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源于福州本地的姓氏
福州最早的原住民是没有姓氏的,福州历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庶民无姓,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
《福州姓氏志》
(一)
闽侯县昙石山遗址出土文物表明,距今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先民繁衍生息在福州这块沃土上,然而有关原住地民的姓氏记载,则付之阙如。从大的方面来说,由于福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是原住先民在同中原南迁人士的融合、交汇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福州姓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显然与南迁福建的中原人士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在浙江地区的越族逐渐强盛,建立越国。越人欧冶子到福州,设冶灶造兵器,因此欧姓为福州有史可证的最早姓氏。后越国为楚所灭,部分越人在越王族率领下来到福州,同闽族融合而成闽越族,其首领驺无诸建立闽越国。西汉时期,闽越王郢收留吴王刘濞之子刘子驹。后余善反汉,吴阳受命到福州劝降,佐汉军平叛。吴阳原为闽越国人,可见正史记载闽越国有驺、吴、刘三姓。另外,据传说闽越国时尚有何氏兄弟九人居福州于山,张良之子曾隐居福州旗山,说明秦汉之际,中原人民南下,中原姓氏逐渐传入福州。
汉末三国时期,北方战乱,人民入闽定居福州的不在少数。汉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太守王朗,王朗败走,乘船至侯官,与侯官长商升会合。孙策遣贺齐讨伐,商升乞降,其部将张雅、詹强不降,杀商升以拒贺齐。后贺齐打败张雅、詹强,入据侯官。从这些记载上看,汉朝末年,中原姓氏已陆续进入福州。三国时期,孙权将大批战俘、罪犯迁往福州、长乐等地造船,吴军多次到达福州,并乘船往台湾,但史书未留定居福州的姓氏。
晋永嘉年间(307~312年),中州板荡,中原民众大量入闽,属于衣冠士族的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其他尚有杨、钟、翁、温、卓等姓。他们主要聚居于建溪、富屯溪、闽江下游及晋江两岸交通方便、土地肥沃之处。福州就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地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廷先后派陈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陈敏、陈敷率兵3000余人、58姓军校入闽执行军事。后陈政兄弟及其部属大多在漳州一带定居;而其中的陈、丁、方、黄、吴、张、柳、汤、欧、沈、马、卢、江、宋、何、韩、柯、郭、高、郑等姓,分迁于福州地区。后来,随唐牧马监陈渊入闽,尚有蒋、许、翁、李、张、黄、王、宫、刘、洪、林、、萧等姓。唐末五代时期,中原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统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这18姓指的只是军校,据新编《固始县志》,当年随王审知入闽的约5000人,有王、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数多达71姓。宋末景炎元年(1276年),宋帝赵昰携随从入闽,定居闽中的约50个姓,其中赵、简、游、范、杜、纪、姜、田、女、邵、童、饶、华、凌、俞、钱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闽的。元明清三代,入闽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蒲,蒙古族的萨,满族的粘、溥等。清末,福州有姓氏150多个,民国期间增至200多个。
(二)
从福州的姓氏发展过程看,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姓氏的外来性。福州历史上很早就有居民,但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有姓,庶民无姓,福州地处蛮荒之地,闽族只有图腾,没有姓氏。中原士人南下福州,同闽族人融合,带来中原的姓氏文化。今福州话仍把女子称为“诸娘人”,称男子为“唐部人”,可看出原住民的无姓状态。他们同中原人士融合后,采用中原人的姓氏。
第二,福州姓氏大多来自河南固始县。汉武帝灭闽国后,涉其民于江、淮间。后有不少人回到福建。这样,福州同地处河南、安徽交界的河南固始县存在一条古代交通要道,即由福州出闽北到江西,经由九江一带过长江进入安徽,由安徽寿州到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代,陈政、陈元光入闽、唐末王审知兄弟入闽,带领大量固始县居民进入福建,留居福州。这些男子被称作“唐部人”,为福州姓氏的主要渊源。
第三,大姓特征明显。福州俗称“陈林半天下,黄(王)郑满街排”。福州姓氏以陈、林、黄、王、郑居多。其中陈林两姓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其原因陈林两姓在历史上长期为福州地区豪强,人口发展很快。而从中原进入福州的多为逃难民众,他们流落他乡,只得依附当地豪强,一些人为生活所迫,改姓以融入当地的宗族社会,这就使大家族越来越庞大,陈林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第四,福州姓氏中还有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姓氏。福州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人口7.0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有畲、回、满、土家、苗、壮、蒙古等7个,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100人以下,有的只有1~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计划生育诸方面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少数民族人口上升很快,尤以畲、回、满三族。
畲族人口最多,2000年达4.82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8.46%,畲族在唐代人称为“畲”,宋时称为“輋民”、“畲人”,畲人则自称为“山客”、“山哈”、“山达”等,福州地区畲族姓氏主要有雷、蓝、盘、钟等,其中雷、蓝、盘姓从广东入迁,钟姓则从闽南迁入,现已遍布全市58个乡镇(街道)、186个行政村,现有纯畲族居住自然村366个,畲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有罗源县霍口畲族乡和连江县小沧畲族乡。
回族是福州市第二大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951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14.4%。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开始来中国经商,一些人留居广州、泉州、福州。元代,东西交通发达,中亚细亚各族人络绎而来。他们都信奉伊斯兰教,由于长期与当地居民杂居,经互相融合而形成回族。福州市回族有蒲、田、时、贤、马、兰、常、丁等姓氏。其中的蒲姓主要为迁入的阿拉伯商人,田、时、贤等姓自甘肃陇西一带迁来,马、兰、常从江南迁来。
满族也是福州较大的少数民族,2000年人口2505人。福州满族是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亲王杰书带八旗兵士讨平耿精忠后驻防当地的士兵及其家属。干隆年间又从北京旗营抽调员兵赴榕,兵士连眷属共计4000多人,驻扎于东大路一带,该地后称旗下街。在民国时期,不少满族人改姓,不敢自认是满族,改革开放后又纷纷复姓。
(三)
福州市是福建省姓氏最多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福州姓氏也不断增多。据福州市公安局统计,1998年福州市有姓氏856个,2001年底全市达1605个姓。鼓楼区有693个姓,福清市有643个姓,闽侯县有586个姓,长乐市有542个姓,仓山区有523个姓,晋安区有518个姓,台江区有460个姓,闽清县有447个姓,连江县有423个姓,永泰县有392个姓,马尾区有360个姓,平潭县有318个姓,罗源县有266个姓。各区县(市)姓氏数目都比1949年增加一倍以上。
福州市万人以上的姓有73个(按人口数多少顺序排列):林、陈、黄、郑、王、张、李、吴、刘、杨(10万人以上)。何、江、翁、叶、高、周、余、薛、谢、郭、许、魏、潘、俞、邱、方、施、蔡、朱、赵、徐、游、程、严、唐、曾、萧、庄、卢、孙、董、胡、洪、倪、雷、蓝、蒋、罗、姚、池、何、卓、梁、欧、苏、邹、丁、冯、马、连、任、钟、邓、宋、汪、曹、毛、廖、詹、范、金、侯、石。
5000以上,不满10000人的姓28个;1000人以上,不满5000人的姓57个;500人以上,不满1000人的姓32个;100人以上,不满500人的姓109个;50人以上,不满100人的姓有56个;1人以上,不满50人的姓有1250个(其中1~9人的有1001个)。前100个姓氏人口占总人口的98.53%;其余1505个姓人口只占1.47%。
福州有1001个1人以上、不满10人的姓氏,这些罕见姓氏有:爹、姐、刀、月、春、丹、秋、弓、猿、旧、近、财、三、四、呆、九、八、问、梦、少、神、尸、笑、寺、羞、灯、骨、光、具、友、右、黑、瓦、脱、完、输、肠、猪、买、宝、自、无、风、北、螺、土、墙、斗、戒、零、狼、穷、仙、色、涉等。
福州有11个复姓,分别是欧阳、上官、端木、司徒、诸葛、皇甫、布尔、淳于、慕容、完颜、鲜于。
㈡ 福州人口
842万。
福州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福州市常住人口最新数据,2021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福州市常住人口达到842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其中不含平潭的常住人口是803万人,比2020年增加10万人。福州人口总数和过去十年增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4.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3%,比上年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3万人,出生率为8.82‰;死亡人口3.5万人,死亡率为4.88‰;自然增长率为3.94‰。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23.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95万人。
福州汉族人口居多,汉族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98.69%。全市有43个少数民族,约8.87万人,占1.32%,其中畲族人口4.7万人,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2.86%。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畲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有罗源县霍口乡和连江县小沧乡2个畲族民族乡。有民族行政村85个,其中畲族村79个,主要分布在罗源、连江、永泰、晋安、福清一带;回族村5个,分布在福清市一带;满族村1个,分布在长乐区。
有民族自然村358个,其中罗源县151个、连江县55个、永泰县76个、福清市29个、晋安区14个、闽侯县8个、闽清县2个、长乐区1个、马尾区1个。
㈢ 闽清是不是有十几个都.具体分布在哪里
是24个都,是宋代时的行政区划。
闽清一都(今梅城、梅溪镇)。
二都(今云龙乡)。
三都(今坂东镇文定、楼下、下洋、秋峰、坜埔及湖头广德洋)。
四都(今三溪乡);五都(今塔庄镇及柯洋)。
六都(今坂东 镇大部及今塔庄榕坪)。
七都(今塔庄镇莲宅、秀环、下庄、坪溪、斜洋、高峰、地藏、濂溪等地)。
八都、九都、十都(今属省璜乡)。
十一都(今为池园镇)。
十二都(今为上莲乡)。
十四都(即今金沙乡)。
十五都(今白中镇)。
十六都(今白樟镇)。
十七都(今白樟镇下卢、白云山、雄江镇)。
十九都、二十都(今东桥镇)。
二十一、二十二都(今为下祝乡)。
二十三、二十四都(今属桔林乡)。
现行行政区划:
2000年底,闽清县辖梅城、东桥、雄江、梅溪、金沙、白樟、白中、坂东、池园、塔庄、省潢11个镇,下祝、桔林、云龙、三溪、后佳、佳头、上莲、7个乡,设17个居委会、271个村委会。
面积1466平方千米,人口30.41万人。
㈣ 福建省有几个市几个县几个镇几个村
截至2019年底,福建省下辖福州、厦门(副省级市)、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9个地级市,共有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村级没有统计但是要无数。
福建省,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南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福建省陆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
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全省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79.6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16%。
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3751.5千米。着名景点有:鼓浪屿、武夷山、泰宁、太姥山等。
(4)福建福州闽清有多少少数民族扩展阅读
1、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1500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
2、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
㈤ 福州的本地人口有多少福州的外来人口又有多少
福州的本地人口有多少:
201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含平潭综合实验区,下同)为749万人。
我市以去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1%人口抽样调查。这次调查全市最终样本量为7.8万人,占总人口的1.1%。
调查结果显示,平潭综合实验区常住人口为43万人,福州市(不含平潭)常住人口为706万人,占全省的18.4%。其中,福清市常住人口最多,有128.5万人,其次是晋安区84.2万人,仓山区有80.2万人,排在第3位。
常住人口超过40万人的还有鼓楼区(71.9万人)、长乐市(71.4万人)、闽侯县(70.1万人)、连江县(58万人)、台江区47万人。常住人口最少的是罗源县,只有20.9万人。闽清县(23.7万人)、马尾区(25万人)和永泰县(25.1万人)。
从性别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78万人,占50.5%;女性人口为371万人,占4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04.2下降为101.9,男多女少的格局有所缓解。
15-64岁人口占近8成。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8万人,占15.8%;15~64岁人口为559万人,占74.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2万人,占9.6%。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 1.4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有11万人。在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38万人,占98.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万人,占1.5%。
近7口居住在城镇。另外,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06万人,占67.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4万人,占32.4%。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5万人,乡村人口减少3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5.6个百分点。
㈥ 谁了解闽清介绍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你好 很高兴为你解答 闽清县位于福建省东部,居闽江中下游,是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总面积1503.83平方千米。人口30万。邮政编码350800。县人民政府驻梅城镇。
【经济社会概况】
全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3.8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工业总产值73.81亿元,增长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87亿元,增长14.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07亿元,增长5.6%。不含水口电厂财政总收入24997万元,同口径增长1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439万元,同口径增长13.1%。出口总值1482万美元,下降34.9%。实际利用外资604万美元,增长6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4亿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90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4217元,增长1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9‰。
工业经济。陶瓷发展以实现全县百条先进建陶生产线和建好池园电瓷城为目标,引导企业改燃降耗、信贷融资、确立品牌、开发产品、提升质量、组建集团。全年新上金陶、中陶等13家建陶企业,全县先进建陶生产线达73条,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生产基地县”荣誉称号。池园电瓷城建设扎实推进,二瓷盘活后高压电瓷发展势头良好,全年新上崇业、沪云、杉一等电瓷企业25家,电瓷行业生产终端产品份额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5%,全县陶瓷业新增产值3.5亿元。工艺品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引进了奇圣、恒达、福闽等9家工艺编织项目。金盛钢业、森尼味精分别投入6000万元和4200万元进行技改扩产。重视质量创新工作,自力等4家建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精艺瓷、微晶玻璃和福晶磁性材料等项目填补了福建省陶瓷产品的空白,豪业公司豪业牌干压陶瓷砖和老山精食品公司梅塔牌闽清糟菜获福建名牌产品,飞天公司“飞天牌”商标获省着名商标,大世界等10家企业被评为市十大陶瓷品牌,广安天然气项目投产供气。
农业经济。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0万公顷,其中优质稻面积1.2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11.9万吨,增长10%。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培植壮大茶果、畜牧、林竹、水产、食用菌、蔬菜等六大产业。全面启动“环闽清绿色屏障工程”,扎实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全年造林0.15万公顷,完成林改205个村、面积14.49万公顷。种植西红柿等蔬菜1.23万公顷,栽培食用菌7200万袋,库区网箱养殖总规模突破1万箱。加强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老山精食品、茶口粉干厂、丰达农场等1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评为2003~2004年 福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重点基地,茶口粉干厂还被列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昌溪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全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40多人,其中外出务工2500多人。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制度,登记参保人数6499人。
招商引资。加强项目平台建设,金沙、白中沿“白金”连接线的两个工业集中区已完成规划论证,8个县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入驻企业15家,其中坜埔工业集中区已摆满项目。利用水口电建公司的闲置土地,整合引进三德水泥、福闽工艺品及美洲水泥膏等3个规模以上工业项目。全县共引进62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1405万美元,内资项目59个,总投资10亿元。已有富顺陶瓷、千顷现代农业、恒达工艺品等17个项目建成投产,沪云电瓷电器、福闽工艺品30个项目已落地建设。
社会事业。陶瓷、食用菌等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全年共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5项,实施星火项目7项。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投资1720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各级改造项目14项,面积3.37万平方米。完成县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逐步健全。连续5年获得省级计生工作“二类先进县”。
【改善发展环境】
京福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成190公里。修订完善了《城区总体规划》,梅溪斜拉桥、实验幼儿园综合楼、城区垃圾转运站、梅山陵园(殡仪馆)、县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等工程投入使用,城区防洪堤二期工程已完成占总工程量的87%,新会场主体工程已完成,解放大街南侧中段整体拆迁改造已转入拆迁补偿、安置阶段。完成池园叶洋等6个村350人造福搬迁任务。外交学院福建博一学院一期工程已完成规划、可研、立项等工作。云龙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嵩滩埔水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城区电网改造全面铺开。
【旅游业发展】
致力打造“名山、碧水、古民居”旅游品牌,成功举办了十八坂商品交易会暨第五届古民居文化旅游节。引进5000万元的白岩山开发项目,进山公路已铺设水泥路面10公里;雄江天江度假村建成营业;黄楮林温泉景区(一期)项目,对外试营业反映良好,双休日游客近千人;启源大酒店被评为三星级酒店;宏琳厝、水口电站正在申报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0.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696万元,比上年增长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