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州资讯 » 福州石牌多少户
扩展阅读
在北京如何买退烧药 2024-05-21 01:02:28
在深圳打工4年多少钱 2024-05-21 00:48:46

福州石牌多少户

发布时间: 2022-06-23 18:11:52

Ⅰ 石牌街的概况

1987年3月20日,岗顶街道办事处成立。岗顶街由原沙河镇划出石牌村组成,因位于石牌岗顶而得名。1987年8月3日,岗顶街更名为石牌街道办事处。2009年,街下辖2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撤村改制公司:绿荷、南镇、朝阳、逢源、南大、东城、东海、石东、冠军、龙口西、松岗、南苑、穗园、瑞华、暨大、华师大、金田、金帝、鸿景园、华标、龙口花苑、芳草园社区居委会和石牌三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街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0219人,共26571户,外来暂住人口118042人,另外还有约80000人为非石牌户籍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万人。

Ⅱ 石牌镇的经济概况

石牌镇全镇拥有耕地面积11.3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调优,优势产业调强,特色产业调多,区域规模调大,就业渠道调宽,增收门路调广,农业效益调高,镇域经济调活的思路,突出水产产业化经营,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三个重点,实施优良品种,优异设施,优化模式,优质服务的四优工程,并建有苏州府旅游观光农业园、千头梅花鹿养殖中心等高科技高效益农业项目。
2013年,石牌镇实现农业产值7.3亿元。 石牌镇镇内有乡镇工业26家,私营企业172家,门类涉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油脂化工、铝业生产、服装鞋帽、豆具生产、造纸、建筑建材等六大类数十个品种,年工业产值5.2亿元,利税2000万元。全现有个体工商户9000余家,从业人员3.4万人,其中长年在外从事豆制品加工的有2.8万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及东欧、东南亚等八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超10亿元,利润3.2亿元。
2013年,石牌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2.76亿元。 石牌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因滨临汉江,水路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有“小汉口”之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现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保存完好的古街道12条,明清民居建筑群落100多处。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古戏楼、付氏民宅等;古文化遗址有大官堤遗址、万子田遗址、彭家台遗址、上陈坪遗址、乐堤城址、瓦瓷窑址等6处;古墓葬有长岗岭墓群、石岗墓群、肖家冢墓葬群、冯家双冢墓等25处;古石刻有重修凤台寺前后殿碑、重修崇果寺碑记、正气凌霄匾等3处;革命遗址及墓葬有辛亥革命老人邹荣煊墓、贺龙元帅祖籍地、石牌火神街56号、石牌老街等4处;古树名木众多,崇果寺内的一棵古银杏树高20米,直径1.5米,是钟祥市重点保护树木。 1、关帝庙古戏楼。关帝庙古戏楼(今石牌小学院内)创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五十七年(1714—1717年),重修于清干隆四十二年菊月(1777年),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为两层宫殿式建筑,高9米,宽9米,长12米,面积110平方米,前后两重,单檐歇山顶。上面用琉璃瓦覆盖楼顶,闪光耀眼;下面用石柱子顶托楼身,坚实牢固;飞廊四周,斗拱建筑,雕巧玲珑,备极工致。从创建到现在,历时300多年,虽多次兵燹浩劫、风雨摧残,但整个建筑结构还是完好,若加以修茸,仍可恢复原貌。现在楼下门墙两侧石柱上镌刻着气韵遒劲的楹联:“似演麟经善恶收场分衮钺,差怡凤目笙歌振响叶琅璈”。在戏楼的进口处,原有3米高的屏墙,屏墙的园门上书有醒目的“正气凌霄,威震华夏,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十六个大字横幅;戏楼门口有石狮一对,雄踞两旁;戏楼的正面与关帝庙相对,是一片广阔的场地,可容观众1000多人;场地两侧有院墙。从清干隆以来,外地来演出的名班,仅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多个。
2、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原崇果寺内(今石牌小学幼儿园内)。距今有350年历史。树高约20米,直径1.5米,树冠原有20米,每年春夏两季,枝叶繁茂,硕果满枝。现已列入荆门市古树保护序列。
3、胡氏民宅。清代,位于石牌镇山街22号。坐东向西,面临山街,面阔四间13米,占地42×13平方米。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呈“目”子型,属前店后宅式民居,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硬山式屋脊,黑瓦白墙,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架结构,墙体为石牌民间广泛采用的灌斗墙。垂直于街道沿中轴依次布置沿街店铺、天井、厅堂、天井、内院、天井、后院等(后院已毁)。两侧有保存完好的三叠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天井在石牌民居中非常有特点,呈正方形,地铺青石地幔,一角设有下水道,天井两边对称布置厢房,四周装饰轻盈通透的木隔扇。店铺面阔三间,二层,宽13米,深7米,利用穿枋外挑承檐檩,临街为木板门窗(已毁现改为砖墙)。厅堂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该民居保存基本完整,木构架雕刻较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4、李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衣街,现为居民李仁敬住宅。民宅为重檐硬山式,三层二天井。以中轴线为中心,两侧对称。建筑坐北,大门面向石牌古镇繁华街道衣街。木质楼板,网格花窗,龙凤雀替,造型古朴典雅。1994年列为钟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家有一张象牙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李家老祖母留下来的。床分3层,木质结构,做工精湛,成棕红色;床体上雕花全部象牙镶嵌,门楣上有喜鹊登门、青松、葡萄等艺雕;床顶的门楣上还有3幅精彩的山水绢画。这张床目前已睡了6代人,床上的油漆是越擦越亮,从不生虫。
5、吴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20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东朝西,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现已毁)、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面阔三间6.8米,通长35米,总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正房面阔三间6.8米,进深三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在该条街道比较突出,70年代该建筑还做当地银行场所用,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研究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6、孟家大院(原名蔡家大院)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东街中部。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西朝东,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一间6米,二层,临街有木质隔扇窗,双披檐;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等,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后厅及花园全毁。前厅及正房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明间前有挑檐,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前厅、后堂为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面阔比较宽阔,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7、付氏民宅。清代,位于钟祥市石牌镇石牌社区集街46号。整体建筑呈四进院落形式,坐北朝南,前店后房式,是石牌传统民居的典型布局方式,也是保持较完整的建筑之一。建筑沿中轴线分布有前厅为店铺、后面以天井为核心的合院空间作为生活起居场所。前厅与后院处有一道围墙相隔,中有门,向后依次为厅、天井、正房、天井、后厅、厢房及围墙花园等,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梁架结构,两侧有较高的封火墙分隔两侧居民,厅与堂有方形抹角天井厢房相连。前厅、正房、后堂为开三间阔6.8米,进深一间7米,二层,室内用木质隔扇门相隔,一层上有阁楼,采用木质密肋楼板,并有木质雕花栏杆,可环顾天井及正堂。正堂两侧有东西厢房,厢房前有廊与正房前厅相连,中为方形抹角天井,地幔、下水设施、石台阶保持原样。该民居保存完整,规模宏大,木构架雕刻精细,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该条街道比较突出,对于研究明清乡土建筑具有较高价值。2012年列为钟祥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8、阊门。始建于明朝中期,位于集街与东街交叉口处,建筑面积41.49平方米,是一座高7.5米、长4.2米、宽5.23米的过街门楼。形制为单檐硬山二层门楼,北、东、西立面为砖墙,北立面设石券门,南立面设木构过街楼。阊门结构形式比较特殊,混合了抬梁式木构架承重体系与硬山砖墙承重体系,其内部结构为不对称的屋架体系,与北、东、西侧砖墙体无刚性连接,但屋面同时搭设在木屋架和砖墙之上,形成混合结构。 石牌镇戏剧种类繁多,尤以汉剧为盛,被誉为“汉剧发展的摇篮”。石牌镇上原有关帝庙、泰山庙、药王庙、雷祖殿、上真观、陕西会馆、西方丈等七座古戏楼,来往戏班演出频繁。现仅存的关帝庙戏楼,屋宇完好,仍留有清代各地戏班来此演出的文字记载,计有全国各地戏班30个。

Ⅲ 石牌镇的介绍

石牌镇位于福建省大田县城关南部,紧邻城关,镇政府所在地离城关6公里,东邻屏山乡、均溪镇,西接武陵乡、上京镇,南与谢洋乡、吴山乡相连,北靠太华镇。省道305线、306线和“泉三”高速穿境而过。东往德化,西至永安、三明,东南通闽南“金三角”,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镇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00亩,其中水田面积8379亩。下辖1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37个村民小组,4027户。全镇总人口18332人,其中农村人口17346人,劳力6123人,占总人口的33.4%。

Ⅳ 石牌村的简介

石牌村委会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星湖大道北则,面积2.39平方公里,辖下有石牌、仕贤、新村、大坪四个村民小组,村民1137人。90年代初,村组两级集体经济逐步由农业耕作型转为物业经营型。
经济管理体制也由分田到户转为股份合作制,并于2004年实行“股权固化”,为下一步的村改居打造好体制基础 。

Ⅳ 大家好:我想问下,皖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万全村辖下有哪些村吗

按照我国的行政管辖,乡镇辖村,村的辖下就没有村了(地名叫村的不能算)。皖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万全村位于老城石牌城区的东南部,全村国土总面积7.1平方公里,人口约3700人,921户,辖42个村民小组。全村可耕地面积6140亩,可养殖水面积312亩。
希望采纳。

Ⅵ 石牌村的建置沿革

1 明清时代
石牌始创于元朝末年,系多姓混居,其完整建制难以考证。仅据一些文物及少量之片断资料分析,当时,以姓氏各立小围。分有寨内及外围,寨内纯为蔡氏人家,外围则系其他姓氏。因居住地星星落落,未有正规建制。
清初,揭阳县分九都,石牌为地美都辖属。自成村落,下辖南门村、大门楼村、北厝村、大厝内村、二房村、寨外村、厦南村、厦西村、坡林村等九个村。
清同治五年(1866年)都易为局,石牌由局所辖。局下设团,石牌为一团称“石牌团”。下面所辖各小村如旧。
光绪年间,在今之炮台镇设置北寨司,为揭阳县之分司,辖梅岗、地美、桃山三都。石牌仍属地美都所辖。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局为区,石牌为区所辖,仍称石牌团。下辖南门、大门楼、新桥、北厝、大厝内、二房、寨外、林花、厦西、厦南、坡林等十一个村。
宣统三年(1911年)创办自治,改炮台区为炮台团。石牌属炮台团所辖,称石牌乡,下面所辖各小村如旧。
尔后,地美都与桃山都二都合设一总局,称公局。原地美都分三段。(东段、中段、西段)。石牌属西段,地段乃临时机构,为便于管理而设。西段辖石牌、龙头二乡之原属小村。
2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石牌按原称地西乡,时政局动荡不定,建制仍袭清代旧制。
民国二年(1913年),石牌称地西乡,下辖石牌(原不下各小村)、青溪、苏厝、下陇(包括厦西、厦南)、坡林、路边、溪头、浦港、龙头等九个自然村。村试行保甲制,地西乡划分为十五个保:青溪设第一、第二保;第三保系今之内林、外林;第四保系今之寨外;南门列为第五保;第六保辖今之大厝内及二房;第七保系今之大门楼及新北;第八保系今之苏厝村;第九保系今之厦西;第十保系今之厦南;十一保乃今之路边村;十二保乃今之坡林村;第十三保辖今之龙头村;第十四保辖今浦港村;第十五保辖溪头顶下村。
民国五年(1916年),都易为区,公局改为团,石牌设一团,称地西团。下面改保为邻里制。五户为一邻,以原来的保为里,石牌本乡设九个里,外围设六个里,合十五个里。
民国二十六年(1927年)四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革命阶段,进驻炮台,接管国民党在炮台的政权,成立苏维埃劳农政府。三天后,辙退至青溪村,史称“三日红”。石牌成立农民协会,农村会设主席,下属建制沿旧。
民国二十年(1931年)更行地方自治,地西乡分为六韬、三略二个乡,石牌称三略乡,辖石牌、青溪、苏厝。乡以下仍设邻、里。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废邻里制复用保甲制,石牌仍称三略乡、下辖八个保。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六韬,三略二乡再度合并,又称地西乡。辖原石牌、青溪、苏厝、厦陇、路边、坡林、龙头、浦港、溪头等九个自然村。仍分十五个保。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石牌、青溪失守,为日伪所占炮台全面沦陷。石牌乡公所,由新市驻地流迁渔湖,石牌由日伪建立新政权。保甲制如旧。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国土重光,撤消日伪政权机构,原石牌乡政权回乡重行执掌乡政,仍称地西乡。属揭阳县第二区(即今之炮台镇)所辖,履行保甲制如旧。一直沿至1949年地方解放。
3 建国以后之建制沿革
公元1949年,国民党之政权彻底瓦解、揭阳全境解放。一切政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政府接管。其时,石牌仍称地西乡,暂时沿用原民国时期之保甲制。
1950年,原六韬乡从地西乡再行析出,自成一乡。凤前村并放石牌,称三和乡,成立农民协会,废保甲制,建立临时村委会。石牌分设六个村:第一村辖今之寨外、内林、外林;第二村辖今之南门、大厝内、二房;第三村辖今之大门楼、新北;第四村辖今之苏厝;第五村辖今之青溪;第六村辖今之凤前。
1954年,农村初步走向合作化。开始发动组织及成立互助组,互助联组,向初级社过流。至1956年,石牌全面成立初级农业社,继而转入高级社,易乡为社,称石牌社。辖十七个农业社:新桥、北厝一个社;大门楼分二个社;苏厝一个社;寨外分二个社;南门分二个社;二房一个社;大厝内分二个社;内林一个社;外林一个社;青溪分三个社;凤前一个社。社以下建立生产组。
1957年,改炮台区人民政府为炮台乡人民委员会,改石牌社为石牌村,设管理区。石牌管理区辖石丰(寨外、内林、外林)、石光(大门楼、新桥、北厝)、石联(南门、二房)、石新(大厝内)、青溪、苏厝、凤前等八个高级社。社以下改生产组为生产队。
1958年,炮台成立人民公社,各乡建制为营、连、排。石牌管理区改为石牌营,各自然村设连,连以下设排。石牌营辖新北连、石光连、南门连、二房连、大厝内连、寨外连、林花连、苏厝连、凤前连。
1959年2月,石牌原所属各自然村与龙头所属各自然村合并成一个管理区,称龙石大队。同年五月再行拆开。石牌仍辖原所属各自然村。
1961年上半年,石牌改称石牌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下半年又分成:苏厝、石光、石丰、石联、青溪、凤前、内林、外林等八个大队,由工作组管辖。大队以下设生产小队,共66个生产小队。
1965年,“四清”运动结束。青溪村从石牌析出,自成一个大队。石牌辖10个自然村、分44个生产小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以生产队指挥部代行一切职权。
1968年,废生产指挥部,成立石牌大队革命委员会。生产小队设革命领导小组。石牌大队辖属如旧。
1978年,大队建制不变。为统一核算,将大队辖下44个生产队,调整成95年生产队。下半年,撤消大队革委会及生产队领导小组,恢复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及生产小队队委会。
1980年,经济核算下放,原95个生产队又合并为50个生产队。石牌辖属如旧。
1984年,废大队管理委员会,撤消生产小队之建制,推行逐户承包责任制。改大队为乡,召开第四届乡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石牌乡人民政府。
1987年3月,撤消乡人民政府,改为村民委员会,置村公所,沿用至今。

Ⅶ 石牌洋景区的景区简介

这是一对全国最大的花岗岩海蚀柱,,柱体主要受两组垂向节理和一组弧形水平节理控制,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沿节理发生了强烈的球柱状海蚀、风化,风化壳层层剥落,现在的两石柱是风化剥离出来的新鲜核心部分。在石牌洋对岸的看澳海滩上,还保存着60余座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系列球状海蚀造型石景,有弥勒佛、青蛙仰天、双龟拱桥等象形石景,而且深刻地剖析和化石般地表现出当年岩浆层层包裹的运动情形,使之具备了很高的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根据《福州府志》、《平潭县志》记载,宋朝末代皇帝赵罡在逃避元兵追杀中,曾在此“驻跸”。
从看澳村岸边坐渡船,十几分钟就到达礁石上,礁石底部是一组平坦完整的岩石。两个石柱均由粗粒灰白色的花岗岩组成 东侧的一个高达33米,胸宽9米,厚8米;西侧的一个高17米,胸宽15米,厚8米。两个石柱的底部都是近似四方形体,直立在礁石上。据地质学家考证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海蚀柱。由于它的奇特壮观,对游人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建设部与中科院的专家称之为:“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明代旅行家陈第曾誉之为“天下奇观”, 清朝女诗人林淑贞诗赞:“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句留;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今缆不收”

Ⅷ 石牌村,塘边大街邮编

邮编查询
644502四川省 宜宾市 珙县 恒丰乡石牌村
330801江西省 宜春市 高安市 蓝坊镇石牌村
334716江西省 上饶市 玉山县 白云镇石牌村
343926江西省 吉安市 遂川县 枚江乡石牌村
350021福建省 福州市 晋安区 寿山乡石牌村

Ⅸ 广州石牌村的经济

城市化前期石牌村经济
城市化前期石牌村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改革以前;土地改革;合作化和集体化时期。
在土改之前的时期,石牌村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深厚的农业基础,受城市的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特别是陈济棠统治时期(1928~1936年),当时广东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石牌村粮食和经济作物收成也较好,经济繁荣,但到了抗日和日占时期,经济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在清代由村民集资兴建的5个陂塘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到抗战结束,1946年,石牌村民在国际救济总署的帮助下,又群策群力,在较短时间修复了各大陂塘水利设施。
在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情况下,当时都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技术,但即使如此,石牌村民依靠其靠近城市,信息和交换关系较发达,因而在改良品种和耕作技术上往往走在前面。20世纪40年代,他们已有人少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种传统的城郊农业经济,决定了石牌村的经济自给性较少,商品性较多;封闭性较弱,开放性较强。在种植品种上,促使他们较早地由水稻为主转向蔬菜生产,和种植藿香等经济作物。早在1948~1949年,石牌村有耕地4800亩,其中种植水稻3840亩,每年供应广州市稻谷50多万公斤,种植蔬菜面积960亩,占耕作地面20%,亩产达1500公斤。每年供给广州市蔬菜300多万公斤,还有一部分出口至香港。石牌种植的藿香当时约达200亩,其质量特别好,在30年代已遐迩闻名,运销港澳及东南亚,50年代被广州市列为优土特产。
1950年10月,石牌村开展土地改革,直至1952年9月结束。在土改中没收地主土地1124.77亩,征收富农、工商业者、农业资本家、宗族公田、小土地出租者的土地共2922.05亩。没收的征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土改结束没多久,石牌便跟随国家马不停蹄地进入合作化运动。从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到1958年公社化运动,再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整整折腾30多年。在合作社阶段农业生产有所提高,但很快就被公社化时期的狂飙和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破坏。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农业生产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村民所种的蔬菜完成国家任务后,超额部分可自行处理。1984年11月,广州市取消蔬菜上市任务,实行自由议价销售,土地仍以户为单位承包,自主经营,因此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大提高,石牌成为广州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基地。
石牌村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处于全国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也是石牌村城市化步伐加快时期。为适应此一形势,他们进一步实行股份制、公司制,并有农业转向物业经营的第三产业为主,使其集体经济得到飞跃发展。
城市化经济形态的转换
石牌村经济形态的改变,从资源形态上看,由土地形态转换为货币形态,然后又转换为物业形态;而与之相适应的是在经营方式上,由对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转为“股份合作制”,再转到对物业的公司经营。这种形态转换与经营方式的转变,两者是相互配合,互相适应,互相促进。
随着广州市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土地逐步被征用,土地减少,集体经济受到挑战,村民生活保障面临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股份合作制”。由承包制变为股份制,从经济资源形态看是由土地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变。在厘清股权和股金构成及来源的情况下,经济社的资金,通过市场经营,进一步转变为物业形态。并随着经济发展,于1997年成立了“三骏企业集团公司”统一经营,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适应城市化进程的物业形态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使石牌村集体经济实现飞跃式的发展。由1988~1997年,股份社总收入增长了763%,纯收入增长了615%;集体资产增长40多倍。拥有的物业建筑面积,1996年为19.39万平方米,2000年为25万平方米。1998年以来,石牌三骏企业集团公司的年经济总收入都在2亿元以上。这种经济成就一方面和制度创新有关,另一方面又是城市化中土地升值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土地被征之后,石牌村充分利用自身股份社资金和留用地的价值,从第一产业直接跳到以物业租赁为主的第三产业,向银行借款办起岗顶饭店、综合市场等经营项目。随后的十多年间,他们进一步采取了多种形势与市场要素结合、交易,是村的集体经济资产转变被物业,其形式概况来说有:一是以征地单位不用安排农村劳动力为条件,换取物业;二是吸引市场资金在村的留用地上建物业后分成;三是以土地和时间换取租金和物业;四是村自筹资金在留用地建成物业后,出租或承包经营;五是以股份形式筹资建物业经营。这样石牌村在集体经济这一块上完成了从“种稻”、“种菜”到“种楼”的过程。
除了集体经济,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个体经济也发生转变。先是1984年蔬菜市场价格放开,村民收入大增;而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使出租屋市场兴旺,村民经营出租屋的收入有很可观。随着土地的进一步被征用,村民加紧把积累的资金用于村民自身房屋的扩建改建和新建,从而完全转化为出租屋进行经营(包括居屋及铺位),完成从“种菜”到“种楼”的过程。除了出租屋经营外,还有村民将资金投入到运输业、外地的种植业、店铺等等,但大部分村民都以“种楼”为主。
企业经营模式
石牌村是一个行政村,在20世纪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称为生产大队,下有27个生产队,以后行政上转为“村”,建立村委会,经济上进行股份制改革后,村的经济组织称“经济联社”,27个生产队改为“经济社”,27个经济社分成五个片,称“联队”。但村民仍然习惯于称“大队”和“生产队”。1997年5月行政上撤销石牌村村委会,这是石牌由乡村变城市的转折标志。同时,由石牌经济联社和27个经济社共同发起成为出资人而诞生了石牌三骏企业集体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原石牌村全部集体经济。集团公司成立党委会,并按章程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选举集团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使石牌村原来集体经济进入公司化经营的新阶段。但这种情况同时意味着三骏企业公司除了具有作为企业的共性之外有其特性,即其社区性。公司是以石牌村民为股东,经营的是石牌村原来的集体经济的资产,并以股份经济社和联社为公司资产所有制与经营者的中介、纽带。由于三骏企业集团公司建立是在撤销村委会和将其行政职能转入街道办事处同时进行,村委会原有班子直接转化为集团公司的领导班子,使得三骏集团公司虽然是一个纯经济性组织,但它与村民关系极为密切,客观上许多村务、村内矛盾仍只有公司出面才能解决,使得公司具有行政性功能。公司内部设有行政办公室和治保部,负责村务和社会治安。另外,公司还承担着村社区的社会福利性方方面面的开支,如村镇建设、医疗、卫生、老人福利、学校、文体活动等等。这种社区型的企业承担着众多的社区责任,也形成了以稳健为主导的经营理念。
房屋租赁经济
改革开放使广州市迈开城市扩展的大步伐,同时也带来了现在138个“城中村”,而石牌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城中村。广州的城市化和国家政策的变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流动人口在广州“闯天下”,这就刺激了石牌房屋租赁经济的成长,其收入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同时由于出租屋租金价格普遍比村外低,出租屋的大量涌现反过来为到城市来的打工仔提供立身之地。这样,出租屋的存在解决了外来工生活出路问题,促进社会的相对平衡,但同时由于人多杂乱、一些外来人素质低下而带来的治安、卫生、消防等问题。
石牌村民出租屋经营的特点是“双层经营”:一层是屋主;一层是村集体(三骏公司)。屋主是出租屋经营的主体,对自己的出租屋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而村集体主要从组织机构、物质保障和制度供给三个方面参与经营,并进一步推行“旅业式”管理。

Ⅹ 石牌街道的基本概况

1987年8月3日,岗顶街更名为石牌街道办事处。2009年,街下辖22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撤村改制公司:绿荷、南镇、朝阳、逢源、南大、东城、东海、石东、冠军、龙口西、松岗、南苑、穗园、瑞华、暨大、华师大、金田、金帝、鸿景园、华标、龙口花苑、芳草园社区居委会和石牌三骏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全街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00219人,共26571户,外来暂住人口118042人,另外还有约80000人为非石牌户籍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7万人。石牌街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全街有主干道路10条。其中,黄埔大道、中山大道、天河路、天寿路、天润路、天河北路、龙口东路、龙口西路、龙口中路、石牌东路、石牌西路等道路从东至西,从南至北贯通全街。辖内有公交线路几十条,地铁三号线横穿辖区,在辖内岗顶站、华师站停靠。街道西北角靠近广州火车东站,铁路运输十分便利。石牌街将整合技防资源,把各物业小区和企业内部的视频监控系统纳入街道视频网络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科技创安”工作,做到长治久安,为辖内居民提供安全保障,进一步推动平安石牌、和谐石牌的构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