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四合院多建在哪里
北京四合院多建筑2环内,在以前四合院是有钱人家住的地方,那时候靠皇宫比较近都是些达官贵人住的。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小者,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
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作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扩展质料:
院门,是四合院的主要入口,北京人习惯叫它“街门”。在世间一切都急剧变化的今天,已很难以这些街门来判断院主人的等级了。流连于绿树掩映中的街巷,那众多的旧式街门已经成为无声的历史,默默中带给你无边的联想和启迪,就像一位世纪老人,用颤抖的声音向你诉说着早年的故事。
在北京那众多的院门中,大致可以分出这样两类,即屋宇式门和随墙式门。前者有门洞,门占一间屋;后者没门洞,只在墙上开门。细说起来,屋宇式大门又分成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如意门等;随墙门有小门楼、车门等。
咱先说这王府大门。以往对住宅的称谓,《大清会典》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至于那些不是凤子龙孙的达官显贵,尽管有封爵,或有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头衔,他们的住所也不能称“府”,只能称“宅”或“第”。在产权上,“府”和“王府”都是皇产,一旦撤掉爵位,就要相应地撤府,以备将来再分他人,“宅第”则一般都是私产。
参考资料:四合院-网络
B. 北京四合院建筑特点
1、中轴布局,正房与倒座位于中轴线上。正房是全宅的主体,进深、面宽、架高与内外檐的装修规格在全宅居于首位。
正房的列柱是双数,房间是单数,从而保证明间的房门在中轴线上。正房一般是三间。正房两侧有时构筑耳房。耳房的高度低于正房。正房与耳房的总长决定了四合院的宽度。
2、正房、倒座、两厢都是单层建筑,而且各自独立,互不相连,正房与倒座南北相望,两厢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外侧。正房两侧如果设有耳房,那么耳房的面阔与厢房的进深保持在同一尺度。如果正房的后面还有房屋,那么东面的耳房则作为通道。
这一点是四合院与合院的根本区别。合院的房屋是相互连接的。比如,陕西歧山风雏村西周宫殿遗址,今天浙江绍兴的台门,西南地区的一颗印式住宅,四面的房子都相互衔接。
3、正房、倒座、厢房通常采取山墙到顶的硬山样式。不在山墙也不在后檐墙开设门窗,门窗均向院内开辟。
4、宅门位于宅院的东南或者西北位置,是北京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部,则宅门位于东南角;如果宅院坐落在胡同的南部,则宅门位于西北的位置。
宅门有屋宇门与墙垣门两种形式。讲究的四合院使用屋宇门。这种宅门又可以细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与如意门四种。
在封建社会,只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可以使用广亮大门与金柱大门。百姓只能使用蛮子门、如意门与墙垣门。墙垣门的常见形式是清水脊小门楼。
5、北京的四合院在整体上,南北长,东西短,但是四合院内部的庭院与山西或者陕西窄院中的庭院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在庭院的长宽比例上,北京四合院是11,陕西窄院是21,陕西窄院是31,随着西北地域的转移,长宽的比例愈来愈悬殊。
这就意味着,北京四合院的庭院基本是正方形,无论是山西还是陕西,庭院则是长方形的,建筑虽然也是一正两厢,但是东西厢房相互靠拢,把正房部分或者大部分遮住。
(2)北京人的房子如何建扩展阅读:
北京四合院的设计原理:
北京的四合院是历史产物,其中,既有人文精神,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则与我国古代的井田制有关。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人知道,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通俗地说,是将一块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田地划为九个等份,每份一百亩。
中间是领主的田地,用当时的表述是公田,其余的八份分给八户农民,每份也是一百亩。农民在种田的时候,先种公田,之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土地。
按照井田制的思想与规划原则,产生了王城理念,简单地讲是将王城规划为九个等份,宫城居中而立,其余八份规划为里坊与市场。
这一筑城理念,或者说井田制的思想也影响到北京的四合院设计。我们试以一座基本形状的四合院为例进行分析:
一、正房三间,耳房两间,基本在一条经线上。正房的前檐为一条经线,耳房缀于北房东西两侧,其前檐略后于正房的前檐。
二、东厢房两间,西厢房两间。东西厢房的前檐位于正房墀头墙的两侧,其跨度与耳房的面阔相等。东西厢房的前檐位于两条纬线之上。
三、倒座三间。倒座的东侧是宅门。倒座的前檐与宅门的后檐可以看作另一条经线。
四、正房、东西厢房与倒座的后檐墙,恰好形成院子的四界。
五、东、西厢房的前檐是两条经线,北房与倒座的前檐是两条纬线,经纬相交恰好把院子画出九份;四周是房屋,中间是庭院。
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依据这个原则设计的,与井田制对土地的规划完全一致。这一筑屋的原则被后世附会为九宫格。
从建筑学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北京的纬度较高,房屋坐北朝南,易于采暖通风,故而正房要建在庭院北部。
冬季的北京是寒冷的,为了最大限度吸收阳光,避免两厢与倒座的阴影遮住正房,庭院设计为正方形是科学的。
与宫廷、衙署、会馆、寺庙不同,四合院不是公众聚会的场所,而是私人住宅,要求隐蔽性,因此它的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而是开辟在东南位置,则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居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