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厦门经济特区什么时候建立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在这片传说中凤凰栖息过的热土上,激情孕育梦想,汗水传递使命。昔日一个封闭的海防小岛屿,从此拉开风生水起的时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的第一声开山炮响,定格了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特区建设者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冲破旧体制束缚,“摸着石头过河”,以大无畏的先驱者姿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迈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
1984年2月,鸥鹭飞翔,浪花轻舞,初具规模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邓小平同志。在特区的发祥地湖里,他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是对特区人改革的冲劲和创新的闯劲的肯定和鼓励。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划定杏林、海沧和集美为台商投资区。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
❷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
厦门由“下门”雅化而来,“下门”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经存在。“门”是地名的通称。古时船户、渔民把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称之为“门”。“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以前看过一本《朱熹传》,书中有记载朱熹曾任同安县知,当时同安县管辖的厦门只是个小海岛,估计没正式名称。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将周德兴驻防闽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卫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厦门卫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设立的。为便于军事管辖,取名厦门,意思是国家大厦的门户。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兵厦门跟清朝对抗,把厦门老城区取名思明,意思很明显就是想恢复大明。清末厦门被西方列强纳入通商口岸,他们纷纷在厦门的鼓浪屿岛上修房驻扎,于是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名头,这次鼓浪屿申报世遗成功跟这些老式欧美建筑群的关系很大。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是乘坐小渔船攻下厦门岛,那时还想一鼓作气把厦门岛的外岛金门岛也拿下,可惜兵败。解放后,为早日解放台湾,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把厦门岛和集美之间的海沟填成海堤,火车能直接开进厦门岛。此后厦门成为半岛,不再游离大陆之外。厦门的大发展归结于改革开放,1982年邓公视察厦门,不久中央就批准设立厦门特区,从战争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厦门的巨变
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看到很多人以讹传讹,还是来说一下。
厦门岛最早叫嘉禾屿,是因为这个岛屿种植稻谷出现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从唐的陈氏开垦开始这个名称就慢慢流传了,从而成为固定称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变化,洪武年间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屿上设置了中左千户所,并筑一城来做拱卫之用。而这座城是级别很小的卫城,所以面积很小坐落于嘉禾屿上一个叫厦门社的地方上。而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户所,民间因为在厦门社的地盘上就叫他厦门城。这个民间的叫法到了万历年间就被注到同安地图上了,不过这个岛的名字还是叫嘉禾屿,而卫城才叫厦门城。
到了郑成功时代在嘉禾屿上设置了思明州,厦门城仍旧是一个如崇武古城那样的小卫城,仍旧是不上台面的名称而已。嘉禾屿归清朝以后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称禾山。
到了雍正年间设置了军事机构台厦兵备道,驻地厦门城。这个时候厦门这个名称才真正站上 历史 舞台而入典册。随后成立兴泉道,道治从莆田迁到泉州府城再迁移到嘉禾屿的厦门城内,使厦门城成为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军事组织兴泉永道的道治所在。这段时间厦门城扩大了地盘,成为嘉禾屿筼筜港与五老峰之间那片区域的统称。这个时候民间也有将这个岛叫厦门岛,但实际上厦门这个名称还是厦门城及周边街道和港口的称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签订则正式将这片区域定名为厦门港,而这个岛也正式叫厦门岛。而民国五年后,南路道更名为厦门道,道治设厦门城治理兴泉两府地界。因港兴因道治而旺从而给了厦门快速发展的机会。1927年国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体系,但是厦门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仍旧快速发展,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市政府,厦门市。不久厦门沦陷,厦门岛被日本窃据。1949年厦门解放后仍旧是按照独立市建制,1958年划同安入厦门,在70年代同安在晋江地区与厦门市之间转换了一圈,之后厦门的辖区就没再大的调整。
而1997年之前厦门人的厦门还一直是 历史 上那个厦门,就是厦门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筼筜港的那一小片区域,其他地方其实都还是习惯叫禾山。
而网络上经常有说法说因为在海门岛下游,所以叫下门岛后雅化成厦门。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这个岛一直叫嘉禾屿,而厦门是那个城的名称。一个城怎么可能因为上游有一个岛叫海门所以叫厦门城。能对等的只能是岛屿与岛屿,但是这个岛屿一直就叫嘉禾屿。再说中国一般讲究对等或者门当户对,一个厦门岛是一个海门岛的几倍大,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岛而命名一个大岛呢?所以这个说法谬误!
至于说厦门是华夏之门,或者大厦之门,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那是现代之人附和只说而已。
厦门之所以叫厦门,就是因为一个厦门社筑城而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厦门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
其实最早厦门并不是市,过去是归属泉州进行管辖,直到1935年厦门才设立了厦门市,随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和时代的更替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厦门6区,岛内思明、湖里,岛外海沧、翔安、同安、集美。
那么厦门为什么叫厦门呢?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厦门其实最早上叫下门,后面因为门是地名的通称,又因为厦门处于福建闽南地区,当地盛行闽南话,在闽南话中的厦和下的读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厦门的厦其实是靠下字慢慢演变过来的,当然这也是文人雅化的,当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厦门了。
厦门其实名字特别是优雅,当地还有鹭岛之称,因为有很多白鹭在厦门岛内,所以厦门又称为鹭岛!欢迎大家来厦门 旅游 参观哦!
厦门古称嘉禾里属同安县,明属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个县,直到明朝才被搁置出去成立厦门
1387年建筑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厦门 历史 正式开启
说到厦门我想要顺便讲下厦门和泉州的 历史 交融,厦门 历史 上长期是属于泉州管辖,也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县“同安县”所管, 历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厦门岛只是同安地区的一个小岛,直到郑成功驻军厦门,厦门才迎来自己的真正 历史 ,如今泉州和厦门之争,更多体现在文化 历史 ,信仰风俗起源之争,因为厦门是泉州的一个管辖区域,所以闽南文化、小吃风俗还有 历史 来源,都是来自泉州,跟泉州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而如今泉州的经济又是厦门之上,厦门的经济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贡献,那么两市之争就更加的激烈,因为泉州不认可厦门超越自己,而事实上泉州在经济、文化、 历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杀厦门多少条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说,郑成功对于厦门重要性很强,的确如今的思明就是郑成功为了纪念明朝而取名,厦门的 历史 人物也以郑成功为主,郑成功收复台湾,驻军厦门改变了厦门和厦门海上的贸易地位,泉州领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后期就被厦门超过了,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轻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厦门去发展,这就是近现代厦门在国际地位和港口贸易还有知名度上超过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创造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所以说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纳厦门的 历史 和文化!如果没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厦门,你们说呢,懂 历史 和文化的来辩论!
而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厦门完全是因为为了收复台湾,泉州 历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国家情怀甚至出现很多时代英雄,这也是时代选择,郑成功去厦门完全是因为厦门离台湾近!
所以厦门,大厦之门,乃是郑成功对国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语!我门的 历史 应该被铭记,也应该记得这是泉州人创造的骄傲和辉煌!不应该抹去我们的笔墨和光辉的 历史 !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而不是下门或者夏门呢?
据说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厦门城建成之后,“厦门”之称才开始见着于文字资料上。“厦”是从“下”字演变过来的,门是海峡的意思,“下门”大意是海门岛底下的一个海峡,“厦门”是对“下门”一词的雅化。在民间,厦门岛也被称作“嘉禾屿”。
大厦之门
厦门为什么叫厦(xia)门?
厦门,自282年置同安县到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都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岛屿。1100前,唐代先民给给它取了个好记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明代洪武年间,设 卫所 。“所”为“中左”,“城”名为“厦门”
(图:厦门古城地图)
先来看厦门地名的演变,其实都是以闽南话“下”的发音为依据的。所以才会出现厦门的读音会与普通话中“下”的读音一致,而不读成大厦的厦(sha)。
(图:厦门古城彩绘版)
一、 “厦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 是在《厦门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这本《厦门志》里记载了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时的一段话:
“城 厦门 ,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屿为什么会演变成厦门
(图:海门与下门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厦门地名的由来,以及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导游给您解答,厦门早期叫嘉禾屿,小岛上盛产稻谷一禾多穗,所以人们称之为嘉禾屿,岛上居民早期都以渔民为主,人数不足500名,为什么叫厦门,有两种说法:
一,下门,是指:下面的门户,中国地形像一只雄鸡,厦门地理位置位于雄鸡腹部低下的岛屿。所有早期有:下边的门户之说,后改名雅称为现在的“厦门”厦门和金门原先隶属同安县管辖,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二,厦门城,早期为了防御倭寇,李鸿章与周德兴在嘉禾屿岛上修建围城“不容倭寇侵袭拢”,城墙称之为“厦门城”后以 城市名称以 厦门命名沿用至今,
厦门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域广阔多姿,陆上奇岩重叠,草木终年生长,鲜花四季常开。花木建筑具有南国情调,古刹遗址引人入胜,素有海上花园之称。鼓浪屿全岛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内海风扑面,涛声雷鸣。明清两代重修的莲花庵旁,有明人题刻“鼓浪洞天”四个大字于巨石上,为厦门八景之一。岛上树木蓊郁,四季长春,亭台楼阁,掩映错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 旅游 地。
❸ 厦门市什么时候成立
1950年
❹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如今,厦门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1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在这片传说中凤凰栖息过的热土上,激情孕育梦想,汗水传递使命。昔日一个封闭的海防小岛屿,从此拉开风生水起的时代大幕。
1981年10月15日,湖里的第一声开山炮响,定格了厦门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历史性时刻。特区建设者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冲破旧体制束缚,“摸着石头过河”,以大无畏的先驱者姿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迈开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坚实步伐。
1984年2月,鸥鹭飞翔,浪花轻舞,初具规模的厦门经济特区迎来了邓小平同志。在特区的发祥地湖里,他挥毫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是对特区人改革的冲劲和创新的闯劲的肯定和鼓励。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198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准划定杏林、海沧和集美为台商投资区。1994年3月22日,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法规和规章在厦门经济特区实施的决定》。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2
12月21日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与台湾一水之隔,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因“台”而特,是两岸融合最前沿。4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路,努力打造台胞登陆的“第一家园”。
1980年10月,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一年后,随着湖里区工地上一声爆破巨响,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大幕正式拉开。
作为首批到大陆投资的台商,台湾仕霖集团董事长吕理镇1987年来到大陆。在考察了几个城市后,他最终选择了厦门。
“厦门离台湾很近,有着相同的乡音、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为重要的是,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有政策支持。”吕理镇介绍,19 89年,仕霖集团在厦门成立了建霖卫浴公司。
依靠大陆市场,加上当地政府政策、本地人才的加持,建霖卫浴公司成长为建霖集团,并于2020年7月在大陆A股上市。“厦门是一个很好的投资地,也是两岸合作的典范。”吕理镇说。
40年来,厦门在两岸“三通”、经贸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基层政党交流等方面不断有“破冰”之举,持续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两岸金融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对台贸易中心等“一区三中心”,厦台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产业合作结出硕果。
如今,厦门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区域:厦门引进了友达、宸鸿等20多家台湾百大企业,台企工业产值约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目前,台湾是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六大出口市场,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是大陆最大对台贸易口岸。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海峡论坛因疫情影响延至岁末登场,两岸各界表现出很高热情。作为两岸交流交往最活跃的平台,以闽南文化为纽带,厦门重点打造了海峡论坛、工博会、文博会、图交会等50多个大型两岸交流活动,成果显着。
两岸合作的未来在青年。来自桃园的台青创业者范姜锋把厦门比喻成自己的“逐梦之地”。2016年,范姜锋与大陆合伙人共同创办了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如今成果斐然:协助7000多名台湾青年来闽交流,帮助超过300名台青、150个项目在闽落地……
厦门还推出多项惠台利民举措:创新设立台胞服务中心、台胞驿站、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涉台服务机构,积极为台湾青年追梦、筑梦、圆梦创造更好条件、搭建更大舞台。
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到厦门,打拼事业,落地生根,成为一道靓丽的青春风景线。目前,厦门已建成多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其中厦门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等7个基地获批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示范点)”。
“在厦门,我看到了在台湾从来没看过的风景。”范姜锋说,“厦门区位优势明显,还有完善的配套政策,是许多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的首选地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12万名台胞在厦门工作、生活,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众多台胞主动当义工、参与社区治理融入本地生活。
“台胞和大陆同胞已成为社区共同体。”厦门市湖里区兴隆社区台胞主任助理熊麒说,在他们社区,两岸同胞已经从“陌邻”变为“友邻”,真正实现了具有共同情感体验的“两岸一家亲”。
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表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年来,广大台胞、台企既是参与者、创造者,又是亲历者、受益者。台胞、台企在助力厦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搭上国家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列车”。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时间3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创办,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和重大突破。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广东和全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内地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窗口”。经过20多年的自身发展,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崛起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珠海和汕头也已成为我国新兴的重要沿海开放城市。
1979年创办经济特区时为什么要选择深圳、厦门、珠海、汕头这四个地方?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讨论了这一重大问题,并形成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提出,在沿海少数有条件的省市,划出一定的地区,如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上海市崇明岛等单独进行管理,作为华侨和港澳商人的投资场所;深圳、珠海两地可以先办;对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这次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派当时主管这方面工作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有关部门的十多位负责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前往广东、福建,同两省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共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与此同时,广东、福建两省分别进行了方案制定工作。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指出: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关于出口特区,可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问题。所以选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举办特区,是由于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相近,厦门还面对台湾,在历史上这些地方就与海外有着密切的交往;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有广阔的腹地可为依托;是着名侨乡;实践证明,在这四个地方举办特区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