪儿玩儿去

01
广西北海:北方天寒地冻,西北风吹得人没有一点好心情。是否在梦中,有这样一个海岛。在温暖的傍晚,毫无目的的漫步在沙滩;天高云淡,眼望湛蓝的海水,身边依偎着最爱的人,偶尔还能听到几声海鸟的歌唱,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幸福吧。如果你也做过这样的梦,那么,在这个春节奔向广西北海,这幻境中的一切将会成为现实。

02
厦门:厦门的冬天伴着海风,空气温润舒适,大海把生活装点的很温柔,是国内数一数二适合漫步的城市,也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非常适合一家人出行。匆匆一年,去厦门卸下满身的疲惫与压力,对于有文艺小资情节的你再合适不过了,行走在鼓浪屿的小巷,喵星人在午后的阳光里蜷成一团、眯缝着眼昏昏欲睡,耳畔传来若隐若现的钢琴声,找个小店坐下,尝尝那些有故事的美食,在杂而不乱的杂货店里寻找属于你的小物件。

03
丽江+大理:丽江和大理,都是自然与人文天作之合的产物。两座古城都渗透了太多的美丽传说和浪漫故事,多少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这两个城市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也有太多不同的地方。如果说大理是一个温婉的大家闺秀,那丽江就是一个追寻自由的妖娆女子;如果说丽江是一幅色彩绚烂的水彩画,那么大理就是一幅恬淡静幽的水墨画。

04
海南三亚:沙滩、潜水、海鲜是三亚旅游度假的三大永恒主题。地处中国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四季如夏,鲜花盛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在三亚约两百公里的海岸线上,密布了亚龙湾、大东海、三亚湾等众多海湾,椰树成林;海上有东、西两岛为碧波万顷的海面增加层次,互掩其中。

05
哈尔滨:非南即北,要么棉衣换短袖,要么寒彻刺骨,所有应该属于冬天的美景哈尔滨都有,看冰灯雪雕,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都是重头戏,还有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街,都是你一路向北,奔赴哈尔滨的理由。

❼ 厦门为什么不能大年初三去别人家

关于厦门的春节有这么些民谚,“正月初一贺新正,会友探亲情;正月初二请女婿;初三犯忌无客来;初五过开;初六养肥”,“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其中都谈及厦门特殊的习俗:正月初三既不出去拜年又忌讳他人来拜访。

据熟识本地文化的厦门岛内老人讲述,这样的习俗源于明朝时期的倭乱或者是清军的屠城,某年正月,城内百姓正欢庆春节,未作戒备,倭寇或清军突然涌入厦门城内,大开杀戒,直到正月初二才退去。正月初三这天全城百姓忙于收拾尸骨、埋葬遇难亲人,故城中悲悲戚戚。以后每年的初三因多数人家忙于遇难亲人的忌日,久而久之便成了今日正月初三“犯忌无客来”的习俗。厦门老人往往认为这样的往事发生在厦门城内,其实不然,当年厦门只是个人烟稀少的小岛,这应该是同安县城的悲痛旧事。

❽ 了解厦门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传统习俗 现在还有什么习俗....

进入腊月,各单位都要聚餐,称为“围牙”,老板要给员工发红包。
除夕家家户户吃年夜饭,大都吃火锅叫“围炉”合家欢。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
年糕,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
薄饼
清代有诗人写诗咏薄饼:“春到人间一卷之”,描写薄饼皮是“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描写薄饼馅是“纷藏丝缕缕,馋嚼味融融”。圆仔,吃圆仔,又称吃元宵,取“团团圆圆”之意。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❾ 正月初二卖水果摆摊在哪里摆好

在十字路口,或者人和车经过的繁华路段,祝你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