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城市要有多少人口才进一线城市
目前我国统计工作中将城市分为以下几组:
(1)超大城市:城市人口4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城市人口100至400万;
(3)大城市:城市人口50至100万;
(4)中等城市:城市人口20至50万;
(5)小城市:城市人口20万以下。
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指数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
② 中国一线城市的分别是多少人口
中国的一线城市人口规模一般是达到1000万以上,上海,广州,北京超一线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
③ 福州是一线城市还是二线
福州是是二线城市。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会、福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 截至2020年底,全市下辖6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为842万人。2021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24 48亿元。
④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842万人。比2020年末常住人口增加10万人,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根据去年发布的福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普查标准时点2020年11月1日零时,福州全市常住人口829万人,十年共增加117万人。福州常住人口总数仅次于泉州,位居全省第二位。根据福州市统计局透露的消息,去年泉州常住人口达到885万人。
相比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878万,去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万人。2021年泉州常住人口达到885万人,而福州常住人口842万人,福州与泉州差距进一步缩小至43万人,说明2021年福州常住人口比泉州多增加了7万人。
福州市经济发展
2020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20.02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0.70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0.77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5618.55亿元,增长4.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1%。2021年福州市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631.98亿元,同比增长8.9%,两年平均增长6.0%,分别高出全省、全国0.4、0.8个百分点。2021年,福州市GDP总量(11324.48亿元),超过了泉州市。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⑤ 福州会成为一线城市吗
一线城市就不要指望了。北上广深是各种政策倾斜、集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其它城市没有这个待遇。
福州曾于2013年入选新一线城市(15个名额),然后就上不去了,此后一直是二线城市。努把力,新一线城市还可能搏一搏。
⑥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多少
福州市人口2021总人数是842万人。2月15日,福州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说,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其中不含平潭的常住人口803万人。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全市总面积121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濒东海,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居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东南的黄金海岸。
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37千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约为357平方公里。
⑦ 福州人口2022总人数是多少
截至2022年10月,福州市没有更新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根据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
根据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福州市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排名仅次于厦门,位居全省第二。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城区少数民族人口9000多人,主要有畲族、满族、回族。
福州简介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史称闽都, 福建省辖地级市、省会、福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中东部的闽江口,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之间,西邻南平、三明,北接宁德,南接莆田,东濒东海。
截至2020年底,全市下辖6个市辖区、6个县及1个县级市,总面积11968平方千米, 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福州
⑧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一个城市不可能无上限扩张,也就是说城市大规模“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未来人口增速将会放缓。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1
所谓“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根据目前已经发布了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数据来看,部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已不足。
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的人口上限分别是2300万、2500万、2000万、1900万。相比2020年七普人口,北上广深分别还剩110万、12万、136万、114万增长空间,也就是说四大一线城市总体“人口余额”不足400万。
新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除此之外几个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虽然几个新一线城市的天花板都不算低,成都2400万,苏州1700万-1800万,武汉1660万,杭州1500万、沈阳1200,但是剩余规划空间都差不多只有300万左右。
除了沈阳以外,其余像成都、苏州、武汉、杭州等城市和过去十年人口增量来比,城市的“人口余额”也不算多。
一个城市不可能无上限扩张,也就是说城市大规模“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未来人口增速将会放缓。
三四线城市人口严重不足
早在2019年年底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称:光华管理学院课题组对中国城镇人口的现状有个估算,我们发现88%的城市人口是严重不足的,简单的说就是城市的实际人口比经济意义上有价值的人口数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4月份,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6月份,提出目前县城常住人口正减少的现实,不可过度超前和盲目建设。
很多三四线城市虽然“人口余额”充足,但是从过去10年的人口增量就可以看出,三四线城市的人口后劲已不足。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现在的人口趋势就是小城市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人口余额”越来越少,小城市人口余额虽然充足但人口上不去,而这个趋势还将持续!
因为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本质是因为各大城市资源配比不均,能在家乡生存,又何必背井离乡。像很多三四线城市,产业类型少、工作机会少,工资也不高,但是物价和房价却可以直追一二线城市,真的应了那句没有一二线城市的命,却得了一二线城市的病。
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
根据最新房地产数据,中国有1.3亿套房屋空置无人住,现有住房足以够34亿人居住。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是96%,超过30%的家庭拥有2套住房,超过10%的家庭拥有3套住房,户均拥有住房1.5套。
房屋空置率高,人口出生率低,一线城市不再把“抢人”当作目标,三四线城市人口支撑力又不足,所以种种迹象表明高房价只是最后的狂欢而已。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影响有哪些2
省会仍有人口提升空间
相对于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不足,不少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9月底,《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2035年天津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这意味着,天津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天津的总人口为1386.60万人,未来天津的人口增幅可以在此基础上超过40%。
和天津类似的还有苏州,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700—1800万人。这一数据较2020年的人口普查1274.83万人相比,也有超过40%的增长空间。
除天津和苏州之外,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2035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31.47万人。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而202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193.6万人。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的总人口为2093.78万人。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成都仍然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孙不熟认为,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更多的人口并不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下沉到郊区、县级市等,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过大,成都相对来说更有人口的.回旋余地。
此外,《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2020年,武汉的总人口规模为1232.65万人。《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2020年,福州常住人口为829.13万人。
这意味着,除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大城市仍然有15%-45%的常住人口增长空间。这会产生何种影响?
孙不熟指出,一些城市相关规划显示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这只是意味着这些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余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吸引这么多人。另外,这些城市也并不会马上建设达到人口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是根据现状来动态调整。
这也不意味着有较大人口空间的城市,会一步到位放开户籍。
“以天津为例,天津作为直辖市,是拥有‘高考福利’的,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北京工作但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将户口落户到天津。因此,如果天津真的放开户籍,其实对人口是有较大吸引力的,但是这不符合城市对人口的需求。”孙不熟表示,相对来说,不少大城市的卫星城目前有更多的机会。
张大伟指出,目前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在增强,要预防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过度房地产化的倾向。因为卫星城如果缺乏产业的支撑,那么流入的人口购房需求,大部分为投资和投机的需求,这对当地的发展不利。
“目前来看,卫星城更多是投机需求,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房地产市场,因此一旦出现波动,对这些卫星城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大城市需要进一步建设轨道交通,将周边联通起来。”张大伟表示。
⑨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一个城市规模有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未来“北上广深”的落户门槛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1
“人口余额”,即每个城市规划设定的未来常住人口规模目标与当前常住人口规模之间的差额。
从目前发布相关规划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相对来说“人口余额”不足,北上广深总体“人口余额”仅有411.59万人。其中,《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提出,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900万人。2020年,深圳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756.01万,“人口余额”尚有143.99万人。
有专家指出,深圳的措辞提出按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来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中2035年深圳提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2300万人,所以其实是在人口控制的基础上,留有充分的调整空间。“从深圳的例子来看,这些规划对于城市人口是否有刚性的限制并不好说,因为深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常住人口都超过了此前的规划。”其表示。
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是,近期深圳收紧了入户门槛,学历型人才最低入户要求为全日制本科。“这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抢人’已经进入一个微妙的拐点,背后是城市人口规模的极限越来越近,因为城市难以无限制的扩张。”
省会仍有人口提升空间
相对于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不足,不少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9月底,《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2035年天津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这意味着,天津尚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天津的总人口为1386.60万人,未来天津的'人口增幅可以在此基础上超过40%。
和天津类似的还有苏州,根据《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700—1800万人。这一数据较2020年的人口普查1274.83万人相比,也有超过40%的增长空间。
除天津和苏州之外,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年)》至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0万人以内,2035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20年,南京的常住人口为931.47万人。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1500万人左右。而2020年,杭州的常住人口规模为1193.6万人。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确定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400万人。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的总人口为2093.78万人。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成都仍然有较大的人口增长空间。
孙不熟认为,相对于北上广深,成都更多的人口并不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下沉到郊区、县级市等,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过大,成都相对来说更有人口的回旋余地。
此外,《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规划可容纳常住人口1660万人。2020年,武汉的总人口规模为1232.65万人。《福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福州市域常住人口规模1000万人。2020年,福州常住人口为829.13万人。
这意味着,除一线城市之外,其他大城市仍然有15%-45%的常住人口增长空间。这会产生何种影响?
孙不熟指出,一些城市相关规划显示人口规模还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这只是意味着这些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增长余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吸引这么多人。另外,这些城市也并不会马上建设达到人口规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是根据现状来动态调整。
这也不意味着有较大人口空间的城市,会一步到位放开户籍。
“以天津为例,天津作为直辖市,是拥有‘高考福利’的,这几年也有不少在北京工作但拿不到北京户口的人,将户口落户到天津。因此,如果天津真的放开户籍,其实对人口是有较大吸引力的,但是这不符合城市对人口的需求。”孙不熟表示,相对来说,不少大城市的卫星城目前有更多的机会。
张大伟指出,目前来看,大城市的吸引力仍然在增强,要预防大城市周边卫星城过度房地产化的倾向。因为卫星城如果缺乏产业的支撑,那么流入的人口购房需求,大部分为投资和投机的需求,这对当地的发展不利。
“目前来看,卫星城更多是投机需求,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房地产市场,因此一旦出现波动,对这些卫星城的影响比较大。另外,大城市需要进一步建设轨道交通,将周边联通起来。”张大伟表示。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意味着什么2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人口红利”这个词,它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国家呈现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过去4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也是受益于人口红利。
如今,我国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降,面临着“未富先老”的局面。因此,才会这么着急,不但全面放开了三孩,还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家生育,就是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而不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出生人口减少,那人就变得更加珍贵,所以,过去一两年,很多城市都发起了“抢人大战”,推出了很多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落户。有些城市甚至是全面放开,零门槛,比如江西省南昌市,现在是谁都可以去入户。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似乎没有这个焦虑。人往高处走,每年数百万的毕业生,很多都去了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城市。不过,在抢人才方面,还是深圳最卖力,此前是大专以上基本都可以落户,而本科以上的还有补贴。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深圳人口增加713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广州以597万排第二,北京增加228万,上海增加185万。由此可见,过去10年,深圳是敞开了口子吸引人才落户。
不过,一个城市规模有限,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让人口无限上涨,特别是像深圳,面积非常小。所以,各大城市都对未来常住人口做了一个规划,四个一线城市的“人口余额”明显不足了,想落户的真的要抓紧了。
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常住人口分别是2189.3万、2487.09万、1867.66万、1756.01万,到2035年规划的常住人口分别是2300万、2500万、2000万、1900万,由此计算出,它们的人口余额分别是110.7万、12.91万、132.34万、143.99万,总计仅剩下411.6万,这可是15年的时间。
以深圳为例,从2010年到2020年,仅仅10年时间,人口增加了700多万。而到2035年的15年时间,人口只能增加140多万,怎么办?只能是提高落户门槛,据了解,深圳已经将门槛提到了本科,而且年龄不超过35周岁。
不得不说,未来“北上广深”的落户门槛只会更高,而不会降低。无法落户,那买房的难度无疑大幅提高。像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城市,此前的落户门槛就很高,想在这里买房也不容易。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区人口超过1500万的城市不超过15个。而我国就有4个,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还有广州、成都、天津。大城市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毕竟面积和资源都有限,如果人口过多,带来的将是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对城市也是一种消耗。
当然,也有人会说,人口增长放缓了,那老龄化会不会加速,这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70%。深圳的占比仅为5.36%,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占比分别为19.63%、23.38%、11.4%。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的老龄化也挺严重。不过,它们也是不用担心的,因为依旧会有源源不断的外来人口补充。
一线城市“人口余额”不足,落户困难,其实新一线城市也是不错的,余额还是挺多的。到2035年,天津的人口余额是614万,苏州是426万,杭州是307万,成都是307万,武汉是428万。
不一定要挤在一线城市,新一线和不少强二线城市,发展也越来越不错,机会也很多。
⑩ 2013年福州越升为一线城市 海峡西岸中心城市福州与 厦门龙头城市一起对接台湾 辐射温州 汕头
浮云~~ 神马都是浮云~~在福州呆了2年,虽然是福建人,但是不是很看好福州的发展,按现在这种趋势根本没什么竞争力。所谓的一线竞争力就是房价跟消费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平。在福州唯一有所改变的是物价又上涨了,路面又开挖了,搞什么景观河。 还有“大干150天”,至今对这句口号记忆尤新,都TM过年了还没干完呢。。当然也有很多好的,比如不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