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闽侯什么时候并入福州
闽侯一直都是福州的一部分,大福州战略实际上也已经在进行了,君不见上街、南屿、荆溪等镇的楼盘正在向福州市区接近么,一旦地铁成规模建成,也就是大福州的成型之时,届时,闽侯应该正式成为福州一个区,而非目前的郊县。那么,有很多政策可以比肩福州五区。
❷ 闽候县是福州市的吗
简介 邮编:350100代码:350123区号:0591拼音:Minhou Xian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东与长乐市、罗源县及福州市区的晋安区、鼓楼区、仓山区相连,西与闽清县接壤,南与福清市、永泰县毗邻,北与古田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总面积2133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0.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州话。县人民政府驻甘蔗街道,全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江洋农场。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抵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总面积213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13个行政村(居),总人口61万人。 旅居国外华侨11.6万人,港、澳、台同胞5.5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是福建省着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八闽首邑”之称。五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居住于此,创造灿烂的“昙石山史前文化”。两千多年前,自闽越王无诸起至建国止,境内历为王都、省、郡、路、州、府驻地。山水灵秀。依山傍江,环境优越,一年四季气候宜人,绿树常青,花开不断,盛产橄榄、龙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有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等多处旅游胜地。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民族英雄林则徐、民主革命者林觉民、启蒙思想家严复、报界先驱林白水、“二七”烈士林祥谦、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化学家侯德榜等均是闽侯人。闽侯县历史悠久,素称“八闽首邑”,远在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境内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名遐迩。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9.5摄氏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闽侯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耕地3.7万公顷,林地面积11.5万公顷,园地1.4万公顷。境内地热温泉广布,多处地热资源已被开发成淡水鳗和热带鱼养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矿有金、钨、铜、铁等21种,粮丰材茂,物产丰饶。苍苍青山竹木参天叠翠,泱泱闽水鱼贝珍奇泛彩。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我县是“中国橄榄之乡”;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
❸ 闽候的历史
闽侯历史始于汉朝,当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东部都尉留一员候官(主管斥候的军候)镇守此地,因而又称候官、东候官。建安年间,称侯官县。
西晋析侯官县,置原丰县、温麻县两县前侍判。南朝梁慧改天监年间,侯官跟原丰合并,成为东侯官,温麻县不变。
隋改东侯官为原丰县,后更名闽县。唐析闽县,置侯官、长、福宁、新宁、温麻五县;之后侯官县再度并入闽县。武周长安二年(702),析闽县西十二乡复置侯官县。
宋明清期间本县历史未明,但明朝闽候依然是地方名称。
民国二年(1913年)3月,闽县、侯官两县合并为闽侯县。1933年又分拆为闽县、侯官两县。1944年又改名为林森县,以纪念林森。1946年划出县城谈稿设福州市。
解放后,1950年4月复名闽侯县。
❹ 福建闽侯县属于哪个市
福建闽侯县属于福州市。
闽侯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北部,闽江下游。东与长乐市、罗源县及福州市区的晋安、鼓楼、仓山区相连,西与闽清县接壤,南与福清市、永泰县毗邻,北与古田交界。
民国元年(1912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气候:
闽侯县境内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9.5C,年平均降水量为1673.9毫米,年总辐射107.3千卡/平方厘米,年无霜期240~ .320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秒。
❺ 福建省某一个县,名字一读就错,那个县城是什么县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福建省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截至2018年底,福建省下辖9个省辖市,12个县级市,44个县,29个市辖区。其中,就闽侯县来说,古属福州府闽县、侯官县,1913年,闽县和侯官县合并成为闽侯县。如今,闽侯县总人口超70万人,隶属于福州市。并且,就闽侯县这一地名,名字很多人读错了,对此,你能正确读出来吗?
到了1913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至于闽侯这一地名,自然取两个县的首字。同样的道理,就福建这一地名,始于唐朝时期,就来自于福州、建州这两个州。1928年,闽侯县直属于福建省。如今,闽侯县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市。作为千年古县,闽侯县素称“八闽首邑”,这是因为闽侯县的前身侯官县,设立时间相对较早。截至2018年底,闽侯县总面积达213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71.5万人。
❻ 闽侯县的历史沿革
196年(汉建安元年)置侯官县, 属会稽郡南部都尉。
三国吴时,隶属建安郡。
282年(晋太康三年)侯官析置原丰县、温麻县,三县同属晋安郡。
502—519年(南朝梁天监中年间)侯官、原丰合并为东侯官。
589年(隋开皇九年)复名原丰。
592年(隋开皇十二年)改名闽县,属建安郡。
623年(唐武德六年)闽县析置侯官、长溪、新宁(长乐)、温麻(连江)县。
公元631年(贞观五年)侯官又并入闽县。
702年(武周长安二年)复置侯官县。
766年(永泰二年)划侯官西部地置永泰县。
785年(贞元元年)划北部地州派置梅溪场(后为闽清县)。
808年(元和三年)侯官并入福唐县,810年(元和五年)复置侯官县,闽县和侯官县同属福州。
闽国年间 (933年)改闽县为长乐县,侯官县为闽兴县。
935年,长乐、闽兴复名闽县、侯官县。
941年,闽县再改称长乐县,翌年又恢复原名,此时两县皆隶于长乐府。
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闽县析置怀安县,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同属福州。
元属福州路。
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怀安县并册派贺入侯官县,自此闽县、侯官两县并立,同属福建 宁福道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政区仍沿袭清末区划。
5月5日,闽县、侯官县裁撤归并,称闽侯府, 原两县一切事务均归闽侯府接收管理。
闽侯府印信于12日启用,福州府印信于同日作废。
同年11月,闽县、侯官县印又重新启用。
民国2年3月废府,闽县、侯官县再次合并为闽侯县,辖地范围不变。
取两县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县,羡前闽侯由此而得名。
1946年,民国35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
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9月隶属福建省第四专区,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
1956年3月直属福建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
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 闽侯又归其管辖,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同年6月,闽侯地区移驻莆田,改称莆田地区。
1970年,闽侯县改隶莆田地区。
1973年6月5日至今,闽侯县划到福州。
民国23年9月,闽侯县营前等的六里的光裕、高详、钦仁、江左、绍惠、至德划到 长乐县。
民国25年, 闽侯县琯头8乡及川石、壶江2乡划到连江县。
民国29年,小箬、大箬、安仁溪、大溪、北溪、马洋、樟洋、石郑划到闽清县。
民国32年,小箬又划回闽侯县。
民国35年1月划县城区设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闽侯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 *** 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
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
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
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
1949年9月隶属福建省第四专区
1949年12月,从福建省 第四专区 闽侯县 划西豹、净屏、双岳、松鼓、江南、江北,白湖、双湖、平远、开闽等乡划到福州。
1952年12月,从第四专区 闽侯县划出鼓山、洪山、盖山、新店等到福州,隶属福州市人民 *** 郊区行政办事处。
此时今郊区所辖的建新、琅歧、亭江、城门和岭头、宦溪、红寮等乡镇仍隶属于闽侯专区 闽侯县。
1956年划为城门、马尾、南屿、白沙、尚干、雪峰、石牌7个区。
1957年11月撤销郊区行政办事处,原所辖的18个乡镇调整为10个乡镇,属福州市人民委员会。
1958年9月,恢复建制,称福州市郊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59年7月改为福州市人民委员会郊区行政办事处,其隶属不变。
1960年3月,郊区行政办事处撤销,鼓山、新店分别成立区人民委员会,隶属福州市。
洪山公社分解划属鼓楼区和台江区,盖山公社划属仓山区。
1962年1月郊区行政办事处恢复后,上述区、社归其管辖。
此后,在今郊区辖区内曾先后设立过郊区革命委员会、北峰区革命委员会、蔬菜区革命委员会(后改名为环城区人民 *** )、郊区人民 *** ,均隶属于福州。
1955年5月,从闽侯专区 闽侯县划 义序、吴山,盘屿、阳岐划到福州。
1956年6月,县石牌区贵洋乡丹洋村划到福州。
1958年4月,永泰县叶洋乡划 到闽侯县。
1956年3月,闽侯专区撤销,闽侯县直属福建省。
1958年11月5日,改由福州管辖。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划为18个人民公社。
1959年8月8日,闽侯专区恢复,闽侯又归其管辖。
1970年,闽侯县改隶莆田地区。
1973年6月5日至今,闽侯县改隶福州市。
1960年1月,从闽侯专区 闽侯县划 县马尾公社 到福州。
1961年11月,从闽侯专区 闽侯县划 县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个公社划到福州郊区。
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同年6月,闽侯地区移驻莆田,改为莆田地区。
1970年6月,从莆田专区 闽侯县划城门公社到福州市朝阳区(即仓山区,原郊区1970年2月撤销)。
1983年划为14个人民公社1个镇。
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4个镇11个乡,后又增设小箬乡,并陆续将5个乡改镇。
2000年,闽江乡划出公婆、胜利、建星、闽亭、建亭5村归马尾区。
闽侯县辖甘蔗、白沙、荆溪、上街、南屿、南通、祥谦、尚干、青口9个镇,廷坪、洋里、小箬、大湖、鸿尾、竹岐、闽江7个乡,设7个居委会、311个村委会。
2003年,闽侯县辖9个镇、7个乡:甘蔗镇、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闽江乡、小箬乡。
2004年,全县辖9镇7乡,323个村(居),总人口61.5万。
2005年2月5日,撤销闽江乡,闽江乡并入祥谦镇。
合并后的祥谦镇辖泮洋、兰圃、枕峰、凤港、琯前、双龙、洋下、岐尾、澜澄、山后、辅翼、卜洲、三溪口、门口、萧家道、禄家、中院、江中、峡南、新建20个村委会,镇人民 *** 驻地不变。
9月27日,撤销闽侯县甘蔗镇建制,设立甘蔗街道办事处,原甘蔗镇的行政区域为甘蔗街道办事处的行政区域,甘蔗街道办事处驻原甘蔗镇 *** 所在地五福村。
2005年,闽侯县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
❼ 福州闽候县的前称——旧闽县与侯官县
明清时代,福州以今八一七路为界,东属旧闽县,西属侯官县,旧闽县县衙原在闽都坊,即今省立医院附近,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迁秀实坊,即今北京饭庄处。而侯官县县衙历史上也有迀动,但老福州人印象深处还是今省卫校处!
福州东街今北京饭庄的位置古称旧闽县,今道山路之北省卫校门前一段路称侯官县前。
旧闽县与侯官县于民国2年(1913年)合并为闽侯县,但原先两袜嫌个县衙所在地早已形成街名,便沿用下来。这两条街虽然很短,但却是早年福州城禸最热闹的街市之一。在老福州人的脑海中侯官县前,西接澳门路,直通南后街,东连下南街,商贾云集!至于旧闽县,成市的历史则更悠久。附近有左通瞿,凤池坊,离东街口仅一箭之地,自古就是购缺正物,娱乐,餐饮的好去处!这就是这两条街的街名现在虽然伏好悔从路牌和门牌以及地图上均已找不到旧闽县和侯官县前这两个街名,但还是久传不衰的重要原因。
❽ 古代福州 与闽侯 的关系
闽侯属于福州,因为福州有五区八县,闽侯就等于一个县,