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厦门小车旧车换新车该去哪里办理相关手续旧车换新车补贴政策是什么
旧车换新车办理相关手续一个是去新车店办理置换,由4S店全权办理
另外一种是去自己去车管所办理相关手续
老旧机动车是指使用6年以上且未达到现行国家第四阶段排放标准的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和专项作业车(不包括黄标车)。
具体补助范围是:持有本市有效环保标志,并在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转出和提前报废的车辆。在京中央国家机关、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各级财政供养单位的车辆,以及摩托车和低速载货汽车的淘汰,不享受政府补助。
旧车处理想划的来还是去寄卖,找寄卖公司,帮你找个人客户卖,价格要比市场里收车价和置换的价高,亏得少
⑵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什么
2020年国务院宣布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未来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这意味着,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以修复、保留为主,出现危房、无法修缮居住的住宅才会考虑拆迁、重建。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居民和 社会 捐助。
老房子、老社区的概念与存在的问题每个人对城镇老房子、老社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认为,建成10年就已经属于老旧房子了,而有的人则认为老旧房子,说的应该是至少建成30-50年的房子。
那么,到底建成多少年才算老房子、老旧社区?
2018年,我国住建部在广州、厦门、沈阳等15个城市开展老旧社区的改造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多老旧社区居民认可。
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大力提升、改造城镇的老旧社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其中还提到, 老旧社区指2000年以前建成的、居住条件落后的住宅小区。 也就是说,老旧社区指的是建成年限20年以上的住宅小区。
建成20年以上的老房子、老社区的现状:
所以,老旧小区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活困难,有强烈的改造愿望。
老房子、老旧小区结局是改造、保留为主很多人认为,只有新建住房才是有价值的,其中包括土地价值和房产价值,而市中心老旧小区的房子最后的结局就只剩土地价值了,老房子的价值几乎为0,破破烂烂,没有保留的价值,应该全部拆除。
首先,避免拆迁推高房价。 最近几年,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棚改”货币化补偿。本来这些城市房子需求较低,居民也没有什么钱,住宅库存较大,但是,大量的居民“棚改”后,拿到钱就去买房子,造成房价大幅上涨。
其次,老旧小区拆迁成本高,修缮加固可以加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 老旧小区,因为土地性质复杂,所处的位置一般为市中心,拆迁成本高,拆迁难度大,而这些老旧社区经过修缮加固后,居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直接拆除,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老旧社区改造比直接拆除更有利。
首先,改造对象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住宅小区,小区失修失管且小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也就是说, 老旧小区的改造前提是小区居民自愿。
其次,改造的内容分3类,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 基础类 指满足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给老旧小区的屋面、外墙、楼梯以及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维修、维护。 完善类 指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改善需要,给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例如增加停车场地、加装电梯、建设电动车充电装置等。 提升类 指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给老旧小区改造或建设小区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化设施,例如快递站、老人活动室及智能感应设备等。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指导意见的规定,老旧小区改造的钱来源于政府、居民和 社会 捐助。 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出资,政府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支持补助,并鼓励 社会 力量捐资。
老旧小区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改造后,又可以呈现较强的生机,直接拆除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给 社会 带来房价上涨等不安定因素。
所以,目前国家对老房子、老小区的态度是改造、保留为主,除非是危房,不鼓励拆除。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资金上,国家也给予了多种途径,减轻居民的出资压力,目的就是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能在较少开支费用的情况下,过上美好生活。
我认为,老房子留下的不仅是回忆,也是一段应该记住的 历史 。生活在改造后的老房子里,也可以是美好生活。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究竟会怎样?结合以往经验和国外案例,谈下个人的看法,权作交流探讨,仅供参考。
第一、对老小区老房子的基本认识01、老小区老房子占用土地性质
我们国家施行土地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所有制形式。
城市的土地一般属于国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那么,市中心的老小区老房子很可能就是建在国有土地上的,但城中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除外。
02、老小区老房子土地使用期限
根据老小区老房子建筑年代不同,房子的属性会有差异,早期的老小区,一般属于福利房。98年开始住房商品化改革之后,市中心建起来的老房子老小区,一般都属于商品房。
一般来说,福利房的土地使用权往往是划拨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但却是免费使用的;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往往是出让的,使用期限是70年;但也有划拨的,在商品房早期会有这种情况。比如,昆明市金星小区。
03、为什么要讨论老小区老房子的土地权利?
很简单,“房随地走”。
房子不能凭空建盖,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建在土地之上!建好之后,不能移动,属于典型的不动产。
因此,讨论房子避不开先讨论土地,土地权利属性决定房子的走向。
第二、土地性质决定老小区老房子的最终走向01、城中村自建房
市中心也可能还有城中村,这些土地往往还是集体土地,集体土地上建盖起来的房子虽然老旧,但还是属于农房(农村合作建房也可归入农房中,部分是小产权房)。
由于宅基地没有使用期限限制,老旧农房只要能安全居住,不管户籍有没有迁出,依然可以继续居住、世代继承,房子的最终走向完全由产权人自己定。
当然,遭遇政府征收、拆迁,房子的最终走向就得跟着政策走,个人也就无法左右。
02、市中心福利房
市中心的各种老旧小区的单位福利房,土地往往是划拨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也不需要支付使用费。一般来说,只要房子还能安全居住,房子就可以继续居住、保有产权、世代继承。
但要注意,由于福利房是划拨土地,没有交费就使用,即便已经将产权分割到职工名下,但这类房子的最终走向,更多还是由政策决定。
比如,房改单位被撤销,单位不存在了,话语权就会弱化,原有权益可能难以维护,相应的福利房在老旧之后,容易被征收、拆迁,那这时老旧小区就很难保得住,不得不面临补偿安置。
03、市中心商品房
98年开始实行住房商品化,第一代商品房开始面世。
但其实,在98年之前,市场上也是有商品房的。有些早期的商品房权利表现形式是土地国有出让,但房子是委托承建,并不是像现在的商品房一样大面积建盖。
由于这类老旧小区老房子是属于纯商品房,土地已经交费,办了出让手续;房子也是钢筋、混泥土的混合物,也是花了钱买的,则这类老旧小区老房子,在经过一定房龄后,会面临改造,也就是这几年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老旧小区改造,延长房子的使用寿命,改善小区环境,让老房子老小区更好住。
这些改造完成后,下一步老房子仍面临使用寿命到期的问题,房子的最终走向,大致有以下一些:
①拆迁安置
市中心的老小区老房子,区位优势佳,配套完善,土地价值大,加上建筑密度低,往往会有很多开发商都愿意投资拆迁,在原址上重建商品住宅小区。
对于老房子的业主而言,可以选择货币补偿,拿现金走人;也可以选择回迁安置,继续在这个区域居住。
②集资重建
市中心的老小区,区位优势佳,生活便利,容积率低,住户少,在70年届满时,房子已成危房,但又没有开发商愿意投资拆迁,业主可以再续70年的土地使用费,然后共同集资,委托专业的施工单位建盖住房,盖起来的新房,一部分归原有业主分配,多余部分可以出售,回笼资金。
③ 收归国有
老小区的土地年限是70年,这个期限届满时,房子已经属于危房不能住了,又没有开发商愿意投资拆迁,业主也不能达成集资重建协议,房子不得不随同土地一起收归国有!
政府收归国有之后,跟原来的业主就没有关系了,老旧危房可以连通土地使用权一起,再次挂牌出让,由摘牌单位自行拆除,然后按照规划建设。
④再次续期
老旧小区老房子在70年土地使用期限届满时,仍然可以安全居住,那么,业主可以交钱后再续70年土地使用权,继续住在房子里。当然,买卖、抵押、继承、置换、赠与等产权转移也是可以的。
老旧小区老房子使用超过70年寿命是完全可能的!虽然国家标准是不低于50年,因为国外这样的例子比较多。
比如,新加坡组屋的产权年限就是99年,房子经过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之后,确实能住到99年,99年到期后,房子和土地一起收归国有,由国家再次统一分配,与原来的产权人就没有关系了。
像德国、美国、加拿大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建盖商品房的 历史 都是上百年,他们很多房子的寿命已经超过100年!
有个朋友在加拿大买的房子,买时的房龄已经287年了,传了好几代人,但依然可以正常居住,只是需要不断翻新、维修、维护,土地不是使用权,而是所有权,私人所有权,可以世代传承!为房子的永续存在奠定了产权基础。
但土地私有制不利因素就是需要每年缴税,这个税负还是比较重的,大致是两点几。也就是价值100万的房子,每年需要缴纳2万多的房产税,绝大部分税收归地方支配,用于改善当地民生,发展当地教育,雇佣警察维持当地治安,极少部分上交联邦财政,这可能是发达国家住房自有率偏低的一个重大原因!
现在很多人盲目地呼吁出台房产税,但不要忘了别人的前提,就是土地是私有的!也就是说,自己所有的房子和土地是可以缴税的,因为谁来拆房子,产权人愿意就拆,不愿意的话,就“神圣不可侵犯!”即便国王来了,也可以说“不”!
国外有个关于房子拆迁和私有财产保护的经典案例,就是“风能进、雨能进,但国王不能进!”
说的是普鲁士国王(德意志帝国前身)威廉一世,发现在自己的行宫前有个磨坊,比较低矮丑陋,影响了行宫形象!于是,他派人以国家的名义去征用,谁知道不管开什么条件,磨坊主都不答应。国王一怒之下,强拆了磨坊,但磨坊主却委托了律师,将国王告上法庭,最后法院判决国王恢复原状!理由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但现在,我的房子是我的,却只是盖在别人的土地上,我只是租地,我租的地,70年租期到了,还要续交土地租金,然后房子才能保住;如果不交,即便房子能住,也要被收掉;而且就算续期了土地,每年持有房子还要交钱,该怎么说呢?不好说,所以,房产税难产!
第三、市中心的老旧小区该怎么办?01、接受改造
这几年出台了政策,中央财政也划拨了大量资金,开启了大规模的老旧小区改造。我认为,如果不需要自己出钱,只是让度部分小区权利,就可以换回小区改造,是可以的。
毕竟,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后,各种居住配套会更好些,有利于提升居住体验,也有利于提升房屋价值,延长使用寿命。
02、加速置换
现在房价很高,有些同志可能买不起新建商品住宅,会退而求其次地买老旧小区,这是部分老业主置换老房子的好机会,套现离场,落袋为安,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03、等待拆迁
最值钱的不是房子,而是土地!
市中心的老旧小区,值钱的不是房子,而是土地,市中心的土地,寸土寸金,稀缺性不言而喻,正是由于这种稀缺性,导致很多开发商都愿意投资老旧小区拆迁。
因此,市中心的老旧小区老房子,基于所在区位优势带来的土地稀缺性,未来还是有多种选择,依然具有主动权,担心的就加速置换,淡定的就出租等待拆迁,应该都不会差。
很久以前就听说很多发达国家的老城区都是穷人住的,富人都住在郊区,那时就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到郊区住大房子。几十年过去,我已经实现了在郊区住大房子的梦想,回首看城里,城里的老房子大部分还在,可是房价飞涨,各个都成了纸面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各种羡慕嫉妒恨。
究其原因,第一主因是拆迁,次因是学区,其三是方便。
国外老城区是不能随便拆的,咱的北京城王府、大宅似乎也该留下,可是大部分四合院实在太破了,几十年的的私搭乱建,见缝插针,四合院早已变成“富”民窟,已经没有了保护的价值,拆旧盖新是最终的结局。
再说学区,一所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质量,当年轻的父母都已经在郊区的大房子里生儿育女时,优质的生源也外移了,几个传统的名校都是80 90年代打下的基础,名校办分校外移也已经在悄悄进行中,当然现在把郊区的大房子出租,自己带着孩子高价在学区租小旧房子住,他们是支撑老城区房价的主力。未来呢?政策一变名校搬迁,恐怕学区房就是一地鸡毛。
方便就不提了,网购时代,哪里都一样方便,停车是每天的事,上剧场几年也轮不上一回。
经济不好,公司也在外迁省房租,疫情之后,网上远程办公估计也和网购一样普及了,那时城里还有什么?还有开发商面对红着眼的钉子户大把地砸钞票吗?恐怕不会了。
谢谢邀请 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每个城市的老房子最后的结局不外乎两个,要么存在,要么消失。 留下来的老房子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如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老洋房,它们因承载着 历史 文化与建筑艺术价值而备受保护,并且将一直作为 历史 文化的标签被保护着留存下去。而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 又将是怎样存在呢? 基本上都会迎来逐步的升级改造,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旧改”,这是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
为什么会采取“旧改”的形式呢?
首先,老城区的老房子、老小区都存在 历史 遗留问题——老破旧。 面临房龄老、户型旧、停车不便、绿化不足等问题,必须改。
其次,市中心老城区的房子虽然旧,但是周边配套资源优势却不可忽视。 因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基于多年发展的积累,基本上配套是非常齐全、成熟的。一般来说,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与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距离都不远。有些“老破旧”还因为有学区资源的“傍身”而价值备涨,甚至比新区的房子还要贵!因为老中心配套资源成熟等因素,所以,只能采取“改”而不是“拆”的形式。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在的政府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旧改,这种形式比起传统的拆迁形式更温和适当,也能更好地保护建筑原貌,留存建筑价值。
八.九十年代的建的老旧小区,三四十年 历史 ,己经老龙锺态。外墙斑驳,管道陈旧。由于楼层不是太高,又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没有外力的冲击(比如地震),再使用几十年不成问题。
有钱的城市,上海市对所有的老破旧小区实行全方位改造。屋面斜改坡,重新敷设PVC管道,外墙加厚水泥涂层,内墙出白,除了整体结构,整修无一遗留。外观上除旧换新,也为市容市貌增色不少。
我所在的三线城市,财政实力不够,市中心的老旧小区改造就缺少大刀阔斧的动力,仅在规范.卫生.沿街墙壁涂色做了些微变化,更新锈蚀的燃气.自来水管道和室外的电力布线。楼房只要不存在安全质量问题,正常使用完全可以。
八.十九十年代建的房子,布局不太合理,市民还是希望拆迁改造。一是能圈为商业中心,拆迁户就能享受到政策优惠,能圆一个新居的梦。二是棚改,国家下拨资金扶持,推倒老旧小区,重建新的居民小区。三是政府征收,建设公益项目。
毕竟老旧小区体量非常大,不可能所有一步到位,如果没有以上三点机遇,只能将就居住。
现在居住老旧小区的居民,很多是经济上不太富裕,或年龄较大的退休人员,拆迁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几个钉子户就能让老旧小区重建推迟几年,甚至十年八年。不是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是玩不起的。
所以,有些规模不大的县市,宁可舍弃黄金地段的老旧小区,另择新址,政府机关.重心商业区.学校规化在新区。这样,扩大了城市面积,又减少了 社会 矛盾。
对于市中心的老小区,从二级旧里到上世纪中期的老公房小区,一般有 "拆, 改, 留"。过去几年以“拆”和动迁为主,这两年以“留”和“改”为主。
“拆”
“拆”最常见也被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拆除老房子,腾地给新的开发用。一般被拆除的地块有比较好的开发商投资开发意向,或者是市政项目动迁 (造地铁公路公共场馆等等)。
不过这两年一证一套了以后,拆迁暴富的时代就结束了。
“改”/ “留”
随着动迁成本不断增高以及房地产开发拿地速度减缓,以及各种风貌保护的实施,市中心老小区老房子开始由动迁变为保留以及改造。
对于比较有特色,地段比较好的老小区,可以让原居民迁走以后成片大改造,作为酒店,办公或者高档住宅等等用途,引入 社会 资金,面积和功能也和原来大有不同。
不过,个人觉得对于住在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的居民,如果想要改善生活,与其等待拆迁或者改造,其实不如自己主动想办法解决居住问题,毕竟有时候一等就是几年几十年。。。是否值得呢?
“拆”除了动迁以外,还可以原拆原还,在老小区拆除后在原址提高容积率新建住宅,增加原居民的居住面积以及公共设施。
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在前几年会有一个旧城改造的过程,对前些年的老校区老校区住户来说,他们可能比较幸运,通过拆迁搬新房提升生活的质量水平。不过,随着旧城改造的升级,老房子老小区可能会通过电梯补贴或者房屋修复等形式完成改造。与此同时,对危旧房屋,未来可能还会存在局部性的危旧房屋重建过程。但是,对未来多数的旧房子旧城区来说,可能会通过墙体修复、电梯加装等形式完成改造,现阶段内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已基本上完成,接下来大规模拆迁回迁的可能性会明显下降,但通过电梯加装等形式,也是旧房子老小区旧貌换新颜的结果。对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区居民来说,也期望住上新房子,或通过加装电梯提升房子的真实价值。从大趋势来看,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也将会面临着一系列翻新或加装措施,不断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与便捷度。
规模大的,尤其是临街的小区,等待拆迁。规模小的,背街小巷的房子,拆迁不拆迁就难说了。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感,有相当一部分老房子因为规模和位置的关系,最终成为城市建设的死角,这是极有可能的。对于上述这样的房子,政府不感兴趣,开发商更不感兴趣,所以最终拆迁无望,运气好了,政府给你刷刷墙,路面弄平整,至于说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地下管网,楼内线缆,修缮的可能性并不大。此外,停车位、绿化什么的,也没地方啊,所以没法搞。
对于市中心不会大范围迁移的城市,老小区也会越来越贵,价值攀升。
市中心会迁移的城市,原来市中心的老房子和老小区,大概率成为“贫民窟”般的存在。
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旧城改造,整体的成本很高,所以政府的最优选择就是把资源投入到其他可快速发展的区域。医和疗资源教育资源迁移,必然会导致城市中心的迁移。
对于老小区的去留问题,其实目前各大小城市的策略大多一致:
统筹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开展老旧小区抗震加固、建筑节能改造、养老设施改造、无障碍设施补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增加停车位等工作,提升环境品质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老旧小区日常管理维护长效机制,促进物业管理规范化、 社会 化、精细化。
可预见的是,未来除非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者高溢价的大型商住项目,老房子动迁的可能性极小。大概等待它的只能是慢慢老去......
2020年国务院宣布全国棚户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未来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这意味着,市中心的老房子、老小区最后的结局会是以修复、保留为主,出现危房、无法修缮居住的住宅才会考虑拆迁、重建。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居民和 社会 捐助。
老房子、老社区的概念与存在的问题
每个人对城镇老房子、老社区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人认为,建成10年就已经属于老旧房子了,而有的人则认为老旧房子,说的应该是至少建成30-50年的房子。
那么,到底建成多少年才算老房子、老旧社区?
2018年,我国住建部在广州、厦门、沈阳等15个城市开展老旧社区的改造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多老旧社区居民认可。
2020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总体要求大力提升、改造城镇的老旧社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其中还提到,老旧社区指2000年以前建成的、居住条件落后的住宅小区。也就是说,老旧社区指的是建成年限20年以上的住宅小区。
建成20年以上的老房子、老社区的现状:
基础配套设施差,居民生活困难。很多老旧小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老旧和配套缺乏的双重困扰,一方面,水、电、气等基础生活设备老化,居民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配套设施匮乏,很多老旧小区公共活动场所很小或者没有,绿化面积少得可怜,尤其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停车位缺乏的问题日益严重,居民生活困难。
老旧小区公共区域无人管理,小区环境差、安全度低。老旧小区本身没有物业,而居住在老旧小区的人,大多是租客或者收入较低的居民,不愿意缴纳物业费引进物业,但是,小区公共区域确确实实又无人管理,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出小区,小区内乱丢垃圾、违规搭建等现象较严重。
老旧社区 历史 遗留问题较多,执法难度高。老旧小区一直没有统一管理,部分业主为了自己的私利,损毁绿化面积种菜,私自搭建车库、储藏室,各种违章违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政策变化较多,加大了现在的执法难度。
所以,老旧小区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生活困难,有强烈的改造愿望。
老房子、老旧小区结局是改造、保留为主
很多人认为,只有新建住房才是有价值的,其中包括土地价值和房产价值,而市中心老旧小区的房子最后的结局就只剩土地价值了,老房子的价值几乎为0,破破烂烂,没有保留的价值,应该全部拆除。
老旧小区为什么不拆迁?
首先,避免拆迁推高房价。最近几年,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大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棚改”货币化补偿。本来这些城市房子需求较低,居民也没有什么钱,住宅库存较大,但是,大量的居民“棚改”后,拿到钱就去买房子,造成房价大幅上涨。
其次,老旧小区拆迁成本高,修缮加固可以加大资源的再利用程度。老旧小区,因为土地性质复杂,所处的位置一般为市中心,拆迁成本高,拆迁难度大,而这些老旧社区经过修缮加固后,居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直接拆除,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所以,老旧社区改造比直接拆除更有利。
深圳富华村,老旧小区改造启动现场
老旧小区如何改造?
首先,改造对象是2000年以前建成的住宅小区,小区失修失管且小区居民改造意愿强烈。也就是说,老旧小区的改造前提是小区居民自愿。
其次,改造的内容分3类,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基础类指满足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给老旧小区的屋面、外墙、楼梯以及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维修、维护。完善类指满足居民生活便利和改善需要,给老旧小区配套设施进行改造,例如增加停车场地、加装电梯、建设电动车充电装置等。提升类指为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品质,给老旧小区改造或建设小区综合服务设施和智慧化设施,例如快递站、老人活动室及智能感应设备等。
老旧小区改造的钱谁出?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指导意见的规定,老旧小区改造的钱来源于政府、居民和 社会 捐助。原则上是谁受益,谁出资,政府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支持补助,并鼓励 社会 力量捐资。
居民出资。居民出资的方式有3种:居民直接出资、使用公共维修基金和让渡小区公共收益。通过多种出资方式,减轻老旧小区居民强烈想改造小区的意愿而资金不足的压力。
政府补贴。各地政府将把老旧小区改造纳入安居保障工程,中央给予资金补助,重点是支持老旧小区的基础类改造。同时,允许市县政府对老旧小区改造筹集资金发行专项债券。
社会 力量出资、捐资。老旧小区原本很多都是单位公房,鼓励原产权单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同时,引导、吸引 社会 其他力量出资、捐资。
减免税费。对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企业的所得税给予减免,对老旧小区建成后的社区福利配套商业,如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服务机构免收增值税,对提供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的房产、土地免收各类税费。
老旧小区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改造后,又可以呈现较强的生机,直接拆除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给 社会 带来房价上涨等不安定因素。
所以,目前国家对老房子、老小区的态度是改造、保留为主,除非是危房,不鼓励拆除。在老旧小区的改造资金上,国家也给予了多种途径,减轻居民的出资压力,目的就是让老旧小区的居民,能在较少开支费用的情况下,过上美好生活。
我认为,老房子留下的不仅是回忆,也是一段应该记住的 历史 。生活在改造后的老房子里,也可以是美好生活。
⑶ 厦门仅仅是二线小城,为何房价却一度比广州还高
在前次我们分析苏州楼市时,曾经提到过当初的“房价四小龙”:厦门、苏州、合肥和南京,当年领涨全国。
2018年,厦门楼市陷入持续低迷,地价暴跌30%以上。经过几年的调整,厦门如今终于走出泥潭,房价节节攀升,某些热点片区甚至有赶超上海的势头。
如果你是岛外想置换岛内,那么老湖里区依然是首选。如果你想在岛内投资,有这个资本其实不如去深圳上海,相对杠杆率更低,楼市更健康。
⑷ 厦门2手房学位用了,新买主多久能再次使用学位原业主置换同个片区他小孩读2年级,新业主购买多久能用
厦门政策,要等原业主小孩小学毕业后才能再使用学位。所以现在二手房现在很多都标识学位未占用,以此来增加房子的附加价值
⑸ 厦门岛内房价现在如何
一位曾从事过房地产行业的人士说,厦门房价的这一轮下跌,就是一个投资客逐步退出的过程。而厦门楼市,也终将回归理性。“就像大海的潮水,有涨有落,只不过潮退了,就可以看出谁在裸泳了。”
8月初,“厦门楼市崩盘”被市场热议,有自媒体报道称“厦门地价相比2016年几近腰斩,2016年的高价地有的不敢开盘,有的只能挥泪亏本甩卖,相比2017年3月高峰期,岛内每平米已经下降了1万元-1.5万元/平方米,岛外下跌6000-1万元/平方米”。一些评论文章更是直言厦门楼市“崩盘”、“神话”破灭。
林钊是厦门一家房地产自媒体的主编。他这两天格外忙,无数的外地朋友打电话问他厦门楼市“崩盘”的情况。“厦门的楼市是在调整,是在最严格的限购限售令下,厦门楼市的投资客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一部分泡沫在破灭,但绝对不是崩盘。对于崩盘论,我们很气愤,准备写文章反击。”
厦门楼市到底怎么了?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来到厦门,探访楼市的真实情况。
中介
“房价比高峰时每平方米降了约1万元”
8月9日,厦门思明区莲岳路上的一家千千房中介门店经理李佳告诉北青报记者,厦门房价的确降了,她所在门店主要代理的几个小区比如育秀里、莲岳里现在均价在四万八左右,比高峰时期降了大约1万元每平方米。莲岳里一套两室两厅66平方米的房子,卖300万元,还有议价空间,附近有松柏一小这样的优质小学,已经挂了好些日子还是无人问津。“以前都是好几个人抢一套房,门店都挤满了,现在店里来看房的人很少,一个月也难成交几套房。”
思明区麦田房产体育路店的一名业务经理刘伟则表示,今年小区的挂牌价每平方米差不多跌了5000元左右,跌幅在10%左右。没有传闻中的那么厉害,下跌比较厉害一般是那种过度炒作的“老破小”,一些品质比较好的小区调整幅度很小。“与其说是全面暴跌,不如说厦门楼市开始分化,房产交易开始趋于理性。”
厦门湖里区的一个中介也表示,岛内房价普遍跌了1万元每平方米,岛外跌了5000元到10000元每平方米左右。由于议价空间变大,二手房挂牌价和实际成交的价差也比较大。“买房的客户都会参考2016年底的价位,高于2016年底的价格都很难成交。如果下跌持续,去年厦门最猛的一波涨幅将被抹平。”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今年1-7月,厦门二手住宅挂牌均价分别为50908元、51000元、51060元、49245元、49206元、49117元及48494元。厦门房地产联合网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厦门二手房(居住用房、非居住用房)共成交10479套,与2017年下半年相比下跌28.63%。其中,二手住宅共成交6465套与2017年上半年20012套相比,同比下跌55.3%;与2017年下半年相比,环比下跌25.42%。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厦门的许多资讯网站,许多业主直接挂出房源卖房。“大降65万急售”“一口价、打八折”“诚心买条件还可以谈”等字眼频繁出现在卖房信息中。一名中介人士称,目前许多房东急着抛售房子,买房人多次下调房价或者承诺保税已经非常普遍。
“但客户普遍的心理是买涨不买跌”,李佳对北青报记者表示,由于没有成交量,厦门的好多小的房产中介门店都已经没有了生意,许多门店的员工都开始转行,一位做了好多年房地产经纪的朋友前几天刚转型去做保险了。
买房人
“再等等,不要当最后的接盘侠”
虽然楼市成交惨淡,厦门却不乏在观望中犹豫的买房群体。姚雯是厦门的一位公务员,2013年在厦门岛外集美区买了一套房子,不到五年,她150万元左右买的70平方米的两居室在去年高峰时期已经升值到了近300万元,由于考虑到孩子上学的问题,她一直想把房子置换到岛内。这两个月,她一边寻找新房,不断在岛内看房,一边在着手卖房。
这两个月,姚雯感觉她是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自己的房子挂出去以后无人问津,在跟中介商量之后,她把价格降到了260万元,来了几个看房客,其中有一个要价240万元,结果一犹豫,这位看房人就已经在同小区定了另外一套房,已经交完定金了。另一方面,岛内的中介天天给她打电话,推销特价房,打折房。
姚雯所在小区出售的房源有二十几套。她说,“以前是卖方市场,看中的房源一犹豫就被人抢走了,现在压力转移到了卖房人身上了。买卖双方的心理博弈已经悄然发生了逆转。买房人现在都不着急,慢慢挑,中介现在都反过来帮着买房人砍价。”
姚雯说,她的孩子明年幼升小,还有大约半年多的时间,她还可以再观望观望。
在厦门从事教育行业的王楠也是观望群体的一员,她原本打算入手一套岛内的小一居,但亲戚朋友们都劝她再看看,厦门的楼市过去几年涨的太多了,现在的下跌可能才刚刚开始。“我好多朋友都劝我,宁可再等等,等这一波降价潮稳定下来,不要当最后的接盘侠。”
开发商
“在厦门拿地越来越艰难”
厦门翔安区位于厦门岛的北部,按照厦门城市总规划,厦门将构建起“一岛一带双核多中心”的组团式海湾城市,翔安新城将作为厦门城市副中心,承担东北部发展的重任。一条10分钟左右车程的隧道连接了厦门岛与翔安新城。过去两年,这里是房地产开发的一个热点区域,各大开发商纷纷砸重金在此购地,呈抱团之势。许多房地产观察人士将这里的地价和房价的变动视为厦门楼市的风向标。
公开信息显示,今年7月2日,翔安X2018P01地块最终成交总价达15.98亿元,楼面价21182元每平方米,被海晟夺得。翔安X2018P02地块,被特房以总价17.02亿元、楼面价19814元每平方米竞得。这两宗土地出让后引起市场热议。
因为,在不到一年前,2016年8月26号,离此处不远的地方,2016XP06地块由融创以30.76亿元、楼面价为37512元每平方米竞得,溢价率142%。翔安2016XP04地块由厦门融侨以42.18亿元的总价竞得,楼面价38345元每平方米,溢价率139.66%。
虽然这两个时期拍卖的地块区位属性并不完全一致,但厦门地价“腰斩”的传闻即由此而来。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就认为,2016年地块和2018年新出让地块相比,一个位于地铁环绕的热点新城,一个直线距离在2.4公里至2.8公里的非热点区域。但厦门地价的下跌在厦门房地产业内人士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
厦门克而瑞机构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厦门土地楼面价确实直线下滑,2018年最新的全市平均楼面价为21879元每平方米,相比2017年下降近两成,与2016年的顶峰时期相比,则下降约三成。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