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70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扩展阅读
天津省宁河市有哪些区 2025-07-12 20:12:41

厦门70年代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 2025-07-12 16:18:42

Ⅰ 厦门火烧屿的历史痕迹

火烧屿原名“钓鱼岛”,南宋末年,海沧石塘村的农民为躲避元军,迁居钓鱼岛,渔耕为生。后来元军跨海烧毁了民房,强令农民迁回原处,从此,农民就叫它“火烧屿”,如今在岛的中部还能看到房屋的残基和瓦砾。屿上还有清代的墓葬。70年代,厦门人民在这里植树绿化,围湾造湖,养鱼养虾,筑堤建房。电业部门在屿上建跨海超高压线铁塔,派专人驻守看管,特为守护人营建了一座林间别墅,幽静异常!经过20年的封山育林和保护性开发,如今的火烧屿上,相思树、木麻黄、黑松等茂密蓊郁,树下的杜鹃、桃金娘、蜈蚣蕨和许多奇特的野花争奇半艳。地面厚厚地覆盖着彩色植被,几无插足之隙,犹如原始森林。林间的花岗岩磴道曲曲折折,环绕整个岛屿。岛上有两个小水塘,一曰满月湾,蓄淡水;一曰太阳湾,蓄海水。两湾绿水嵌在屿的中部,风光甚是妩媚。那林间的三幢别墅,青山为伴,绿阴拥簇,碧海环抱,蓝天映衬,白鹭、海鸥、苍鹰时时飞来,景致异常优美。
七十年代,市园林部门对火烧屿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经过30多年的保护,如今满岛皆是茂密的相思树、木麻黄、黑松和山杜鹃、桃金娘、树蕨、芒箕,犹如原始森林。火烧屿有大小四个内湖,是一个保持海岛特色,融自然与生态,有较高文化教育品位的人与动物无边界交流的普环保型的生态乐园。主要有:山林怡情区,屿上林间小道蜿蜓交错,形成环湖小径和环岛林荫道,漫步其间,观海赏景,怡情养性,幽静绝佳。崖顶有观景亭,崖边有观海廊,崖尖设有专门观看海洋珍稀物种、国宝白海豚的观豚平台,坐在黑松林下,静心看那白海豚在碧波里翻滚透气的悠闲美姿,游人的心也随白海豚乘流远去了!

Ⅱ 暴露年龄的回忆:70、80后的童年里,一定有它,触动泪点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是伴随着工业发展的,更有浓烈的农耕 社会 的影子;既经历者物质日益丰富的发展轨迹,童年时也经历过缺衣少食;既吃着品种日益繁杂的食品工业成果,更有传统农业下的农作物与野果山菌……

要论最好吃的,有太多,姑且罗列一些,勾一下童年回忆。

(1)地瓜泡

六月六,地瓜熟。农村老家田间地头、坎上坡下长满地瓜藤,盛夏时节地瓜泡甜熟,小时候刨地瓜所获甚丰。果肉甜嫩,饱满多汁,洗了直接吃,现在回会考虑做果酱、沙拉或泡酒什么的。

(2)鸡纵菌

农村老家叫伞把菇,初夏时节暴雨后在竹林里常有,煮得汤来味道鲜美至极,入口滑嫩,汤汁晶莹剔透。同时还有乔巴菌、摸摸青、野生茶树菇等等。

(3)桑泡儿

五一节前后就能大快朵颐了,印象深刻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是农忙季节,小孩子在劳作之余可采摘尽情吃。桑葚富含花色苷,可抗氧化防衰老,甜润多汁,吃完之后牙齿、嘴巴、手上满是紫色,有点难清洗。

(4)米梗

也叫米棒,大米做的,中空筒状,略有甜味。5分钱一根,1毛钱3根,小时候能迟到就觉得特别奢侈和满足,现在好像是论斤卖了。

(5)米发糕

老家叫白糕、甜糕,糯米和籼米混合磨浆发酵,特别甜,甘甜回味隽永。不过现在觉得没以前那么好吃了,可能是来自于稀缺的滋味。

(6)臊子米粉

猪肉熬的臊子,大骨熬的汤,加了砂仁,米粉是粗圆米粉。米粉是发好了的,装进竹篓子里一烫就好,成都叫“冒”。觉得老家乡场上的臊子米粉是最好吃的,无一家能出其右,过去是,现在依旧是。

小时分校园邻近的各种小商店真是每日必去的当地。小朋友们里三层外三层的挤,挣扎着挤进去就为了自己想买的零食。校园的监管很严,殿堂级的废物食品根本现已远离了我弟这一代。今日就来好好回想一下陪伴我幼年的各种零食吧!

那个时分的糖,甜美!并且能有的吃就十分不错了,包装也没有现在的精美,但每次看到这样的图片,总是不知不觉中咽下口口水。还有一半这样的水果糖,一毛钱能买好多块,差不多一分钱一块,虽说现在的糖块种类许多,但从前的味道现已找不回来了!

现在许多90后00后的不知道我们其时有多苦,现在的孩子一出世各式各样的奶粉早就预备好了,而那个时分我们只要麦乳精。并且它还不是小孩专用的,有时分走亲串巷,或许朋友生病了,也会带上它!相信许多那个时分朋友都干过这样的事,就是趁着爸爸妈妈不注意,悄悄的用勺子,挖着干吃,因为这样的味道更浓郁,比用水泡着喝还有好。哪里像现在的孩子,吃饭还得追着喂!

回想儿时经典的味道。传统酒心巧克力,也叫酒心糖,巧克力只要很薄的一层,里边是白砂糖结晶层包的酒,甜美又甘旨。

甜美脆口的麻花,真的是小时分最期待吃到的小零食,拿到手的时分,还不舍得吃,放在嘴里渐渐的舔,直到被爸爸妈妈拿棍子追着打,才赶忙吃下去~

麦芽糖是一种地道的无增加的江南传统 美食 ,小时分,常常看到有小贩挑着担子,摇着铃铛,走街过巷叫卖,问爸妈要上几块钱,就能买到,又香又甜,还能黏牙,满满的回想!

这种泡泡糖,有些里边会有酸酸的粉粉。一毛一个。

可以吹哨的糖~ 每次塞嘴巴里吹呀吹,会有口水吹出来。

戒指糖~ 记住那时分妈妈接我回家,我坐在自行车后面,手上戴了一个戒指糖,舔来舔去~~幸福。

东北人80后小时候家里很穷。

没吃过什么小食品,家里有一颗樱桃树,不是那种现在的大樱桃,是很小的那种,因为樱桃是所有水果当中最早成熟的,我每天都去看,盼着开花结果。有时候刚刚红了一点点就偷偷摘下来吃了。酸的不行不行的了。还是想在吃一个。哈哈。

还有甜杆,可能有些人不认识,类似高粱。特别甜。小时候吃这个东西经常划伤手,有气候嘴角也被划伤,一直认为他比甘蔗好吃。所以我基本不吃甘蔗。现在农村都少见了,小时候的味道值得回味。

雪人雪糕,我们小时候管这个雪糕叫娃娃头6岁的时候我爸爸带我去县城给我买了一个。我回家和我姐姐炫耀了好半天,卖5毛一根太奢侈了。隔了好几年之后,在我一个比较富裕的同学家吃了第二根。我记忆犹新。

爆米花,没卖的,只能自己等蹦爆米花的人来。冬天了会不定时的出现在村头巷尾,那时候玉米下来了,我就自己剥几斤,放在外面晾干,还怕下雨,有时候还要放在炕头上烘干。就是为蹦爆米花预备着,那时候蹦爆米花都得排队,排到后面可着急了,要是加5分钱可以放几粒糖精,放糖精都算奢侈了。还得自己预备柴火。一冬天就靠这爆米花打牙祭了。

黄桃罐头,那时候生病不用吃药一盒罐头保管好,那罐头水都得留着分好几天喝。不知道生病几次才能换回一瓶罐头。那时候谁家窗台上有半瓶罐头都让人羡慕死,要是旁边在有几个空罐头瓶。。。。

麦乳精,果汁露,这个东西很多人都没听过吧,反正我妈妈就给我买过一盒麦乳精,果汁露贵没买过。我经常偷偷的干嚼着吃,那是真甜呀。

华丰方便面,上小学我父母给人拉货所以我家搬到小镇上住了半年,父母早出晚归,我姐姐上小学三年级,中午自己带饭吃。没人带我,我就自己一个人在家待着。妈妈给我留下一代华丰方便面,然后给我烧上一壶开水,一袋面够我吃三顿午饭,掰开一小块放在茶缸里倒水放盖上盖子,然后过几分钟就能一起喝到肚子里了。没放过调教,因为不知道放多少,那时候一袋方便面三毛钱。

等我姐姐放假了,中午就能吃有调料味道的华丰了。两个茶缸,一壶开水。

反正小时候觉得什么都好吃,吃的苦也不觉得苦,大了不知道什么东西好吃了,好多山珍海味也不如茶缸里的方便面,有些心酸都不如让自己吃些苦头来得痛快。

最好吃的是小时候去地里摘 香瓜 ,和老鼠抢速度;还有姥爷自己种的 草莓 ,不大,酸酸甜甜的;姥爷家门前有一颗 樱桃树 ,长的不大,不是现在那种车厘子,就是小小的,很甜;还有就是 李子树 ,夏天陪姥姥打完麻将去吃大李子,真的好好吃;还有以前秋季吃 豆角,芸豆 ,一顿顿一锅,里面全是 豆角的豆 ,拿勺子一勺一勺的吃,回忆啊。秋天还要 烧苞米 吃,香呀。。。

杍攸也是农村80年代的农村娃,小时候吃过的美味现在都记忆犹新。

对于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可是却也有着区别于城市的快乐。

其中,美味就是和城市区别很大的。现在就由杍攸带领你们一起来回味!

“三塔菇”也叫“鸡纵菌”,这种菌类是白蚁筑巢的地方才会生长。一般会在花生快要成熟的时候长出来。一般雨后的花生地里就会长出美味的“三塔菇”,而且一般会有三朵,有些时候也会有一大片,如果这时候你发现了那么就可以把它带回家了,并且要把采摘的地方恢复原状,这也是为了能二次采摘。

带回家的“三塔菇”清洗干净后,用手撕成一小条一小条的放点青辣椒在放点猪油放在锅里清蒸,那香味儿一会儿就飘得满屋都是,馋的人口水直流!

农村有句老话:六月六,地瓜熟。就是说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就可以到处去扒香地菇。香地菇在成熟的时候,自己会散发出甜甜的香味,这时候你闻香找果准能找到。扒开地菇叶,一颗颗红彤彤的香地菇就出现在你得眼前,小心翼翼的采摘,在小河沟里清洗下,就可以直接吃,满齿存香。

在夏季,稻谷快要成熟时,小麦收割时,田地边就会出现栽秧泡儿。一颗颗的栽秧泡儿就在它自己枝头上挂着,红红的,甜甜的香香的,馋人呐。但是栽秧泡儿的枝干是有刺的,在采摘的时候要小心手。记得小时候,杍攸的爸爸妈妈每次去割麦子的时候就会给我们带栽秧泡儿回来,所以都盼着麦子的成熟。

农村有许多副产业,其中,养蚕也是很赚钱的副业,但是也很辛苦。养蚕就要种植桑树,桑树每年冬天都要修剪,不然桑树长出的桑叶就不好。桑树也会结桑果,就叫桑葚。桑葚在未成熟时是白色的,快要成熟时就变成红色,最后成熟后变成黑紫色,吃起来甜甜的,但是吃多了就会把嘴唇变的黑乎乎的,舌头也会。

生于80年代的农村孩子,小时候吃的美味实在太多了,杍攸就喜欢吃这几种,不知道你们有什么爱吃的?

对于 你们70 80 后 我作为一名90后 也曾有很多值得回忆的 美食 零食 虽然 你们是长者 长者吃过的 可能我们没吃过 但是 我们90后吃过的 你们应该吃过 小时候 最爱吃熊熊饼干 一块钱一包

小学放学的时候 经常买 不过吃了 就不想吃饭了 还被妈妈骂 哈哈 小时候 还经常吃 那个一毛钱一包的冰袋(类似下面这个) 一下课

就跑到小卖铺 买一个 不过 大部分 时间 都是 体育 课 或者放学买 因为 一个冰冻的冰袋 是可以吃好久的 虽然是一毛钱 但是 吃得很开心 以前还经常吃 绿豆糕 黄色 一盒的那种

吃完之后 盒子还能对着嘴巴 吹出很大的响声 这个味道 也是不错的 我记得 那个时候的猪油糖

也特别 值得回味 我曾 把一袋都偷偷放到 口袋里面 带去学校吃 然后 回家 换了 衣服 洗掉了 下次 在穿上的时候 那猪油糖 居然还能吃 又直接美滋滋的吃了 可能那个时候 不懂事 也不知道 能不能 继续吃 反正就是直接吃 很开心 很乐呵 ! 还有一毛钱一根的辣条 !反正当时 一块钱 可以去好几次小卖铺。

以前还经常买这种吃 村里的老大爷 每天没事就做 买一次 一大包 一根根的 几个小伙伴一起吃 一起分享

坐标河北保定,小时候零花钱少的可怜。但每天父母都会给个一块两块的零花钱,然后我就自己偷偷攒着。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中午放学后去学校旁边的小卖部买自己喜欢的零食吃。

西瓜泡泡糖,我记得那时是一毛钱一颗,刚吃时特别硬,嚼一会就软了,特别甜,我最喜欢吃绿色的。

钻石戒指糖,这种糖我记得小时候卖的比较贵,可以戴在手上吃,又好玩又解馋,那时女生比较喜欢。

南京板鸭,这个简直是男生的标配!几乎每个男生中午放学头回家吃饭前都会去小卖铺买一包南京板鸭吃。一边吃一边和同学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回家。

麦丽素,男生女生几乎都喜欢吃,我还记得小时候偷吃麦丽素被老婆发现了,问我偷吃什么呢?我就撒谎说我生病了这是我妈给我买的中药丸子,哈哈哈哈哈最后被老师识破,还挨了批评。

我是个厦门的80后,真正开始觉得食杂店是个宝库的时候应该是开始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每天大概有一两块钱的零花钱,放学到了学校旁边的小卖部真的有种进入游乐园的感觉,各种眼花缭乱的小东西,还有各种路边的小摊,很热闹,有时候就算没钱买也得在人群中蹭个乐呵,简直流连忘返,这种感觉估计是在这个物资特别发达的年代的孩子无法体会的!

现在就来说说在那个阶段我买得最多的几类东西,不知道闽南附近的孩子还有没印象:

记得小时候吃过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麦乳精了,拿小勺偷偷wa一勺送到嘴里那叫个香啊!

酒心巧克力算其中一个吧。小时候去姥姥家过年,快走时,姥姥总会给我带一些糖果,酒心巧克力本来就不多,姥姥会特意择几个酒心巧克力给我带着。

拿现在来看,酒心巧克力并不算是好的巧克力。包装却是几十年一直没有变,红红绿绿的糖纸,包裹成一个三角锥形,像个粽子。

代可可脂里面裹着厚厚一层糖,糖里有甜甜的白酒。就是这样一款巧克力,那个年代大人小孩都喜欢吃,而且在其他糖果里算是比较高级、醒目的糖果了!

夏天的小豆冰糕也是很让人难忘的。比起雪人和奶油雪糕,有时渴了热了,我更喜欢吃冰糕,喜欢嚼里面的豆豆和冰,感觉更解暑更解渴!

一毛钱一袋的酸梅粉,绝对很吸引小孩儿的目光。味道酸酸甜甜,吃完了还能积攒里面的小勺,感觉很有趣!
跳跳糖,感觉是小时候一种很新潮很奇特的零食。一个扁扁的小袋子,里面藏着一点点的糖。放在嘴里会跳动,甚至会从嘴里跳出来,而且价格不便宜,不是随时可以享用的。
小时候,小屁孩们夏天喝的最多的汽水就是山海关了。咕咚咕咚一通灌,灌完打个响嗝儿,顿时感觉全身舒服了。

Ⅲ 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生活状态比较

我们的父辈是把一毛钱当一块钱花,偏偏我们的子女又喜欢把一元钱当一毛钱花,挤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不得不拼命赚钱,活活一个拜金族。比较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人的理财生活,不是忆苦思甜,只为吸取各方经验,更好地管理好我们的钱包。早一天理财,早一天享受生活。

50年代生人:我们是典型的“看家狗”

这一代人的群体特征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过上山下乡,沐浴过改革春风;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批受影响者,4050人员中的绝大多数主体就是他们。

50年代生人大多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他们饿过肚子,所以比其他年代生人表现出更强烈的珍惜粮食和生命的表征。在他们的理财目的中,所谓“富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尽管他们不知道,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这一切得来都易如反掌。要温饱,重保障,这是50年代生人的理财初衷和终极彼岸。

80年代的改革大潮,是大部分50年代生人此生记忆里所曾有过的最美好年代。那时候正三十而立的他们,急不可待地下海、出国。在上海这座城市,如果你在80年代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位朋友或者亲戚有过此类经历,简直会被笑作天方夜谈。

下海的,有呛水返回海岸的;出国的,也有无数人做了中国第一代“海归”,捧着国外辛苦赚来的第一桶金,开始了国内的创业路。做一份小小的殷实实业,这是这一代人的印记。尽管走得并不轻松,但50年代生人却是相当知足。因为在根子里,他们渴求的,并不是财产上的大富大贵,而是在经历种种风浪之后的平静和踏实。

50年代生人有着最淳朴的感情,在如今的离婚排行傍上,很难寻到50年代人的踪影。对家庭,对子女,他们有着深重的责任感。家庭的子女教育投资,这占去50年代人的大部分积蓄。孩子好不容易读完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学又迎来了并轨和扩招的热潮。这股大潮,可都是得靠钱说话,工资上涨没能赶得上物价上涨,不少50年代生人的一生积蓄,都花在了子女的四年大学费用里。“如果这也算押宝,那我们可真是把全副家当,都押在了孩子身上。”

案例1:怀念15%存款利率时代

人物:王阿姨 出生年代:1952年 理财方式:死守储蓄,认为这是最保险的理财方式

王阿姨是一位女同事的母亲,照片里的王阿姨,露着幸福的笑,和女儿站在厦门鼓浪屿的日光岩上面,鸟瞰整座海滨城市。这次春节时的旅行,花费了同事近5000元积蓄,“哎哟,就这样三两天地玩一玩,半个一万就出去了,真是想想心疼。你们小孩子呀,就是不知道节约点用钱。”王阿姨以这样的唠叨来表达自己的被子女宠爱。

除了保持更年期母亲的一贯“细细嘴”,王阿姨最常念叨的,就是自己过去的苦日子,忆苦似乎已经成为她的习惯,尽管她的目的并不是拿这个来思甜。“1978年刚生囡囡的时候,咱们家就你爸爸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人呢。那时候爸爸一个月才多少铜钿?才30几块钱呢。”

如果摆在今日,30几块钱连一件七浦路的衣服还要讨价还价才能成交,王阿姨认为她之所以能持家最大的秘诀在于:节俭。除了养活一大家子,王阿姨还靠她先生这每月唯一的家庭收入,两年后在郊区农村建造了一套近200平方米的大瓦房。“1981年的时候,囡囡3岁不到,家里就已经有了新房,周围邻居都羡慕得要死,老远都跑过来看新房子。”王阿姨回忆起来,仿佛眼前正是那栋她一手设计的“经典楼盘”,脚正踩着贴着“1981年9月竣工”的青碗瓷花字样。

“每月也会有些计划,比如30多块钱的收入,要分几份来用:其中几块是养囡囡的,十几块又是一家人要过日子吃饭的,还要留几块钱出来修房子的……”王阿姨对自己的规划能力相当满意,“不省着点过,还不知道怎么活过来的呢;要知道,囡囡爸爸之前自己一个人过,也是这些钱,但就常常饿肚子。”

不过说到理财,王阿姨却显得明显没有像她的发型那样与时俱进。“直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怎么理财,没钱怎么理。更何况以前20多年,过的都是苦日子,谁还能有多少积蓄出来做点什么投资呀。那时候在70年代,你要是敢自己养只兔子,就会有人要割你资本主义的尾巴,还别说做生意当万元户了。”存款,有了钱就往银行里跑,这是王阿姨惟一的理财途径。

Ⅳ 鼓浪屿名人故居都有哪些,分别在什么地方

厦门鼓浪屿素来又被称为“海上花园”,这里人民好客,这里历史深远,这里风景优美,在 鼓浪屿文化 里有着许多好玩好看的地方如钢琴博物馆、名人蜡像馆,郑成功纪念馆等等。这里还有许多名人的故居,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都有那些吧。

秋瑾故居:
泉州路73号,这是一座三层红砖西式公寓,拱券宽廊,三楼使用花岗岩压条,琉璃瓶件装饰,整座楼气宇轩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里,堪称是相当豪华的洋楼了。这里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和她的家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记录了她幸福的童年岁月。

清光绪三年(1877年)11月8日凌晨,秋瑾诞生于祖父秋嘉禾的厦门海防厅同知官邸。因祖母病重,秋瑾的父母与祖父一同居住。第二年8月,秋嘉禾调任云霄县同知,两岁的秋瑾随祖父赴任,一年后回到厦门,住在鼓浪屿泉州路73号。她10岁时的1887年4月,秋嘉禾赴任南平知县,秋瑾随往。

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嘉禾回调云霄县同知,13岁的秋瑾再次随祖父赴任。第二年8月,秋嘉禾卸任,秋瑾随全家又返回厦门。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次年,秋嘉禾复任厦门同知,秩满后全家返浙。这时,巡抚邵友濂聘请秋瑾之父秋寿南赴台任巡抚文案,秋寿南即带15岁的女儿前往。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调秋寿任湖南桂阳任知府,秋瑾随父赴湘,从此,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闽南。算起来,秋瑾居住在厦门和鼓浪屿的时间共有10年之久,厦门也可以说是她的第二故乡了。文学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书中对此有所记述。

解放后,此楼曾供区政府和派出所使用,后改为海关宿舍,现为民居。如今,秋瑾故居的宽廊已经封堵成居室,拱券也装上了玻璃窗,因年久失修,外表虽然显得老旧,但它作为鉴湖女侠在厦仅存遗踪,历史气韵犹存,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许斐平故居
笔山路19号许斐平故居,这是鼓浪屿海拔最高的别墅。
小楼没有什么特别的,只因这里曾住过一位“钢琴神童”——许斐平
5岁,可以不看乐谱,弹出全部圣诗;
6岁,在三一会堂举行公开演奏;
8岁,进入上海音乐附小,师从钢琴系主任范维生
11岁,可以和上海乐团合作演出,并为比利时皇后表演,受到赞赏,随后受邀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伊丽沙白皇太后”为名的国际钢琴大赛,同时到欧洲学习,但因文化大**爆发未能成行。70年代,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席独奏。
1982年获朱莉亚音乐学院珍娜·巴候雅图钢琴比赛首奖;
1983年获以色列举行的第四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金牌奖;
1984年获西班牙波露玛奥茜亚国际钢琴比赛奖;
旅美期间,还获得了其它众多国际性钢琴比赛的大奖,同时,开始了他巡回演奏的生涯,并获得了各届的赞誉。

林巧稚故居
位于鼓浪屿晃岩路47号。晃岩就是着名的日光岩,它是鼓浪屿乃至厦门的地标,从日光岩下山的路上沿着一条林荫小路穿行很快就看到了一幢独具特色的建筑,便是林巧稚故居。故居是一座砖木结构、四面通廊的法式两层小楼,外表呈浅白色,柱廊设计颇具艺术韵致,整体呈八角形,当地人称之为“小八卦楼”。小楼的二层通过一条石栈道与晃岩路相连。

1901年林巧稚就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愉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1年离家前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如今,楼房的外观已经褪色,墙皮也脱落,内部结构似乎也已老化了。林语堂的故居坐落在鼓浪屿漳州路44--48号,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

所谓漳州路,不过是一条与其它巷子交叉的、窄窄的巷子,宽不到一米。在一张鼓浪屿手绘地图的“引导”下,我们费了好大周折才找到。沿巷子往里走十几米,便看到一个没有围墙的院子,院内有两座东西相对的老宅,据说是别墅的前部。看上去已是一幅破败不堪的样子。

尽管那时太阳已经老高,但那老宅阴冷凄凉,没有半点生气。正屋有一间挂着窗帘,据说里面住着廖氏后人,因对祖厝(闽南房屋俗称“厝”)感情深厚,不愿搬离去住现代新居。

【结束语】厦门鼓浪屿,面积仅1.71平方公里。岛四周海水蔚蓝,海岸蜿蜒,金黄色的沙滩迎送着扑岸而来,又悠然而去的雪花细浪。岛上奇岩峻立、涧谷生幽,绿树苍翠、繁花似锦。岛上具有各式西欧建筑风格的房舍依山而建,青石板小道盘垣山间,岛上车马绝迹,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只有运货的电瓶车,偶尔与游人擦肩而过。这里宁静而富有诗意,小巷里琴声悠扬,故又被称为“钢琴之岛”。

Ⅳ 如果70年代用1200元买玉 她今天将是亿万富翁

有玉则刚
70年代,1200元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如果那个时候存入银行,44年后的今天取出来,会有多少钱?
年近六旬的陈女士是缅甸归侨,6岁便随父亲兄姊归国,随后定居厦门。几年前,父亲去世前交给她一张银行存单作为遗产,最近陈女士无意间翻出来,想把存单上的钱取出。
这张老存单虽有些泛黄,但保存完好。抬头写着“中国人民银行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单”,存入日期是1973年3月20日,金额1200元,定存期限一年,月息2厘7毫,存单右下角盖着公章。
这笔存单的利息计算要涉及到1972年、1980年、1993年的多次储蓄管理制度变革、至少16次的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多次变化。经计算确认,在支取日这笔存单本息合计为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1973年的1200元应该是一笔巨款!这笔巨款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呢?
如果当初陈女士把这笔巨额的闲钱买成和田籽玉,今天又会是怎么样的财富呢?
在七十年代,和田籽玉还是只由国家统购统销,并且在新疆和田的国营玉石收购站只收购1公斤以上的大料,小块的和田籽玉只是被孩子们当成漂亮的“石头”玩耍,用一个鸡蛋就能从孩子们的手里换一颗同样大小的和田籽玉,这样大小的和田籽玉大概会有100克左右(如视频所展示的)。当时一个鸡蛋大约1角钱,1200元至少能买12000只鸡蛋。也就是说这1200元当时能买12000多颗很漂亮的百克左右的和田籽玉。
(这盘子和田籽玉共有80颗)
这样漂亮的和田籽玉现在的市场价值至少要十万以上,有些极品的籽玉会过百万。那么这12000颗漂亮的和田籽玉的市场价值至少要十几亿。(1,200,000,000,1后面有好多个零呀!)
在现代的金融体系中,纸币只是国家信用的标致,纸币的购买力是随着时间而减小,纸币的贬值是全球行的趋势。纸币并不等于财富,所以不要傻傻地存钱,要把钱变成财富的形式才能保值增值,而和田籽玉在几千年来始终被视为是珍贵的财富!

Ⅵ 厦门,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厦门,这座海滨城市很年轻,年轻的个“稚嫩的未成年少女”

中国有许多海滨城市半岛城市,但海岛城市不多,最着名的两个是香港与厦门。唯独最小的厦门岛属于湾内岛屿,退缩在海岸线内,三面被大陆温柔地环抱—徜徉于“花园”之中,光彩夺目。

-01- 海长进了身体里


厦门第八市场夜景

厦门,就是让人易动泡茶、吹风、听浪、看月亮的闲心,缱绻于她的温柔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