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如何能像深圳一样

厦门如何能像深圳一样

发布时间: 2023-01-20 15:48:57

‘壹’ 厦门相对深圳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79年就来厦门了,还记得那时的鹭江道和鼓浪屿的模样。1999年,我是多么渴望在厦门找一份工作,安身立命,却极为神奇地收不到任何一家厦门企业的面试,但也在厦门,一家深圳的公司收走了我的简历,说等面试通知吧。2000年,我终于在广州,等到了深圳公司的面试通知,在这公司一干就是10年。 并非我的偏见,但是深圳在金融、贸易、工业、税收、人才、开放度、创新机制等主要层面上胜于厦门,却是不争的事实,深圳多元与包容的文化大概在不少人心目中也远胜于厦门仍然若隐若现的本土文化。若不是还有海西金融中心、总部经济的概念,厦门,不说被临近的泉州超过,仅在福建,被其他城市超过也指日可待。 就海西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的概念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没有证交所和期货交易市场,缺乏足够的经济腹地,实际上做金融中心是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而就总部经济来说,有多少全球公司、全国公司会把总部放在厦门呢?结果很可能是变成地产的概念,或者是金蝉脱壳的总部。 但我不想放弃,因为我觉得厦门和我太有缘份,我该给她寻找一点绝不仅仅是为了挽回面子的比较优势。 要说厦门的比较优势,许多人一定是先打台湾牌,这固然不错,但似乎打闽南牌要更切中要害。什么叫闽南牌呢,起先我们说了,厦门有本土文化,这个文化自然是闽南本土文化的有机构成和典型代表。那么闽南本土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传统上认为相对于闽中东(福州)的重学重仕,闽南是重商主义的文化,尽管它也曾有过姚启圣、李光地和施琅这样的高官。但重商对于泉州如是、对厦门如是,对漳州似乎又未必,还不够具有典型性。而且,重商主义在今天的中国,遍地泛滥,相对深圳,厦门没有优势。 经过仔细观察,从潮汕到漳州到泉州沿海,北抵梅州、赣州到龙岩地界,向东辐射到台湾,向南辐射到东南亚,不仅重商,更是重佛。寺院僧侣之重,远超福建广东其它区域,几乎是家家礼佛,户户做功德。 这个特点,恰是移民为主的深圳远远不具备的,换句话说,可能以佛事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可能发展成为厦门的比较优势。 让我们看看以佛事为中心的产业包括哪些具体内容?首先是佛寺建筑、装修和装潢业,其次是佛教教育业,然后是佛教物事(各种物品材料)业,第四是佛教教化业(咨询、辅导、引导、法事、……),最后是佛教旅游业,这其中还要包括家庭为佛教事业所发生的各种消费,在这个产业中,价格并不完全遵循供求规律,所以它所创造的GDP非常广大,保守按这个产业占整个GDP的5%计算,全国至少有2万亿。 我们比较厦门、舟山、五台山、少林寺、峨眉山以及厦门临近的汕头、泉州,就可以发现厦门在发展这个产业上的巨大优势。 首先厦门有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和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区域信徒众多,接近2亿(包括台湾和东南亚),再次,厦门及周边有非常知名且重要的佛寺,厦门可配合于该项事业的文化底蕴深厚且人才荟萃,从书画金石文艺到民间手工艺、闽南戏剧,此外,闽南发达的民间手工艺和大量的能工巧匠非常有利于佛事事业的发展,最后,厦门早就是一个深受欢迎的旅游城市,观光游客极多。相对来说,其它地方都有明显的或缺。 这样,厦门就有最好的条件去分享这个至少2万亿的大蛋糕,如果厦门成为全国和东南亚地区佛事产业的龙头和集散地,那么她起码可以分享到一半也就是1万亿,再加上原来的3600亿,13600亿的GDP绝对让她有比肩深圳广州的本钱(静态的粗略估计,不考虑各地增长的速率和其它产业的增长)。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厦门将彻底成为西到赣州、东到台湾、南到印尼、北抵福州这一广阔区域的绝对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商业中心城市,最终会辐射到全国和朝鲜半岛。 可以由政府布局、民间基金主导,利用3-5年的时间,培育厦门在佛事产业链上的战略优势并形成格局,有可能的话,可以做2家上市公司,一家在国内上市,另一家在香港上市。 这样的格局,将以厦门为中心,通过文化的力量强力吸引周边,对于整个中国在亚太的战略格局具有极为深远的软实力战略意义。 而厦门,也凭借文化的高地优势,领先于深圳。

‘贰’ 同样是经济特区,厦门和深圳比,主要差距在哪里

厦门和深圳都是经济特区,在设立以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两个城市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么大的差距。

首先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几个经济特区的GDP,2016年各经济特区GDP如下:

深圳:19492.6亿

厦门:3784.25亿

珠海:2226.37亿

汕头:2080.54亿

海南:4044.51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深圳一枝独秀,厦门成了第二梯队的领头羊,说明厦门发展还是不错的。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厦门与深圳存在的差距。

1、特区历史与定位

大家都知道,设立特区是为了给国家改革开放找出路,找方法,先行先试。

深圳一开始设立就是全国的中心,国家把全部的政策都给了深圳。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方面人才全部聚集在这里,还包括部队转型参与特区建设。深圳从一开始设立就是国家级的经济特区。

厦门在设立以来就只是一个区域特区,这里没有来自全国各方的支持,有的只是区域内,特别是闽南金三角区域,借助厦门特区的窗口作用,发展起自己的民营经济。

2、交通、通讯对比

深圳和厦门在改革开放前都是小渔村,因此通讯和交通不用说,都是十分薄弱的,然而在深圳的旁边就是广州,广州是全国仅次于上海的大都市,这里是深圳建设的根据地。再来看厦门四周,找不到任何可以依靠的根据地,我想那时候全国各地的人要来一趟厦门也不容易吧。

3、区域优势

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广州1980年GDP57亿,而福建1980年GDP87.06亿,一个市就相当于一个省的65%。深圳有着全国的支持,同时又有省府大都市广州的辐射和支持,更有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窗口,引来了国内外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促成深圳的飞速发展。

然而厦门在此时还正在摸索着怎么样给自己找一条出路,没有全国的支持,没有大都市的根据地,本来可以成为开放窗口的台湾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却让自己成了战争的前沿阵地,优势条件变成了劣势条件。海峡两岸的三通直到2008年12月15日才开通,之前与台湾的通讯和交通全部要从香港和澳门中转,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却要绕上千公里,转几次才能到福建来,发展到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我想大家都心理清楚。厦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地处闽南金三角,这里是全国着名侨乡,凭借着亲情才勉强引来了部分海外投资,也凭借着“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自己闯出了一条依靠“三来一补”发展而来的民营经济。

两大板块可以挤出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同样也可以挤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厦门要充分利用好特区的优势,主动发挥自己的窗口作用,服务好闽南经济发展,携闽南金三角与江西、潮汕以及福州温州三个方向建立起经济走廊,做大做强海西经济区。作为经济特区要有大胸怀才能有大发展!厦门努力吧!

‘叁’ 厦门有没有超过深圳的可能

可能厦门和深圳都是四个经济特区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均是副省级城市。又地缘相近,因此被拿来比较。但是厦门是区域中心,深圳则是全国的排头兵。也就是二线城市跟一线城市的巨大差距,不止厦门跟深圳有这样的差距,大部分二线城市都存在这样的差距。
但深圳不是天生的一线城市,只能说是一个奇迹。一线城市的人口集聚对年轻人的好处是其带来生活多样性,包容性。比如青年人在国内想看摇滚现场、或者音乐剧演唱会展览,最好的选择是在北上,其次是广深,这些资源二线城市没法比,虽然二线也有livehouse,也有剧院、美术馆,但数量和质量有明显差距。比如我住厦门,我有时也会坐动车去深圳看场演出,去北京看迷笛,去上海时也会顺带买厦门买不到的杂志。去广州转机飞国外,因为有时候比直飞便宜很多。= = 跑题了。
其他领域也一样道理。因此没有可比性。

‘肆’ 同样作为经济特区,为何厦门发展的远不如深圳

‘伍’ 厦门以后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吗

“深圳现象”不是不可复制,而是很难复制,改革开放至今总共就设立了五个特区,这其中深圳的先天条件最差,深圳的前身宝安县在建国之初是广东省有名的贫困县,深圳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特区的设立各种政策的大力扶持,还在于其特殊的区位优势,一河之隔的香港,是深圳早期成名的主要原因。

厦门有对台优势,但受两岸政治影响最大,海南土地最多,但定位不清晰,汕头所在的粤东地区一直是广东省经济比较落后,基建比较差的地区,珠海属在人口规模过小。

五大特区中,除了深圳一枝独秀,其实又属厦门发展的最好,虽然经济总量只及深圳的四分之一,但经济活跃度和对外开放度丝毫不亚于深圳,那为什么厦门成不了第二个深圳呢?个人觉得有如下几点原因。

不过与汕头的没落和海南的“慢跑”不同,厦门和珠海应该是五大特区中就目前发展最好的两座城市,不过很可惜,深圳这样的奇迹在五大特区中竟然找不出第二个,可见这种成功模式依然难以复制,深圳还是深圳,而厦门不会是下一个深圳。

‘陆’ 爸爸说厦门10年后就会变成深圳那样,你们行吗

厦门永远成不了深圳,也不可能留得住人才,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多时候是看这地方的工业,厦门就靠旅游业发展起来的,虽说有港口,毕竟这边的港口在国际贸易中起到的作用不是很大,现在创造就业的机会又不多而且收入根房价完全不搭,我个人觉得未来厦门剩下的都是些老年人在这边安度晚年,想要留住年轻人恐怕不容易,毕竟然后年轻人施展才华的平台少的可怜,这几年发展的速度确实惊人,主要还是靠政府卖地房价炒出来,这都是些不好的现象

‘柒’ 厦门是特区为什么比不过深圳,都是特区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应该是背靠香港,拥有发育的优势。当时的香港处于极度繁华的时期,深圳依靠香港获得发展的第一桶金。而对于其他特区,虽然珠海也有澳门依靠,但是澳门除了赌场,其他靠谱的产业都没有,也就没办法带动珠海。厦门对台湾虽然有优惠政策,但是台湾当局对大陆并不友好,所以也吸引到大量台商。
其次,深圳当时只是一个小地方,没有太多本地人意识。对于建设深圳都是全中国人才所共同建设的,而像汕头这种本地人意识相对强烈的城市,外地人较难在汕头有大发展。

‘捌’ 为何厦门不能像深圳那样搞合作区

厦门也在打造合作区哦。厦门,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厦门的土地总面积是全省最小的,仅为1699平方公里左右。在行政区划调整难度很大的情况下,通过与周边地区打造合作区、打造飞地经济,也是厦门产业发展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一种有效途径。早在2013年。厦门与泉州辖下的安溪县达成“飞地经济”战略意向,并推动在安溪南翼新城启动思明园建设。计划数年内,由安溪承接厦门岛内百家以上成长性好、贡献力强的电子、机械类企业入驻。如今,这里渐成项目洼地,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开花结果。厦门安溪经济合作区通过“飞地”建设,采取财税“五五分成”的合作模式,厦门留住了税源,安溪拓展了税源,企业破解了用地、用工成本高等问题。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安溪与厦门两地的GDP、工业产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实现企业与两地政府三方共赢。此外,合作区的财政收入还可享受到省级部分五年内全额返还的优惠。实际上,通过与周边地区打造合作区,也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大都市圈,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一种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都市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玖’ 厦门有没有超过深圳的可能

不大可能,
首先是厦门小,
就是几个岛,
其次是厦门位置,
没有深圳对接港澳好,
还有就是国家定位,
深圳是改革排头兵,
厦门更多是一个旅游城市

‘拾’ 厦门是经济特区为什么发展不如深圳

这个主要是跟政策有关,就比如海南的经济曾经以百分之六十的增长速度,专家认为海口及北海10年内将成为中国十大城市之一,结果后来呢,邓爷爷走后,政策来一个180度大转弯,说要西部大开发,经济要软着陆,防止信贷危机及房地产泡沫,在海南及北海的投资商由于得不到贷款,结果倒闭的倒闭,撤资的撤资,出现一系列的烂尾楼,后来北海还出现漂亮的洋楼里面被当地居民拿来养猪的笑话.
汕头其实也和海南一样,都是后来才成立经济特区的,5个经济特区中,其实比较成功的就只有深圳,毕竟是第一个,所以政策往那里倾斜比较明显,还有就是深圳有地理上的优势,靠近香港,在当时,深圳经济在内地算是坐了一回老大,但自从邓爷爷走后,政策明显往上海倾斜,开发浦东新区,结果到2003年上海又超过深圳.现在又来个振兴东北老工业城市,又往东北倾斜,结果出现青岛,大连等大城市出现,所以我认为一个城市的繁荣与落后主要是跟政策有关,潮人汕虽然有东方犹太人的美称,汕头也是经济特区之一,但由于是后期才出现,现在回头看看就知道了,5个经济中,汕头,海南排后.这两个都是后来才成为特区的.所以汕头输在时间上,政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