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安门内大街属于哪个区
地安门内大街属于西城区。
地安门内大街属于西城区。
2. 请问北京不是天安门吗为什么<one night in北京里>是地安门呢
地安门也有这个地方在北二环。
北京地安门位于西城区东部。在北京旧城中轴线北部,元大都皇城北门厚红门(元代皇城城门俗称红门)之北。为明、清皇城北门。永乐十五年(1417)营建北京城时重建皇城,在元大都皇城基础上将南、北、东3面城墙稍向外移,北门称北安门,有沿袭元代名称称厚载门,俗称后门。门内大道两侧有内官监、尚衣监等官署及安乐堂(官员及太监看病取药之处)等建筑。
3. 北京地安门在哪个区
地安门内(外)大街是东城区、西城区的分界线,地安门内(外)大街以东是东城区,地安门内(外)大街以西是西城区。原有的地安门早已经拆除了。
4. 地安门的介绍
地安门,俗称后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明清皇城北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景山以北,鼓楼以南。1954年拆除。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5. 天安门的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还有地安门
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再次被毁。次年再次重修承天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在原址废墟上大规模改建,并更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康熙年间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
地安门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5)北京地安门在哪里扩展阅读:
天安门
坐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隔长安街相望,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以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特殊的政治地位为世人所瞩目。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
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地安门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中华民国期间,为便利交通,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的皇城墙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54年底至1955年2月,以整治道路交通为由拆除地安门及雁翅楼。
1955年,有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存有质疑,有关部门遂将地安门拆除所得的门窗、柱子、过梁、柁、檩等构件编号造册,连同砖石及琉璃瓦等构件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内北侧原样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但是后来因为天坛内发生火灾,堆放的地安门及雁翅楼木质建筑构件全部被烧毁,复建地安门和雁翅楼的计划遂终止实施。拆除所得的建筑材料后来用于修建天坛北门。
2004年,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灿炽正式向北京市政协提出了关于复建地安门的提案。2005年,多位文史学家提议复建地安门及雁翅楼。
2011年,北京市文物局启动中轴线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地安门雁翅楼,但没有动工。2012年,北京市启动“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恢复工程”,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是其中的一项。
2013年5月16日,地安门雁翅楼复建工程启动。2014年8月,地安门雁翅楼主体工程已完工,拟于同年“十一”前完工。
6. 北京地安门外大街属于几环
北京地安门外大街属于内环,属于市中心位置。
地安门外大街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
地安门外大街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东北部的一条大街。因位于北京皇城地安门外而得名。
地安门外大街北起鼓楼,与鼓楼西大街、鼓楼东大街衔接,南至地安门,与地安门西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内大街衔接。地安门外大街,旧时分为两段,以万宁桥(后门桥)为界。以北至鼓楼,明朝称“鼓楼下大街”,因在鼓楼之下而得名;清朝光绪《顺天府志》称“鼓楼大街”。以南,清朝称“地安门大街”(自万宁桥至景山后街,包括今地安门外大街南段以及今地安门内大街)。中华民国初年未变。后改以地安门为界,地安门以北称“地安门大街”,以南称“地安门内大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地安门以北称“地安门外大街”,与地安门内大街相对。地安门外大街西侧自南向北分别同帽局胡同、扬俭胡同、白米斜街、马良胡同、前海南沿、义溜胡同、万年胡同、烟袋斜街相交,东侧自南向北分别同岔子胡同(已毁)、拐棒胡同(已不通)、帽儿胡同、方砖厂胡同相交。大街上有许多古迹,如万宁桥、为宝书局(现为新华书店地安门店)、旧式铺面房(现为瑞蚨祥地安门店)等等。万宁桥下,有玉河流过该大街。
7. 地安门是什么地方
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地安门位于皇城北垣正中,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庆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为砖木结构之宫门式建筑,面阔七间,中明间及两次间为通道,明间宽7米,两次间各宽5.4米,四梢间各宽4.8米,总面阔38米,通高11.8米,进深12.5米。正中设朱红大门三门,左右各两梢间为值房。地安门内左右两侧各有燕翅楼一座,为二层楼,原为内务府满、蒙、汉上三旗公署。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
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常言道:水火无情。历史上,皇城四门都曾遭受过火魔的袭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明天顺元年(1457年)七月丙寅,承天门遭受雷击起火被毁,后来重建。祟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放火焚宫,承天门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并改名为天安门,寓意天赐平安。太监曹吉祥及其从子曹钦谋反,放火烧东安门。东安门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次年重建。1912年2月27日,袁世凯策动兵变,放火焚东安门。西安门1950年12月1日因用火不慎发生火灾被毁。
《大清高宗皇帝实录》卷一一五四载:干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谕“地安门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门甚近,该步营兵丁尚能保护地安门外,甚属勇往。着施恩所有保护地安门人等,每人给银二两,以示鼓励。”这项记录表明:干隆皇帝是重视对地安门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表明,地安门在历史上曾险些被火焚,幸被救护而未殃及。
据文献记载,地安门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因为是皇城的北门,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视时大多要出地安门,亲祭地坛诸神时也出地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1924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时,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早年,地安门内设置有许多为皇家服务的衙门,诸如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酒醋局、织染局、针工局、巾帽局、火药局、司苑局,还有钟鼓司、供用库、蜡库、帘子库、兵器库、皮房、纸房、安乐堂等。
北京皇城大体是一个方形的城垣,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2790米,围绕皇城转一圈儿,十八里有余。明《武宗实录》曾有记载,皇城之外设有72座岗亭,每个岗亭驻守10名官兵,共720名官兵,专门负责环城保卫,尤其是夜间巡逻,每天从起更时开始,便由这批官兵分批编组摇着铜铃、带着腰牌,沿着皇城根巡逻。从长安右门到地安门是巡城的一半。地安门外有18座红铺,驻守有180名官兵,可见警卫制度之严。地安门往昔为禁地,普通百姓是不得随便出入的。清朝推崇古制前朝后市,地安门商贸活动比较活跃,市场繁荣。但是,皇城之内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汉官大臣是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的。早年,地安门外竖有一通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如果有谁跃马扬鞭而过,则被视为欺君之罪。因此,假如把地安门内的皇家世界比喻为天上,那么,地安门外的什刹海一带就是人间俗世了。
8. 北京地安门是什么地方
是皇城的北门。
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北京城门分为内城九门,外城七门,皇城四门,皇城其他三门,宫城四门,现代城门等。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的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现属于西城区。
内九外七皇城四中“内九”指的是内城上的九座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是东城墙上的东直门、朝阳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西城墙上有阜成门、西直门;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和安定门。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征。
(8)北京地安门在哪里扩展阅读:
地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门为地安门。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整体建筑为宫门式砖木结构,面阔七间,中央三间为通道,左右各两间作为值房,其规制与西安门完全相同。
地安门为传统商业街区,地安门外大街自元代起即为着名的商业街,今有马凯餐厅、地安门百货商场、地安门电器商场、地安门药店、地安门新华书、地安门副食商场、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合义斋等各种店铺数十家。有火德真君庙、旧式铺面房、后门桥、广福观(山门)等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9. 地安门为什么是北城市井繁荣的起点
北京地安门位于西城区东部。在北京旧城中轴线北部,元大都皇城北门厚红门(元代皇城城门俗称红门)之北。是明、清时期的皇城北门。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营建北京城时重建的皇城,在元大都基础上将南、北、东三面城墙稍向外移,北门称北安门,又沿袭元代名称称厚载门,俗称后门。门内大道两侧有内官监、尚衣监等官署及安乐堂(官员及太监看病取药之处)等建筑。
清代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建制。清顺治元年(1644)改称地安门,与皇城南边的天安门南北对应。门内大道两侧有米粮库、油漆作、花炮作等机构。
为便利交通,1913、1923年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相继被拆除。50年代地安门也被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区。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地安门为传统商业街区,自元代起地安门外大街就是着名的商业街,如今有马凯餐厅、地安门百货商场、地安门电器商场、地安门药店、地安门新华书、地安门副食商场、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合义斋等各种店铺数十家。也有火德真君庙、旧式铺面房、后门桥、广福观(山门)等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10. 北京地安门的故事
地安门的故事:
溥仪出地安门回到醇王府:
1、地安门在百姓口中还有个俗称:“后门”,与正阳门的俗称“前门”相对应。
2、朱家溍撰文说:“地安门俗称后门,因而(万宁)桥也就随着叫作‘后门桥’,这座桥和正阳门五牌楼下的正阳桥、天安门前金水桥、太和门前内金水桥,是同在中轴线上最北的一座大石桥。我
少年时还看见这座桥完整的白玉石雕栏,东西两面桥墩上石雕形状的水兽,伏在闸口俯视着桥下从西往东流的水。”其实,细究之,这个后门看似与前门相对,其实也不尽然。
3、因为地安门的重要,京城百姓常常将地安门挂在嘴边。说话聊天,出不去三句半,话题准又绕到地安门来。当年京城百姓都清楚,只要地安门的中门大开,就有可能是皇上要出行。于是,不少百
姓们常聚集在地安门周边,为的是目睹皇上的尊容,以求沾点“仙气”。宣统年间,末代皇帝溥仪年轻好动,整天在宫里憋得难受,便买了辆汽车,有空就带着妻妾、内务府大臣、护军统领等到颐
和园、香山等处游玩闲逛。后来,清朝灭亡,溥仪还住在紫禁城。溥仪出城时,北洋政府的军警机关接到命令后,就立即在地安门周边布好警戒,并在溥仪必经之路(当时称“御路”),清水泼街,黄土垫道,恭候溥仪出城。
4、1924年11月,冯玉祥将军的部下、时任京畿卫戍总司令的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走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出地安门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亲王府(后海北沿),只是此次出地安门少了皇帝的威严,但也不是传说的那么“狼狈”。
5、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这时,冯军方面已给我准备好汽车。第一辆坐的是鹿钟麟,我坐了第二辆,婉容和文绣坐的是第三辆,张壁则是坐上第四辆,绍英等人则坐了第五辆。
6、于是就“浩浩荡荡”地到了我父亲(载沣)所住的地方——德胜门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的‘醇亲王府’”。地安门是出入紫禁城的必经之路,此时溥仪坐在车内,想必是感慨万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7、当年明朝时,皇城内除去紫禁城、西苑太液池,其余的地方仅内官署和二十四衙门就把皇城填满了。所以,一般人等是不可能在皇城内安居的。清朝时,皇城之内仍为皇上宸居,诸王在内居住,
汉官大臣更是禁止在皇城以内居住。所以,地安门外才是人间俗世。皇亲国戚也大多住在什刹海周边安营扎寨,地安门自然成为通往紫禁城的交通要道。
(10)北京地安门在哪里扩展阅读:
地安门历史沿革:
1、公元1420年,地安门于明永乐十八年始建。
2、公元1503年,弘治十六年二月重修。
3、公元1571年,隆庆五年七月修葺。
4、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
5、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
6、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为便利交通,分别于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
7、19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
8、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
9、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
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
10、2010年,将近50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