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2021年厦门未来发展怎么样
扩展阅读
杭州超市人多怎么形容 2025-05-26 00:55:59
北京什么医院神经科好 2025-05-26 00:55:58

2021年厦门未来发展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5-24 00:40:19

A. 厦门同安未来有发展前景吗

同安本就是古城,发不发展,自有它的魅力存在。

个人认为应该是分成两个区块,老城区和新城区两个来考量。老城区衔接汀溪 旅游 一片走特色老城的延续,而新城则扎堆在环东海域这一片,走产业化一条龙发展,带动新同安的经济,两条路两种搞法,既新潮又不失同安的古城特色。

所以,同安的未来,本就很有前景。

厦门的龙脉在同安,所以厦门的未来在同翔

有的。参考《2021年1-4月同安区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我们从几个维度来看一下同安区目前的情况。

一、产业规模。同安工业不断向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迈进。 2021年 1-4月 同安区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1.88亿元,同比增长23.1%,增幅位居全市各区第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7.04亿元,同比增长36.6%,增幅位居全市各区第三。

二、 商品房销售高位增长。1-4月,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7.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6%;销售金额64.48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住宅销售4614套共 38.3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0.8%,销售金额为59.46亿元,同比增长45%。

三、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1-4月,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5%,分别高于全省、全市平均增幅27.3个和9.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 社会 事业及其他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四个行业均实现同比正增长,分别增长6.7%、139.4%、33.0%、15.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主要得益于城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的有力支撑,1-4月城区基础设施投资额为7.11亿元,同比增长120.1%; 社会 事业及其他行业投资高位增长。1-4月 社会 事业及其他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39.4%,高于全区固投增速90.9个百分点,拉动固投增长25个百分点。

从一二三点不难看出,同安的产业发展并没有收到疫情反复带来的影响正在持续增长,更多的产能意味着更多的生产力需求。同时,资金流正不断涌向同安开展固定资产的投资,市场整体看好。最后,房价也持续高位运行,市场交易较热,且价位相对岛内较为亲民,是刚需的一个不错的选择。未来,厦门发展或将呈现以思明、湖里为双核的经济、金融、创新、 旅游 、高新技术中心,以海沧、集美为核心的高新产业及居民中心,以同安、翔安为核心的外来人口居住及工业中心。

肯定有的,房子建这么多

B. 厦门适合长期居住吗 厦门适合年轻人发展吗

厦门适合长期居住。厦门位于华东地区,由福建省管辖,是一个Ⅰ型大城市、副省城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大概在21℃,地形主要以平原、丘陵为主,经济发展也不错,交通也很便利,是一个升腔十分适合长期居住的城市。如果想了解更多与“厦门适合长期居住吗”相关的内容,可以继续往下阅读。

厦门适不适合长期居住

C. 厦门市级住房发展规划:新房涨幅每年不超5%

继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后,厦门率先公布了住房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示稿。

11月16日,厦门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厦门市住房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示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十四五”期间住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明确提出,保持住房价格总体平稳,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年度涨幅不超过5%。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7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撰文解读“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时提出,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全面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业内人士认为,“房住不炒”确定性的写进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稳房价也是各国家相关部门继续坚持的一个目标。作为计划单列市和二线城市,厦门对未来五年的住宅发展方针,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一二线城市做法。对于部分二线城市来说,跟进厦门的可能性较大。

厦门明确未来5年房价年度涨幅不超5%

11月16日,厦门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厦门市住房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公示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明确“十四五”期间住房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目标部分,公示稿提出,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保持住房价格总体平稳,逐步使住房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相适应。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年度涨幅不超过5%,住房租金价格年度涨幅不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因城施策,引导量力而行、梯度消费,满足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示稿同时提出,住房供给结构均衡。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约38万套,面积295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供应量约12万套,面积1300万平方米,占比约45%;保障性住房供应量约10万套,面积600万平方米,占比约20%;市场化租赁房供应量约10万套(间),面积450万平方米,占比约15%;新建安置房供应量约6万套,面积600万平方米,占比约20%。

值得注意的是,厦门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推出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公示稿)的城市,并且是首个将房价年度涨幅不超过5%写入规划的城市。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厦门住房发展规划中有两点引人关注,一点是稳房价,另一点是重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房价涨幅实行硬约束。2019年,全国多个热点城市(含厦门)试点制定“一城一策”与长效机制方案,其中就包括房价涨幅不超5%。如今将这一硬指标,延伸至整个“十四五”期间。

杨红旭还指出,厦门之所以敢在“十四五”规划中将5%的硬约束写进去,估计主要是近四年楼市不热,所以感觉未来五年也无妨。但如果换杭州与西安,大概率不敢这么硬核明确不超5%,因为近两年房价涨幅明显超过5%了。

券商中国记者发现,厦门住房发展规划在“十三五”住房发展回顾部分也指出,市场调控日趋完善成效渐显。积极贯彻“房住不炒”定位,从供需两侧多措并举落实调控任务,初步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市场回归理性,房价保持平稳,投机炒房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近三年房价涨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住建部定调未来五年调控方向

11月3日,新华社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关于房地产调控方面的表述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11月17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撰文解读“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文章除了指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还提出要完善住房制度,包括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升住房品质等五方面内容。

王蒙徽表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方面,王蒙徽表示,因城施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健全政策协同机制、省部市联动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市场监管机制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全面开展房地产市场调控评价考核工作,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杨红旭指出,“房住不炒”确定性的写进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稳房价也是各国家相关部门继续坚持的一个目标。作为计划单列市和二线城市,厦门对未来五年的住宅发展方针,基本上可以代表全国一二线城市做法。对于部分二线城市来说,跟进厦门的可能性较大。

杨红旭同时指出,2006年以来70城中二线城市总体新房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值是5.4%,未来五年控制在5%的压力并不大。

D. 厦门市翔安区的发展前景如何

短期之内翔安区很难有所突破!

岛内的两个大区的实力无所质疑,因为厦门大学本部就在岛内。就算有分校等设施的建成,处于心理原因很多人认为师资力量不如本部来的好。这个可能会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所在学院都由本部分出而成,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翔安区现在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地铁3号线到5号线才能满足翔安区的交通问题。众所周知目前1号线才刚刚完工,大量的配套项目建设仍然还在的紧张的进行当中。

就岛内寸土寸金的房价趋势,也需要其他区来分摊平衡!

这已经是短期内可以看到形势了,不管是在交通上,教育上,生活配套上面。各个区都在逐渐完善当中。岛内总有一天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各个大区自然会轮到建设发展当中。只是时间的问题。

我比较担心的还是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业岗位等等问题。没有这些的经济支持。很难完成这么美丽的蓝图!


翔安是未来厦门跨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打造以科教研发、航空工业、保税物流加工为主导,配套完善居住功能的综合型空港配套片区,未来其东部新区的发展向上向好。

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翔安机场,东部 体育 会展新城等重点项目正紧锣密布进行,第二东通道翔安大桥工程动工开建,预计2022年投用;与其配套的翔安机场高速公路北段(沈海高速-翔安南路)、厦门翔安机场快速路南段(翔安南路-大嶝段)等多个项目立项,福建省市重点项目滨海东大道(翔安东路-莲河段)工程开工建建设,力争2021年底建成通车。“要想先致富,定要先修通路”,这些基础设施的落地势必将翔安推向改革发展的快车道。

从地理位置来看,它与台湾隔海相望,临近厦门本岛、泉州两个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些经济发展资源会为翔安经济发展注入十足的活力,带来强大的动力。未来入住翔安的居民独占便利交通,可享休闲 娱乐 的美丽花园海—东山,出省、出国方便便利。

从文化生活看,翔安区 历史 悠久,人文荟萃。马巷镇洋古民居群、大嶝岛红砖古厝群、新圩镇乌山村的古民居群等古遗迹见证着彼时翔安红红火火的发展面貌。当下,这里的大嶝小镇有国内唯一的对台免税公园;还有大宅湿地公园、以南音为主题的公园——欧厝带状公园,以及厦门市首个由市、区两级国企特房集团和翔投集团共同牵头建设的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大帽山境•寨仔尾里田园综合体一期,这些将掀起翔安人居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毗邻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正在建设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的“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其它配套的学校,购物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宜居、商业设施即将完善。翔安人居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未来指日可待。

1.翔安大嶝岛的国际新机场的投入使用,岛内到新机场的机场大道也在同步施工。

2.地铁3和4号线的也将在未来2到3年内建成使用

3.翔安的文教区汇聚厦门众多院校,特别是厦大翔安校区的吸引作用。

4.岛内名校的翔安分校,已知的 科技 中学今年开始招生,双十中学的分校也在建设。

5.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也在今年投入使用

6.翔安新城的新规划生活园区和翔安大道左侧的物流园区也在陆续开发

7.岛内工厂的搬迁至翔安和同安两大区域其中翔安汇聚了ABB工业园和天马微电子等一批大型企业

以上为笔者的见解,作为新的翔安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翔安的发展。

谈翔安机场,机场对厦门市意义深远,翔安的基础交通也会因此更加完善,长远角度是利好的,但是目前不是最紧迫的,就算现在建成了,配套都还没起来,反而起到副作用,就像煮饺子,馅包再好也要等饺子浮起来了才能吃。

建议翔安要走自己独特的路,不要学海沧集美同安的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高端会展是一个方向,但目前要考虑国内的竞争有三亚,杭州等,会展方向只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能一锤定音,搞 旅游 没有底蕴不适合,打铁还是自身要硬。金门不是香港,它带不动翔安经济,反而金门希望依托我们,通水通电通网,对台我们是强者,要做好大哥才能带小弟,翔安应该找到自己优势的光电行业,做强做大,培养几个独角兽出来,像深圳华为,腾讯,杭州阿里巴巴这种企业,发展才是第一生产力,形象工程可以少做,扶持引导实体才是王道!

在前几年的厦门市城市建设规划会议中,政府已经有明确方向;要把翔安建设成为类似上海的“小浦东新区”,而且现在纵观整个厦门,有地地区只有翔安了,岛内已经日趋饱和,好多政府职能部门五年前后都会搬往翔安(前提是机场和地铁线包括今年8月要动工的翔安大桥,这些都是为接下来翔安发展做铺垫,很简单的一句话:现在厦门那个地方开车,有在翔安大道上开的舒畅?翔安以后的发展肯定超越其他岛外区域

一、2005年厦门及翔安区发展概况:

一)厦门面积1609平方公里。1.同安658。2.翔安352。3.集美276。4.海沧176。5.思明75。6.湖里72。

•厦门岛外面积1462平方公里(占厦门面积的90.86%)。翔安占厦门面积的21.88%。

二)、厦门人口225万人。1.思明区76.8。2.湖里47.4。3.同安33.9。4.集美31.2。5.翔安25.5。6.海沧10.2。

厦门岛外人口100.8万人(占厦门人口的44.8%)。翔安占厦门人口的11.33%。

三)、GDP产值1029.55亿元。1.思明319.11。2.湖里301.56。3.海沧164.1。4.集美132.87。5.同安73.92。6.翔安38。

厦门岛外GDP产值408.89亿元(占厦GDP产值的39.7%)。翔安GDP占厦门的3.69%。

四)、厦门人均GDP45758元。1.海沧16.088万元。2.湖里63620元。//3.集美42537元。4.思明41551元。5.同安21805元。6.翔安16889元。

翔安人均GDP为厦门人均GDP的36.91%而垫底

二、2019年厦门及翔安发展状况:

一)、厦门人口429万人(为2005年人口的190.1%)。1.湖里102.6(为2005年的海沧216.46%)。2.思明102.3(为2005年的133.2%)。3.集美74.8(为2005年的239.7%)。4.同安66.3(为2005年的195.6%)。5.海沧41.6(为2005年的407.8%)。6.翔安41.4(为2005年的162.4%)。

厦门岛外人口224.1万人,已经超过厦门岛内的人口(占厦门总人口的52.24%)。海沧人口快速增长。翔安人口占厦门人口的9.79%而垫底。

二)、GDP产值5995.04亿元(为2005年的5.82倍)。1.思明1896.46亿元(5.94倍)。2.湖里1297.29亿元(4.3倍)。3.海沧796.87亿元(4.86倍)。4.集美789.37亿元(5.94倍)。5.翔安663.83亿元(17.47倍)。6.同安551.23亿元(7.46倍)。

厦门岛外的GDP产值2801.3亿元(6.85倍)。远远快于岛内的经济增长速度。岛外经济占比由2005年的39.7%升居至46.37%。而翔安经济在"快速腾飞"。

三)、厦门人均GDP13.97万元(为2005年的3.05倍)。1.海沧19.16万元(为2005的1.2倍)。2.思明18.54万元(2.91倍)。3.翔安16.03万元(9.49倍)。4.湖里12.64万元(1.99倍)。5.集美10.55万元(2.48倍)。6.同安83142元(3.81倍)。

翔安的人均GDP已经跻身于厦门市前列。

四)、厦门建成区面积475.5平方公里。1.集美105.5。2.同安95.5。3.海沧85.2。4.翔安74.5。5.湖里58.6。6.思明51.7。

地处闽南金三角地区的翔安,是正在建设中的厦门新国际机场所在地。翔安三面环海,是厦门市的副区域中心和闽南金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2018年翔安跻身全国百强区,翔安正在展翅腾飞…

.

前景看上去很好,但现实确实在打脸:1.人口太少,地方太大,撒胡椒面式的开发,没有核心区,目前看起来非常像农村,话说他建区时间也不短了;2.到处是断头路,区政府和行政服务中心附近也是;3.新城发展缓慢,没有人气 大量断头路;4.新规划的学校医院等设施,都非常偏僻,难以带动附近的发展;5.因城建落后,难以吸引到人才,外来人口大多学历低,从事流水线工作。希望新机场能给翔安带来新气象

政府慢作为的思维模式如果改变了,改进了,那么翔安发展前景绝对是下一个上海浦东!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厦门翔安区发展前景不错,未来可期。

翔安区作为全市“岛外大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正以此为契机,抢抓机遇、奋力奔跑,实现经济 社会 跨越式发展: 11项对标全省指标10项达标,6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翔安区更是全力以赴大招商、招大商, 近500个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超1000亿元,“三高”企业数量增长率全市第一。

上半年,翔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5.17亿元,增长17.1%,总量、增速均为全市第一。 今年6月份翔安区还创下了 一天完成3亿元投资 的“翔安速度”。

日前,厦门新机场航站区中央地块最新蓝图曝光。

站在厦门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新风口”的翔安, 正在着力建设航空新城、东部 体育 会展新城、环东海域新城、同翔高新产业新城等“四座新城”,加快打造平板显示、临空产业、文旅会展等5条区级千亿产业链,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翔安独有的“硬核支撑”。

厦门翔安区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产业,不再是以前荒芜的一片了。不仅如此,翔安区也和多所学校合作。在9日在翔安区举办的教育大会暨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上,翔安区教育局与 双十中学、 科技 中学、五缘实验学校进行了现场签约新一轮合作办学即将展开!

翔安区的教育资源也会越来越优质丰富,趁着目前房价较岛内的低,大伙尽早选好房源买房上车比较好。

此外在今年厦洽会期间, 翔安区共对接推动项目55个,投资总额达907亿元!

近日,2020厦洽会厦门团市级专场招商项目签约仪式顺利举行。其中, 8日当天翔安区总计有45个项目完成签约,总投资额637亿元。 涵盖央企、总部结算、金融 科技 在线经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及建筑产业等行业。

厦门翔安区会发展得越来好的,随着大型企业纷纷入驻,吸金能力强,越来越多的人也会涌入这座新城,将会带来住房需求的增长,因此,该区域发展势头好,得提前购房才是明智之举。

目前来说岛内已经饱和了,只有往岛外发展,个人感觉海沧发展比较好,其次是集美,同安以前是工业区,翔安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展,翔安全是比较落后的,翔安隧道开通后,翔安的房价一路高歌的涨,交通还是需要认真的规划一下。感觉翔安发展潜力大

E. 中国厦门发展前景好吗

应该已经快饱和了,我觉得以后三线城市有机会,二线城市都快饱和了,尤其是厦门岛,面积太小,可能岛外的工作机会还多一些。

F. 厦门gdp2021年总量是多少呢

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市睁族仔经济运行穗胡总体稳健,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33.89亿元,比上悉汪年增长8.1%,全省并列第3,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3%、6.7%、9.0%。

全市六个区经济保持同步增长,思明、湖里、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GDP分别增长8.2%、7.2%、11.9%、6.8%、6.8%和7.3%。

2021年,厦门经济总量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分别超2500亿元和1500亿元,批发零售业销售额首次突破3万亿元,进口、出口总额均突破4000亿元大关。

新经济蓬勃发展

过去的一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01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居全省第2位,两年平均增长8.9%。

第三产业增加值4121.94亿元,比上年增长9.0%,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2%。

高技术新经济成绩亮眼。全市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2.6%,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增长19.9%,比规上工业增加值高8.0个百分点。

G. 未来厦门会发展成为下图中榜单里的新一线城市吗

未来的厦门,绝对会晋升为一线城市。

在福建地区,泉州、福州和厦门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泉州和福州2020年GDP很有可能都突破1万亿,而厦门2019年GDP为5995亿元。

虽然厦门和泉州、福州GDP有很多大差距,但是厦门拥有很多优势,厦门市是经济特区,副省级城市,计划列单元城市,中国着名的旅游城市,厦门在软件、旅游、吸引外资、港口贸易等多个方面表现优异。

虽然厦门面积不大,只有1700平方公里,而厦门小而精悍,11月25日-28日在厦门举办的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盛典,再次把厦门带到了高光时刻。未来,厦门将逐步提升电影产业的发展。

厦门未来可期。

厦门,未来可期

H. 厦门轨道交通不断延伸织密网络 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轨道交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十年,栉风沐雨,厦门轨道交通由规划图纸一步步变成现实,一个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这十年,砥砺前行,厦门轨道交通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新作为,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先行军。

厦门轨道交通因跨岛发展而生,乘着跨岛发展的东风成长。正如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指挥部紧紧围绕纵深推进跨岛发展胡竖、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等新时代命题,锚定“打造百年工程”这一目标,取得丰硕成果。指挥部将持续推动轨道交通提质增效,助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服务

助力城市发展

和民生改善

城市轨道交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十年来,厦门轨道交通把岛内、岛外各组团紧紧连接,放大了城市,链接了生活。

集美区是厦门岛外最早开通地铁的区域。1号线唤雀为集美裤链大新城发展提供了动能,以软件园三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日益成熟。

2号线的开通运营,加速海沧东孚片区、马銮湾片区、海沧CBD片区开发。未来,马銮湾新城地铁线网密度全市领先,实现与全市其他区域快速连接,居民出行将十分便利。

3号线也为翔安区的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积蓄能量。在地铁3号线的加持下,航空新城、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同翔高新产业新城、环东海域新城等“四座新城”正在快速崛起,而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的翔安南部新城也因为地铁的开通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今年6月中旬,6号线集美至同安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条线串联起集美、同安老城,实现环东海域新城、同翔高新城快速联系,助力厦门的环湾发展和跨岛发展。

轨道交通的延伸,不仅拉近岛内外空间距离,还拉近市民的心理距离,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2017年底1号线开通以来,客流持续快速增长,每开通一条新线客流量即翻倍。目前网络负荷强度在全国开通地铁的城市中处于居中水平,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二。其中,1号线客流负荷强度达每日每公里0.92万人次,已超国家标准。

2021年6月,3号线开通运营后,轨道交通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格局,迎来网络化运营时代,客流叠加效应越发明显,线网总客流量出现跳跃式增长。厦门轨道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地铁共开行35万列次列车,运行1000万公里,共运送乘客1.7亿人次,同比增长55%。

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也大大减缓了人口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十年,厦门已呈现出本岛人口容量饱和的状态,岛外人口逐年增加。现在,畅通的进出岛轨道交通带动岛内越来越多的市民到岛外安家立业。

厦门市 交通运输局联同厦门市资源规划局发布的《2021年厦门市城市居民出行交通大调查》显示,随着岛内外人口比例的重心转移及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变化,岛外居民出行总量增加迅猛,居民岛内出行总量约为537万人次/天,岛外出行总量约为779万人次/天,岛外交通出行量占比超过岛内。

对于生活在岛内、工作在岛内的人来说,美好的一天,或许是从搭乘地铁开始。

支撑

地铁十年

飞速建设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骨架,区域间的交互,需要建立在便捷的交通条件之上。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

2014年4月,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厦门地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17年12月31日, 厦门地铁1号线 开通试运营,厦门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2019年12月25日,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厦门地铁线路形成“十字交叉”的格局,迈入“双地铁时代”。

2020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调整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21年6月25日,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段)开通运营,标志着厦门地铁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格局,迎来全新的网络化运营时代。

虽然起步晚,但厦门轨道交通建设一朝起势,便“长”势惊人,一路高歌。这十年,厦门轨道交通一条接着一条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最开始的1号线,到如今的3条在营地铁线、3条在建地铁线,覆盖厦门岛内外,厦门轨道交通就像一条条健壮有力的“地下动脉”,朝着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新方向发展。

引领

更新城市形态

重塑城市格局

轨道交通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更为一座城市带来社会生活、都市功能、城区布局等形态的更新。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正在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新方向。下一个十年,将迎来厦门TOD的时代。

湿地公园TOD是福建首个成片区开发示范样板,该项目围绕地铁2号线湿地公园站进行立体开发,以“交通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拥有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立体交通体系。未来,市民想要去地铁湿地公园站,可以“无风雨”地到达该站的每个地块、每个空间。

站城一体、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综合运营……湿地公园TOD项目只是一个起点,集美软件园TOD、海沧中心TOD、翔安后村TOD等轨道综合开发项目也在逐步推进中。未来,在这些TOD项目,车站不仅仅是一个“过路”的地方,而是“聚集”的地方,人聚、财聚、商气聚,居住生活、商务办公、休闲游憩都可以在TOD有机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厦门遍布TOD项目,以城市地标的姿态,为板块和片区赋能,在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中释放轨道交通活力。

随着地铁的延伸、TOD的崛起,厦门的空间布局也在优化,从岛城演化成湾城,突破岛城的桎梏,在更大战略格局和更高目标追求的时空背景下,努力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厦门的目光已经眺望地更远。到2035年,远景规划12条地铁线网,总长度493公里,加速迈向地铁“500公里俱乐部”。

厦门地铁

非凡十年大事记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1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

2019年12月25日,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

2020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调整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21年6月25日,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段)开通运营

远景目标

近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2035年)》(草案)。

根据该规划,到2035年,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由12条线路组成,总长约493公里。其中7条普线,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10号线、11号线,约297公里;4条快线,分别为4号线、5号线、8号线、9号线,约186公里;1条轨道控制线,约10公里。

【数据】

厦门轨道交通已先后建成并运营1、2、3号线,全长98.4公里,形成“三向出岛”的骨干网络,运营车站71座,换乘站5座。

【点击】

厦门地铁

攻坚克难穿山越海

10年间,厦门轨道交通建设“加速度”,从无到有、从1到3,背后有诸多挑战、创新与变革。

看——1号线在初步设计评审中,被全国各地专家打上“最难”标签——是当年国内已建和在建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地铁项目之一。30.3公里长的路段,跨过山河大海,击碎孤石群、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历时近四年建成,全面展示“厦门速度”。

看——2号线穿海隧道是全国首座海底盾构地铁隧道。这条海底隧道,全长2784米,仅仅3分钟的车程,可打通它却整整花了将近4年的时间。18种不同地质,不稳定的软硬岩石纵横交错,还有繁忙的航道在隧道的正上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用科学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最终让2号线穿海隧道成为国内首条使用盾构机修建的跨海地铁隧道。

看——3号线过海通道是全国首条采用“矿山+盾构”工法组合施工的海底地铁隧道。跨海段海域区间长约4公里,长度约为地铁2号线穿海隧道的1.4倍,存在着多个风化槽、风化囊、基岩突起等地质现象,堪称国内地质情况最复杂的海底地铁隧道之一。正是因为地质复杂多变,“逼”出来了全国首条工法组合施工海底隧道。

十年间,厦门轨道交通建设遇难克难,逢险攻艰,持续“加速度”,步履铿锵,在历史的年轮留下一段艰辛而又充满荣光的印迹。

I. 2021年提升至4121.94亿元 十年来厦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

近日,市统计局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服务业发展成就数据分析,数据显示,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481.90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4121.94亿元,年均增长8.1%,分别比GDP、第二产业年均增速高0.3和0.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2年的0.8:48.5:50.7调整为2021年的0.4:41.0:58.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年间提高7.9个百分点。

结构更优化

服务业投资领跑三次产业。服务业投资稳定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0.1:20.2:79.7调整为2021年的0.1:18.7:81.2,十年间服务业投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比重由2012年的31.3%提高到2021年的绝数耐77.1%,十年间提高45.8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外资结构显着优化。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61.0%提高到2021年的67.9%,十年间提高6.9个百分点。

金融业成为现代服务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2021年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1.0%,实现增加值865.50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

商务服务业展现强大韧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4.47亿元,是2012年的6.5倍,年均增长23.1%,年均增速比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高9.1个百分点。

辐射效应更强

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相关服务业高速发展,信息服务业辐射效应增强。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1.44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0.16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1.6倍和8.7倍,年均增长31.3%和27.1%。

同时,带动电子商务、快递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591.99亿元,比2014年增加537.46亿元,年均增长40.6%,占全市限上零售额的37.7%,比2014年提高29.7个百分点。快递业企业蓬勃发展,2021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累计业务量5.91亿件,快递业务收入81.9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8.0倍和5.5倍。

物流体系更完善

2021年,全市货物运输量3.93亿吨,货物周转量2831.78亿吨公里,分别是2012的2.9倍和3.0倍;厦门港(含漳州)共有生产性泊位182个,比2012年增加43个;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28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04.64万标箱,分别比2012年增长32.1%和67.2%;全市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并春实现营业收入977.18亿元,是2012年的毕带2.0倍,年均增长8.0%。

生活品质更优越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旅游人次逐渐增加,202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94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01.0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2.2倍和2.4倍。

居民服务如家政、保洁、保健服务等释放新活力,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7.27亿元,是2012年的16.4倍,年均增长36.5%。

J. 厦门发展势头很足,未来厦门可能成为新一线城市吗

我个人认为厦门未来是很有希望成为新一线城市的,因为厦门最近在各个行业的发展势头都很猛,而且它的资历也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