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前的厦门
楼上的懂不懂 不要胡说八道 厦门从来就没有属于漳州管过 同安以前是属于泉州管的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 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设市。
在厦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岛上只有黑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树林,一群浑身雪白的白鹭飞到这里,爱上了这个黑色和绿色的海岛。他们在树林里栖息,在沙滩上漫步,在海水里嬉戏。这里没有别的飞禽走兽,也没有人们来惊扰。于是,白鹭成了岛上的主人。当人们第一次来到岛上的时候,看见大群白鹭漂游在水面上,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鹭江”,把这个岛屿叫做“鹭岛”。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岛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认为大约3000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生活。可是,这个岛屿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却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果到着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宝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这说明南普陀和泉州的开元寺一样,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据记载,在唐朝,有薛、陈两个家族从外地迁居到这个岛上。薛氏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当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南普陀最初是由陈家施田52亩作为寺址。到五代时,有人加以重建,名为泗洲寺。宋朝时,和尚文翠建普照寺。这些寺庙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厦门人民的劳动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垦殖。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离现在大约一千年),生产出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从此,这个无名的小岛才被称为“嘉禾屿”-五谷丰登的岛屿。这是厦门的第一个名称。到了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嘉禾千户所,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军事机构。所谓“千户”就是“千夫之长”。元代的千户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见,这个海岛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元朝当局的重视了。明朝以来,倭寇不断地侵扰我国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派江夏候周德兴来福建沿海增设了许多卫所。闽南的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五个所,中、左二所驻在这个岛上,所以称为中左所。《明史》写道:“(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那时“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筑城守御,遂为中左千户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隶福建都指挥使,额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约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❷ 同安的历史
晋太康
印象同安
三年(282年)析东安县(驻地今福建省 南安市)置同安县,当年即废。康贞元十九年(803年)析晋安4乡置大同场,为县之前身。
后晋天福四年(939),升大同场为同安县,正式升场置县,辖3乡11里,隶属于泉州府。辖区包括今厦 门、同安县、金门县及龙海一部分。[1] 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并吞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府为清源军(辖今泉州、厦 门、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升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入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
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即同禾、民安、翔风、嘉禾(以上属绥德乡)、长兴、从顺、感化、归德(以上属永丰乡)、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2]
元代改里为都,3乡之下统44都。永丰乡下辖原从顺里西界1~5都,原感化里西界6~8都,原归德里西界9~10都,原长兴里东界1~3都,计13都;明盛乡下辖原仁德里西界11~13都,原安仁里西界14~16都,原积善里西界17~20都,计10都;绥德乡下辖原同禾里东界4~7都,原民安里东界8~11都,原翔风里东界12~20都、原嘉禾里西界21~24都,计21都。[2] 元代属于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恢复里制,里下辖都。增置在坊里辖县城2隅。全县共划3乡12里2隅44都。洪武二十年为防倭患,尽徙大小嶝岛2都人民于内陆。永乐元年(1403年)从顺里5都并为3都,感化里3都并为1都,长兴里3都并为1都,归德里2都并为1都,县辖3乡12里2隅35都。后都下设图。成化六年(1470年),大、小嶝2都人民奏复其旧。至此,同安县下辖12里2隅37都53图。[2]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 门,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县 绥德乡 嘉禾里 改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
清代开始,隶属福建 兴泉永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从兴泉道管辖下设台厦兵备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永道,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永春州、大田县,道台自泉州移驻厦 门。清沿明制。干隆四十年(1775年),析翔风、民安2里(丙洲除外,划归从顺里)及同禾里的五、六、七都置马巷厅。光绪间行保甲制,改图为保。至清末,同安的行政建制层级为:县→乡→里→都→保→甲(每保10甲,每甲10户)。全县共3乡9里21都。[2]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兴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国3年改名厦门道,管辖厦 门、莆田、泉州和大田县,4月,划出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不久废。
民国元年(1912年),裁马巷厅复归同安县。至民国36年,稳定为13乡镇150保2325甲,保持至1949年9月同安解放。[1] 民国四年,1915年划出 金门岛和附近岛屿设置金门县。
1933年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市,厦门市成立,旋改特别市,同安县和厦门市隶属兴泉省(治所泉州),兴泉省辖今泉州、莆田、厦 门, 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撤销,厦门岛内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同安县)。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厦 门、泉州、莆田)。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 厦门岛沦陷, 同安县仍隶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进入了福建大陆,攻入厦门, 后金门战役(古宁头战役),金门炮战。详见金门战役、金门炮战[3] 相关 文章和词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正式划上了句号)。
1949年9月 隶属于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泉 州,管辖泉州、莆田、厦门。
1950年7月 改属福建省泉州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泉州、莆田、同安县,后改名为晋江专区。
1953年11月 划出同安县集美乡到厦门市郊。
1958年10月 从晋江专区划出改隶于厦 门。
1970年8月 再划归晋江地区。
1973年9月 归隶厦门市。[2]
1949年后县以下建制历经区、乡、公社、乡镇、镇的变更。
1996年12月 全县辖19镇、场(不含良种场),共18个居委会213个村委会。辖域面积由解放初的1481平方公里缩小为1078.55平方公里。[1]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2003年04月26日,国务院批准:分出设立厦门市翔安区,将厦门市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2003年09月,撤销开元区、鼓浪屿区,大幅减少政府编制,节约行政开支,促进社会发展,降低施政成本。行政区划调整前:同安区面积1048平方千米,人口55万。行政区划调整后,同安区辖大同街道、祥平街道、莲花镇、新民镇、洪塘镇、西柯镇、汀溪镇、五显镇。区人民政府驻祥平街道。现有土地总面积658平方公里,人口71万(其中外来人口37.6万)。
❸ 厦门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一.厦门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
2.厦门历史沿革:
相传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❹ 厦门的历史遗址有哪些历史遗址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厦门的历史遗址及渊源:
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该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270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朝末年,称为泗洲寺,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南普随寺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两旁有钟鼓楼、禅堂、客堂、库房,另有闽南佛学院,佛教养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后近年新建“太虚大师纪念塔”。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序。南普陀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
二、厦门北辰山。
北辰山称北山岩,景区内主要山峰牛岭峰海拔779米,开闽王王审知入闽的典故就发生于此。景区内八仙、神农氏、七仙女的传说以及同安历代名人轶事,无不折射出北辰山璀璨的历史光芒。景区以厦门二十名景之一十二龙潭瀑布为主要特色。厦门北辰山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境内,为低山丘陵、花岗岩地貌,以十二龙潭瀑布为主要特色。十二龙潭两侧奇峰怪石,景色宜人。下游的竹坝水库,水面宽阔,岸线曲折。
三、梵天寺。
梵天寺位于大轮山南麓。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与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福建沿海一线的名寺。在厦门与南普陀寺同为厦门着名的佛寺,同安梵天禅寺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比厦门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开元寺早100多年,乃八闽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其原名兴教寺,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区,赐名“梵天禅寺”。“大轮梵天”以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列入“厦门二十名景”。
❺ 厦门历史是什么
1、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1100年前,厦门的先民们给厦门岛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为“下门”。明.万历年间也称厦门为“夏门”过,后来雅化成“厦门”。
2、思明区的名字怎么来的根据民间传统的说法,是“先有思明,后有厦门”,厦门原称“嘉禾里”,后建“厦门城”。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把本区命名为思明区。
3、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4、清朝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训练水师,收复台湾,因此在皓月园这里屹立着一座郑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屿的日光岩,可以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寨门右边有块上端平坦的巨石,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那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
5、鼓浪屿走出了中国近代的一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在鼓浪屿,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时代生活过的故居以及结婚的教堂。协和礼拜堂,鼓浪屿历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廖翠凤举办西式婚礼的地方,也是鼓浪屿有史以来第一次管风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
❻ 厦门古代是什么地方
1——远古时,因为白鹭栖息之地,厦门岛又故而称“鹭岛”。
2——宋太平兴国年间,因岛上产稻“一茎数穗”,又名“嘉禾屿”。
3——明代被称中左所。
❼ 有人说古时候同安县和漳州关系很好但和泉州关系恶劣,特别是泉州三邑,这是为什么
没有的事。别听个别人瞎说。事实是同安人一直以泉州人自称,不信可去网络一下陈嘉庚的资料(要找多点,前面当然写的是厦门集美),写的就是泉州府同安县人。南洋的同安县同胞以前也自称泉州府的。还有个事,其实同安腔特别是马巷一带的,在漳州人听来其实是接近泉州腔的,我一个水头人,到角美,被他们误以为是马巷人。
❽ 厦门在古代的名称叫什么
厦门在古代的名称叫鹭岛。厦门在在古代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厦、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东与大小金门岛、南与龙海市隔海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
厦门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厦门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8)古代厦门和同安哪个出名扩展阅读:
厦门市鼓浪屿区、思明区、开元区、杏林区、湖里区、集美区这6个区在唐开元二十年(732)称新城,大中元年(847)设嘉禾里,属同安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厦门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户所。
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兵厦门,于十二年(1655)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复名厦门,属台厦兵备道同安县,雍正五年(1727)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
1912年同安县析置思明县,1912年于此设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1935年设厦门市。1949年10月17日解放,为省辖市。1980年10月创办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3月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连同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开发区。
厦门市同安区在晋太康三年(282)置同安县,属南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4乡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历属泉州、清源郡、清源军、平海军、泉州路、泉州府、兴泉永道、南路道、厦门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区。
清干隆四十年(1775)析置马巷厅(1912年废)。1912年析置思明县,1914年析置金门县。1949年9月19日解放,历属第五专区、晋江专区、厦门市、晋江地区、厦门市。1996年撤县设厦门市同安区。
❾ 厦门的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❿ 关于厦门是的历史问题
福建有四大岛,依大小次序排列是:平潭岛,东山岛,金门岛,厦门岛。
宋元明清的厦门,指的都是厦门岛。历史上的厦门,行政级别很低,它隶属同安县,“同安县十一里之一里耳”,而同安县隶属泉州府。据最新唐墓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唐时厦门,称嘉禾屿,又名嘉禾里。宋时延续此名,称其“产嘉禾,一茎数穗,故名”。不过,在24巻简明《中国大网络全书》里,尚查不到“嘉禾屿”词条,可见其默默无闻。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授命兴筑厦门城,城建成于洪武二十七年,始有厦门之名。清初,郑成功据厦门,以厦门为反清复台基地,设思明州,旋废。民国元年,改设思明县。1933年先改为思明市,后改为厦门市。连同鼓浪屿,厦门市面积总共不过约为130平方公里,可谓弹丸之地、蕞尔小岛。现在厦门面积1516平方公里,那是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岛外的扩展。由于填海造地,目前实际面积已达16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大,但已经是本岛面积的十多倍。
厦门地理位置,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民国厦门志》说它“实屏蔽澎、台,控制浙、粤”,《台湾府志》云:“台郡、厦岛,鸟之两翼”。明设中左所,清驻水师提督、海防厅、台厦兵备道、兴泉永道。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故武则命水师提督五营弁兵守之,文则移兴泉永道、泉防同知驻焉。”(《道光厦门志》)也就是说,厦门本身的行政级别低,但在厦门设置的军事机构与行政机构级别很高,台厦兵备道连台湾都管了,兴泉永道署管兴化、泉州二府及永春州。
如果把厦门看作一个人,他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是靠海吃海的渔夫,是灌园织布的村姑。如果把厦门视为一本书,它开篇平平,没有大起大落,但平淡中有伏笔,有哲理,越来越引人入胜,创造过辉煌的篇章。
厦门历史地位的彰显,始于明末清初。明永乐以后,中国闭关自守。郑成功为筹集军饷,在厦门设立五商、十行,以厦门港为中心,积极开展海外及沿海地区的贸易。众所周知,南宋时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泉州的繁荣带动了它管辖而离它不远的厦门的发展。后刺桐港没落,漳州月港崛起,月港没落时,兴起的是厦门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在厦门设立。近代的厦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觊觎之地。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与广州、上海、宁波、福州一起,被迫成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也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这是厦门的耻辱,但也是厦门抗辱奋争、发展的契机。新中国建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于“一个中国”的“对话”,使厦门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那“对话”的形式很特殊,是军事对峙,是“万炮震金门”。改革开放以后,厦门成为经济特区、副省级单列市,越来越为全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着名经济学家钱伟长预言,厦门的未来将成为东方纽约港。尽管这只是一种方式的表述,但的的确确,厦门更辉煌的篇章,有待未来写出。
相比起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历史不长,建城至今600多年。但古之同安包含厦门,今之厦门包含同安,同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1700多年(从它第一次建县,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算起)。至于厦门的人类文明史就更长了,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多次在本岛西南部采集到石锛、石斧,50年代文物普查,曾发现12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最近的翔安考古调查,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
漫步厦门,我深切感受到,这是一块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它怀抱里没有埋藏国之重器,也罕见令人震惊的世之珍宝,然而,它在近现代抗争中崛起,拥有不遥远过去的辉煌;他饱含历史的深刻,不乏文化的厚重,多少金戈铁马之声犹萦在耳,一部近现代的发展史历历在目。它盈蕴深远的文脉,充满现代化活力,让人触得到深沉而强有力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