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月十四鬼节禁忌大全 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不能出去
导读:七月十四也是鬼节,虽然大多数地方的鬼节时间在七月十五,但是南方人比如广东地区就是在七月十四过节的,因此也有关于七月十四的鬼节禁忌,以下是我整理的七月十四鬼节禁忌大全,想知道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不能出去,就来瞧瞧吧。
七月十四鬼节禁忌大全
1、忌披头散发睡觉。鬼月时,到处都是在外游荡的孤魂野鬼,如果披头散发,小心被它们误认为同类,硬要叫你起来聊天。
2、生理期的禁忌。民间认为妇女同胞在生理期间身体不洁,诸如动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场观看,以免触犯神灵,导致不幸,或使得工事无法顺利进行。
3、忌说鬼字。中元普渡这一天,鬼魂几乎倾巢而出,无所不在,尤其是普渡的现场,肯定是“鬼”满为患。所以在中元普渡时,最好谨言慎行,除了忌说“鬼”字之外,也别口不择言胡乱说话,小心鬼魂就在你身边!
4、忌半夜庆生。七月生的人有点可怜,在晚上庆生时多半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人”一起唱生日快乐歌,还是改到白天庆祝比较好。
5、忌乱拍他人肩头。这项禁忌跟民俗有关,民间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三把火,聚在两肩及头顶上,会让鬼魂不敢近身。因此,在鬼魂最多的中元普渡时随意乱拍他人肩头,岂不是想拍熄对方的火,让鬼魂找他的麻烦?
6、忌捕捉蜻蜓及螽斯。民间认为这两种昆虫是鬼魂的化身,胡乱捕捉它们,小心引鬼上门。
7、拜门口。七月初一,“鬼门”一开,所有获准可以返回阳间探亲的孤野鬼,将会自阴间一拥而出,四出抢食供品。因此,在鬼月的第一天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摆供祭祀,称之为“拜门口”。由于只是让途经的好兄弟小歇吃食,祈别入求它们屋侵扰家人,所以不用提供太过丰盛的供品。
8、忌半夜晾衣服。湿衣服容易让游离电波黏着在上面,不容易脱身,在鬼魂四处出没的鬼月里,半夜晾衣服就像在设陷阱抓鬼,它不找你麻烦找谁?
9、忌乱踩冥纸。冥纸是献给鬼魂的祭品,在焚烧时,鬼魂们会聚集在旁边抢拾,如果你在焚烧冥纸的时候乱踩乱跳,难保不会阻碍到它们的行动,鬼魂们生气之余,自然会对你不利。
10、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其形状如同香插在香炉上,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不能出去
说法一:一般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的正日,亦是鬼门大开的日子,这时侯阴气最重,所以当晚最好不要出街,以免撞鬼,另外,最好亦不要到河边或海边等地,以免不小心失足,就成了水鬼的替身。除此之外,最好不要乱说一些不吉利或得罪灵界的说话,以免招惹阴灵。
说法二:也有人认为,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七月半鬼节当晚注意事项
1、避免带红绳、铃铛,外面所凉的衣服、被褥等天黑前收走。
2、别吃贡品、少说话、不熬夜、早早入睡。
3、八字轻的人、及身体弱的人,天黑后别出门、并枕头下压桃符保平安、使其灵魂躲着自己走、避免出现身体异样及鬼压床等事。如若必须出门、那么衣兜内放好桃符、路上少说话、减少回头的频率。
4、当晚、若走在路上有钱出现,勿捡、赶快走,尤其身体不佳的人。
5、天黑后不要拍照、上床后拖鞋凌乱的放最佳。
6、不去水多的地方、如游泳馆、河边等地。因人的身上有三盏灯、头顶、左肩、右肩,落水灯灭,则不吉,影响健康。
农历7月14鬼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是道教的说法: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间的重要的节庆。在古代,民间在这一天以刚收成的新谷祭拜祖先,而佛教的盂兰盆节,及道教的中元节亦在同一天。又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在这个月当中间,“好兄弟”们都会来到来人间受人祭拜,由种种的由来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 台湾在中元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皆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各地并有许多传统的普度活动,尤以基隆的中元祭最具特色。
㈡ 闽地风情,细数福建的传统节日
世界各地都有着上百年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在中国这样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不同地区同样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你知道福建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那么,本期一起了解一下吧!
还想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从十三日到十七日的5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街上供应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中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的汤圆圆又圆……”正是“元宵吃汤圆”的真实写照。
福建的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还要举办抓鸭子的活动。这是一种考验人们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
中元节也称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烧包”,“烧夜香”等旧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风俗。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
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
上元节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举行,如果你刚好在端午节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当地有一种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
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㈢ 闽南农历七月的重要节日:厦门普渡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道教中则叫做中元节,而在民间则称鬼节、七月半等,我国闽南地区的家家户户在这个节日到来时有“做普渡”的传统,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闽南农历七月的重要节日--厦门普渡节。
老一辈人介绍,过去在厦门民间,一年中仅次于春节、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其实并不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而是农历七月的“普渡”。
按照闽南的说法,农历七月是鬼月,阎罗王每年在这个月会将地狱中的无主鬼魂放出来,到阳间享用民间的祭祀,初一打开地狱门,直至三十才关上。在这期间,大家按照所在的街道或村落,根据约定俗成的日子轮流做“普渡”,敬祭亡魂,希望这些亡魂能够早日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
而上世纪80年代的厦门港、美仁宫和江头一带,农历七月十五之际还要“吃普渡”,更是到处杯盏交错,欢声笑语,各家各户摆设酒席,亲朋邻里互相宴请,客人邀请的越多越光彩,越有面子,张家吃完到李家,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或许会有人说,约定俗成的日子轮流做“普度”,无据可查,但其实还真有,1932年出版的《厦门指南》中有列入市区普度区分日期表。坊间还有“二三西边,二四后保,昨天请,今日讨”的说法,不过到了今天,基本上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祭拜了。
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闽南家家户户会准备好多三牲五礼,然后在家大门口朝门对着天公,朝室内对着土地公和观音菩萨。一般都是用八仙桌(正方形)为好,
然后桌子上摆放着三牲(猪肉、家禽、鱼肉)、各种吃的、大米、面条米粉之类的也要,白酒也是不能缺少的。有的人家的祭品,还会有一匹马。
“普渡”时,一般是等到下午4—5点就开始点香和烧金,最后放炮。而据说旧时“普渡”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一开始,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有些人直接在门口拉个电灯,到了天黑插上电。
厦门人中元节拜祭普渡的常用祭品包括五香,炸枣、芋头球、发糕等,同时它们也是厦门街头巷尾特有的美味小吃。如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厦门民间做普渡的习俗渐渐淡了,但在一些老厦门心中,普渡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如今在中元节这天,厦门一些寺庙(比如南普陀)或者宗祠也会举办普渡仪式,集中祭拜。在八市或者一些老城区里面,也都还有着中元节当天祭拜的习俗。现在大家多住在高楼中,祭品不能放在大门口,就都放在家里的佛龛前。
而相比起早些年的祭品,现在人们普渡时用的祭品种类更丰富了,口味也更符合现代人的选择,一些有可能污染环境的祭品如香烛、纸钱等,也逐渐被环保的鲜花所代替了。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㈣ 马上就要到农历七月十四鬼节了 这天夜晚 晚上上夜班的人要注意哪些禁
1、半夜不能敲打打、吹口哨。
小时候,应该都有听过老一辈的说“晚上不要吹口哨”吧,主要是因为在鬼月时,好兄弟会以为有人在呼唤他。敲打也是同样,所以我们常在鬼片中,会看到使用敲碗招来好兄弟。
2、半夜不要在阳台晒衣服。
好兄弟在阴间因为受凄凉寒冷之苦,所以会在鬼门开时,找衣服取暖。但也有一说是因为衣服形状像人形,容易招来好兄弟附在上面,或是半夜不注意,容易自己吓到自己。
3、避免到海边、湖边戏水,或是在山上、墓地游荡。
虽然是老生常谈了,但因为有一说是鬼交替。所以在这些场所发生意外的机率可以相当高。所以在这特别的期间,能不去就尽量别去了。
4、半夜不要乱拍照。
相信大家都在节目中看到许多的灵异照片,虽然有很多是透过后制达到节目效果。不过据说,只要拍到“鬼入镜”可能会招来厄运。
5、拍肩,千万不能回头。
习俗常说人有三把火,一个在头上,两个分别在肩上,主要是保护人的精神与元气。相传在鬼月时,偏避的地方如果有听到人家叫你的名字或是拍肩,可千万别回头,以免火熄灭,容易被好兄弟带走。所以提醒你的朋友,鬼月时可别乱叫名字,也别怪你假装没听到。
㈤ 厦门的风俗习惯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闽南地区的扫墓活动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慎终追远的文化心理),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
�0�2 上元节�0�2
�0�2 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向天宫神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而后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
�0�2 这时的大街小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0�2
�0�2 端午节�0�2
�0�2 又叫“五月节”。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
�0�2 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举行,如果你刚好在端午前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
�0�2 抓鸭子是一种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0�2
中秋节
中秋佳节,花好月圆,是人们阖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以及港、澳、台同胞,届时都纷纷踏上归途,与家人好友团聚,共 享天伦之乐,畅叙别后情谊。
�0�2 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如果六骰同,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由于搏状元活泼有趣,郑成功批准从8月13日至18日,军士按单双日分批轮流赏月搏饼。
�0�2 这种中秋节玩会饼搏状元的习俗,300多年来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会进行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 厦门的饼店在中秋节前后大量生产会饼上市,有馅饼、广东饼、饼干式或三者综合。�0�2
�0�2
�0�2
厦门人的讳忌�0�2
�0�2 在婴孩面前勿讲“猴”。因恐婴孩患“猴损症”。如须谈猴, 应改说为“爬树”或“山人”。�0�2
�0�2 见婴孩体胖,不可当面嘉尝其“肥”,须言“好看”。抱时亦不可言“重”。�0�2
�0�2 以“中指”指人,极为无礼。�0�2
�0�2 以扫帚打人,最为耻辱。�0�2
�0�2 客至扫地,意念逐客,有辱于人。�0�2
�0�2 以六碗菜请客,最为不敬。(清旧制,凡临死刑之犯,官以六馔饷之,以示皇恩涪大。)�0�2
�0�2 亲友喜庆宴席,匆打碎盘碗碟。新婚之日尤为讳忌。�0�2
�0�2 媒人到家谈婚,不可奉茶,谓奉茶事难。�0�2
�0�2 产妇之房,未满月不可进。�0�2
�0�2 与人聚餐,筷子匆插在饭上,谓系祭鬼,有失礼仪。�0�2
�0�2 丧后穿孝服者,或穿麻衣,不可乱入人家。丧家亦不能到别人家拜年。�0�2
�0�2 儿童匆戴两顶帽,忌长不高。�0�2
�0�2 屋中张伞,屋内易漏。�0�2
㈥ 福建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1、福建省中元节习俗有哪些:农历七月十五为道教的“中元”,故称“中元节”。佛教传说,目连为救母曾求于佛祖,佛祖嘱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祭其母,因此又称“盂兰盆会”。中元节的民间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称“鬼节”。
2、福建旧俗十分重视中元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开狱门”(闽南称“开巷口”),地官赦罪死者归家,一时阴界各种冤死鬼纷纷到阳间讨吃,一直到三十日“关狱门”(闽南称“关巷口”)为止。在漳州、泉州一带,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一盏长明灯,并以菜饭祀鬼。据光绪版《漳州府志·民风》(卷38)记载:“七月半作孟兰盆会,延僧设食,祀无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灯天际,联缀数枝,如滴如坠,望之若星,谓之作中元”。干隆版《泉州府志·风俗》(卷20)也载:“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到十五日这天,还设“孤棚”祭无主孤鬼,并延请僧众礼忏。法事完毕之后,满台的鱼肉、饭菜、馒头、果等供品,任人抢走,称为“抢孤”。三十日“关巷口”,又得设祭。旧时漳州“关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馒头山、菜山、饭山,竖起两根高大的灯炬,入夜满街通明。这天,还延请高僧超度水陆孤魂,信男信女都前来香祈福。
3、在福州,七月十五日这天许多人家备菜蔬及纸钱,并延请僧道行超度仪式,然后将所备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于空野,以施无主孤鬼,谓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习俗。在泰宁,十五日之夜,人们在房屋前后、谷仓前、果树下以及桥头、河边、路口等处,燃香点烛,焚化纸钱,供无家可归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竖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家具斋饭,放置于幡竹下。祭坛上一道士端坐诵经,坛两侧道士奏鼓乐,观者如堵,俗称“做月半”,又叫“上台”。祭毕,斋饭多为贫民与乞丐取走。连城、长汀等地则在十五日夜焚香、烧金银纸,以祭祀野鬼。
4、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边设祭,祀死于水中者,称祭“流水孤”。在龙岩、诏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里还放水灯。民国版《龙岩县志·礼俗志》(卷21)载:“??夜放水灯,灯以五色纸制,粘于木片上,中燃小烛一。初更时,由东兴桥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盏。放若干灯,溪底即映若干灯,五光十色,水面通红,为一时胜观。”诏安县中元节搞得很盛,祭祀“品物丰洁,倍于他邑”,“夜则放灯水中,千百荧烂。群观塞途,箫鼓阗喧,不减上元佳景。”(民国《诏安县志》卷1《岁时》)
5、中元节前后期间的活动,福州地区称“做半段”,闽南一带称“普渡”,而且时间长达一个月。这些纯为陋习,正如晋江旧志所说:“此皆好事者造端。”
6、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乡。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过一半,故称“半段”。“做半段”的时间,有的以十五日前后的半个月,有的更长。主要活动是定期轮流举行全村性的大宴会,分别宴请亲友,同时还要演几天戏,据说是演给神看的。“做半段”浪费甚巨,而且还伴随出现聚赌之风。闽南的“普渡”历时更长,糜费更甚。
7、中元节祭祖也是一项重要活动,全省各地甚为普遍。闽南流行“月半不回无祖”的说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论远近,在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过各地过鬼节的日期稍有区别。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说。祭祖有家祭与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厅堂上摆设祭品,焚烧冥钱,祭拜祖先灵位神牌。福州地区,中元祭祖都在中午进行。祭祀时,在祖先灵前焚纸衣与冥钱。纸衣为刻印有各种古代服装图式的小方白纸,或是把其他花纹的白色纸印成黑色。把不同图形的10张纸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红色图案的黄纸包好,称“一袱”。黄纸正中写一“念”字,两旁写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孙”。传说纸衣是供祖先在阴间裁制穿用。在厦门,则有七月十五日给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说法。在泰宁,有的还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厅堂享祀。在连城,祭祖之后,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给祖先,同时要摆放碗、筷、汤匙等餐具,表示与先人一道过中元节。漳平民间传说,中元节祖先回家来看子孙,因此要把米缸装满,摆设的供品要十分丰盛,好让先人们感到放心与满意。
8、龙岩地区的上杭、长汀、连城等地还有“烧寄包”的习俗,即以金银色纸折成金锭、银锭状,然后和纸制的冥衣一道装入纸袋之中。纸袋用封条封好,封条上写明祖先名讳,再焚化,最后把这些灰烬用纸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据传这样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间使用。
9、中元节族祭的规模一般较大,特别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开支多是公共族产的收入。各家轮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备好丰富的祭品,而且还要准备参加族祭者的午餐。
10、过去,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即在此期间如果流行传染病,会被认为鬼怪作祟,于是便要“游塔骨”。“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11、中元节的种种迷信活动与陋习,古时已有人下令废止。据明代弘治年间编纂的《兴化府志》(卷15)载,“太守王公弼,以其无益,尝出条约禁之”。1949年之后,中元节的各种陋习曾一度被废除。现在,城乡的大多数人家已经不再把中元视为节日。但是,近年来有些陋习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复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