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发业绩大增背后:厦门“地王”左手倒右手
本报记者 郭阳琛 童海华 上海报道
日前,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股份”,600153.SH)披露了2020年三季报。财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建发股份实现营收2643.34亿元,同比增长25.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4亿元,同比增长54.18%。
业绩大增的秘密在于一块2019年年底出让的厦门总价地王。建发股份于财报中解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正是子公司土地一级开发业务中的该地块,在2020年第一季度确认收入并结转利润。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彼时,名不见经传的厦门恒融晨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厦门恒融晨”)从建发等众多品牌房企“口中夺食”。但厦门恒融晨却被认为是游离于建发体系外的全资子公司,而“厦门2019P05”地块仅隔半年便被打造为建发养云项目,并出现另一港股上市平台建发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908.HK,以下简称“建发国际”)的2020年半年报中。
值得一提的是,建发国际计划承接建发房产全部的房地产开发业务。与此同时,颇为激进的拿地策略,也让其净负债率与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分别飙升至303%和79.24%,连踩两道“红线”,也为规模增长的可持续蒙上一层阴影。
谁的“地王”?
时间拨回至2019年12月24日,厦门市迎来了一场土拍盛宴,集中出让了5宗地块,起拍总价128.3亿元,土地总面积约14.1万平方米,最终总成交金额150.62亿元。建发股份也积极参与其中,共斥资约44亿元拿下了其中的3宗地块。
“重头戏”则是将成为2020年建发股份业绩支柱的2019P05地块,厦门恒融晨以75.25亿元将上述地块收入囊中,还刷新了当时的厦门总价“地王”纪录。据多家媒体报道,厦门恒融晨是建发成立的体系外全资子公司,主要在建发旗下做一级整理的壳公司。
据建发股份公告,2019P05地块属于“后埔-枋湖旧村改造项目”,系建发房产全资子公司厦门市禾山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山公司”)受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委托实施的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该项目于2008年批复立项,湖里区人民政府作为业主,委托禾山公司承担上述改造项目的开发建设,由禾山公司“费用包干,自求平衡”。
建发股份方面透露,上述项目的经营模式是公司投入资金进行拆迁改造,改造完成后交予政府进行招拍挂,公司在满足地块交付手续等确认条件后,按政府应支付的土地开发费用确认相关收入。由于行业特性,多年的经营成果有可能集中体现在单个会计年度。
据建发股份初步预计,以建发股份2018年度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72亿元为基数,该地块出让事项将贡献建发股份“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以上。
然而,记者注意到,虽然拿地的厦门恒融晨与建发控股表面上并无实质性的关联,但2019P05地块最终打造成的建发养云项目却并表于建发国际中。建发国际半年报显示,建发养云可供销售面积23.29万平方米,建发国际所属权益为80%。
据悉,建发股份主营业务为供应链运营及房地产开发,其房地产开发业务由子公司建发房产负责。而建发国际是建发房产旗下控股子公司,2014年“借壳”在香港上市。
在业务定位上,建发国际主要负责承接建发房产的房地产开发及相关产业链业务,同时负责新兴产业的投资,随着母公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逐步注入建发国际,预计3~5年后,建发国际将承接全部建发房产的房地产开发板块。
上述建发股份投资部工作人员则解释称:“建发养云是建发房产开发的,项目宣传时也都打着建发房产的旗号,拍地时建发并没有拍到,是后续通过合作的方式有了一些业务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建发养云也有望拿下今年厦门住宅单个项目销售金额和面积的“双料冠军”。据克而瑞厦门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建发养云成交金额54.37亿元,市场份额占比9.2%;成交面积8.22万平方米,市场份额占比5.5%,均大幅领先第二名。
土拍凶猛“后遗症”
2020年,建发在土地市场上的表现不可谓不凶猛。据中指研究院最新披露,今年前10个月,建发房产拿地总耗资510亿元,排名第16位;拿地面积481万平方米,排名第29位,与过往排名均有不小的提升。
以其港股上市平台建发股份为例,半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建发国际在北京、上海、贵阳、南京、杭州和厦门等核心城市取得18个优质项目,新增项目的总可售面积达28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总可售货值为667亿元,同比增长145%;购地权益比例为79%。
中泰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上半年建发国际在招拍挂市场新增货值近600亿元,约 90%位于一线和二线城市,约10%位于大本营福建的三线城市。
建发股份也不甘落后。仅在10月,建发股份便在株洲、南昌、淮安三地多次“落子”,总地价达84.52亿元。其中,南昌、淮安所拿地块溢价率均接近55%。此外,今年7月,建发股份以33.64亿元在无锡市新吴区竞得一幅地块,约1.48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更是让其成为该区楼面单价地王。
在地产评论员严跃进看来,拿地力度比较大与激进,说明企业还是想追求规模。不过由于“三道红线”的约束,未来激进拿地也会面临很多阻力和压力。
相对激进的拿地策略,也使得建发的债务压力雪上加霜。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建发国际负债总额达到1212亿元,较2019年的959亿元增长26%。其中,须于一年内偿还的债务约26.85亿元,长期债务约502.75亿元,相较期初大幅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国际的净负债率已从2019年底的234%飙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03%。加之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79.24%,触碰了“三道红线”中的两道。据监管部门规定,两项“踩线”,为橙色档,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建发股份的债务压力同样逆势加大。Wind数据显示,2015年,建发股份的负债率和总负债分别为73.18%和727.63亿元;而到2020年3月末,上述数据已飙升至82.76%和3216.04亿元。对房企而言,负债率达到80%是一个“分水岭”,会有一定的财务风险。
对此,建发控股投资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房产业务在拿地方面算是比较积极,拿地策略具体看业务的把控,会结合自身情况对土地进行评估和考量。“现在才11月,我们会照着合规的标准来做,尽量把负债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具体时间还未定,今年年末应该可以的。”
“在债务压力大的时候,若是盲目扩张,可能相关动作就会不可持续。所以还是需要积极降低负债,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尤其是要减少对各类债务的依赖。”严跃进说。
挤入物业“上市潮”
面对陡增的债务和“三道红线”的双重压力,建发选择分拆建发股份旗下物业管理公司建发物业赴港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建发物业成立于1995年,历经20余年的发展,目前业务范围涵盖全国10余个省(区、市)。招股书显示,截至6月30日,建发物业合同建筑面积为3959.0万平方米,在管面积为2165.1万平方米,在管项目数量超过200个。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2019年,建发物业的收益分别为4.47亿元、6.08亿元及8.01亿元,同期毛利分别为1.16亿元、1.40亿元及1.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245.9万元、4848.3万元、6828.5万元和6147.1万元。
然而,公司的盈利能力却较一般。2017~2020一季度,建发物业的毛利率分别为26.2%、23.1%、22.9%、24.3%,明显落后于物管行业平均毛利率29.8%和平均增速42.6%。
和众多中小型物业公司类似,建发物业也较为依赖母公司等关联方。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上半年,建发物业在管面积分别为1580.5万平方米、1876.0万平方米、2067.2万平方米及2165.1万平方米,其中来自关联方的在管面积占比分别为67.3%、61.5%、54.4%、55.7%。
此外,建发物业的业务布局也较为集中。2017~2019年,建发物业来自福建省的营收分别为2.20亿元、2.92亿元、3.64亿元,占比分别为72.78%、73.01%、74.83%。从具体城市来看,来自厦门的营收占比分别高达45.46%、44.93%、46.52%。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三道红线”下,物业公司的上市对于房企而言是很好的融资渠道。但过度依赖母公司可能制约公司未来发展,物业公司要想有更好的表现,还是要有独立的市场拓展能力,以体现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收并购与提升增值服务收益,取得在规模和业绩方面较高的成长性。
Ⅱ 厦门2022第四轮土拍时间
2022.12.20。
换取竞买标志牌时间:2022P13、2022P20、2022P21三宗地块为2022年12月20日上午8:45。T2022P07宗地为2022年12月20日上午10:30。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公告,计划于12月20日集中拍卖出让2022年第四批商住用地,本次地块共计4宗,总用地面积8.6公顷,总计价建筑面积20.19,万平方米,总起拍价77.9亿元。
Ⅲ 多城下调竞拍门槛,第三批集中供地规则优化能否带动地市回暖
22城第三批集中供地开始启动。截至10月27日,无锡、南京、苏州和深圳已经挂牌第三批集中供地,从竞拍时间来看,预计多数城市将在11-12月集中出让。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第二批集中供地流拍、撤牌率明显上升,土拍趋冷,南京、苏州等地在第三批集中供地计划中,竞拍规则已出现放松迹象。对此,业内人士预计,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下,重点城市第三批集中供地或做出优化。与此同时,在各地供地计划不达标的压力之下,优化地块的出让条件,提高房企拿地意愿也是当务之急。
南京、苏州等城市明显下调竞拍门槛
10月25日,苏州挂牌第三批集中供地,共推出26宗地块,总出让面积203.5万平方米,总起始价405.61亿元,计划于11月24日开始出让。与第二批集中供地相比,苏州第三批集中供地的数量及面积均明显增加,共增加5宗地块,出让面积增幅达到45.2%。
而从苏州第二批土拍结果来看,土地市场降温明显,大多数地块以底价成交。为此,第三批集中供地在出让规则和要求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宽。
据亿翰苏州研究中心分析,苏州第三批次地块的保证金全部下调至30%,而第二批集中供地中除吴江区出让地块保证金为30%外,其余区域保证金比例大多为50%。
此外,第三批次地块不仅将首次付款比例由60%下降至50%,还取消了土地市场指导价(除园区地块外),这也意味着取消了因超溢价而需提前支付尾款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需提前支付二期土地款的压力。
而计划于11月25日出让第三批集中供地的南京,在10月24日挂牌了61宗地块,也同样调低了拿地门槛。南京第三批集中供地总出让面积274.16万平方米,总起始价482.86亿元,将按“限房价、定品质、竞地价”的方式出让。
对比来看,南京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有11宗土地要求不得联合报名竞买、不得合作开发,严格限制股权转让,而第三批集中供地,这一约束则取消了。在房企资质方面,第三批供应地块全部要求资质为三级及以上,此前多数要求二级甚至一级。
同样将于11月25日竞拍的深圳,在10月27日集中挂牌了第三批11宗地块,总规划建筑面积约192万平方米,总起始价352亿元。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表示,本批次用地挂牌方案延续了第二批次用地成功出让经验。
根据深圳第三批集中供地出让规则,除2宗地块拟用于建设出售型人才住房用地外,其余9宗地块均采用“三限双竞 摇号”的方式挂牌出让。其中包括限出售型人才住房面积/可售公共住房面积,以及竞出售型人才住房面积或可售公共住房面积。相比第二批供地,深圳此次没有出现竞自持的规定,这也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土拍规则略有宽松。
据悉,深圳土地市场供货紧缺,第二批供地在诸多城市土拍转冷的情况下,只有深圳仍有房企积极举牌。在多宗土地竞拍中,突破最高限价标准,进入竞公建面积阶段。
优化“出让条件”以提升房企拿地意愿
“考虑到当前房企面临较大的资金困难,为避免大比例的土地流拍,竞拍门槛将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克而瑞分析人士认为,苏州、南京两城均为热点城市,在第二轮土拍中表现尚可,这样来看,流拍率较高的部分城市竞拍放松的可能性更大。
在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看来,此前,重点城市响应中央“稳地价”要求调整土拍规则,但第二批集中供地与市场下行周期及企业资金承压时点重合,市场整体明显降温,超两百宗地块流拍或被撤牌,“从目前来看,除政策调控频繁、市场调整压力、房企资金承压等因素外,第二批次地块的初始价格、捆绑限制、试点规则、品质要求等出让条件限制,也是房企观望情绪上升和流拍撤牌上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部分重点城市可售库存整体偏低、涉租赁用地流拍撤牌等原因,重点城市土地市场低迷态势亟须改善。”陈文静预计,第三批次地块或将从参拍门槛、保证金比例、地块体量、自持配建面积、初始价格、试点规则和品质要求等方面做出调整,优化地块的“出让条件”,提高房企拿地意愿,促进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另据克而瑞分析,虽然“两集中”新政之后,大部分重点城市在供地计划中都加大宅地供应力度,但从重点城市1-10月宅地实际成交规模来看,除广州、深圳已完成全年宅地供应计划超八成外,其他大部分城市如北京、郑州、宁波、厦门、济南等供地完成情况均相对偏缓。而随着第三批土地密集入市,为完成全年供地计划,供地计划完成率不高的城市预计进一步加大宅地供应量。
展望:拿地“盛况”难再现?
值得关注的是,受部分房企财务风险的影响,一些地方在土地竞拍门槛下调的同时,对于房企的资格要求也在提升。其中,苏州第三次集中供地对于参拍企业资质及资金来源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审查资金来源,并在严防金融风险、禁“马甲”参拍同时,要求联合竞买的各方均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对此,克而瑞分析人士认为,市场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仍存在较好拿地机会,预计市场热度分化延续。
在陈文静看来,9月底以来,中央连续释放维稳信号,市场短期内有望改善,但“房住不炒”基调下政策调控难言大幅放松,房地产市场压力仍在。预计第三批集中供地在土拍规则和出让条件的优化下,房企拿地预期或将边际改善,整体流拍和撤牌情况或略有好转,但市场热度分化态势依旧延续。
亿翰智库分析人士则认为,接下来,行业投资将触底回升,但幅度或有限,第一批集中供地的“盛况”难再现;国企、央企以及部分财务和经营状况优良的民企具有较强的应对外部环境波动和风险的能力,其在此轮供地中表现强韧,享受到了低成本拿地的红利,接下来这些企业在竞争中仍具有明显的优势。
Ⅳ 翔安区下潭尾地块什么时候再开始拍卖
2022年10月20日。
翔安区下潭尾地块计划于2022年10月20日再进行土拍。
最后由厦门炬和翔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总价人民币990万元竞得。
Ⅳ 南京2022第三次土拍时间
2022年9月。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截止2022年8月27日南京土地规划局表示还有两次土地拍卖,第三次土地拍卖时间为9月份,第四次土地拍卖时间为12月份。
Ⅵ 厦门7月份海沧有土拍吗
来【yаtаi118.сом】有钱就是万能的
Ⅶ 2022年成都第三次土拍时间
暂未公布。土拍在指定的时间、公共场合,在主持人的主持下,通过公开竞价而定价的方式买卖土地使用权的行为。根据查询重庆市土拍网官方网站可知,2022年重庆第二次土拍于2022年8月24日开始,但至2022年8月8日并没有公布第三次土拍的活动时间。
Ⅷ 厦门:首个出台“限售令”城市价跌量增待“解禁”
在全国范围内,厦门是率先推出 “限售”政策的城市。
自2017年3月25日起,厦门开始执行新规:居民新购买住房,需在取得产权证后满2年方可上市交易。这意味着,到今年3月25日厦门首批限售房源即可解禁入市。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与去年下半年进入冰冻期形成反差,今年开年以来厦门楼市出现回暖迹象,开发商推盘速度明显加快,新房供应有较大幅度上涨。如3月份,厦门有9个重点项目开盘,多项目开盘去化情况可观。当月厦门商品住宅供应面积达8.52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38%;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0.96万平方米,环比上涨213%。
安居客研究院房产分析师吴寅向分析认为,厦门二手房成交量创两年来新高,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客群开始重新占据上风,且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而这部分客群对于房产的主要诉求是住,而非投资。这就使得,当所谓的“解套”房源到期后,并不见得会流向市场。
近一年来厦门二手房价格走势
二手房市场表现抢眼
2017年3月份限售新政颁布以后,厦门二手房成交量近乎腰斩。2017年4月,二手房成交3830套,而这一数据在新政颁布前夕的3月份达到7000套左右。去年下半年,厦门楼市迎来寒冬,楼盘降价、亏本销售的消息不断传出,万科在厦门的项目甚至一度被推上热搜榜。
不过,近来厦门的房地产市场回温迹象明显。新景祥厦门市场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厦门二手房市场刷新近两年来新高,3月份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量达到4433套,环比上涨154%,同比上涨388%;成交面积为425879平方米,同比上涨384%。1至3月全市二手住宅累计成交9345套,成交面积90万平方米。
二手房成交量大幅增长是否与近期厦门两年限售政策到期有关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购房签订合同到取得不动产证,再到不动产证满2年后才可上市交易,意味着不少房源从购买到售卖需要“冻结”4年左右时间,实际可供入市的房源并不多。
吴寅认为,进入4月份之后,成交的房源中,真正有住房需求的客群开始重新占据上风,且所占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大。而这部分客群对于房产的主要诉求是住,而非投资。这就使得,当所谓的“解套”房源到期后,并不见得会流向市场。
再者,即便当时被套牢的投资客硬撑到了今日,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来看,这部分投资客也不一定会拿出来售卖,因为如今的二手房价比之2017年3~4月时至少跌了20%~30%。同时,现阶段市场行情不错,有着企稳向好的预期,这部分房源更希望能再往回涨一些,以尽量减少损失。
土地市场方面,3月22日厦门迎来今年首场土拍,吸引了众多龙头房企前来竞拍。最终由中南和首创、翔发联合体分别以26211元/平方米及 25209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夺得翔安南部新城的两宗地块,虽然价格与周边“地王”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2018年出让翔安地块在价格上已有不小反弹,可以看出开发商对于厦门房地产市场预期重新走高。
新房去化冷热不均
首场土拍过后,新房市场也迎来一波开盘潮。3月份厦门有9个重点项目开盘,开发商推盘速度明显加快,供应与成交有较大幅度上涨。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成交大涨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每年2月份一直是成交低谷,3月份涨幅较大也在情理之中;另一方面,楼市迎来“小阳春”,有明显的回暖迹象,买房人的观望心态有所改变。
不过厦门新房市场成交均价仍在下跌,同时库存较去年明显增加。数据显示,受整体成交结构影响,一季度成交均价环比下跌12%。调控周期下近24个月平均去化仅7.4万㎡,同比2018年全市库存去化周期约87个月增长至103个月,库存去化压力加剧;其中新房可售余量175万平方米,按近12个月平均去化6.27万平方米计算,可售库存去化周期需28个月,同比2018年末增加了8个月。
3月份,厦门8个项目9次开盘,除个别项目基于入市产品的提升有小幅涨价外,大部分项目仍处于让利促销状态。但从去化情况来看,不同项目之间的去化率差别较大。
如3月9日开盘的翔安金茂悦,开盘价格与上次开盘(2018年10月26日,首推出2#、 6#、8#高层,折后均价26850元/平方米)的价格相比再次下调,但因区位优势较弱,去化当天去化仅13套。
保利叁仟栋壹海里3月两次开盘,去化差异明显。3月8日开盘的去化率达到61%;3月23日再次开盘,优惠力度基本持平,但去化率却降至10%。
而特房莱昂公馆凭借价格优势吸引刚需客户,3月29日推出的92套房源当天即售罄。
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楼盘价格出现小幅上调。位于集美新城片区的国贸天悦,3月份的开盘价格相比上一批次(2018年8月18日,推出8#楼高层,均价35000元/平方米)上涨了3000元/平方米。
新景祥厦门研究中心总经理张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价格因素对楼盘去化影响明显,今年整体的去化情况比去年理想,做了促销策略的高性价比楼盘会比没有折扣的楼盘去化更快。他预测,随着购房者逐步结束观望,房企信心逐渐恢复,预计二季度起厦门土地市场将在平稳中持续向暖发展。
Ⅸ 重点城市第三轮 集中供地规则料优化
针对各地第二轮土地集中出让过程中流拍率和撤回挂牌率高企现象,业内人士预计,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下,重点城市第三轮土地集中出让或优化规则,减少捆绑限制,逐步推进品质相关要求落地。
溢价率明显下滑
从已有的第二轮土拍数据看,撤回挂牌和流拍的数量较高。据中指研究院统计,第二批供地共计流拍70宗地块,撤回挂牌195宗地块,整体流拍撤回率达到31.8%,首批流拍撤回率仅为6.5%。
安信证券研报指出,第二轮土拍主要呈现五大特征:集中改规则;多城频繁撤销地块出让、流拍率明显提升;溢价率大幅走低;主流房企参与度普遍下降,城市布局更加谨慎;国企拿地意愿相对较强。
据安信证券监测,20城土拍撤销率为23.8%、流拍率为10.2%,明显高于首轮的3%、2.7%;综合流拍和撤销的广义流拍率上升至31.6%,首轮土拍仅5.7%。北京、沈阳等城市过半地块撤销出让,广州流拍率达52.1%,长沙、长春等城市流拍率超10%。受规则调整、开发商拿地谨慎等原因,平均土拍溢价率由首轮的15.3%下降至第二轮的3.9%。厦门平均溢价率最高,为23.6%。
TOP100房企第二轮土拍拿地金额为2972.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8.9%,明显低于首轮的69.4%。主流房企在北广深等热点城市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拿地金额占城市总成交金额的比重由首轮的70%以上,下降至50%左右。
TOP100国企第二轮土拍平均拿地金额为112.4亿元,较首轮的164.1亿元下降了31.5%。
减少捆绑限制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研究负责人刘水分析指出,在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下,重点城市第三批供地或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优化:第一,部分城市保证金比例或边际改善,中小体量地块加大供应;第二,为了完成全年租赁住房供应计划,部分城市第三批涉租赁用地或保持一定体量,“竞自持、配建及初始地价”等条件或优化;第三,部分城市第三批地块或优化试点规则,减少捆绑限制,逐步推进品质相关要求落地。
刘水预计,第三批次地块或从参拍门槛、保证金比例、地块体量、自持配建面积、初始价格、试点规则和品质要求等方面做出调整,优化地块的出让条件,提高房企拿地意愿,促进土地市场平稳运行。
国金证券预计,在销售市场继续下行预期下,房企拿地意愿将进一步降低,第三批次土拍成交金额料继续下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略降态势,同比涨幅持续回落。70个大中城市中,3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持平的有7个,上涨的有27个。二手住宅方面,52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与上月相比下降,持平的有1个,上涨的有17个。
有机构对房地产后市持乐观态度。东方基金认为,当前行业政策、货币环境存在边际放松的可能性,央企背景的龙头房企或受益。
行业健康发展态势不变
兴业证券研报显示,房地产市场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地产信贷或迎来边际改善,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维持看好龙头优质地产股的主要原因包括净利率触底、地产供给侧改革、估值较低。地方政府在网签进度、按揭额度和首付款审核等多方面都有边际放松的空间。
针对目前的房贷利率现状,贝壳研究院表示,10月,90城中有20个城市房贷利率出现下调。其中,14城首套利率下降,14城二套房贷利率下降。
中指研究院认为,对购房者来说,购房条件会稍微放松,贷款审批时间缩短、额度增加、利率适当下调等,有利于满足合理住房需求,有利于购房需求释放,有利于市场销售好转。对房企来说,会明显缓解资金紧张情况。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持续落实好房地产长效机制,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保持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