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氏家族共分几支我想知道我是属于哪一支
陈姓源于周初封在陈国的舜帝后裔胡公满。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回 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 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 民有陈氏。
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3]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2. 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源流一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姓起源及其家族历史变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 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着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日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日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日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日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日氏于号;二日氏于谥;三日氏于爵;四日氏于国;五日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
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着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 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 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吴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吴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吴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 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吴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吴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 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吴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 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吴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炼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 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日 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 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日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 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 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 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 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 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 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着名的制陶专 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
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
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淫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日"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 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 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 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 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粉》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粉树,粉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 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 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八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代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
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麓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 圉,圉立为陈文公。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佗而扶 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 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 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治公。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澹公。
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满建国到陈国被灭,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八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 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 遍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
3.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百家姓福建连江陈姓来源
史书记载是在连江县浦口镇中麻村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
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
清干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
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
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
福怒,拔剑逐先生。
先生逃入响山洞”。
可见,在汉代,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
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据统计,已知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福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
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
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有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历史上几次北方移民南迁中,以唐朝南迁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
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进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
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
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上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
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理,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
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于八闽大地。
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从晋至清,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广东入闽各一支。
晋朝
(420-589)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县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
(420-589)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铺(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霞浦(时为温麻县),遂定居霞浦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福建。
隋朝
(581-618)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区霍童镇凤洋。
◎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朝
(618-907)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
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
陈政逝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开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
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协,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
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
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
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
他有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
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川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纩,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
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天佑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佑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佑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入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陈崇文,李唐上舍太学生,唐时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陈伯伦,唐末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
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陈肇泰,唐末从王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陈栗,唐使相,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陈高昌,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随王审知入闽。
◎陈九,原籍光州固始县东涤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祖源不清的陈潼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南院陈邕八世孙陈图,于梁开平二年(908)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陈杰,唐末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陈臣,唐进士,广州太守。
唐末从浙江入闽。
◎陈略(小二公)乃陈霸先第十代孙,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五代十国
(907-960)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五代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光州固始人,五代时避地入泉。
宋朝
(960-1279)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后,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守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世)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于唐开元十九年(731)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
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
宋嘉佑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
皇上以义门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
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县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开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佑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陈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
◎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
至宋绍兴年间(1131-1162),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县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1268-1278),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于宋景炎元年(1276)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连江龙津拱头。
◎陈政泰为宋代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陈煜(素轩),宋末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陈千户,名失考,原籍河南,衍阳头察阳。
元朝
(1271-1368)
◎陈以祥,系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人,元至元元年(1335)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陈汝荣于元朝时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定居泰宁城关。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朝
(1368-1644)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端口,定居永福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安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朝洪武初年,陈学祖永乐二年(1404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明初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埯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陈奎,山东衮州金乡县人,于明正统六年(1441)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陈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管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迁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陈尧五、尧十于明嘉靖庚子(1561)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朝
(1644-1911)
◎清干隆年间(1736-1795),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广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南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
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
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
江西铁板桥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福建陈氏入闽支系繁多,不管你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
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
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福建陈氏,一个有着430多万大家族中,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
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
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4. 陈氏现在大约有多少人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总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
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全国人口的4.53%数量在5707万人左右。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本省总人口的10.52%;其次为四川(含重庆)、福建,二省陈姓人口合计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8.3%。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地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5. 陈姓家谱的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其它堂号:
①郡望堂号:颖川、东海、庐江、汝南、河南、冯翊、下邳、武当、京兆、广陵、新安。
②自立堂号:尚义、建业、映山、忠节、延庆、余庆、报本、星聚、三义、树本、燕贻、官梅、笃庆、光裕、崇义、崇本、世德、衍庆、敦睦、敦和、叙伦、地心、重华、仁耻、毓庆、世德、敦厚、奉先、聚原、传义、三和、培德、三相、义门、道荣、惇庸、双桂、徽五、绍德、怀忠、聚星、渑武、华山、四星(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湖南𡿨七都一甲〉。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陈氏字辈:十六世以下
六修宗谱续订:为德必昌.尚志有方.克家法祖.锡汝善良。
七修宗谱续订:金章玉简.麟凤征祥.丰功伟业.积厚流光。
八修宗谱续订:仁里义庄.泽远绵长.学优显耀.勋炳朝阳。
湖北省广水市义门陈氏字辈:道可光家,昌延奉兆,义乃绍祖,庆启鸿文
云南省镇雄县黑树镇陈氏(迁徙自贵州毕节)二十代字辈:泰玉元业,应世学思,克继祖善,石登有必,朝显庭焕
安徽庐江县岳庙陈庄陈姓字辈:光国启家,崇先玉后,福德满仓。
湖南衡东龙头陈氏:始迁祖永祥公,字文选,行端一郎,号心田,元至正18年(1358)由茶陵马首迁衡山龙头老屋湾(今衡东龙头)。生子三:希文、天文、志文(无传)。希文二子:必富、必公,必富三子:长聪移居石枧,次谅住老屋,三海迁桂山;必公子善移居新屋。天文二子:长必敬住江边,次必让住潭泊。聪、谅、海、善、敬、让为龙头陈氏六大房。至2001年,共12251人。班行同衡东草市陈氏。(注:永祥公是叔达公第六十六世孙。) 班行:肇开虞封,传衍恢崇,起家有则,远守益恭,兴贤任重,志在作忠,绩高增尚,本立原逢,全敦善信,光振衡峰。
湖南岳阳剪刀池陈姓老字行派语: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续修字行: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安徽枞阳县白湖乡观音阁地区(现在被改称公塥街道)”楼坊陈氏宗谱“陈氏字行:
荣华富贵 长发其祥
克昌厥后 兰桂芬芳
家传孝友 世守忠良
文章诗礼 迪惟前光
仁义道德 金玉满堂
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到”孝“,后面没有续谱。
安徽怀宁陈氏字行: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陈姓字行: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肥东县陈兴村陈字行(源于江苏江宁句容枣树巷):永金学天,宏士敏德,玉(裕)厚光先,铎兴缘聚,世泽昌(长)延。
安徽霍邱临淮陈字行:仁义道德华,忠孝传家帮。
湖南湘潭陈氏派语:树本在德,作士维良,福应天锡,忠孝传芳,家声大掁,世代有光,先基克绍,长衍其祥。
湖南沅江陈氏老派语:参赞国有人,朝正玉生春,绍述鸿先业,贤良耀楚珍。续修派语:守善家声古,贻谋祖泽长,功修惟孝友,显达本文章。
湖南益阳义门陈氏派语:大启公应洪,文明献高宗,辉煌光世泽,安定乐时雍。新派语:德义基原厚,贤能代永昌,传家敦孝友,相国作忠良。
湖南浏阳陈氏旧派:千万仲富贵,朝汉友再成,国兴生应旺,永远乐清平。新派:国泰民安世,宗风惠泽长,光辉瞻耀远,道济庆明良,理学开名士,诗书振家纲,心传经训显,启裕代隆昌。
湖南绥宁陈氏旧派:俊秀仁功定 昌传汉宝进 建志文钱思 兴玄镜宗祖 万元再通光 。雍正11年(1733年)重修新派:乾道成阳 坤仪生阴 含弘广泰 品物咸亨 一本端立 千枝秀英 卜年永世 复见天心。
浙江衢州义门陈氏派语:原仲立世茂人天,继令履顺余泽先,云腾锦日如定保,凤舞龙飞祝万年。
浙江苍南浃底园陈氏字辈 :朝志、敬绍先德、忠孝家传。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山东省诸城市马庄镇鞠家庄子村,改革开放前期是诸城县锡山子公社(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现为诸城市贾悦镇鞠家庄子村。清朝末期续谱人是陈明忠(字后斋),和鞠家庄子村陈会堂的爷爷(清末武生)共同走访山东各地续谱。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 仁海永昌泰,忠延光济远。
云南九龙中岩脚背得来部陈氏派语:
国正天星顺 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增福 子孝父心宽
永绍祖芳德 锦秀定干坤 学高智慧大 恩泽万年春
文武家中聚 江山显荣华 俊杰建富贵 伟业再发达
念宗倍尊亲 笃志立宏勋 位禄爱兴邦 千秋典策馨
诗书启朝章 良和志吉祥 太平加余庆 英雄耀世昌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吉林省辽源市家谱。此支陈氏族人祖籍山东省,于明朝末年因社会动乱迁入东北,落户辽宁省辽阳市。陈启豹、陈维豹两兄弟曾为清初名吏,此二人也是唯一将字放于名字末位的族人,后又因反对满人压迫汉人改族却反抗失败,有一支迁往吉林省辽源市。记载字辈:
罡绍豹明久,文义良国永,世尚德宝殿,忠庭克大有,福寿树洪年。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镇陈桥村陈振武 族谱(1914年、1993续谱)派行:
上法先儒 斯道贻芳 鸿才博学 及第声扬传家纪瑞 麟凤世祥 咸遵孔孟 大焕文章引翼名教 方正贤良 守义立德 于宗有光枝荣叶茂 万𥜥同香 景星永耀 厥后克昌
湖北省洪湖市寄木塌族谱(2004年12月):
鸿新世绪 敬迪前光 传家孝义 华国文章
诗书启秀 英俊联芳 善有余庆 和则致祥
欣逢泰宇 景运延长 政先仁惠 科尚贤良
惟兹后裔 锡褔咸康 允循训典 定保荣昌
、文、传、世、远、修、德、计、荣、先、之、齐、方、昌、茂、克、绍、思、培、纷
苏北鲁南赣榆陈氏三元堂,1990年洙边东家河修谱时,统一将行世派语修编为自18世开始:复振家声(兴洪茂兆)学惠迪吉(庆效葵兰)长发其禧祥(秀云新春贵)统承宣世志立令久贤明忠厚恩义远绪传松竹旺仁正善助国文武本安邦智礼良友和荣尚运平昌展英树奇伟庚通举康壮瑞言怀宝曾凯扬金华堂
福建省福州西园陈氏,入闽始祖陈伯伦、陈夔,于唐末由河南光州固始县铁井栏随闽王王审知入闽,择居井汤门之北西园村耕读持家,迄今已有1000多年,繁衍39世,子孙遍布海内外。字辈是:
(伯伦公)若为官,心存君国。居亦求道,志在圣贤,家庭开泰,长发其祥,宗祖贻谋,大启尔宇。
(夔公) 孝友家庭政,文章邦国光。
河北省宁晋县耿庄桥镇长路村陈氏辈分是:天中经兴日 起国玉怀仁 继世传在道 文化立贤纯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老矿大沟崖陈氏辈分(续)是:福兴在善程 尊祖先敬宗 永保家庭训 忠厚传令名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伍相庙族谱:国正天德顺 家清邦有光 枝源再茂盛 永世必齐倡
6. 广东,福建为什么是姓陈的排第一
广东,福建陈性多主要是来自于唐朝的迁徙,陈姓是唐代的陈元光,人称“开漳圣王”。其次为陈邕,也是于唐时迁来的。唐以后姓陈的人还有多次从中原迁来福建。如今,陈姓遍布福建各地,还有广东潮汕地区,还有许多陈姓迁居台湾或到南洋各地定居
7. 全国姓陈的有多少人
54400000人,是全国第五大姓.
陈氏在中国居十大姓之一,总人口达七千余万,占全国人口6.8%。
8. 姓陈有多少人
陈姓为现代中国第五大姓。 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陈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香港、澳门及台湾都是第一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按区域而言,在南方地区(闽台、两广)陈姓则居于首位,占该区域人口的10.57%;在长江流域地区(江浙皖赣湘鄂川黔滇)陈姓位列第四,占该区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区(即除南方、长江流域以外地区)陈姓则退居第七位,占该区域人口的2.51%。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着《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9. 福建有多少陈氏族人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字面名义上为第5大姓,因为包括出生时候为陈姓和改姓后为陈姓的人,如上文的某些其它姓改为陈姓的,即某人的姓的字是"陈"就符合这个条件。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4.53%,分布很广,以南方居多,除台湾外,以广东为最,广东陈姓约占全省人口的10%以上,广东、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9省陈姓,约占全国汉族陈姓人口的67%。陈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古今许多少数民族中亦有分布。例如:宋代党项羌所建的西夏国有陈姓;金时女真人完颜氏,汉姓为陈;明、清时云南临安府落恐甸长官司副长官为陈,系哈尼族;世居沈阳、辽阳的清代满州人有陈姓;清代高丽人有陈姓;清代满州入旗姓陈佳氏,后改为陈氏;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中甸厅土守备,均为陈姓,系藏族;拉祜族瓷氏,汉姓为陈;云南芒人度旺氏,汉姓为陈;佤族斯木古氏,汉姓为陈;鄂伦春族卡格吉尔氏,汉姓为陈;台湾土着曾被迫使用志良、比野等日本姓,台湾光复后奉命废除日本姓,选择了汉族陈姓,朝鲜、哈尼、布依、土家、蒙古、傈僳、保安、东乡、京、黎、壮、侗、苗、瑶、彝、回、土、白、羌等民族中均有陈姓。 陈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
从人口总量来看,广东为当代中国陈姓第一大省,该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比例达14.7%,其次为四川、福建,三省陈姓人口合计可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33%。 注:以上数据由袁义达先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依据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统计,详见袁着《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统计数据不包括少数民族。
用计算机计算得出大陆陈姓人口不含少数民族和港台及海外宗亲的保守估计是6000万,各省所占比例绝对是保守统计,因为那是很早的数据现在没有更新比例,故只能采用原来的比例计算!总的加上估计陈姓数量在全球有800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