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前厦门叫做什么 唐朝的 或汗朝的 都可以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 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设市。
在厦门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岛上只有黑色的石头和绿色的树林,一群浑身雪白的白鹭飞到这里,爱上了这个黑色和绿色的海岛。他们在树林里栖息,在沙滩上漫步,在海水里嬉戏。这里没有别的飞禽走兽,也没有人们来惊扰。于是,白鹭成了岛上的主人。当人们第一次来到岛上的时候,看见大群白鹭漂游在水面上,就把这个地方叫做“鹭江”,把这个岛屿叫做“鹭岛”。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岛上才有人居住?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找到了一些石器和陶器,认为大约3000年前,就有人在岛上生活。可是,这个岛屿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却是从唐朝才开始的。如果到着名的古寺-南普陀可以在大雄宝殿的石柱上,看到一幅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这说明南普陀和泉州的开元寺一样,最初是在唐朝建造的。根据记载,在唐朝,有薛、陈两个家族从外地迁居到这个岛上。薛氏住在洪济山的西北,陈氏住在南面的金榜山下,当时有“南陈北薛”之称。南普陀最初是由陈家施田52亩作为寺址。到五代时,有人加以重建,名为泗洲寺。宋朝时,和尚文翠建普照寺。这些寺庙就是南普陀的前身。
厦门人民的劳动祖先,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垦殖。宋代太平兴国年间(离现在大约一千年),生产出一种水稻良种,“一茎数穗”,从此,这个无名的小岛才被称为“嘉禾屿”-五谷丰登的岛屿。这是厦门的第一个名称。到了元代,在这里设立了嘉禾千户所,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军事机构。所谓“千户”就是“千夫之长”。元代的千户所分上、中、下三等,上等有兵700名以上,中等500名,下等也有300名。可见,这个海岛在海防上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元朝当局的重视了。明朝以来,倭寇不断地侵扰我国沿海各省。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派江夏候周德兴来福建沿海增设了许多卫所。闽南的永宁卫,分设左、右、中、前、后五个所,中、左二所驻在这个岛上,所以称为中左所。《明史》写道:“(周)德兴至闽,按籍佥练,得民兵十万余人,相视要害,筑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备。”那时“移永宁卫中左所官军于厦门,筑城守御,遂为中左千户所。设指挥正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指挥百户一员、镇抚一员,隶福建都指挥使,额兵一千二百四名”。大约在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成厦门城,从此才出现厦门的名称。
② 郑成功和厦门的思明州地区之间有什么样的渊源
01
明朝末年陷入了一种十分困难的局面,崇祯皇帝根本无法中兴大明,在内忧外患之中,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却又没有守住北京,才使得关外女真成为了中原大地的主人。当时许多明朝后裔以及文武大臣都逃到南方,靠着江南地区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所谓的南明。南明小朝廷对江南地区的文化影响十分巨大,
到现在福建厦门都还有一个地区叫做思明区。
02
南明的局面和建立情况
05
福建厦门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厚重的地区,它在当时被郑成功治理多年,受到明朝文化以及汉文化影响十分深厚。虽然随着时间的改变,它的名称也在不断改变,但今天的思明区地区仍然保留着过去的名称,就表示着我们不忘历史,更加不会忘记民族英雄郑成功。
③ 厦门在古代的名称叫什么
厦门在古代的名称叫鹭岛。厦门在在古代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厦、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东与大小金门岛、南与龙海市隔海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
厦门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厦门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3)厦门1903年清朝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厦门市鼓浪屿区、思明区、开元区、杏林区、湖里区、集美区这6个区在唐开元二十年(732)称新城,大中元年(847)设嘉禾里,属同安县。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厦门城建成,置中左守御千户所。
清顺治七年(1650)郑成功驻兵厦门,于十二年(1655)改厦门为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复名厦门,属台厦兵备道同安县,雍正五年(1727)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1843年辟为通商口岸。
1912年同安县析置思明县,1912年于此设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1935年设厦门市。1949年10月17日解放,为省辖市。1980年10月创办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3月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连同杏林、海沧地区为台商投资开发区。
厦门市同安区在晋太康三年(282)置同安县,属南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4乡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历属泉州、清源郡、清源军、平海军、泉州路、泉州府、兴泉永道、南路道、厦门道,第五、第四行政督察区。
清干隆四十年(1775)析置马巷厅(1912年废)。1912年析置思明县,1914年析置金门县。1949年9月19日解放,历属第五专区、晋江专区、厦门市、晋江地区、厦门市。1996年撤县设厦门市同安区。
④ 厦门被谁殖民过
厦门未被殖民过。
但鼓浪屿曾沦为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公共租界。
(4)厦门1903年清朝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鼓浪屿公共租界相关历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为避免日本进一步觊觎厦门,清朝政府决定寻求“国际保护”,请列强“兼护厦门”。
1902年1月10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荷兰、瑞挪联盟、日本等9国驻厦门领事与清朝福建省兴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屿日本领事馆签订《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
1903年1月,鼓浪屿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陆续有英、美、法、德、日等13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
1930年厦门英租界被国民政府收回后,鼓浪屿公共租界就成为厦门地区唯一的租界。1938年日军进攻厦门,大批华人避居鼓浪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鼓浪屿公共租界。
1943年1月11日,美国和英国决定放弃在中国的特殊权利。1943年5月28日,汪精卫政权收回鼓浪屿公共租界。1945年,鼓浪屿公共租界被国民政府正式收回。
⑤ 厦门历史是什么
1、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1100年前,厦门的先民们给厦门岛取名“新城”。公元1279年,中央政府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屿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海门岛”的下方,是漳、泉两地门户,民间按地理方位称此为“下门”。明.万历年间也称厦门为“夏门”过,后来雅化成“厦门”。
2、思明区的名字怎么来的根据民间传统的说法,是“先有思明,后有厦门”,厦门原称“嘉禾里”,后建“厦门城”。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蕴含“思念明朝”之意),民国初年,建制设“思明县”;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把本区命名为思明区。
3、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龙启元年(933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4、清朝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训练水师,收复台湾,因此在皓月园这里屹立着一座郑成功的雕像。此外,在鼓浪屿的日光岩,可以见到一个石砌的寨门,那是郑成功当年建造的屯兵营寨。寨门右边有块上端平坦的巨石,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那是郑成功操练水师的水操台遗址。
5、鼓浪屿走出了中国近代的一代文学巨匠林语堂先生,在鼓浪屿,仍能有其少年及青年时代生活过的故居以及结婚的教堂。协和礼拜堂,鼓浪屿历史上的第一座教堂,百年前这是文学大师林语堂与廖翠凤举办西式婚礼的地方,也是鼓浪屿有史以来第一次管风琴表演(1878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