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宣南文化
权威回答:
宣南文化的定义:
宣南文化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宣南文化是指清代京师的汉族士人文化。居于宣南的众多汉族士人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宣南文化具有全国范围的文化意义。广义的宣南文化是指宣南的地域文化。宣南文化是形成、发展于清代至民国 ,位于北京宣武地区,在特定的历史、区位条件下形成的,以士人文化、平民文化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它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释义
1、“宣南”的由来: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加筑北京外城设“七坊”。其中宣南坊、宣北坊、白纸坊即在今宣武区内。清朝入关以后,在北京实行“旗民分治”政策,规定北京内城为旗人居住,汉人只能居于外城,宣武门以南的区域是居民密集的区域。“宣南”作为这一带地域的泛称,约定俗成,被广泛使用,在清人的诗文集中触手可见。
2、 宣南文化中的“文化”应为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居于宣南地区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宣南文化是宣南“人”的文化。宣南人中两个突出的群体――士人群体和平民群体造就了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宣南文化内容。
3、士人:一指士大夫(官员)。二指“学子”,旧时读书人的统称。宣南文化中所指的“士人”指知识分子阶层,尤指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分子。
4、平民:统治阶层之外的普通民众。
5、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宣南地处北京城西南外城。清初,清政府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官及商民尽徙南城”,内城成为八旗驻防地。为防止八旗的堕落,清廷一再下令禁止在内城开设戏园、旅店。因此外城成为商业和仕宦聚居区,宣武门外,以士人、官宦聚居为主要特色。进京应试的举人多经涿州过卢沟桥进入外城,首先落脚宣南,这是宣南多为士人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 。
6、独具特色的小地域文化:宣南,地域范围不大,而与首都北京相连相依。宣南文化既依托于北京文化并成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支柱,同时又具有有别于北京其它区域的相对独立的特殊性。全国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宣南汇集、交流,融合传播,使宣南文化具有其它地域无可替代的辐射性,并使之超越其狭小的地域范围而获得带有全国性的巨大文化空间。小地域,大文化,是宣南文化独具的鲜明地域文化 特色,其影响及于全国。
7、北京文化(清代):清代的北京文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构成北京文化主体内容,并具有统领全国文化走势的作用。它既具有交融性、荟萃性等都城文化的特性又保留了北方地域文化的特点,儒家思想、皇权意识成为文化的“主旋律”,既有高雅庄重的帝王文化、典雅精致的贵族文化,又有活泼激情的市井风情。至民国,伴随着清王朝覆灭,北京文化迅速地分解和民众化、市井化,为后来民国时期的老北京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宣南文化组成
当前通用的宣南文化的组成有九大系列。按照本文中宣南文化的定义,以大观园为代表的红楼文化不在定义范畴。
其它八个系列采取依照实物景观进行文化分类的方式,大体上包容了宣南文化的丰富内容。笔者尝试依文化的主体“人”所创造的文化形态的不同来划分文化内容,宣南文化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以营城建都的悠久历史为代表的京城源头文化,以文人荟萃及其及重大文化成就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厂甸庙会、天桥绝活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大栅栏老字号经营为代表的传统商业文化、以牛街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民族文化。
四、宣南文化的文化特性
关于宣南文化的文化特性,许多知名专家都曾进行过精辟的论述,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赏。概括起来宣南文化有四大特性:一是开放性(交融性)、二是创造性、三是政治性、四是平民性。
(一)宣南文化是赋有开放性格的文化
宣南文化作为北京都城文化的一元,集天下之大成、荟萃四方之精华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宣南作为北京的南大门,南来北往的人们不论是士子还是民众都要落脚宣南。来自各地方的人们把各品种的文化带到这里汇集交融,再把宣南文化带向四面八方。
(二)宣南文化是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文化
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创新。乾嘉汉学是清代主导学术潮流的重要学派,宣南则是这一学派治学和交流学术的活动中心,成就了乾嘉汉学诸大师。干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落脚宣南。它们借鉴、吸收京城众多地方剧种之所长,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脱颖而出,然后风靡全国。
(三)宣南文化是具有政治热情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宣南文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戊戌变法是晚清中国知识分子要求变法革新的政治运动,而宣南作为这场运动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是宣南文化中光辉的一页。
(四)宣南文化也是具有平民特征的文化
任何一个地域文化都是多层次的,除了官宦和上层人士,宣南还集中了众多的平民百姓。宣南文化适应普通民众的需求产生了平民文化。新春逛厂甸庙会成为北京人的习俗;老北京天桥曾是京城着名的平民乐园,工、商、技、艺,五行八作,构成动人的市井风俗画卷。
最后:牛街,先农坛,大栅栏三处地方离的不近。是北京几处平民聚居处。在北京的东南西北。所以当时走得话2个时辰。
⑵ 前门的传说
北京建城的传说中,“八臂哪咤城”是最有京派文化特色的传说之一。这其中,陈学霖的《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中所搜集到的关于八臂哪咤城的传说材料比较完善。在他之前,由英国人所写的《In Search of Old Peking》一书中,就已经载录了哪咤八臂城的传说,前门在北京城的地位和形象就是:前门(正阳门的俗称)是哪咤的头颅;前门两旁的门是哪咤的耳朵。
前门和前门大街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在滥觞于元代、明代继之的北京建城传说中,已经包括了前门(丽正门)传说的身影,其所反映的是在北方“草野之地”“地有龙池,不能干涸”的沼泽水网地带建筑一座都城的民间历史,带有早期建城传说的所有特点,而前门被赋予了八臂哪咤城的头颅的地位和经济与文化上的吐纳之道的象征功能;其二是清代以降,前门地区及前门大街一带市井社会和以天桥为代表的市井文化的形成,其传说更多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在北京的兴起与繁荣发达,以及市民阶层登上北京历史舞台的过程。而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构成了北京城的独特格局,而且每一条胡同的背后,诸如大栅栏、鲜鱼口、珠市口、门框胡同、粮食店等,都隐藏着一个或多个传说,无不从民众的立场和眼界述说着一段有趣的历史。
近代以来,在北京向着现代化都市迈进的过程中,无论在商业经济的发展繁荣的代表性上,还是在新的市民阶层和市井文化的形成上,前门地区都是一个重要的地区。而坐落在前门地区的前门楼子这座古代建筑,作为北京城市古建筑和古文化的标志,其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和所昭示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京派文化中的角色、地位、作用和影响,自然是无法绕过去不论的。此外,前门和前门地区以商铺、戏楼、书场、老字号等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是构成古老的南城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⑶ 北京南城指的是哪一带很多电影和书上都爱提到南城,北京以前南城是干嘛的
老北京城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二环线以内,包括的行政区域基本上等同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一般理解是,东城、西城属于老北京北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属南城。
还有一种理解是老北京的内城、外城,从区域讲基本等同于北城、南城。之所以说“内”“外”,是由于明代北京建都,成祖朱棣时代范围是德胜门、西直门、东直门、正阳门、宣武门、崇文门......等一线,设九座城门;后来为加强防御,修筑外城,包括广渠门、广安门、永定门......等一线共七座城门,这就是北京“内九外七”的说法,后来清朝满族入关,沿用明代都城北京,将原来内城九门内汉人迁出,由满人居住,而出内城汉人自然到了“外城”居住,更加强化了“内城”“外城”之别。
后来,共和国定都北京,拆除旧城垣,不过49年之后相当长的时间,还是在原来的“老北京”范围内建设。而城墙拆除了,“内城”“外城”概念逐渐淡化,而内城、外城历史、文化、社会的差异还在,因此逐渐兴起“北城”“南城”的说法。
今天的北京,长期按照“摊大饼”模式发展,已经发展到“六环”了,原来的郊区成了城区,在人们一般生活中,南城、北城的概念,也已经延伸。一般可以大概地讲,以前门东西大街、长安街延长线为界,南为南城、北为北城。
⑷ 北京南城区 是哪个区啊 在线等 。。急急急 。。
泛指长安街以南的丰台区、和原来的宣武区、崇文区。
⑸ 北京南城的基本特征
老北京城区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今天的二环以内,行政区域为东城、西城、原崇文和原宣武区。一般认为东城、西城属于北城,崇文和宣武属于南城。
随着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对于南北城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区域,2009年以后一般理解为长安街延长线以南为南城。而此次“振兴行动计划”对“南城”给予了新的定义:指包括原崇文、原宣武、丰台、房山和大兴,面积占全市的20.5%。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南城地区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区域特征。 南城地处北京南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1.火车站: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丰台站、丰台西站等
2.汽车客运站:六里桥、丽泽桥、赵公口、刘家窑、永定门、天桥等
3.国道:104、105、106、107国道
4.国家高速:京港澳高速(G4),京沪高速(G2),京台高速(G3),大广高速(G45)等
综上,南城承担了北京市连接市区与郊区、北京与外省市陆路枢纽的城市功能。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南城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道路设施、地面公交、轨道交通方面与北京市平均水平差距巨大:
一、现有快速路设计明显偏少。
二、主、次干路比重明显偏低。南城主次干路指标明显落后于北城。
三、路网密度明显偏低。
四、轨道交通网络明显缺乏。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空气污染。南城空气污染和废物污染要比北城严重得多。2008年北京借着奥运会的契机进行了一系列治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雾霾较为严重,而城南正是全市雾霾最严重的区域。
二、水质污染。南城的水质没有北城的好。有一种说法则是“南城茶叶北城水”,南城茶并非是指南城产茶叶,而是指南城的茶叶贸易较为发达;而在茶道里,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其中的玄妙。 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特别是与大家切身利益关系最大的中学,分布明显不均匀。 在北京排名前50位的中学里,有14所位于南城,有30所位于北城。而北京的最好学校,例如: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北大附中、北京八中、师大二附中、北京二中、清华附中和北京五中等,这些第一档次的学校竟然全部坐落在北城。
38所中央直属高校仅有一所分布在南城(丰台),而京城排名前十位的清华、北大、北师大、人大、北航、北理工、中国农大、北科大、北交大和北化工大学全部位于北城。
在中国现行制度下,跨行政区就读初中或者高中的费用会比“本土就读”高很多,因此,14比30,南城的劣势非常明显。 一、南城GDP总量低。南城各区经济发展总量较小,地区生产总值东城和西城远高于崇文和宣武。2006 年,崇文GDP 分别为东城和西城的20%和12%,宣武GDP 分别是东城和西城的41%和25%;丰台GDP 分别是海淀和朝阳的27%和29%。
二、人均、地均GDP产出水平低。南城人均、地均产出水平都明显低于北城。2006 年,崇文、宣武、丰台人均GDP 仅为西城的27.1%、30.56%和17.4%,均不足西城区的1/3;仅为海淀的70.3%、79.29%和45.19%。崇文、宣武、丰台每平方公里GDP 产出仅为西城的23.45%、41.67%和4.37%;丰台每平方公里GDP 产出仅为海淀的38.28%。 一、收入差距明显:南城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北城相比差距明显。如2007年丰台区财政收入仅相当于朝阳区的21%,仅相当于海淀区的26%。
二、纳税大户、龙头企业缺乏。 早在封建王朝时期,北京北城不但有皇宫,胡同里也是王府林立,是富商和达官显贵的住所。而南城则是大量平民百姓和小企业主的聚居地,这些人构成了南城的平民主体,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南、北城社会结构特征。由于平民群体在社会财富占有和个人发展能力方面的显着弱势地位,形成了最初的南城社会发育水平远落后于北城的基本事实。
作为古都北京的一部分,南城的崇文、宣武在元代以后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作为平民百姓的聚居地,曲艺、戏剧、杂技、手工艺等传统文化曾经相当发达。当时南城作为各省商旅的汇集之地,带动了传统商业的繁荣,形成多个着名的“老字号”、传统商业街和大量的会馆。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多年,战乱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南城的衰落十分明显。 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建设“一轴一带多园区”的城南产业发展格局。
“一轴”主要指南中轴。布局上依托自北向南的前门—天桥历史文化风貌集聚区、永外—大红门服装文化商务区、大兴新媒体基地组成的南北向轴,集成城市南部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演艺文化、服装文化、传媒文化,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各功能区的互联互动。
“一带”指永定河产业经济带。下一步,首先治理河道污染,恢复河道生态,让永定河局部有水,在此基础上,让河道两边有绿,加大河道周边园林绿化建设。随后,在沿河一些区域引导布局一些高端产业,促进沿河5区的经济发展。
“多园区”规划了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的产业功能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广安产业园区等多个园区。在投资、规划、土地供应等方面,将研究促进城南地区加快发展的优惠措施。 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学所副所长叶立梅对北京南城发展现状评价道:“南城作为一个区域没有具有拉动力的产业,从而造成产业规模小、当地居民就业低、收入低。”
叶立梅对于南城的发展提出三点建议:政府应该从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加大对南城的改造;考虑适当地从政策上扶植南城的经济发展,因为单一靠资金在市场上的自由选择南城肯定是弱势区域;另外京津冀的区域开展合作也给南城提供了一些地理上的优势,所以南城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除了加大道路建设力度,轨道交通方面将飞速发展
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
这3条线路,分别与5号线、4号线、9号线衔接,共同构成城南地区东部、中部及西部3条“南北大动脉”,缓解亦庄、大兴及房山新城进城难问题,改善京沪、京开及京港澳高速等同方向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堵状况。2009年开始规划,2010年底建成通车。
9号线
9号线南段于2011年底建成,北段于2012年地建成。为北京西站提供南北向的快速疏散通道,并进一步促进丰台科技园、丰台总部基地的发展,同时结束了房山线和城区地铁脱网的局面。
10号线二期
10号线二期南段经过丰台区的石榴庄、草桥等一些欠发达区域,极大加快丰台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并提升三、四环之间的居住价值。
7号线
7号线2009初开工,2014年底建成。为北京西站提供东西向的快速疏散通道,同时可大幅缓解两广路交通压力,带动南城商业。该线路深入南城腹地,是第一条全线位于南城的市区地铁线。
14号线西段、中段
西段建成有效解决了丰台河西张郭庄地区进城难问题,中段极大改善北京南站、方庄等地区交通状况,促进丽泽金融商圈发展。不过,受丽泽商务区SOHO项目规划多次变动的影响,14号线丽泽段多次推迟,预计最快2018年通车。
燕房线
燕房线连接燕山、房山、良乡组团,为燕山地区居民快速进城提供条件,该线路因施工进度问题曾推迟,正在按照2017年通车修建。
8号线三期
8号线三期南段预计2017年通车,北段2019年通车,为南中轴线缓解压力,加速南部城市化进程。
16号线南段
16号线预计2017年或2018年通车,建成后将缩小南北城地铁资源差距。对于带动落后区域有重要意义。不过,由于丽泽商务区规划原因,通车时间或将推迟。
17号线
17号线是南北快线,将于2019-2020年通车,对于带动亦庄前区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东二环潘家园西部起到作用,填补5号线、14号线、10号线形成的地铁盲区。
19号线
19号线是南北快线,将于2019年-2020年通车,南部接驳草桥站,是新机场配套设施。
7号线东延
7号线东延计划于2019年通车,接驳通州环球影城。
房山线北延、西延
房山线北延于2015年底开工,计划于2019年完工。该段线路目的在于帮助房山线乘客减少换乘次数,节约进城时间。西延线路将接驳燕房线。
新机场线
北京地铁新机场线:全长39公里,起点为草桥站。2013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轨道交通建设,该线提前到2015年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通车(全线)。
⑹ 南城古风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崇尚古制,推崇古道
南城古风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城)的企业精神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对于南城、《南城》古风杂志和南城人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共同拥有,普遍认同的理念。“崇尚古制,推崇古道”的基本意义在于南城、南城古风杂志、南城人三者为一体探索发现古人衣食住行、风骨雅韵及文化的根源所在。
一、释义:
崇尚古制:是南城将其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修养,追寻古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推崇古道:在探索和发现这个过程中,南城寻找一种能够平衡过去和未来,科技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即返璞归真。亦是一种方式方法和途径。
二、涵义:
崇尚古制的深层涵义在于,南城在“古”和“今”之间寻找到一个连接点,即文化共鸣。《南城》杂志作为最美的古风文化读本,致力于传播、宣扬积极、乐观、美好而健康的古风文化。
推崇古道并不是要我们离开科技,离开智能,去过原始人的生活,也不是彻底摆脱当前的这种生活方式,只是通过南城这个平台向更多的人传达一种生活态度和理念。亲近历史,走近古风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静下心来,去体验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尚古文化,是南城、《南城》古风杂志和南城人不懈的精神追求。
⑺ 史地文化是什么
史地文化就是是崇文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悠久,具有许多独具老北京南城特色的文化遗产。早在明清至民国早期。这里就是京城的繁华商业区,是交通方便、物流繁忙、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的一块宝地。
⑻ 南城古风为什么要叫南城
南城古风简称南城,跟它的企业愿景有关:南方的城,古老的风。
南城古风的企业愿景,是“南城人”关于对自我的认同和初心的表达以及渴望,同时还是南城古风期望达成的目标和规划蓝图。南城古风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将一如既往地秉持这种文化理念、认同和归属,系南城全体成员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其一致性、完整性及和谐性,将构成南城古风的文化体系。
南城古风的企业愿景表达为:南方的城,古老的风。其释义、内涵以及对企业行为的指导意义如下:
三、南城古风愿景对企业行为指导的意义
南城古风的愿景,是南城古风企业自身的蓝图,以及全体成员的心里表达。指引着全体成员在制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战略时,愿景将作为个人和企业的目标和首要任务。对外,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品牌;对内将弥补精神和物质的需求与渴望;对社会将展示企业的品牌文化、美誉荣誉和核心竞争力。
⑼ 北京城南是文化艺术文人骚客聚集地吗,主要指哪几个区
从地理上说
北京的南城主要有
宣武、崇文、丰台三个行政区,
再远一点,近郊就是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所谓的文化艺术文人骚客聚集地
我觉得指的是
宣武区的琉璃厂一带,崇文区的天桥一带
文化氛围较浓厚
⑽ 北京南城尝卤煮
北京这个皇城古都,什么事情都与别处大不相同。再大的西瓜滚到京城,也只是粒芝麻;而再小的芝麻,进了京城,或许真的成了西瓜。老北京人眼里的卤煮,恐怕就是那粒成了西瓜的芝麻。
在京七八年,早就听说北京人钟情卤煮。专营卤煮的门店随处可见,不少着名景点附近和大商圈周边,也都有专门卖卤煮的摊位。除了专营店铺,街头小摊的卤煮大多用一次性杯碗来盛,拿竹签挑着吃。有些夜店,还主打卤煮的招牌,每晚都能吸引不少外来打工者当夜宵吃。 旅游 景点上那些打着北京名吃招牌的卤煮摊前的吃相,让人望而生畏。而对那些忌讳食用动物内脏的人来说,看一看卤煮大锅里咕嘟咕嘟翻动的猪肠、猪肺,难免增加些恐惧。再闻一闻空气中漂浮的动物脏器的腥燥味,就已经反胃作呕了。
有老北京人说,卤煮原是清朝宫廷 美食 ,是由来自苏州的大厨带到皇城的“苏造肉”演化而来。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卤煮有着这么大的来头和这么高的身价。考察其源头,原来是旧 社会 吃不起肉的穷人,把富人家丢弃或便宜售卖的猪下水拿来做食材,清洗干净后,再用各种佐料盖住大小肠、肝肚肺的脏气,煮出诱人的滋味。卤煮的做法也许与皇族权贵享用的“苏造肉”区别不大,但猪杂碎毕竟是上不了台面的东西,皇帝老子吃腻了山珍海味,也未必瞧得上这猪肠猪肺。如果这些“穷人的吃食”也算宫廷 美食 的话,那么北京还有什么不能和皇家传闻攀上关系?
这个一般人享受不了的美味,究竟有着怎样的诱惑力,让它成了北京着名的地方传统小吃和网红 美食 ?带着好奇,疫情缓解过后,我们寻踪觅迹,来到前门外的门框胡同。北京吃饭的地儿遍布全城,大致分为四类:现代酒店、老宅大院、街头饭铺和胡同小吃。如要吃到正宗的北京风味,找到老北京的口味感觉,那还是离不开北京胡同。太靠近商圈的,大都商业味浓重,与一般街头饭铺没有多大差别。想品尝地道的老北京卤煮风味,必须深入到胡同里面去。这是北京的朋友一再提醒的经验。果不其然,一钻进胡同,卤煮的气味就扑鼻而来。
南城是北京百年卤煮的发源地,而紧邻前门和大栅栏商业区的门框胡同,则是继承了南城卤煮衣钵最多的区域。这里游客集中,卤煮也集中,几乎稍微有点名气的都在这里设有门店。从廊房二条往东向南就是门框胡同,窄小的巷子里,竟有多家卤煮店,不少挂着“门框卤煮”的招牌。也许我们去的时候正逢饭时,每家卤煮店里都座无虚席,煞是热闹。有的还排队等候,也有不少吃完后再要一份外带,看来这里的卤煮生意的确不错。而且这里最靠近老北京人的生活,胡同里外都为家的北京大爷,穿着大裤衩,腆着大肚皮,摇把大蒲扇,里巷细民,犹遗古风。
我们在一家叫做“老六门框百年卤煮”的门面前略一驻足,就见店主操一口浓重的京片子招呼我们:“来啦,您哪,里面坐!”其他店口的服务员大多是普通话或京外口音,这里一听就能感觉到是在老北京。里面的食客也很配合,吃完就走,给我们腾出了地方。这是个两间房的门面,除了那口冒着热气的卤煮大锅和操作台外,只有六张小的长方形餐桌,每桌最多两三个人。但来吃卤煮的络绎不绝,空闲的餐桌马上就会有人占下来。店铺一侧门上张贴着“不好吃不要钱”的红底黑字,就冲着店家敢打出这样的标语,我们也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这家。
店主老六显然是个爽快人,从我们进门,就没见他闲下来,手忙嘴也忙。他向我们这些外地食客轮番介绍老北京卤煮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毫不遮掩地说,北京卤煮起源于“半部南城史”的南横街,他家就是从南横街搬过来的,正宗的南城卤煮手艺也就带了过来。门框胡同所在的大栅栏地区 历史 上屡遭火灾,只有门框胡同幸免于难,所以做生意的人便陆续往这里聚集,当然也少不了卖卤煮的。在大多数卤煮店都已承包给外地人的情况下,这家卤煮店才是真正的老北京人开的老北京卤煮店。他自己说,前门这一带几十家卤煮店,就他一个是既当老板又下厨的老北京人。
老六告诉我们,好的卤煮贵在食材的清理。买来的新鲜的猪下水必须用心清洗,这是最麻烦的,也特别费劲。既需要用黄酒、盐、醋反复抓洗,清理干净,更需要剔除猪肠子里面的肥油,只保留小肠的肌肉部分。肺叶子也要反复灌水、按压。处理完后还要汆水,汆出血水杂物,再用传统的烹饪技法加各种佐料,一起小火慢炖,这样做出来的卤煮才能将人们眼里的“脏食”变成美味。老六还说,一碗卤煮好不好,只看卖相就知道。老汤的颜色要重,味道要鲜,但不能发浑,不能过咸。肠煮在大锅里小火沸腾,吃在嘴里不能软烂,要有嚼头。肺要松软不能有异味。再加大蒜、辣油、香菜,一碗浑厚的卤煮才能体现出南城地道的卤煮文化。南城卤煮有名,全在卤和煮的功夫,依靠小火老汤还原食物的本真,而不只用盐来提味或用其他调料去遮盖猪肠猪肺的邪味。
老六特别提醒说,当前百年卤煮一大堆,假的卤煮满天飞,真的卤煮没几个,谁不长眼谁后悔。我们对卤煮接触得少,谁家正宗、谁家仿冒实难深究。但看一碗碗冒着香气的卤煮火烧,却让我们感到这一家比较实在。较少言语的掌勺人是位女性,看样子像是老六的家人。她熟练地操起菜刀,将从沸腾的铁锅里捞起的肠子切下一截,再剁成均匀的小块,放进碗里。另外夹起一个浸在锅里的火烧和一块长方形油炸豆腐,利索地切成长条或三角形,浇上一勺浓汤,撒上一些辅料,一碗滚烫的卤煮就端到我们的面前。光有猪肠猪肺的叫卤煮,加了火烧、豆腐的称作卤煮火烧。论价格,也算实在,一个黑瓷大碗卤煮火烧,只要30元,汤汁不够还可再加。一碗卤煮火烧,透露着老北京人的豁达、包容和大气。原本不起眼的卤煮,能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红火,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
说实话,我平时不大喜欢肥腻感,对吃猪内脏不那么感兴趣。有一年,在北京一家老字号吃炒肝,那浓重的猪肠猪肝的秽气味,差点让我把喝到嘴里的吐出来。我这次只是为了体验卤煮的味道,也没打算将一碗卤煮吃光喝净,所以根本没去在意碗里的东西是多是少。虽如此,看到满满一大碗猪肠、猪肺和吸足了汤汁的戗面火烧、油炸豆腐,我还是很担心能否全部吃下。不曾想,竟然一丝邪味都没有,只是几口,就让我喜不自禁,大口大口吃了起来。猪小肠肌肉纹理清晰可见,几乎见不到一点肥油,嚼起来酥软不腻。肺头软糯,肺软骨嘎嘣脆。吃一块卤肠,咬一口卤肺,再嚼一口火烧或豆腐,几种迥异的口感交替转换,居然让人忘掉了这是碗猪内脏。孔子曾有“色恶不食”“割不正不食”之说,那是他生活的年代没有卤煮。再说,孔子是圣人,老百姓自然难以用圣人的标准约束自己,也自然难以错过这诱人的美味。这不,一大碗连稀带干、主食加副食的卤煮,像我这种小饭量的根本吃不了。尤其那碗味道厚重、咸淡适宜的老汤,更是眼馋肚子饱,最后也只能留在碗里,实在喝不下去。这碗胜似饕餮大餐的卤煮火烧下肚,打个饱嗝,齿颊间泛上来的滋味难以形容。按我们鲁南话来说,这碗饭压饿,真管事!
低俗食材烹饪出的高级感,打破了我对动物内脏食物的理解。南城卤煮的土着滋味,也让我对这贴近平民的诱惑力有了新的认识。北京人大概喜欢猪牛内脏的特殊味道,卤煮、炒肝、爆肚等也都是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离不了的动物内脏 美食 ,不仅是平民百姓的最爱,许多权贵名人也都好这一口。“老六门框百年卤煮”小店的墙上,就挂满了不少食客与老六的合影照片,其中有几位就是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充满地道北京人底蕴的南城卤煮,将个猪下货做成了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高等美味,不仅成了老北京不可言喻的标志性 美食 ,也代表了老京城人的思念,承载着他们儿时的记忆。京城帝都的人,最会把世俗与诗意联系在一起,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哪怕单靠嘴巴去咀嚼,也最能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尽情享受乐趣的生活。如此来看,北京人爱卤煮,何尝不是对于旧日子的怀念和对新生活的品味?
带着唇齿间的富足和馨香离开门框胡同,满脑子居然都是卤煮。我真担心馋上这口,过不了几天,还得专门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