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窑炉的历史
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窑炉是哪几种
陶瓷器之所以能从泥土中升华而出,是因为经过了窑炉的烧造。在我国历史上流行最广、使用时间最长的当属馒头窑和龙窑。馒头窑最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因外形似馒头,故得名。馒头窑主要由火膛、窑室、窑床、烟道等几部分组成。由于烟道位于窑室最后,火膛里的火焰升到窑室的顶部后,不得不随着空气流动倒向窑室后部,所以馒头窑又被称作半倒焰式窑。 火焰在窑室中倒下时经过要烧制的坯胎,热能可以被充分地利用。馒头窑的特点是升降温较慢,有利于对火的控制,但烧成时间长,而且产量不高。由于中国北方瓷器胎釉中钾含量高,胎壁较厚,比较符合馒头窑的烧造特性,所以馒头窑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流行在中国南方的龙窑因多利用自然山地的斜坡修建长条形的窑室,所以得名。 龙窑的最低端是火膛,整个窑室依山而建,烟道位于最高处。火膛里的火焰随着空气的抽力一直向高处的烟道上升,窑室内也自下而上升温。龙窑的升降温速度较快,有利于烧造胎壁较薄的瓷器。由于龙窑窑室较长,一次可以烧制大量的瓷器。在福建建阳的将口龙窑全长达53米,可见其烧造量之大。
耐火材料的历史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使用杂质少的粘土,烧成陶器,并已能铸造青铜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已用粘土质耐火材料做烧瓷器的窑材和匣钵。20世纪初,耐火材料向高纯、高致密和超高温制品方向发展,同时发展了完全不需烧成、能耗小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和高耐火纤维(用于1600℃以上的工业窑炉)。前者如氧化铝质耐火混凝土,常用于大型化工厂合成氨生产装置的二段转化炉内壁,效果良好。50年代以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的迅速发展,要求使用耐高温、抗腐蚀、耐热震、耐冲刷等具有综合优良性能的特种耐火材料,例如熔点高于2000℃的氧化物、难熔化合物和高温复合耐火材料等。
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耐火材料,工业革命前后高炉、焦炉、热风炉用耐火材料,近代后期新型耐火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现代耐火材料制造技术及主要技术进步,以及对未来耐火材料发展的展望,耐火材料与高温技术相伴出现,大致起源于青铜器时代中期。中国东汉时期已用粘土质耐火材料做烧瓷器的窑材和匣钵。20世纪初,耐火材料向高纯、高致密和超高温制品方向发展,同时出现了完全不需烧成、能耗小的不定形耐火材料和耐火纤维。现代,随着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具有耐高温、抗腐蚀、抗热振、耐
冲刷等综合优良性能的耐火材料得到了应用。在中国有许多工厂生产耐火材料产品。中国有丰富的资源,也正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各大外国投资商也来到国内一展身手,展露头角。在中国的东北部,是耐火材料供应商极其丰茂的地区,导致其他国外投资商对其的出口低价格产生了质疑,从而在2003年由欧盟提出对中国耐火材料新产品的反倾销,限制了产品对欧盟的出口。2006年中国为保护原材料资源的大量流失,对部分行业进行了减免出品退税,以此极大地限制产品的出口。但这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些国外的品牌销售,因为它们拥有几十甚至上百年的销售生产经验,并极大地占有了市场,也创立了它们在各大洲的品牌效应。
1、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保障能力。
到2015年,高端耐火材料基本自给,菱镁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耐火粘土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80%。到2020年,两种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高于95%和90%。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到2015年,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水平达到一级,主要产品的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和10%以上,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不低于50%。到2020年,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高于75%。
3、提高产业集中度。
到2015年,形成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建若干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25%。到2020年,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45%。
耐火材料的作业性包括稠度、塌落度、流动度、可塑性、粘结性、回弹性、凝结性、硬化性等。
景德镇古代瓷窑的发展
我国南方多山,北方多平川,这种地理条件的不同,所以其经造的窑炉形式也不相同。(宝瓷林提供)三千至四千年前,北方出现了馒头窑,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拱顶技术应用于窑炉砌筑而产生的,而窑顶的出现使保温性能得以提高。更适合南方的潮湿和多山环境的是龙窑,龙窑是“陶”字的语源,即依山阜筑窑。其特点是升降温快,结构设计也在不断探索中求的合理,唐代以前的龙窑有短、窄、陡的特点,烧成是难以控制窑内的气氛,宋代以后龙窑变的长、宽、缓,能较容易的调节烧成气氛。 出自:宝瓷林 望采纳。。。
陶瓷的历史
磁灶境内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数量众多,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等先生就对磁灶窑进行过调查;其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晋江县博物馆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均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并进行过局部试掘,采集到大量标本,发现了南朝至清代的二十六处窑址。其中南朝窑址1处;唐、五代窑址6处;宋元时期窑址12处;清代窑址7处。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大坪山窑址统称为磁灶窑址,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单位。南朝溪口山窑址、宋代金交椅山窑址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磁灶窑产品品种繁多,器形多样。其品种以生活日用器皿为大宗,此外还有陈设器、建筑材料等。生活日用器皿中有碗、盘、盏、碟、盆、钵、洗、罐、缸、瓮、壶、瓶、灯、盂、盏托、执壶、水注、军持、急须、瓷枕等;陈设器则有炉,香熏、花瓶、花盆、动物形砚滴、动植物模型(如狮、虎、龟、蟾蜍、寿桃、力士像等),以及其它如腰鼓、扑满、鸟食罐等器物;建筑材料有装饰板等。其中,黄釉铁绘花纹大盘、军持、青釉碟是专供外销的产品,龙瓮是最具地方特色的。
磁灶窑瓷器的胎质一般呈灰色,颗粒较粗,胎质不够致密。也正因为此,瓷器胎土施釉处多上一层黄白色化妆土。但一般仅施半釉,器内无釉。釉可分为五大类,即青釉、酱黑釉、黄釉、绿釉与黄绿釉。青釉多见于碗、碟、盏、钵、盆、小罐、壶、执壶、军持、灯、炉、香熏等器物,有的还在青釉下添加褐彩;酱黑釉多施于碗、盏、盏托、罐、壶、执壶、水注、炉、腰鼓等器物,有的如碗、盏里侧或口沿施青釉,外施酱黑釉;黄绿釉则见于瓶、壶、罐、军持、水注、盆、盘、炉、枕、鸟食罐及动植物模型等;有的为单色的黄釉、绿釉,绿釉器多有“返银”现象;有的则黄、绿釉同施一器。装饰手法有刻划、剔花、模印、雕镂、施釉及彩绘等。装饰纹样有花卉(莲、菊、牡丹、缠枝花、折枝花等)、草叶(卷草)、瓜棱、瓜、凤,以及篦划、云雷、弦纹、卷云、水波及点彩、文字等,其中尤以龙纹最具特色。
在《晋江县志》中就有“瓷器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的记载。通过对磁灶窑的实地调查和有关考古资料证实,历年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多有磁灶窑产品出土。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常收藏有该窑作品,由此,证明磁灶窑是一处重要的外销陶瓷产地。
军持、瓶、执壶、罐、碟等是宋元时期大量外销的主要产品。其中,军持是专门适应东南亚人民进行宗教活动需要而烧制的;“龙瓮”的生产自宋明至今,沿袭不断,除了内销外还输出到东南亚各国。明清时期,磁灶以烧制单一的日用粗陶为主,仍运销海外,随着华侨的大批出国,制瓷技术也传播南洋各地,促进当地陶瓷工艺的发展,例如菲律宾米岸烧制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吴姓华侨传授的。直到近代,仍有众多华侨在海外操营此业,传授技艺。
磁灶窑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以烧造外销陶瓷为主的重要窑口,是具有浓量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的民窑。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濒临泉州港口岸,使其外销条件优越。同时,它与泉州港的兴衰密切相关,当泉州在宋元时期对外交通和贸易达到鼎盛的时候,也正是磁灶窑生产发展昌盛的时期。磁灶窑的某些产品是专门为外销而烧造的,如军持等可能是为适应东南亚各地宗教性生活而接受的定烧器物,磁灶窑的产品器类丰富多彩,虽然比较粗放但却颇具特色,特别应指出的,磁灶窑出土的一些瓷雕塑,深目高鼻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泉州港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但磁灶的陶瓷在明清之后,由于宋时釉彩等工艺的的失传,产品主要以缸、壶、罐、碟为主,生产和销路窄小,市场需求低。如何定位自己?重走祖辈们的老路肯定不行,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建筑陶瓷。1979年,磁灶人吴金世,历经多次的实践终于在千百年的古窑里烧出了现代的釉面砖。磁灶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建陶企业得到了超常规模的发展。
经过十几年艰苦的发展,磁灶镇作为全国5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国家级星火区域性陶瓷建材支柱产业区、国家级技术创新陶瓷工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范镇,目前,拥有建陶集团15家,先进辊道窑生产线300多条。产值超亿元的企业集团有6家,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159家,磁灶的建材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外墙砖产量一项就相当于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几乎垄断全国的市场。磁灶镇由原来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镇一跃成为闽东南经济重镇。连续多年综合经济实力位居福建省10强乡镇前列。2000年6月,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荣誉称号。
古代陶瓷窑炉有哪些类型
窑炉是烧造陶瓷器的场所,其作用是使陶瓷胎釉在一定温度和气焰条件下完成物理化学反应,烧结成器,并形成颜色及其变化。我国古代窑炉的类型很多,有横穴窑、竖穴窑、馒头窑、龙窑、阶级窑、葫芦窑、蛋形窑等。
横穴窑,焙烧陶器的窑炉类型之一,流行于新时期时代。横穴窑是在生土层中掏挖修制而成,由火膛、火道、火眼、窑室等部分组成,火膛位于窑室的一侧,比窑室略低。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火道,然后经火眼进入窑室,上升流经坯件,最后烟从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横穴窑升温较快,但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商周时期已基本不见。
竖穴窑,常见于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窑建在地下,火膛为小口广底的袋形坑,其上为窑室,窑室的出口开在地面。火膛与窑室之间有数条火道,火焰经火道直接升入窑室。竖穴窑比横穴窑有所进步,可将烧成温度提高一些,但也不易控制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燃烧利用率较低,伺候逐渐被馒头窑取代。
馒头窑,亦名“圆窑”,是古代焙烧陶瓷的主要窑型之一,常见于北方各地,至迟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具有馒头窑特点的窑炉。因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馒头窑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火焰由火膛升向窑室的顶部,然后在倒向后半部分的窑床,经后面窑壁底部的排烟口从烟囱排出。馒头窑容易控制烧成温度,保温性好,适用于焙烧坯体较厚、高温下釉粘度较大的瓷器。北方着名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临汝窑等均采用这种窑炉焙烧瓷器。
龙窑亦称“长窑”、是我国南方地区比较常见的窑炉类型,最早出现在商代。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形体狭长,当窑火点燃时,远望似一条俯冲的火龙,故称龙窑。龙按结构分为窑头、窑室、窑尾三段。窑头为火膛,用来点火;窑室放置待烧的器物;窑尾为出烟口。窑的两侧筑有窑墙,墙中开窑门,用来装窑、出窑。窑的两侧各开有一排柴孔,用来分段添加燃料。烧窑时,先在窑头点火烧窑,待第一排柴孔下 的坯体接近烧熟时,窑头停止烧火,改投柴孔投柴烧窑。由此逐渐往上烧烧到窑尾结束。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升温降温迅速,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宜烧造青瓷。
阶级窑,又名“阶梯要”。窑建在坡度平缓的山坡上,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要串联成整体。从第二窑起,每个窑的水平面均高出前面的窑,此女工程层层台阶,故名。火焰从要扣升向窑顶部,然后倒向窑室后半不错分窑床,再经后面窑壁底部排烟口进入第二窑,对后面各窑起到了预热作用。从第二窑开始,燃料从没柴孔投入火膛。各窑由前至后依次焙烧,原理相同。阶级窑出现于明代,既有龙窑烧量大的长处,又有馒头窑易控制的优点,适合烧制德化白瓷等氧化钾含量高、釉在高温下粘度大的瓷器。
葫芦窑,由窑门、火膛、前室、后室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室比馒头窑长,前大后小,腰部内折,将窑室分为前后两室,窑壁两侧各设一排投柴孔。葫芦窑是由龙窑发展而来的,适合于烧制氧化钾含量较高、釉粘度大的瓷器。至明末清初,后室比例缩小进而消失,逐渐发展成了蛋形窑。
蛋形窑,形似覆盖的半个蛋,故名。由火膛、窑室、烟囱三大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高,窑室前大后小,呈长椭圆形。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造价低廉,装烧量大,适合多种坯釉的烧制,同时它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产品质量好,成为清代景德镇地区焙烧瓷器的主要窑型~
唐朝有什么窑炉
唐代七大名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邢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邢州窑。 1、越州窑:也称“越窑 ”。越州窑(越窑)的窑址在浙江省的绍兴、上虞、慈溪、余姚一带,春秋时期此地是越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秦统一天下后属于会稽郡,唐朝时属越州,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古越地不仅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瓷器的诞生地。越窑烧造瓷器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勤劳智慧的越州人烧出了成熟瓷器,历经六朝、隋唐和五代时期的蓬勃发展,至宋从未间断,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2、鼎州窑: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主要烧青瓷,是唐五代着名窑场。 3、婺州窑:窑址在浙江金华,是浙江境内越窑以外着名瓷窑。浙江金华地区在唐朝时属婺州,故名婺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三国,唐宋时窑场扩大,成为着名的青瓷生产地区。 4、岳州窑:在湖南省湘阴县,唐代属岳州,故名岳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主要烧青瓷,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5、寿州窑:窑址在安徽省淮南市。安徽淮南在唐代属寿州,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6、洪州窑:在江西省丰城县的赣江西岸。江西丰城在唐代属洪州。始于东汉晚期,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7、邢州窑:邢州窑也称“邢窑”,窑址在河北省邢台市所属的内丘县、临城县一带。唐代时属于邢州,故称“邢窑”。瓷器烧制于唐代,邢窑盛产白瓷,邢窑白瓷是中国唐代瓷窑产品。与同代着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在唐代中国的瓷器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窑白瓷的生产,开始于隋,入唐以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唐中后期已自成体系,并能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
怎么理解工业炉窑 是什么意思
工业窑炉:工业窑炉按热工制度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间断式窑炉又称周期式窑炉,其特点是窑炉子间断生产,在每一加热周期内窑炉温是变化的,如室式窑炉、台车式窑炉、井式窑炉等;第二类是连续式窑炉,其特点是窑炉子连续生产,窑炉膛内划分温度区段。在加热过程中每一区段的温度是不变的,工件由低温的预热区逐步进入高温的加热区,如连续式加热窑炉和热处理窑炉、环形窑炉、步进式窑炉、振底式窑炉等。【分类】可控气氛窑炉可控气氛窑炉是使用人工制备的气氛,通入窑炉内可进行气体渗碳、碳氮共渗、光亮淬火、正火、退火等热处理:以达到改变金相组织、提高工件机械性能的目的。在流动粒子窑炉中,利用燃料的燃烧气体,或外部施加的其他流化剂,强行流过窑炉床上的石墨粒子或其他惰性粒子层,工件埋在粒子层中能实现强化加热,也可进行渗碳、氮化等各种无氧化加热。在盐浴窑炉内,用熔融的盐液作为加热介质,可防止工件氧化和脱碳。冲天窑炉在冲天窑炉内熔炼铸铁,往往受到焦炭质量、送风方式、窑炉料情况和空气温度等条件的影响,使熔炼过程难于稳定,不易获得优质铁水。热风冲天窑炉能有效地提高铁水温度、减少合金烧损、降低铁水氧化率,从而能生产出高级铸铁。无芯感应窑炉随着无芯感应窑炉的出现,冲天窑炉有逐步被取代的趋势。这种感应窑炉的熔炼工作不受任何铸铁等级的限制,能够从熔炼一种等级的铸铁,很快转换到熔炼另一种等级的铸铁,有利于提高铁水的质量。一些特种合金钢,如超低碳不锈钢以及轧辊和汽轮机转子等用的钢,需要将平窑炉或一般电弧窑炉熔炼出的钢水,在精炼窑炉内通过真空除气和氩气搅动去杂,进一步精炼出高纯度、大容量的优质钢水。火焰窑炉火焰窑炉的燃料来源广,价格低,便于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结构,有利于降低生产费用,但火焰窑炉难于实现精确控制,对环境污染严重,热效率较低。电窑炉电窑炉的特点是窑炉温均匀和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加热质量好。按能量转换方式,电窑炉又可分为电阻窑炉、感应窑炉和电弧窑炉。 以单位时间单位窑炉底面积计算的窑炉子加热能力称为窑炉子生产率。。
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历程
我把近万年的中国陶瓷史划分为蒙昧、萌芽、建制、高峰、独秀等五个不同时期,并加以述说. 中国陶瓷的蒙昧时期(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13世纪) 陶器的诞生最直接的原因是火的使用.大约在170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被焙烧的土地或粘土会变得坚硬,这给了原始先民以灵感,由此而发现了陶器.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认为,制陶术的发明“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食物的来源,从而开始过定居生活”.据传在炎帝神农氏时代,人们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项技术革命.虽然远古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偏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的尝试,它的发明,大大地改进了原始先人的生活质量. 在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上,这时的陶器制造还处于一个蒙昧时期,尽管它是那样的五光十色,那样的绚丽多姿,但相对精美的瓷器制造工艺而言,一直处于懵懵懂懂的初级阶段.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发现了大量早期制陶遗迹,如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陶罐、广西桂林甑皮岩残灰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此外还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的黑陶等.让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薄如卵毂的蛋壳黑陶,至今无法仿造出来.先民用神奇的双手,借助天地间的圣火烧制黑陶,再一次有力地印证了华夏文明的演进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连续性和统一性,可中国各地的考古证明,各地区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源头. 我曾前后实地考察过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溪遗址、仰韶遗址、马家窑遗址、龙山遗址、大汶口遗址、良渚遗址、红山遗址、三星堆遗址以及 *** 、新疆、青海等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了大量比较鉴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都能在各自独立的环境中创造出来,欧洲已发现二三万前的陶器.我所见到的这些文化遗存,可以说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着文化,而决不是所谓“中国文明西来说”,不是中国史前文化只是仰韶彩陶文化和龙山黑陶文化的概念,也不是在近代中国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中华文明起源于中原而后光被四夷”的观点.“文明西来”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虽然已知欧洲制陶历史早于中国,但要从欧洲流传过来,几乎没有可能性.当年发现马家窑文化的瑞典人安特生曾宣扬此说,但到了晚年也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高山、大川、森林、沙漠等造成阻隔,不同地区形成不同文化的特点,导致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丰富内涵,最终逐步走向一体化,成为大中华的主流文化,这犹如无数条涓涓细流最终汇入浩瀚的长江、黄河一样. 陶器制造和使用是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以后发明创造的瓷器而言,它似乎处于一个孕育时期.人们仔细鉴赏这一时期的灰陶、彩陶、黑陶、白陶等,从中可以汲取智慧,诱发灵感,激扬豪情与自信,在精神上获得巨大享受. 中国陶瓷的萌芽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公元1世纪) 中国瓷器经过古陶器漫长的孕育,终于在希望的原野上萌芽.大约在夏商之际,原始瓷器发轫于赣、浙一带.商代中晚期的“原始青瓷”已经像模像样了,它可能为我国瓷器的鼻祖,属于瓷器的萌芽时期,这为瓷器的发明创造了一个重要条件.尽管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瓷,但那只是偶然的现象,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商代冶炼青铜的炉火在神州大地闪烁以后,陶艺的光彩就日趋黯淡.此时,原始青瓷终于横空出世,光耀神州.瓷器生产要具备下列条件:1、瓷土须是高岭土;2、要有玻璃质感的釉色;3、通常烧制的温度在1200~1300℃.与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质地坚硬和清洁美观的优点,敲击声清脆悦耳.当中原国家大规模铸造精美的大型礼器以祭祀冥冥之中的神明时,越人却用珍贵的青铜铸造工具、农具和兵器,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努力务实地发展经济,将“耕战”视为国家事务的重中之重.越人依山势建造龙窑,提高了窑炉温度.采用泥条盘筑法为成型工艺,在原始瓷器上施薄薄的青黄色釉,又因釉中含铁,瓷器呈青绿色,故名青瓷. 去年春天,我在江西考察古窑遗址时,同行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先生告诉我:商代最大的窑场已在鹰潭市童家镇角山被发现,据专家对原始青瓷测试数据表明,它和近现代瓷器没有什么区别,遗址面积3万余平方米,已揭露400平方米,发现馒头窑和龙窑炉近10座,先后出土完整和已修复器物570余件,器形有鼎、壶、尊、豆、碗、瓮等,流行圜底器、三足器和非常少见的平底器.装饰纹样最多的是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弦纹等.我在浙江湖州考察时见过商晚期原始青瓷,在德清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原始青瓷的碎片.在萧山、诸暨、绍兴交界处考察印象特别深刻,那里。
Ⅱ 关于空的佛教诗句
1. 有关佛教的诗句
题义公禅房 (唐)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自《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 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摘自《金刚经》
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死《佛经》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佛学的精髓在于至死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2. 《空空诗》出自哪
是这个吗? 空 空 诗 (原诗)文/古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夫》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行东,人生犹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和 空 空 诗 爱也空,恨也空,人生陌路不相逢。
喜也空,悲也空,无非都是在梦中。 缘也空,孽也空,前生后世觅无踪。
诗也空,曲也空,随风飘落任西东。 帅也空,丑也空,转瞬即是白发翁《妇》。
春也空,秋也空,繁华过尽就是冬。 日也空,月也空,女娲也难救苍穹。
江也空,海也空,几度轮回做田耕。 和 空 空 诗 文/子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哲理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轮回无人控。 田也空,屋也空,都怪懒惰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知足常富乐无穷。 妻《夫》也空,子也空,淡泊人生与我同。
朝走西,暮行东,百姓万事都能容。 待到百年仙逝时,只带清清两袖风! 和 空 空 诗 文/飞鸟登陆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悟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日月同辉谁人空。 田也空,屋也空,空留何处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何惜粪土去空空。 妻《夫》也空,子也空,世间万物与我同。
朝走西,暮行东,难容之事肚能容。 待到奔赴黄泉时,管它春夏与秋冬! 和 空 空 诗 文/香人小李 天也空,地也空,人世轮回无常中。
日也空,月也空,阴晴圆缺谁能控。 田也空,屋也空,唯惧耕耘与拼争。
金也空,银也空,淡泊心志乐融融。 妻《夫》也空,子也空,恩爱幸福需经营。
朝走西,暮行东,奋斗一生不虚行。 不虚此行百年后,含笑酒泉对苍穹! 和 空 空 诗 文/单细胞 天也空,地也空,包罗万物天地中。
日也空,月也空,阴阳互补不争宠。 田也空,屋也空,盛衰要看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如蝉餐露百姓重。 妻《夫》也空,子也空,后方稳定前方功。
朝走西,暮行东,坚定志向不摇动。 关于身前身后事,无愧无悔才是重。
附:和空空诗之 笑笑诗 文/飞鸟登陆 天也笑,地也笑,天长地久畅心笑。 日也笑,月也笑,日升月沉轮回笑。
田也笑,屋也笑,田丰屋旺开怀笑。 金也笑,银也笑,金光银灿谁无笑。
妻《夫》也笑,子也笑,妻合子美福中笑。 朝也笑,暮也笑,朝辉暮夕任我笑。
笑口常开似仙俏,花间一壶杯中笑。
3. 有关佛法的诗句
太多太多了。
经典禅诗欣赏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干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
4. 关于佛家的诗句
赠琴僧
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
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 --雪窦重显
送僧之金陵
胜游生末迹,杳自狎时群。卷衲消寒木,扬帆寄断云。
曙瓶花外汲,午磬浪边闻。别后石城月,依依远共分。 --雪窦重显
·送宝月禅者之天台
春风吹断海山云,别夜寥寥绝四邻,
月在石桥更无月,不知谁是月边人。 --雪窦重显
忘惶
方春不觉来朱夏,秋色蝉鸣翠影斜。
夜来风急柴扉破,满地霜铺落叶花。 --投子义青
颂投子答月圆未圆
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
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 --投子义青
白云与我最相知
白云与我最相知,我住山时它亦随,
侵早和风辞嶂外,晚来依旧护柴扉。 --湛然圆成
雪里梅花初放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
正对寒灯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憨山德清
半窗松影半窗月
半窗松影半窗月,一个蒲团一个僧,
盘膝坐来中夜后,飞蛾扑灭佛前灯。 --石屋清珙
憨山德清
底事分明在已弓,不须向外问穷通。
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慧开
寒 山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常伴白云闲。
有路不通世,无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
好鸟关关知我意
午窗定起书沉沉,触目虚拟一片心,
好鸟关关知我意,尽情啼破绿杨阴。 --大歇仲谦
行看流水坐看云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
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了庵清欲
山 居
林麓结茅屋,澹然称所居。松风惊破梦,涧水静涵虚。
春老花犹媚,秋残叶未疏。良宵无限意,东岭月初生。 --丹霞子淳
统一
聂鲁达(智利)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朵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
五祖的佛谒
身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
时时勤扫佛,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佛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过崆峒山
凿破云根一径通。禅栖远在碧霞中。岩穿雪窍千峰冷。月到禅心五蕴空。
顽石封烟还太古。斜阳入雨洒崆峒。山僧不记人间事。闻说广成有道风。
五台山
名山胜概自天开。一万菩萨住五台。积雪千年僧入定。祥云一朵□初回。
奇哉金色清凉界。乐也曼殊智慧才。前后三三是多少。喜师行脚不徒来。
夜泊洱海
数年不作海天游。今夕乘风一泛舟。似箭灵槎穿巨浪。如霜皓月映高秋。
钟鸣断续隋唐寺。渔唱沧浪芦荻洲。欲问前朝争战事。恐惊波底老龙愁。
寄妙岩同参
岁使人归说大名。始知驻锡在杭城。廿年契阔音书杳。两地想思感概增。
禅友同参皆老大。离群索处费经营。何时再集东林寺。重把诗文仔细评。
梅开在冬至后一日
天道循环岂数哉。一阳初复透三才。梅花早布人间信。葭管时飞琴上灰。
按候应知阴已往。占云可决泰将来。这般默露天心处。独有禅翁预解怀
厦门虎溪与会泉上人夜话
溪连海气逼虚空。一道悬崖小路通。山色重重图画里。人家隐隐雾烟中。
鹭江水静月铺白。雪岭枫高霜染红。更感会公多雅意。烹茶相对话无穷。
5. 魏晋南北朝有关佛教的诗句
许多咏史诗都是佛教教义的真实演绎。
所谓“细推今古事堪愁,贵贱同归土一丘。汉武玉堂人岂在?石家金谷水空流。”
(薛逢《悼古》)“尽谓黄金堪润屋,谁思荒骨旋成尘。”(杜荀鹤《登城有作》)“北邙坡上青松下,尽是铿金佩玉坟。”
(徐夤《十里烟笼》)“何必更寻无主骨,也知曾有弄权人。”(罗隐《北邙山》)这是对王侯将相英雄事业的彻底否定;“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杜牧《登乐游原》)“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西晚眺》)这是说任何强大兴盛的王朝帝业都不可能永久,都将归于空寂销沉、灰飞烟灭。
而这一切,都正是对佛教“万法皆空”教义的印证。
6. 赞美佛教的诗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禅师
红尘梦似蜉蝣,浮生于我真虚幻。云动风动天亦动,水流岸不动,风不止,我自心不乱。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昼来梦醒,世事常凑巧,隔空思念竟成双。
堰塞湖疏通,只消只言片语,误会烦恼化云烟。
心外无法,心内无念。空性直断,光明顿超!明空双运,等净无二!
宿鸟归林心莲开,醉听潮生花香袅。相视抿笑,同沐风雨!
身是外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
《嗡 班砸萨埵 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