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国 25 个沿海主要港口 是哪些
全国主要港口(25个):大连港、营口港、秦皇岛港、天津港、烟台港、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港、上海港、南通港、苏州港、镇江港、南京港、宁波港、舟山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汕头港、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湛江港、防城港港、海口港。
(1)厦门港口属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历史
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在西方,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古代重要港口,今希腊克里特岛南岸就有文化时期梅萨拉港的遗址,腓尼基人约于公元前2700年在地中海东岸兴建了西顿港和提尔港(在今黎巴嫩),此后,在非洲北岸建了着名的迦太基港(在今突尼斯)。
古希腊时代在摩尼契亚半岛西侧兴建了比雷克斯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岸兴建了亚历山大港,罗马时代在台伯河口兴建了奥斯蒂亚港(在今意大利)。
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兴建具有码头、防波堤和装卸机具设备的人工港口,这是港口工程建设的开端,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
19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于是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进港航道需要采用挖泥机具以后,现代港口工程建设才发展起来。
❷ 厦门的海是属于什么海 东海还是南海
厦门位于东海和南海的分界线,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中部、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处北纬24°23′至24°54′、东经117°52′至118°26′之间。东与大小金门岛、南与龙海市隔海相望,陆地与南安市、安溪县、长泰县、龙海市接壤。
厦门市境域由福建省东南部沿厦门湾的大陆地区和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以及厦门湾组成。全市土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其中厦门本岛土地面积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海域面积约390平方公里。
(2)厦门港口属于哪个国家扩展阅读: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港区内有可供万吨级轮船停泊的锚地十余处,其中鼓浪屿以南的海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深10米以上,可供10万吨级船舶停泊。
港区内航道基本上为深10米以上的深水航道,5万吨级的船舶可随时进出。厦门岛以东的刘五店航道亦能保证万吨级船舶随时进出。厦门市海岸线总长约为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
❸ 厦门港在哪里
厦门港地处上海与广州之间,福建省东南的金门湾内,九龙江入海口。它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水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具有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等优点,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天然良港。开港于1843年。厦门港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一部分,海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主要担负厦门市和福建省内外贸运输任务,也承担江西省某些物资的中转任务。厦门港现拥有和平、东渡、高崎和海沧4个港区。 厦门港是一个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和平港区 位于厦门内港东岸南段,紧临老市区,开发最早。 东渡港区 位于厦门内港东岸中段、湖里工业区西部,始建于1982年,1984年建成投产。东渡港区(一期)岸线总长976米,拥有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其中1个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可靠泊5万吨级船舶的散货泊位。东渡二期岸线总长650米,拥有2个分别为2.5万吨和3.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1个2万吨级杂货泊位。 高崎港区 位于厦门内港东岸北段,邻近高集海堤和鹰厦铁路。以散杂货中转为主的中、小泊位港区。 海沧港区 位于厦门内港西岸南部,始建于1990年。拥有2个分别为3万吨级和2万吨级的集装箱泊位,另在建的2万吨级泊位1个。 1996年8月,厦门港被确定为海峡两岸直航试点的两个口岸之一。 到1997年,全港共拥有大中小泊位81个,年货物吞吐量达1753万吨,跻身于中国沿海十大港口行列。 厦门港交通发达,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 铁路运输 功能用途:跨海公路大桥 建设地点:东渡至海沧 建设长度:全长5926.527米,主桥长648米 建设宽度:36.6米,双向六车道 通行能力:5万辆次/日 建成时间:1999年12月30日 获奖情况: 更多>> 有鹰厦铁路为干线,省内与外福线、漳龙线、漳泉等铁路支线连接。厦门的公路通过高集海堤,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与全省公路连网,形成了以福厦、厦漳主干道为骨干的运输网。厦门的高崎国际机场已拥有国内外航线75条。水运航线可通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内河可通九龙江干支流和乡镇码头。
记得采纳啊
❹ 厦门港17、18、19世纪的历史
网络了一下,只看到,闽南地区的,不错闽南很大部分也是包括讲了厦门港的情况,你可以参考一下哦。
17-19世纪: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闽南海商
郑氏集团覆灭后,闽南海商独步中国海外贸易局面不复存在。然而,闽南商人依托厦门港和东南亚华商网络,仍能长期主导中国海外贸易。
清朝攻下台湾的次年(1684年),颁令开海贸易,开放厦门、广州、宁波和云台山等口岸。厦门作为福建唯一开放的口岸,漳泉商人往海外贸易,需由厦门出口。早在明代嘉万年间,厦门已成为月港的外港。明后期泉州安平港日益繁盛,成为郑芝龙发迹的大本营。但漳州海商依托的月港和泉州海商依托的安平港都是港狭水浅,只是在海禁时期大港被禁后才成为走私贸易中心。厦门港阔水深,位于漳泉地区中心,海禁开放以后,漳泉海商逐渐汇集于厦门。在郑成功时代,厦门已是沿海对外贸易中心。在清代前期开海贸易之初,厦门海外贸易繁盛程度一度领先于广州等城市,直至鸦片战争前,闽南商人仍保持主导海外商贸网络的局面。当时的一位外国人如此评述遍布中国南北方各港口和东南亚重要商端口的闽南商人:“中国没有一个地方象厦门那样聚集了许多有钱能干的商人,他们分散在中国沿海各地,并且在东印度群岛的许多地方开设商号。被人称为‘青头船’的帆船,大多数是厦门商人的船只也诚如《厦门志》所载:“服贾者以贩海为利薮,视汪洋巨浸如衽席,北至宁波、上海、天津、锦州,南至粤东、对渡台湾,一岁往返数次。外至吕宋、苏禄、实力、葛拉巴,冬去夏回,一年一次。初则获利数倍数十倍不等,故有倾产造船者,然骤富骤贫,容易起落,舵水手等借此以为活计者以万计”。
以厦门为基地的闽南海商之所以能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直至鸦片战争前夕,其原因有三:一是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往南洋的发舶中心;二是依托其遍布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各港口的闽南籍商贸网络和移民;三是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
清朝攻下台湾后,重新开放海外贸易,厦门被定为作为往南洋贸易的官方发舶中心,广东澳门则定为外国商船来华贸易之地。但朝廷也特许西班牙船来厦,可能因为西班牙船带来的是中国紧缺的白银。清朝似乎并无严禁外国船来厦门贸易,清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多次前来厦门交易。到清代中期,广东方面也允许海商出洋贸易,厦门独享发舶南洋的特权不复存在。
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往南洋的发舶中心,对巩固和扩展闽南人在海外华商网络中的领先地位意义重大。闽南地狭人稠,无广阔经济腹地,物产有限,且与中国内地交通不便,成为中国沿海贸易中心的物资条件远逊于山东半岛、江浙与两广。明中期以后闽南人开始主导海外贸易,直至郑氏时代闽南人独步海上贸易,实在是一系列因缘际会所致,所凭借的是闽南人无畏的冒险、航海、重商的人文精神和闽南偏远地理位置,在朝廷对中国私商海外贸易的普遍压制的夹缝中发展起来。正如明代后期漳州月港被定为中国帆船的发舶地造就了漳州海商的发展机遇一样,清初厦门被定为往南洋贸易的发舶地使海禁开放以后,闽南商人能掌控发展海外贸易和对外移民的先机,东南亚诸港,如“葛拉巴、三宝垄、实力、马辰、哧仔、暹罗、柔佛、六昆、宋居唠、丁家卢、宿务、苏禄、柬埔(寨)、安南、吕宋诸国”,(注:周凯:《厦门志》(道光)卷5《船政略?洋船》。)都充斥着闽南商贩。18世纪以后,广东、尤其是潮州海商以澄海为基地发展海外贸易,开始活跃于东南亚各地。潮州人与闽南人都被称为“福佬”,是卓有声望的造船工匠,他们将其造船行当扩展到越南海岸和暹罗的阿瑜陀耶港。到18世纪中期,潮州人开始以削价为手段与闽南人竞争,在中暹大米贸易方面开始取代闽南人而当时广州的贸易规模、人口数量、在中国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远远超过厦门。
中国帆船从厦门发舶,也使早已地狭民稠的闽南向东南亚移民活动远较其它沿海省份便利。欧洲人在东南亚开辟殖民地需要大批劳力,东南亚华商网络的扩大也需大量的辅助人员,而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帆船是东南沿海人们移民海外的主要运输工具。因此,清代前期厦门作为官定发舶地,就使闽南海外称民在清初就开始大规模进行。直到清代中期,到东南亚的华人移民仍是闽南人居多。雍正5年(1727年)闽浙总督高其倬的奏折中提到:“查从前商船出洋之时,每船所报人数连舵、水、客商总计多者不过七、八十人,少者六、七十人,其实每船私载二、三百人。到彼之后,照外多出之人俱存留不归。更有一种嗜利船户,略载些须货物,竟将游手之人偷载四、五百之多。每人索银八两或十余两,载往彼地,即行留住。此等人大约闽省居十之六七,粤省与江浙等省居十之三四。”(注:郝玉麟编:《朱批喻旨》(46册)1887年上海点石斋本,第27页。) 从明后期闽南海商开始主导海上华商网络到郑氏集团建立海上帝国,奠定了闽南海商在海外的优势地 位,这种地位在清初又因厦门成为中国发舶地而得到加强,使闽南商贩和移民遍布东南亚各要端口,海外华端口的扩大使华人移民谋生和发展的机会更多,从而吸引更多的闽南商贩和移民加入。因此,尽管清代以来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福建,18世纪中期以降,广东的海外贸易也远盛过闽南,广州港更非厦门港可比拟,但闽南人仍能依托海外闽南籍移民群体和商家主导海外华商经贸网络。巴达维亚是荷属印尼的商贸中心,其历代华人甲必丹和大华商绝大多数是闽南籍人。越南的重要商端口会安的华人商家早期也以闽南人为多:“会安沿海直街长三、四里,名大唐街,夹道行肆比栉而居,悉闽人”。(注:大汕和尚:《海外记事》卷4,第80页,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19世纪前期,暹罗华人尽管是潮州籍者占绝大多数,但他们大多从事种植业,闽南的同安人则从事航运业和商贸。(注:布赛尔(V.Purcell):《东南亚的中国人》,《南洋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第24页、28页。)马来半岛各商端口华商历来是闽南人为主,新加坡开港后,仍是闽南人主导华端口商贸。从16世纪末以来,菲律宾华人是东南亚各地华人中唯一几乎仅从事商贩活动的群体,而菲律宾华人几乎都是闽南人。到19世纪中期,东南亚华人约150万人,粤籍者约90万。尽管东南亚的广东人已远超过闽南人,但东南亚华商网络为闽南人所主导应无疑义。直到20世纪中期,闽南籍华人在商贸领域仍是独占鳌头。因此,虽然西洋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以后,华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不复存在,但由于海外华商网络的支柱和大本营,逐渐从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到海外华人社区,海外华商网络仍可存活和发展,而闽南人在海外华商网络的优势地位,亦能维持至今。
闽南海商长期经营南北航运交通和商贩贸易,也可能由于郑氏时代陆上五大商贸网络的存留,清代闽南海商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江南沿海的商贸活动仍相当活跃。浙江温州府“闽浙商贾丛集之地,烟户繁多”,(注:《清高宗实录》卷336,第13页,中华书局影印本。)温州府平阳县至今还通行闽南语。宁波、舟山历来是闽南海舶经营对日贸易的中转和进货之地,汇集大批闽南商人水手。(注:陈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康熙年间上海港兴起后,吸引众多闽南海商贾舶前往,仅在康熙年间,就有12艘闽台商船到上海运生丝到日本。据1980年出版的《上海碑刻资料选辑》所辑的泉漳会馆碑铭记载,干隆年间,上海兴建的泉漳会馆“规模之宏大、气象之堂皇、横览各帮,洵无多让。”苏州多闽籍豪商,“自阊门至枫桥,多闽中海贾,各饰郡邸,时节张灯陈百戏,过从宴犒,艳服以财相炫广东澳门与闽南渊源更深。由于明代中期以来的走私贸易以漳州人最为活跃,与葡萄牙商人的关系也较深,葡萄牙人在澳门开港后,闽南商人就云集澳门。明朝末年给事中卢兆曾上奏:“闽之奸徒聚食于澳,教诱生事者不下二三万人。”(注:《崇祯长编》卷35,崇祯三年五月丙午。)郑芝龙早年随其在澳门经商的母舅黄程到澳门,学习葡萄牙语并担任通事。(注: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第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Blusse,ibid,p.255.)从明末到19世纪中期,闽南籍人在澳门一直很活跃。从澳门到广州的广东十三行行商之一谢东裕,其祖籍就是闽南诏安。在广州的闽南籍商人地位更为显赫。广州一口贸易制度实施以后,闽南商人资本与生意也随之部分转移到广州。乾嘉年间广东十三行着名行商中,潘同文(同文行)、任怡和(怡和行)、叶义成(义成行)、潘丽泉(丽泉行)、谢东裕(东裕行)、黎资元(资元行)各俱闽籍,刘东生为徽籍,卢广利、梁天宝、易服泰、关福隆、黎届成为粤籍,闽籍行商全属漳泉商人
闽南商人的国内贸易网络除表现在覆盖地域的广阔性以外,还表现在于行业网络优势乃至行业垄断性。如在18世纪的外销茶贸易上,闽南商人虽非产地的商人,也非以外销茶集散地的广州为基地,却能仅以其在国内外贸易网络中的优势地位,组成外销茶叶生产、加工、贩运、销售的一条龙网络,主导在18世纪初—19世纪中期最为有利可图的国际茶叶贸易。18世纪初风靡欧洲的闽北武夷茶,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几占中国外销茶叶货值的一半,是当时中外贸易的核心商品组织闽北武夷茶的种植和加工,是来自闽南的商人。他们在武夷山向本地人租山种茶,从闽南招募茶师,开设茶厂,加工茶叶,再将茶叶贩运到广州,与垄断广州出口贸易的十三行商人交易,再由行商卖给前来广州的洋商运往欧美。而广州行商多半是闽南籍。闽南商人或将茶叶直接运往巴达维亚与当地华商交易,再由荷兰商人运往欧洲,而巴城大茶商和甲必丹绝大多数是闽南籍者
闽南人在国内、尤其是东南沿海组构的贸易网络,是其海外贸易网络的支柱。尤其是18世纪海外华商网络尚未当地化以前,海外华商网络尚需依托中国商品、中国市场和中国帆船,因此,闽南人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商贸和移民网络就更显重要。
长期垄断对台交通和移民,对闽南人的海贸活动也不无裨益。厦门作为17世纪末以后近百年内唯一和台湾对渡的港口和远东水域重要的贸易港之一,是台湾货物国际流通的转运港。1684年以后,台湾主要通过与厦门的对渡进行国际和国内贸易,台湾经济主要支柱米和糖成为当时远东贸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通过与厦门的贸易,推动台湾农业经济一定程度的商品化,也对经营台湾产品的闽南商人扩展海外贸易起了重要作用。厦门商船长期经营大陆、台湾、日本与东南亚之间的转口贸易,尤其是在17-18世纪国际市场热销的台糖运到厦门,对厦门的海外贸易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台湾经济的发展为闽南人移民台湾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对闽南移民而言,移居台湾与移居东南亚并无本质的不同。尽管91世纪后期以前,清朝严厉限制移民台湾:凡欲渡台者需给地方取保、海防同知审批;渡台者一律不许带家眷;粤地为海盗渊薮,粤人不许渡台(此条后来取消)。但直到1789年设官渡以前,闽南人偷渡台湾者一直络绎于途,是移民台湾的主要方式之一。到19世纪初,台湾人口已达200万。在1884年设省以前,台湾在行政上一直受福建省管辖,居民也绝大部分是闽南人及其后裔,区域文化特色与闽南无异,是闽南人社会在海外的延伸。台湾成为闽南人主导的社会后,闽南人海外商贸活动应是如虎添翼,形成更大规模的闽南方言群体。
❺ 厦门港的地理位置
厦 门港地处金 门湾和九龙江出海口,介于我国上海与广州之间,东北距福州港200海里,南距广州389海里,东距台湾省基隆港222海里。港口面向东南,由青屿水道与台湾海峡相联,港外有金 门、大担及浯屿等岛屿为屏障,周围多山丘,避风条件好,各种船舶进出港不受潮水限制,为我国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亦是华侨进出内陆的主要门户。
❻ 厦门港的历史沿革
宋代,厦 门作为泉州大港的外围辅助港,岛上设五通、东渡两处官渡。
元时设立“嘉禾千户所”,军港地位初步建立。
明时,厦 门港和漳州月港成了海上走私贸易的主要口岸,海上交通初具规模,已有10条通洋航线。
在明隆庆五年至万历八年(1571~1580年)的10年间,由厦 门港和月港开往菲律宾的中国商船每年有30~40艘,每年进出口价值150万金元左右。
清顺治七年至十八年(1650~1661年),厦 门港是郑成功海路“五商”(以仁、义、礼、智、信五字为5家商行之代号)通台湾、日 本、吕宋及南洋各地的中心。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统一后,厦 门设“台厦兵备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闽海关设立,厦 门为其正口,成为“凡海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出入官司征税”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清王朝规定所有福建出洋之船,均须由厦 门港出入,厦门港为福建省出洋总口。
嘉庆元年(1796年),成为“通九译之番邦”,“远近贸易之都会”,与厦 门往来的东西洋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 门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
光绪六年(1880年),英商太古公司在岛美路头北侧建造太古趸船码头,码头前沿设有栈房式趸船1艘,靠泊能力500吨;后方陆域建有太古栈房6间,总仓容1066.3万斤,成为近代较为先进的综合性码头。海后滩筑堤工程,填平拆毁古老渡头和“路头”,重新建造了大小码头28座。
1~8号码头于民国17年(1928年)5月竣工,民国20年又竣工3座,其余民国21年完工。新建码头为石砌或混凝土结构,分为斜坡或梯式两类,都需要乘潮作业。其中最大靠泊能力为水仙码头500吨级,其余均为100~200吨级之间,最小的仅10~20吨。
民国24年,由荷兰治港公司承建的太古码头全部竣工,码头设有2艘趸船,各长64米,宽9米,引桥2座各长21米,宽4.8米,可同时停靠2艘3000吨级的货轮。新建的太古码头岸线长1865米,前沿水深为-7米,建有2层仓库1座,共7464平方米,可供件杂货装卸。
30年代中期是厦 门港的最盛时期。民国25年,进出船达千余艘次。
民国27年,厦 门沦陷,港口为日本军商控制。
民国36年,港 口航运贸易开始复苏,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2.69万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海峡两岸军事对峙的紧张局势,在近20年的时间里,进出厦 门港的船舶都要利用夜间靠近大陆绕道航行;加上管理体制不断变更,以航代港的管理局面,使港口的生产和建设发展缓慢。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迅速发展,厦门港的航线不断扩大,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
1984年,东渡新港一期工程2个5万吨级和2个万吨级泊位正式投产。1988年,东渡港二期工程4个万吨泊位动工兴建。厦 门港的建设已有相当规模,1990年,已有大小泊位100多个,其中港务局生产用码头40个,总靠泊位能力为144950吨,泊位总延长2217.30米;浮筒10个,其中万吨级浮筒5个;现有仓库39915平方米,堆场265012平方米,各种装卸机械300多台(套);港务船舶27艘,4872.48总吨位。1990年,厦 门港货物吞吐量达530万吨,并发展了集装箱运输和大宗散装货物运输。集装箱吞吐量已达4.5万标准箱。货运业务通往境外51个国家和地区的139个港口;客运业务除沿海内河外,还直通香港、新加坡、日本和我国的上海、广州、温州等港,年旅客进出量达200多万人次。
在2006年之前,厦门港拥有5个港区,分别是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港区。
2006年01月01日,厦门湾内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由新组建的厦门港口管理局统一管理厦门湾内的东渡、海沧、嵩屿、刘五店、客运、招银、后石、石码8大港区。
2010年08月31日,漳州的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云霄港区、诏安港区并入厦门港。
❼ 中国十大港口有哪些
以下中国十大港口排名是按照2014年上半年各大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进行排名: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一名:上海港
上海港控江襟海,地处长三角水网地带,水路交通十分发达。居我国18000 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二名:深圳港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是华南地区优良的天然港湾。货物以集装箱为主,兼营化肥、粮食、饲料、糖、钢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矿石等。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三名:宁波-舟山港
宁波港是中国大陆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华东地区主要的煤炭、粮食等散杂货中转和储存基地。舟山港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舟山市,背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江浙和长江流域诸省的海上门户。港口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和优越的建港自然条件,可建码头岸线有1538公里 ,其中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岸线183.2公里;水深大于20米以上的深水岸线为 82.8公里。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四名:青岛港
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由青岛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三大港区组成。港口拥有码头15座,泊位 73个,主要从事集装箱、煤炭、原油、铁矿、粮食等各类进出口货物的装卸服务和国际国内客运服务。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五名:广州港
广州港地处我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港区分为虎门港区、新沙港区、黄埔港区和广州内港港区。广州港国际海运通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并与国内100多个港口通航,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主要从事石油、煤炭、粮食、化肥、钢材、矿石、集装箱等货物装卸(包括码头、锚地过驳)和仓储、货物保税业务以及国内外货物代理和船舶代理;代办中转、代理客运;国内外船舶进出港引航、水路货物和旅客运输、物流服务等。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六名:天津港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西端,位于海河下游及其入海口处,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亚欧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拥有各类泊位140余个,其中公共泊位76个,岸线总长14.5公里,万吨级以上泊位55个。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七名:大连港
大连港位居西北太平洋的中枢,是转运远东、南亚、北美、欧洲货物最便捷的港口。港口自由水域34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拥有集装箱、原油、成品油、粮食、煤炭、散矿、化工产品、客货滚装等80来个现代化专业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40多个。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八名:厦门港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东南沿海的区域性枢纽港口、对台航运主要口岸。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九名:营口港
营口港由营口港区、鲅鱼圈港区共同组成。营口港历史悠久,对外开端口距今已有整整140多年的历史,曾是我国东北地区惟一通商口岸,以“东方之贸易良港”闻名中外。
中国十大港口排名第十名:连云港
连云港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北翼,江苏省东北部,山东丘陵与淮北平原结合部。连云港港口北倚长6㎞的东西连岛天然屏障,南靠巍峨的云台山,为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兰新铁路的东部终点港,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
希望能够帮到你。
❽ 福建的出口港口在哪裏
福建主要有三大港口、泉州港、福州港、厦门港。
泉州港古代称为“刺桐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国古代世界第一大港 。位于泉州市东南晋江下游滨海的港湾,北至泉州湄洲湾内澳,南至泉州围头湾同安区莲河。港口资源优越,海岸线总长541公里,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历史上曾以四湾十六港着名于世,现又开发了湄洲湾肖厝深水良港。泉州港辖有四湾5个港区16个作业区,即:湄洲湾西岸肖厝港区和南岸斗尾港区;泉州湾东北面的崇武港及泉州湾港区秀涂港、蚶江港、石湖港、内港港、后渚港、华锦港;深沪湾港区的祥芝港、永宁港、深沪港;围头湾港区围头湾的围头港、水头港、金井港、东石港、安海港、石井港等。201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上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170万标箱,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实现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的“双增长”。
福州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为大陆沿海主枢纽港之一,沿海主要外贸口岸及闽台贸易重要港口。 福州港由河口港与海港组成。河口港居闽江下游,海港分布在闽江入海口南北两翼的福清湾、罗源湾等深水港湾。福州港是中国沿海20个主枢纽港之一,已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开展贸易往来。
厦门港(Amoy Harbour)地处上海与广东之间,福建省东南的金门湾内,九龙江入海口。它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水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具有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等优点,万吨巨轮不受潮水影响可以随时进出,是中 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天然良港。开港于1843年。厦门港是厦门经济特区的一部分,海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分为内港和外港两部分,主要担负厦门市和福建省内外贸运输任务,也承担江西省某些物资的中转任务。根据预测,至2015年,全港货运吞吐量可达到2亿吨。到2020年,全港吞吐量可达到2.7亿-2.8亿吨。
❾ 厦门港的简介
厦 门港由东渡、海沧、翔安、招银、后石、石码、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等10个港区组成。2006年,原漳州港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并入厦门港,港政、航政、水运实行统一管理,厦漳两地港口资源整合从此开启。2010年,东山湾内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四港区整合到厦门港,厦门港“环两湾辖十区”的新格局正式形成。2013年,厦门、漳州港口一体化整合完成,厦门港进入新阶段。 根据《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未来,厦门港全港规划可形成码头岸线总长约94.3公里,规划泊位379个,规划可形成通过能力约5.8亿吨/年,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2020万标箱/年。
厦 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地理坐标为 118 ° 04 ′ E , 24 ° 27 ′ N 。港湾外围大小金 门等岛屿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不冻不淤。岸线总线 154 公里 ,适于建港的岸线 31 . 6 公里 ;现有锚地面各 18 . 99 平方公里,规划锚地面积 52 平方公里。进港航道全长约 40.3 公里 ,水深达到 -14 米 , 10 万吨级船舶可乘潮出港。自然条件
风况:常风向为东北、东南风次之,强风向为东南东及东北,每年5-10月为台风季节,平均每年在厦 门登陆的台风有1-2次,受其影响的有3-4次。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181.0毫米,5-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9天。
气温:年平均气温20.8℃,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气温28.3℃,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气温12.5℃。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66米,平均低潮位1.74米,平均潮差3.96米。
潮流:属往复流,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涨潮流最大流速0.46-0.57米/秒方向333度。落潮流最大流速0.61-0.93米/秒,方向137度。洪水季节鼓浪屿南面的落潮流速可达2.57-3.08米/秒。
❿ 厦门港资料
厦门港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厦门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天然深水良港,位于北纬24°29ˊ东经118°04ˊ,时区为东八区,地处上海与广州之间,福建省东南的金门湾内,九龙江入海口。它面向东海,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水相望,为我国东南海疆之要津,入闽之门户。厦门港岸线总长154公里,其中可用于建港的深水岸线30公里,联检锚地14平方公里,港口水域面积340平方公里,陆域面积7平方公里。目前,厦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7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26,集装箱泊位15个。港内航运条件优良,外航道水深达?14米至?25米,已建成十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并配备了完善的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
厦门港交通发达,以形成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与闽南、闽西、赣南、粤北等经济腹地联系密切。铁路专用线直达码头前沿,内与外福线、漳龙线、漳泉等铁路支线连接,外通过鹰厦铁路干线贯通全国。
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与全省公路连网,形成了以福厦、厦漳主干道为骨干的运输网。疏港公路连接319、324国道,并通过高集海堤。厦门的高崎国际机场已拥有国内外航线75条。水运航线可通我国沿海、长江中下游和世界各港。
自然条件
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温和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气温:年平均气温20.8C,最高的7、8月,月平均气温28.3°C,最低的2月份,月平均气温12.5°C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1181.0毫米,5-10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天数为129天
风况:常风向为东北(9-3月)、东南风次之(4-8月),6-10月为台风季节,7-9月对生产影响较大 。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平均高潮位5.46米,平均低潮位1.41米,平均潮差3.99米。
潮流:呈往复流形式。涨潮流向为西北方向,流速2.3节,落潮流向为东南方向,流速2.5节
航道:港内航道分为7段
厦门湾十万吨主航道(九折礁至墓前礁):长约43.6公里,底宽300米,水深-14米——- -14.5米以上,潮流流速2-3节,可通航各大、中船舶、有进港导标。(2004年6月15日通过验收)
鹭江航道:位于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的鹭江内,长约2海里,宽160-300米,水深-7.20米,潮流流速2-3节,可通航小型旅游船、有进港导标。
东渡航道:东渡航道猴屿西航段:位于猴屿西侧,长约1.8海里,宽200米,水深-10.50米。 潮流流速2-3节,可满足2.5万吨级以下船舶全天候双向通航的要求,还可以适应5万吨级船舶及第四代集装箱船舶乘潮单向通航的要求。有较完善的助航标志。(2003年10月24日通过验收)
东渡航道猴屿东航段:位于猴屿东侧,长约3海里,宽300-800米,水深-9.70米。 潮流流速2-3节,可通航大、中型船舶,乘潮可通航5万吨船舶,有较完善的助航标志。
海沧航道:位于鼓浪屿西南方,呈东东南到西西北走向,可航宽度180米,水深-11.50米,可通航万吨级船舶,乘潮可通航10万吨船舶,有较完善的助航标志。
猴屿至石湖山码头航道:猴屿至石湖山煤码头19号泊位:长约3海里,宽200-250米,水深-12米以上,但在主航道附近有-8.5米的水深,潮流流速2-2.4节,可通航大、中型船舶,有较完善的助航标志。
马銮航道:位于象屿至马銮海堤间,长约3.1海里,宽150米,水深-6.1米,可通航3000吨级船舶,航道设有马銮2—8号灯浮。
石湖山煤码头至高集海堤:长约2.3海里,南部宽300-500米,水深-5米;北部宽20-150米,水深-2米、只能通过小船,航道内没有灯浮。高集海堤有一堤洞, 该洞高 11.7米,长24.1米,宽13.3米,水深-1.2米,只能供小船进出。在高集海堤东约250米处建有厦门大桥, 其桥洞高于高集海堤洞口。
锚地
一号锚地为五万至十万吨级船舶锚地,以24°18′48〃N ;118°10′09〃E为中心,半径700米的范围内。
二号锚地为五万至十万吨级船舶锚地,以24°20′30〃N ; 118°11′30〃E为中心,半径1海里的范围内。
三号锚地为万吨级以下船舶锚地,为以下五点顺序连线围成的范围内:
北纬 24 ° 23 ′ 57 〃 ; 东经 118 ° 06 ′ 06 〃
24 ° 22 ′ 34 〃 ; 118 ° 06 ′ 50 〃
24 ° 22 ′ 21 〃 ; 118 ° 06 ′ 20 〃
24 ° 23 ′ 54 〃 ; 118 ° 04 ′ 31 〃
24 ° 24 ′ 13 〃 ; 118 ° 05 ′ 03 〃
四号锚地为五万吨级以下船舶锚地,兼作检疫、引航锚地,为以下六点顺序连线围成的范围内:
北纬 24 ° 25 ′ 05 〃 ; 东经 118 ° 05 ′ 46 〃
24 ° 25 ′ 18 〃 ; 118 ° 06 ′ 10 〃
24 ° 24 ′ 37 〃 ; 118 ° 07 ′ 17 〃
24 ° 23 ′ 42 〃 ; 118 ° 08 ′ 07 〃
24 ° 23 ′ 08 〃 ; 118 ° 07 ′ 26 〃
24 ° 24 ′ 34 〃 ; 118 ° 06 ′ 02 〃
五号锚地为千吨级以下船舶锚地,为以下五点顺序连线围成的范围内:
北纬 24 ° 25 ′ 58 〃 ; 东经 118 ° 02 ′ 32 〃
24 ° 25 ′ 54 〃 ; 118 ° 02 ′ 47 〃
24 ° 24 ′ 04 〃 ; 118 ° 04 ′ 14 〃
24 ° 23 ′ 54 〃 ; 118 ° 04 ′ 07 〃
24 ° 23 ′ 10 〃 ; 118 ° 02 ′ 32 〃
七号锚地为千吨级以下船舶锚地,为以下五点顺序连线围成的范围内:
北纬 24 ° 25 ′ 54 〃 ; 东经 118 ° 01 ′ 07 〃
24 ° 25 ′ 24 〃 ; 118 ° 01 ′ 09 〃
24 ° 25 ′ 10 〃 ; 118 ° 02 ′ 29 〃
24 ° 25 ′ 59 〃 ; 118 ° 02 ′ 29 〃
24 ° 26 ′ 03 〃 ; 118 ° 02 ′ 10 〃
港区、码头泊位情况
2006年1月1日厦门湾实行一湾一港的管理体制。8港区合一,包括东渡港区、海沧港区、嵩屿港区、刘五店港区、客运港区,漳州招银、后石和石码等港区,这意味着厦门港首次有了突破行政区划发展的领域,厦门湾的港口资源将得到统一规划、管理和合理利用,厦门港向台湾海峡区域性航运中心和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的目标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十一五”期间,港口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20亿元。预计至“十一五”末,厦门港综合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接近800万标箱。全港远景发展目标为货物吞吐能力2.6~2.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1700~1900万标箱,届时,厦门港将一举跨入世界强港行列。
东渡港区
东渡港区:以调整、完善既有设施的布局和功能为主,发展集装箱运输,发挥毗邻保税区的优势,积极推进区港联动,发展现代物流。
海沧港区
海沧港区:重点发展集装箱中、远洋干线运输为主,与嵩屿港区共同构成全港集装箱干线运输的主体港区,并为海沧台商投资区临港工业发展服务,逐步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平台。
嵩屿港区
嵩屿港区:在充分发挥现有煤炭、成品油码头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并成为全港集装箱干线运输的主体港区之一。
五店港区(东部港区)
刘五店港区:厦门港远景重点发展的港区,将以集装箱运输、临港工业开发为主,并为对台经贸合作和“三通”服务。
客运港区
客运港区:发展国际客运和海峡对台“三通”、海湾滚装运输以及沿海、本地区内的短途客运。包括厦门港国际旅游客运码头与和平码头、厦门港国际旅游客运码头设计范围超过28公顷。其中,北段岸线建设大型国际邮轮泊位,码头前沿水深-12.4米,岸线长509.56米,可靠泊14万吨级的大型邮轮。南段岸线规划布置89米长的浮码头两座和35米长的浮码头两座,泊位功能分别为小型客轮码头及港口作业码头。规划范围包括旅游客运大楼、酒店、人工运河、服务式公寓、展览中心、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
招银港区
招银港区:依托漳州开发区和厦门湾南岸地区经济,以发展集装箱和杂货运输为主,兼顾海湾、海峡客滚运输。漳州港已建成7个泊位码头,生产能力达92万标箱、700万吨散杂货的能力。
后石港区
后石港区:依托后方临港重化工业区的大型临港工业港区,重点发展大宗散货码头。包括一个十吨级的码头和一个五千吨级的码头
石码港区
石码港区:主要为漳州市和龙海市地方物资运输服务,并为九龙江两岸及来往厦门的客运服务。石码港区现已投产的客货生产泊位有34座,大部分属简易小型生产泊位。最大的泊位是3000吨级,最小的只有2个200吨泊位。
码头泊位情况
作业区或装卸公司名称 泊位名称 长度(米) 水深(米) 靠泊能力(吨级) 装卸货种 岸吊情况 备注
东渡作业区 1 号泊位 166 -7.69 10000 集装箱 30.5 x 2 内贸运输
东渡作业区 2 号泊位 254 -11.7 50,000 散粮 门机 4×10 吨
东渡作业区 3 号泊位 190 -11.7 50,000 散化肥 门机 3×10 吨
东渡作业区 4 号泊位 166 -9.5 10,000 件杂货 门机 2×10 吨
东渡作业区 东铃码头 200 -4 1000 件杂货 16Tx1,5Tx3,8Tx2
海天装卸公司 5 号泊位 260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 x 30.5T, 浮吊 1×60 吨、
海天装卸公司 6 号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35.6 吨
海天装卸公司 7 号泊位 176.6 -12.2 50,000 件杂货、集装箱 桥吊 2×45 吨
海天装卸公司 8 号泊位 303 -13.3 50,000 集装箱 桥吊 1×40 吨
海天装卸公司 9 号泊位 190 -13.3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50 吨
海天装卸公司 10 号泊位 220 -13.8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50 吨
海天装卸公司 11 号泊位 230 -13.8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55 吨
象屿集团 12 号泊位 220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40 吨
象屿集团 13 号泊位 250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40 吨
象屿集团 14 号泊位 170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1×40 吨, 2x40 吨
象屿集团 15/16 号泊位 336 -12.2 50,000 集装箱 桥吊 2x45 吨
石湖山装卸公司 18 号泊位 488 -15.3 50,000 多用途兼散杂货滚装、集装箱 门机 7×15 吨 门机 1×40 吨
石湖山装卸公司 19 号泊位 建设中
国贸集团 20 号泊位 355 -13.5 50,000 多用途
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 海沧2号 278 -13.3 50,000 集装箱 桥吊2×41吨 1×35吨 桥吊1×41吨
厦门国际货柜码头有限公司 海沧3号 493 -13.3 50,000 集装箱 桥吊1×41吨 桥吊1×51吨、桥吊2×52吨
海润货柜码头 海沧 4 号 385 -13.3 50,000 集装箱 桥吊 4×55 吨
港务控股 海沧 7 号 330 -15.3 70,000 散杂货
明达玻璃厂 海沧 8 号 258 -13.8 50,000 件杂货 门机 3×20 吨
金鼎 海沧 9 号 233 -13.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翔鹭化工 海沧 10 号 271 -13.8 25,000 油品 , 化工品
马銮仓储 马銮码头 80 -6 3,000 化工品 /PTA
博坦仓储(外档) 博坦油码头 268 -16.8 50,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博坦仓储(内档) 嵩屿油码头 150 -10.5 3,000 油品 , 化工品 靠退潮
嵩屿仓储 嵩屿油码头 110 -7 3,000 油品 , 化工品
和平码头 1 号泊位 100 -7.9 10,000 客轮 小型吊2
和平码头 2 号泊位 100 -8.4 5,000 客轮 小型吊2
和平码头 3 号泊位 120 -9.9 10,000 客轮 小型吊2
国际旅游码头 国际旅游码头 509.56 -12.4 140,000 客轮
拖轮船舶规范
拖轮名称 主要尺寸 定额马力 航速(节) 拖力
厦港拖一号 38.5 × 9.8 × 4.3 3600 11 42
厦港拖二号 32.8 × 9.5 × 4.3 3200 13 45
厦港拖三号 38 × 10.4 × 4.8 4900 13
厦港拖四号 38 × 10.4 × 4.8 5500 17
厦港拖五号 38 × 10.4 × 4.8 5500 17
厦港拖六号 37.65 × 10 × 4.5 4000 13.5 46
厦港拖八号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厦港拖十号 33.3 × 9.8 × 4.3 3500 13 42
厦港拖十二号 37.65 × 10 × 4.5 4000 13.5 51
海联 32.6 × 8.2 × 4.2 3200 11
未来港口规划
厦门港海沧港区一期工程
(1号、5号、6号泊位)
港区一期工程1号泊位为10万吨级集装箱专用泊位,长443.5米,码头前沿水深-17.5米,停泊水域宽86米,5号、6号泊位均为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两个泊位总长390米,码头前沿水深-15.3米,港池宽度86米。3个泊位近期设计年通过能力为集装箱46万标箱、杂货40万吨,预计2006年底可完工。
海沧西港区(海沧港14#~22#泊位)规划建设六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三个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年集装箱吞吐能力约400万标箱、货物吞吐能力约4000万吨。海沧西港区14#~22#泊位地处九龙江出海口北岸,由厦门海沧投资总公司担任该项目的组织开发建设。一期工程包括:14#~19#六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岸壁及后方陆域吹填、20#~22#泊位后方陆域吹填、港南路二期工程和海沧南部3#排洪渠(港区段),总投资估算约22.5亿元人民币。
嵩 屿 港 区
嵩屿港区将建设7个大型集装箱泊位,可以靠驳第五、第六代10万吨级以上的集装箱船舶。其中,嵩屿港区南岸将建3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一小轮码头,岸线长1246米,前沿水深-17.00米。东岸则建2个10万吨级和1个3万吨级泊位。南岸一期工程投产后,集装箱吞吐量一年可以达到120万标箱。
东 部 港 区
该港区为厦门港远期规划发展的又一重要港区,将集装箱运输、临港工业开发和港口物流为主,规划岸线长1.9公里,建万吨以上泊位5个,综合货物吞吐能力16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200万吨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