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胡同里的出过哪些文学大佬
民国期间的北京胡同里可谓是藏龙卧虎,在这里有许多文学界的大佬。凌叔华、沈从文、老舍、茅盾等人都在北京胡同里生活过。
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着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也是住过北京胡同的。茅盾出生于1896年,是浙江嘉兴人,后来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就在商务印书馆工作。1974年后茅盾在北京居住的地方是在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后元恩寺胡同13号,一直到茅盾病逝后,这个四合院被命名为茅盾故居,现在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住在胡同的北京人都是皇亲国戚吗
肯定不是啊,现在哪有那么多的皇亲国戚了,这只不过是一种形容罢了。
因为北京房价太高,外地新涌入的人都住到八九环郊区去了,能在五环以内的老胡同住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祖辈生活在这里的老北京人了。
多多少少的祖辈上有当点官的,和皇亲国戚沾点边的,就被夸大了。所以才流传出了这种说法。
要真是皇亲国戚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而已,况且大部分也不会继续住在这儿了,而是改名叫XX故居而被保护起来了,其实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而已。
3.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胡同的居民形成了怎么样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
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1,北京城四方四正。
2,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命名奇特。
3,胡同的宽窄不同。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生活习惯:
1,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2,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3,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4,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4. 住北京平房大杂院的一般是什么人
这要看北京的历史了 1949年以前北京基本是四合院居多 住的都是老北京 那些人比较有特点
1949年以后北京的胡同塞满了移民 大杂院居民一般是外地移民和老北京破落户的后代
这些人属于低收入者 至于素质什么的 大部分还都可以 但是少数人也就那么回事了 呵呵
5. 为什么住在胡同的北京人都是亿万富翁吗
其实住在北京胡同里面的人并不是什么亿万富翁,只有那些真正住北京四合院,并且这个四合院属于他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亿万富翁,北京胡同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很多普通老百姓也住在北京胡同当中。
但是北京的四合院可是赫赫有名的,一间普通的四合院,只要稍微建的精巧一点,基本上都能卖到几千万甚至上亿,而这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亲国戚。北京胡同里的房子之所以卖那么贵,是因为北京寸土寸金,毕竟是首都,房价贵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你想在北京找一个大点的四合院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那些有名的四合院都是早年间王子王爷,贝勒爷和阿哥们留下来的,在经过了时间的推移之后,这些四合院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所继承,所以这些四合院才特别值钱。
6. 北京胡同里有哪些名人故居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齐白石后人居于此,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
地址: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7. 北京市建学胡同住的都是什么人
单位的老职工。建学胡同新楼都是一个单位的老职工,邻里关系和睦。北京市建学胡同住的都是单位的老职工人员。北京,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大城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世界着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8. 现在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都是什么人
现在住在北京四合院里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多是以前的老北京人。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使得一些过去王公贵族住的四合院得到了保护,但紧跟而来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四合院的保护又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
1、在院内构筑西式建筑,如后圆恩寺胡同7号,西部是四合院,东部是花园,中部是一座西式楼房。
2、构筑西式宅门。这样的宅门不乏其例,但是在传统的屋宇门外部又兴建了一座西洋门。
3、外檐与内檐装修受西方影响,把室内的纸顶改为抹灰顶,砖地改为木板地,窗户改为外推式;安装电灯、暖气、自来水、卫生设备;把倒座房的某一间改为汽车房等等。
(8)老北京胡同住的都是什么人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居住布局:
一、中轴布局。正房与倒座位于中轴线上。正房是全宅的主体,进深、面宽、架高与内外檐的装修规格在全宅居于首位。正房的列柱是双数,房间是单数,从而保证明间的房门在中轴线上。正房一般是三间。正房两侧有时构筑耳房。耳房的高度低于正房。正房与耳房的总长决定了四合院的宽度。
二、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正房与倒座南北相望,两厢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外侧。正房两侧如果设有耳房,那么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尺度。
三、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不在山墙也不在后檐墙开设门窗,门窗均向院内开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四合院
9. 北京这条胡同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名人辈出,最有名的是位民族英雄
北京胡同据不完全统计高达七千多条,不过现在随着现代化建设慢慢减少,但是曾经的过往您还是可以从胡同的遗迹看到的。每条胡同都承载了很多北京的回忆,这些胡同见证了历史的衍变,同时也见证了岁月的磨洗,那些胡同里的人有名人,也有百姓,有名载史册的,也有籍籍无名的,但是无论是谁都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名人呢,比如说纪晓岚,比如说鲁迅,比如说矛盾先生,这些人的故居至今还在胡同遗址中。
不过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有一些胡同名称就是以人物命名的,比如砂锅刘胡同,比如孟端胡同,这些人往往并不是名人,而是一些平凡的有些手艺的人。这倒是很有趣,因为很多时候,街道的命名都是根据名人来命名的。北京的胡同倒是有些不同。
今天呢,我们讲述的这条胡同,可谓是名家辈出,不但有着名的画家,还有我国着名的民族英雄,您能猜到是哪条胡同如此传奇吗?好了,不卖关子了,我讲述的就是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史家胡同,一条传奇的老胡同了。
史家胡同三号院,一代名将史可法的故居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是一条历史悠久而且名人扎堆的胡同。这条胡同的故事很多,名人轶事有一大堆。
今天就挑一些比较传奇的故事给大家讲讲,希望在故事中感触史家胡同的过往吧。
史家胡同最有名的,就是三号院曾经出了一位大人物,明末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干隆爷曾经这样评价史可法:史可法节秉清刚,心存干济,危颠难救,正直不回。而且在历史上,关于史可法这位人物,评价都非常高。
那么史可法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世人都为其称赞呢?史可法作为明朝重臣,当北京被清军攻陷后,他拥立福王,协调各镇将领,继续抗击清军。不过福王是一位昏君,其实当初史可法本是想拥护 朱常淓的,但是马世英等人的阻拦无奈拥立福王。
虽然福王不争气,但是史可法依旧用尽全力维系南明朝廷,抗击清军。南明朝廷本来就苟延残喘,但内部关系复杂,斗争激烈,史可法就算有心杀敌,也是无力回天了。最终史可法在守卫扬州时宁死不降,壮烈殉国。
史可法可贵的是其严于律己,乱世中不丧失民族气节,史家胡同也是因史可法的祠堂而着称的。
史家胡同是引子,胡同文化应该让更多人去关注
史家胡同除了史可法这位民族英雄以外,比如画家凌淑华还有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都是在史家胡同居住过。还有北京人艺的宿舍也在史家胡同,很多老艺术家也曾在此居住。
这条充满故事的胡同不光有名人故事,还有浓浓的文化气息。希望我通过此文能让更多的后人对史家胡同有一个勾起回忆的窗口,让大家多回忆那些有故事的北京胡同。
10. 北京草厂胡同住的什么人
北京草厂胡同住的是本地人。
作为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前门草厂地区是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也是北京南城市井文化的代表。因这里还保留着带有浓郁老北京风情的胡同和四合院,所以吸引了许多影视剧组来取景,俨然成为一个城市中心的“影视基地”。
胡同里骑着“二八”自行车、穿着很“过时”的人们,胡同两侧墙上很具时代特色的标语,蹦蹦跳跳前行的小姑娘,昨天下午的草厂二条胡同,让人恍惚间回到了过去的年代。不过,这只是一个表述老北京人生活的电视剧的拍摄现场。选择在这里拍摄,是因为这样原汁原味的老胡同契合剧情。
“经常有剧组来拍片,特别是近两年。”胡同里的居民蔺先生表示,很多胡同都拆迁,被修缮的也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沧桑感,但这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胡同却保持着很好的原貌。记者注意到,胡同两旁斑驳的门、门前两侧的石墩、石墩上刻着的图案,都保全得相对完好。胡同里一些有老北京特色的民居也经常被剧组“借用”。
在草厂二条17号居住的张女士介绍,家里的四合院有100多年了,不管是房屋还是屋内其他设施,基本上没有过改动。前几年原本想维修一下,但是许多影视剧组都来家里“取景”,表示看中的就是这种古朴和原汁原味,拍起来比较真实,现在他们干脆不修缮了。
不只张女士家,胡同里许多人家都来过剧组,这里几乎成为了一个“影视基地”,有时居民们还会客串一下临时演员。“我那次就准备当临时演员,但当时我留着卷发,那个年代没有人烫发。”张女士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